北極星固廢網訊:據估測,至2035年,全國建筑廢棄物產生量將達到約35億噸,若不進行妥善處理,將成為固體廢棄物減量化與無害化處置的最大頑疾。
建筑廢棄物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具有顯著的資源與環境特性,資源化是建筑廢棄物處理的必然選擇和最佳途徑。
本文通過大量的文獻梳理,以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為典型案例分析,分析并總結其資源化利用成功的關鍵性因素,以期對國內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提供參考價值。
前 言
1
依據2019年3月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及2018年關于建筑垃圾治理試點城市的相關工作要求,建筑廢棄物定義為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施工廢棄物、拆除廢棄物和裝修廢棄物等五類的總稱。
國外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
2
美國
美國是最早開始進行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發達國家之一,目前,大中城市都建有建筑廢棄物處理廠,負責各市區建筑廢棄物的處理。其主要作法是:
1.綜合利用。
據有關資料,美國每年產生建筑廢棄物3.25億噸,占城市垃圾總量的40%,經過分揀、加工進行轉化,再生利用的約占70%,其余30%的建筑廢棄物以填埋方式利用在需要的地方。
2.分級處理。
美國的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級別:一是“低級利用”,如現場分揀利用,一般性回填等,占建筑廢棄物總量的50~60%;二是“中級利用”,如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礎材料,建筑廢棄物經處理場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種建筑用磚等,約占建筑廢棄物總量的40%。三是“高級利用”,所占比重較小,如將建筑廢棄物還原成水泥、瀝青等再利用。
3.“四化”管理。
所謂“四化”即建筑廢棄物的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產業化。據統計,20世紀末發達國家再生資源產業規模為2500億美元,到本世紀初已增至6000億美元。
4.法律規范。
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實踐中,美國在建筑廢棄物處理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完整、全面、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規。
日本
日本稱建筑廢棄物為“建設副產物”,是伴隨建設工程施工排出的物質,它包括再生資源和廢棄物兩部分。2019年底,日本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將近100%。日本對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具有以下特點:
1.通過立法規范建筑廢棄物的處理和回收利用
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日本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的法律、法規。如1970年的《廢物處理法》,詳細介紹了各種廢棄物的處置方法;1977年的《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規范》,促進了以處理混凝土廢棄物為主的建筑廢棄物再生加工廠的建立等。
2.對建筑廢棄物的產生、收集、處理和回收過程進行嚴格的全過程管理
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就制定規范,要求建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渣土、混凝土塊、瀝青混凝土塊、木材、金屬等建筑廢棄物,必須送往“再資源化設施”進行處理。
3.具有先進的減量化設計、分離處理及再生骨料生產技術
垃圾減量化設計技術
如優先選擇環保可再生型原材料;明確要求建筑師在設計時要考慮建筑在50年或100年后拆除的回收效率,建造者在建造時采用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和方法,盡量做到建造零排放等。
建筑廢棄物分離處理技術
日本對建筑廢棄物進行嚴格的分類,不同的類別都有較為成熟的處理方案和技術,如建筑工程產生廢木料,可以作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或通過木材破碎機,弄成碎屑作為造紙原料或燃料使用以及利用其發電等。
再生骨料技術
日本對混凝土回收上處于領先地位,大部分拆除混凝土用作路基材料或者回填材料,有時候還用于結構。
4.多方面、多力度推進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的市場推廣
日本建筑廢棄物再生產品的市場推廣模式主要通過立法和宣傳教育,相關法律法規中也有明確規定。如《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廢棄物處理法》及《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等要求抑制廢棄物的排放,鼓勵使用再生產品,促進產品的再生資源或者再生零件的利用。
德國
在德國,建筑廢棄物被定義為:在建筑建造和拆除過程中產生的,沒有被污染和被污染的開挖土、建筑廢物(惰性材料),以及其他大件廢料和特殊廢料。
世界首個大規模利用建筑廢棄物的國家就是前聯邦德國。1972年頒布的《廢物處理法》增補草案中,將各種建筑廢棄物組分的利用率比例做規定,并對未處理利用的建筑廢棄物征收存放費。1994年《循環經濟與廢物管理法》規定,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處理,只能在官方授權的處置場所或處置設備中進行再生和處理。
德國建筑廢棄物之所以回收利用率較高,主要歸功于成熟的廢棄物處理技術。目前,德國有200多家企業進行建筑廢棄物的循環再生。
德國垃圾處理具有巨大的市場,建筑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率很高高,約87%以上,因此德國存在數量較多的建筑材料回收企業。
德國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撥款和企業投資兩個方面。政府撥款來源于聯邦政府向國民所征收的稅收以及環保收費,通過編制財政預算進行資金投放。另一方面,根據德國DSD系統的要求,參與其中的“綠點”企業須交納一定的環保標志使用費。同時,德國采取多層級的建筑廢棄物收費價格體系,并在法律法規中明確了相應的處罰原則。
討論與建議
3
通過對一些發達國家的建筑廢棄物管理及綜合利用手段進行對比分析,其結果如表圖所示。對于國內建筑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得出了以下幾點啟示:
1.要有政策法規為引導。
日本、德國、美國之所以重視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公眾參與意識高,完全離不開這些國家具有較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及早和及時制定了發展建筑廢棄物經濟的規劃和原則。因此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十分有利于建筑廢棄物的處置。對于全國的建筑廢棄物管理應該針對重要產生源,直接制訂具備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規,全面引導建廢源頭減量分類、高效運輸、環保處理和有效回用;
2.實行特許經營。
在區域范圍內實施特許經營政策或設立一定的企業從業門檻,從而確保運營企業的實力、處理技術的先進、運輸車輛的充足以及再生材料銷售的穩定;
3.因地制宜,選擇適宜的資源化利用模式。
青島有強力民營企業支持,日本、德國、美國均具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建筑廢棄物管理系統以及先進的處理技術,所以國內的城市及地區應根據自身情況,由主管部門開展專項研究,選擇最適宜建筑廢棄物處理模式;
4.建立合理的建筑廢棄物收費機制。
建筑廢棄物廢料本身已無價值,只有通過回收利用處理才能產生新的價值。垃圾的搜集、運輸、推存、分揀、破碎、篩分等都需要投入資金,利用廢磚、廢混凝土加工的骨料及配置的低標準混凝土、空心砌磚、混凝土空心隔墻板等再生產品的附加值很低,因此建筑廢棄物處理企業很難依靠處置本身盈利,從而直接影響了建筑廢棄物回收利用工作的。同時,沒有收費機制,源頭減量容易成為空談;
5.保障設施用地。
保障設施用地,可以避免處理設施因用地問題頻繁搬遷甚至被迫停產,用地形式可多樣化,用地面積需充分考慮,同時企業自行解決用地的可采用補貼形式解決其租金問題;
6.產品出路方面。
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產品主要有混凝土再生骨料、彩磚、植草磚、多孔磚及實心磚等,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再生骨料和建材,是目前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的主要方式。粗骨料可以應用于市政道路建設,橋梁工程等;細粉骨料可以代替細砂,用于沫灰批燙砂漿;彩磚、植草磚可以廣泛應用到車站、碼頭、街道、廣場、花園等路面;多孔磚主要用于框架結構、內外墻及圍墻、基礎、磚胎膜的砌筑;空心磚主要應用于砌筑圍墻及分戶墻;實心磚應用于主要的承重墻,民房建筑、基礎建設、管井、管溝、擋土坡砌筑等。這些再生建材產品主要應用途徑有:城市更新建筑材料、道路改造建筑材料、市政工程建筑材料、其他政府投資項目建筑材料、綠色建筑建筑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