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利肝膽、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心法治心悸
王某,女,50歲。7月21日初診。
主訴:勞累后心悸2個月。
初診:病人于2個月前因勞累后感心悸、氣短、胸悶乏力、身體困重,查肝功能無異常,B超提示慢性膽囊炎,心電圖提示偶發(fā)室性早搏,服生脈飲、輔酶Q10等藥無效,要求中藥湯劑治療。現(xiàn)心悸氣短、乏力、胸悶,動則心悸加重,納差,精神不振,面色少華,形體消瘦。舌淡紅,苔白膩,脈沉細(xì)結(jié)代。血壓:80/60mmHg;心臟聽診早搏6~7次/分;心電圖:偶發(fā)室性早搏;B超:慢性膽囊炎。
中醫(yī)辨證:心悸(肝氣郁結(jié),心失所養(yǎng))。
西醫(yī)診斷:①心律失常;②慢性膽囊炎。
治法:疏利肝膽,健脾和胃,益氣養(yǎng)心。
處方:小柴胡湯合生脈飲、茯苓杏仁湯加減。
柴胡15g,黃芩10g,黨參15g,麥冬10g,五味子10g,佩蘭20g,薄荷10g,茯苓20g,杏仁10g,陳皮20g,連翹30g,焦三仙各15g,生地15g,丹皮12g,炙甘草10g。3劑,水煎服。
二診:7月24日。服藥后氣短、心悸、乏力、胸悶明顯減輕,飲食基本恢復(fù)正常,體力增加,睡眠安好,心臟早搏3~5次/分,血壓90/60mmHg。舌淡紅,苔薄白,脈細(xì)結(jié)代。上方去焦三仙、佩蘭,加半夏15g、枳實(shí)10g。6劑,水煎服。
三診:8月4日。精神較前好轉(zhuǎn),體力增加,心悸、胸悶氣短已消失,飲食及睡眠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xì)。心臟聽診早搏消失。心電圖:竇性心律。處方:柴胡15g,黃芩10g,黨參15g,麥冬10g,五味子10g,薄荷10g,茯苓20g,杏仁10g,陳皮20g,連翹30g,炙甘草10g。6劑,水煎服。
感悟:病人心悸乏力,勞累后明顯加重,伴有胸悶氣短,身體困重,納差。苔白膩,脈結(jié)代而細(xì)。心電圖提示室性早搏。B超示慢性膽囊炎。此屬于少陽樞機(jī)不利,肝膽失疏,導(dǎo)致氣不得行,氣滯血瘀,木郁化火,心失所養(yǎng),而心悸胸悶乏力等癥叢生。《內(nèi)經(jīng)》中說:壯火食氣,少火生氣。此心臟疾病是母病及子,故以疏利肝膽之小柴胡湯為主方,加以益氣養(yǎng)心之生脈飲治之。小柴胡湯是用于多種疾病的基礎(chǔ)方,以和解疏利、調(diào)理木土見長。肝屬木,不病則已,病則多郁,更易木郁化火,熱擾心神。故加薄荷、連翹、生地、丹皮均歸經(jīng)入肝,可清涼疏肝。此病案治療心悸而以小柴胡湯為主,是深入病機(jī),治病求本,異病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