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雙枝先生
馬雙枝(1911~1980年),河南省開封縣曲興集(原屬陳留)毛巖村人。馬雙枝原本姓胡,出身貧苦,7歲喪父,兄妹3人隨母乞討度日,來到開封百子堂街一所小廟里暫時棲身。母親改嫁給在開封大相國寺靠說河南墜子謀生的藝人馬司光,胡雙枝改姓馬雙枝。8歲那年,馬雙枝開始隨繼父學(xué)河南墜子,13歲便在開封大相國寺唱紅。14歲就以嘴巧字清、資聰體秀,令相國寺的墜子迷如醉如癡,16歲改唱豫劇 ,先后師承李瑞云、楊金玉,工旦角。
年輕時期馬雙枝在演出
@鴻HUNG
1927年初,馬雙枝毅然放棄了低臺墜子,拜戲狀元楊金玉為師,改唱河南梆子。學(xué)戲14天,便在開封火神廟掛牌首演《皮襖記》(飾張愛姐)人們聽說坤角登臺,便奔走相告,爭相觀看,每晚火神廟座無隙地,轟動汴京城,一時永安舞臺盛況空前。把她在相國寺書棚常演唱的河南墜子《皮襖記》改成豫劇,十余日后即掛牌演出。那時馬雙枝年方十六,正當(dāng)妙齡,一雙小腳,長相俊俏,光彩照人,在劇中扮演張愛姐,形象秀美、嬌艷嫵媚,唱腔清脆甜潤、靈巧華麗,表演細(xì)膩活潑、清新動人,觀眾紛至沓來,無不喝彩叫好,一時轟動省城,永安舞臺“人滿為患”,馬雙枝從此和豫劇結(jié)下不解之緣。后來,馬桂枝、馬玉枝、范麗鳳等人又重回墜子書場,唯獨(dú)馬雙枝留下,成為永安舞臺的頭牌演員。
開封永安舞臺演員合影
@鴻HUNG
馬雙枝和楊金玉結(jié)婚后繼續(xù)在永安舞臺演出,10年間,共演出劇目二三百出,創(chuàng)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婦女形象:如《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羅帕記》中的張淑貞、《春秋配》中的姜秋蓮、《大祭樁》中的黃桂英、《香囊記》中的周鳳蓮、《打金枝》中的金枝等,形象鮮明、個性突出、各具特色。在《豹頭山》中,二大王的大段念白,她能一口氣連珠炮似的說完,充分顯示出她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每演至此,觀眾先是靜寂,后是嘩然,繼而掌聲雷動。嗣后,她又演出彩旦戲《桃花庵》(飾蘇太太)、《花打朝》(飾程七奶)獲得成功。尤其是她在《花打朝》中扮演的七奶奶在羅府赴宴吃魚的一場戲,馬雙枝從生活中提煉表演素材,演得惟妙惟肖、俏皮生動、令人捧腹,被開封觀眾編成了歇后語流傳:馬老雙吃魚——得手。
楊金玉先生
@鴻HUNG
1929年,馬雙枝與楊金玉,曾赴陳留演出,人送綽號"一付藥"。鄉(xiāng)間曾流傳有"看戲要看馬小腳,看后頂吃一付藥","空著肚子赤脊梁,也得看看馬老雙"的口頭禪。
楊金玉不但是好演員、好掌班,而且還是個好老師,很注意教育培養(yǎng)人才,閻立品、崔小英等都曾拜他為師,其他如馬金鳳、李秀榮、李真榮、王梅英等也都受過他的教益。他的門徒遍及開封,當(dāng)時有傳言說:“進(jìn)了開封不用問,不是楊門就是趙門。”“趙門”是趙清和,“楊門”就是楊金玉。馬雙枝和楊金玉的結(jié)合可以說是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兩人生活上互相照顧,藝術(shù)上互相促進(jìn),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一直被同行們稱道,傳為美談。
@鴻HUNG
1934年,馬雙枝應(yīng)邀到朱仙鎮(zhèn)天后宮戲樓演出《花打朝》,看到熱鬧精彩處,1500名殘疾軍人競相往臺上撒現(xiàn)洋。1938年開封淪陷前夕,楊金玉、馬雙枝夫婦率領(lǐng)戲班逃出開封,一路向西,在西安演出,為豫劇在大西北的傳播做出了貢獻(xiàn)。20世紀(jì)40年代中后期,馬雙枝和丈夫一起返回河南,在許昌周圍和開封附近的長垣、封丘一帶演出,并在長垣王世祿科班擔(dān)任教師,后來以此為基礎(chǔ)成立了長垣新藝劇團(tuán)。
特邀代表曹子道、馬雙枝展覽演出之豫劇“花打朝”
@鴻HUNG
1951年,她被曹子道邀入西安市民眾劇團(tuán)任臺柱。1956年,她在河南省首屆戲曲匯演中,演出《花打朝》,獲表演獎。
1957年,她在河南省戲曲學(xué)校任表演系教師,曾先后為7屆學(xué)生教授戲曲知識,排演了《打金枝》、《花打朝》、《反西唐》、《撿柴》等劇目。
馬雙枝也為豫劇的教育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20世紀(jì)30年代后期,許多女演員如馬金鳳、閻立品、馬蘭香等慕名投師,她都樂為教授。這些徒弟后來都成為豫劇舞臺上的領(lǐng)軍人物,馬雙枝在培養(yǎng)這些新秀方面功不可沒。
@鴻HUNG
馬雙枝性格剛強(qiáng),從不趨炎附勢。在“文革”中,馬雙枝遭受迫害,下放到西華農(nóng)場勞動改造。1979年10月平反后重返西安,退休養(yǎng)老。
1980年,馬雙枝因身心俱瘁病逝于西安。
( 冇任啥了)
關(guān)注開封胡同
kaifenghu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