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確實被英美政客基于戰略需要妖魔化了。所以更需要了解它,本書作者邁克爾·阿克斯沃西既有外交官身份,又有中東和伊斯蘭研究者的身份,算得上有國際聲望的伊朗問題專家,就有了讀一讀的想法。
開宗明義——我們的認知,印象,與實際情況總是隔著層層的遮蔽。比如,大多數人認為伊朗是個炎熱干燥的沙漠國家,其實它既有森林,也有雪山,還有富饒的平原;大多數人認為伊朗和其它阿拉伯國家一樣,其實伊朗人說的是印歐語系語言;大多數人認為伊朗是個單一民族國家,其實它50%的人口都是阿塞拜疆人、土庫曼人、庫爾德人和吉拉克人;大多數人認為伊朗是個歧視女性,對女性有著嚴格約束的國家,其實它超過60%的大學生是女性,大多數女性都有工作;而且,雖然它是一個什葉派伊斯蘭國家,卻只有1.4%的人參加周五的禱告。
不要忘了,伊朗就是之前的波斯——是的,就是那個有著優雅玫瑰園與夜鶯,奔馳的駿馬,閃亮的彎刀,珠光寶氣的掛毯,動聽的音樂,柔美多情女子的波斯。
其實,直到1935年,伊朗還被稱為波斯,是巴列維王朝建立者禮薩沙阿為了與之前的愷加王朝區分開來,用了“伊朗”這個名詞。伊朗在波斯語中是“高貴”的意思,與“雅利安”一詞是同源。
開始吧。
一、起源和早期
公元前10萬年左右就已經有人類在扎格羅斯山,屬于今天伊朗高原定居了,公元前5000年,這里已經出現了發達的農業。
這就像今天我們總說在周口店的北京人,以及最近在湖北發現的超百萬年的人頭骨,在我們的網絡常識中就變成了論證中國人如何早就在這片熱土上定居的明證。
其實,周口店的北京人,乃至湖北發現的這個人,跟我們現代人類這個種群都不是同一個,屬于已經滅絕的另一種類人。我們現代人類,不論人種,都系同源,都源自非洲的一支人類。不存在哪個人種系獨立發展而來這一說。
即便是跨度縮減到兩千年,現在的華北、西北、東北的中國人,也早就不是兩千年前那批定居的中國人了,都屬于第二波北方、西方游牧部族入侵之后,血緣融合和文化交融產生的后代——說的不好聽的,都來源于西方。
真正意義上的伊朗人,也同樣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才開始形成,也都來源于周邊的游牧部族——蘇美爾人、亞述人,演化為米底人,米底人再演化為文化上的波斯人。公元前8世紀,在亞述帝國入侵之下,才有了“波斯”這個稱謂,領導波斯的第一位王者叫阿契美尼斯。
比阿契美尼斯更有名的,當然是瑣羅亞斯德。敝號在今年上半年的隨筆的《走向理性》、《告別洪荒》中都闡述過瑣羅亞斯德。此人創立了中東乃至歐洲最早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此教對后來的猶太教、吠陀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巨大影響。其核心教義是光明之神馬茲達與黑暗之神阿里曼之間的斗爭。
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控制了此前尼布甲尼撒所在的巴比倫,巴比倫的猶太人部族受到了瑣羅亞斯德教義的影響,形成了猶太教——第一部經典是以斯拉的《律法書》,就發生于這個時期。
瑣羅亞斯德有另一個名字,更有名——查拉圖斯特拉,沒錯,尼采就認為,查拉圖斯特拉是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個創造者。
公元前5世紀,波斯迎來了第一個發展期——居魯士以阿契美尼斯后裔的身份,領導了一次針對米底人的叛亂并取得勝利,成為波斯王。居魯士隨后向東打到印度河,向西打到了呂底亞的愛琴海邊,建立起一個聯系希臘城邦和印度河流域的中東區域第一個大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此時中國正處于春秋時期。
阿契美尼德王朝與其后羅馬帝國一樣,實行的是比較寬松的統治,各地域不同部族可以遵循各自的宗教信仰,并且據說是實行的是一妻多夫制,一個男人只能有一個配偶,但女性可以有多個,顯示出了一定母系特征。
居魯士后來死于征戰,也算是死得其所。他的兒子岡比西斯沒有多久居然死于自殺。此時,波斯帝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叛亂,為了鎮壓叛亂,王族中庶出的大流士脫穎而出,通過一系列戰役,鎮壓了叛亂,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波斯王位。
大流士沿用了居魯士的治理模式,對帝國實行分權治理,每個省有總督統治,總督手下兩名官員分管軍事和民事,宗教信仰自由,建立了金銀幣為主體的支付體系。
有趣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一直到大流士,都沒有真正統一的波斯語,統治階級用的是阿拉米語,也沒有系統的歷史記錄。這一點與中國差異巨大——統治階級始終沒有與知識階層相結合,米底人或者說波斯的王族一直認為書寫是一種罪惡——他們射箭、騎馬、講真話,但不書寫。——從書寫字詞誕生開始,就與講真話開始背離了。
相比之下,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中國人的歷史書寫,算是一種反常現象。
大流士的兒子薛西斯繼位之后,開始了著名的希波戰爭——這在此前所有關于西方歷史的隨筆中都有提及,也是無數電影的取材。薛西斯一度突破溫泉關,占領了雅典,但后來又在著名的薩拉米海戰(號稱古代世界最著名的海戰)和馬拉松戰役中戰敗,由此一路潰敗退守回了波斯。
希波戰爭的一個后果,是希臘和波斯兩敗俱傷,為馬其頓的崛起創造了空間。
薛西斯之后一直到大流士三世,從居魯士建國到大流士三世,波斯帝國延續了200余年。連年的征戰,讓波斯社會逐漸軍事化。
公元前3世紀,馬其頓崛起,從腓力開始,到他那著名的兒子亞歷山大,東西縱橫,所向無敵。在公元前339年擊敗了波斯帝國的大流士三世,占領了波斯的首都波斯波利斯。
亞歷山大在巴比倫去世之后,他手下大將塞琉古統治了波斯。這是在公元前312年。這一年,中國處于戰國時期,剛剛發生了秦楚丹陽大戰,70多歲的孟子離開了齊國。西邊的羅馬帝國已經崛起。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里這幅波斯男人像,3000年前的目光。
塞琉古帝國再經過二十年,開始出現松散離心跡象——帕提亞人叛亂開始,開啟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帕提亞與塞琉古之間的征戰。征戰一直持續到了公元前1世紀,這時東方的絲綢之路建立——漢王朝與帕提亞人建立了聯系,同時,帕提亞人與塞琉古的對頭羅馬帝國也建立了聯系,由此對塞琉古形成了夾逼之勢。
最終帕提亞人占據了優勢,建立起了帕提亞帝國——阿薩西斯王朝。
此后,由于帕提亞帝國控制了絲綢之路,羅馬帝國背棄了盟約,對帕提亞發動了進攻。不過,羅馬帝國的東擴就止于帕提亞帝國——羅馬帝國強大的軍力,在帕提亞受到了重裝騎兵的嚴重威脅,最慘的一次,羅馬帝國在敘利亞的總督——著名的克拉蘇,居然死于對帕提亞騎兵的作戰。
公元50-60年,帕提亞出了一位強悍的國王,沃洛加西斯一世,此人不僅反擊羅馬帝國取勝,他還強化了波斯宗教——瑣羅亞斯德教的傳播。在他治下,瑣羅亞斯德教中的神祇之一——密特拉,逐漸獨立出來形成了瑣羅亞斯德的一個分支——密特拉教。
這個密特拉教極其厲害,在與羅馬帝國的連年對抗征戰中,由羅馬士兵帶回了希臘和羅馬。現在的相關研究認為,密特拉教對于基督教的成型和傳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敝號在今年之前的隨筆《金枝》中提到過,早期基督教并沒有耶穌的生日這一說,羅馬儒略歷的12月25日,乃是密特拉教崇拜的太陽神密特拉的生日,另外,基督教的受難、復活這些關鍵教義,也都源自密特拉教。
密特拉教的傳播極其廣泛,至今在倫敦都還有密特拉的地下廟宇。
帕提亞波斯與羅馬帝國的爭斗持續了兩百年之久,也基本上耗盡了帕提亞阿薩西斯王朝的精力。公元224年,另一支貴族阿爾達希爾,自稱是阿契美尼德的后裔,起兵反抗阿薩西斯王朝,最終獲得成功,建立了歷史上著名的薩珊王朝。
也是由于阿爾達希爾是通過反叛而得位,所以他特別注重塑造自己的合法性,合法性來源于對本土文化和傳統的承繼。所以,從薩珊王朝開始,“伊朗”的概念出現,意味著希臘和羅馬影響的式微,波斯本土文化凝聚力的形成。
阿爾達希爾的兒子沙普爾繼位后,干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在他的領導下,薩珊王朝在公元244至260年十余年中,連續擊敗羅馬帝國的進攻,受理了兩任羅馬皇帝——菲利普和瓦勒良的投降,并且在戰爭中殺死了一位羅馬皇帝!
沙普爾還向東擴,一直把波斯擴張到了印度北部。與此同時,薩珊王朝的官僚體系得以建立,城市網絡建立,大貴族階層、士紳階層(德赫坎)也開始形成。著名的伊斯蘭集市——大巴扎,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各類手工業和貿易行會建立,降低了波斯對游牧業的依賴度。農業上,著名的“坎兒井”也被發明出來,農業和村莊興盛起來。
文化上則是中古波斯語——巴列維語流行開來。宗教上又產生了一個新教派——摩尼教。
摩尼教是典型的東西宗教文化混合的產物——創始人摩尼本人誕生于基督徒家庭,之后又受到傳至東方的諾斯替教派影響,融合了瑣羅亞斯德教的部分教義,形成了一種以悲觀和宿命為基調的暗黑宗教。
摩尼教認為,光明和善是被邪惡(物質)所主宰和覆蓋,邪惡將光明和善囚禁在物質生活中,耶穌可以將人類解救出來,但只是暫時的,唯一的希望是死亡時靈魂的最終解放。
摩尼教最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在公元2世紀時,影響了一位中世紀早期的牛人——圣奧古斯丁,今年敝號隨筆奧古斯丁的《懺悔錄》中有詳盡闡述,圣奧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之前,信仰的就是摩尼教。——摩尼教中的原罪、命定、選民等觀念,直接影響到了圣奧古斯丁對基督教的改造。
摩尼本人是一個非常善于組織管理的人物,他很早就意識到建立傳教團隊的重要性,所以在他去世之前,摩尼教的傳播極其迅速。不過,摩尼教在薩珊王朝內部,被瑣羅亞斯德教的強大分支——馬茲達教視為異端。
沙普爾去世后,摩尼教迅速衰落。在其后幾任帝王手上,馬茲達教持續壯大,成為比肩君士坦丁大帝確立的羅馬國教——基督教的波斯國教。
到公元4世紀,經過幾番戰亂,既有羅馬帝國的挑戰,又有東部游牧部族的入侵,卡瓦德和霍斯勞父子成為薩珊王朝的統治者。他們強化中央集權,開始削弱馬茲達教的影響力。尤其是霍斯勞,這是一個中世紀少有的高度重視柏拉圖學說,傾心學術和知識傳播的君主。薩珊王朝由此中興,他的孫子霍斯勞二世甚至在公元614年攻占了拜占庭帝國的圣城耶路撒冷,征服了埃及,控制了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
這是波斯的薩珊王朝在被伊斯蘭勢力征服之前,最后的輝煌。
二、伊斯蘭的興起
公元6世紀開始,薩珊王朝在連年征戰中逐漸潰散。東邊受突厥人和阿拉伯人的侵襲,北面受哈扎爾人的壓迫,最終被穆罕默德的伊斯蘭勢力征服。此前波斯的一切幾乎掃蕩無存,不過,有兩樣最為重要的中古波斯文化遺存保留了下來——其一是巴列維波斯語,其它王國都被阿拉伯語統一,唯獨伊朗保持了古波斯語,只不過吸收了阿拉伯語的一些特點,并且采用阿拉伯文書寫;其二就是記錄了前伊斯蘭波斯歷史的菲爾多西《列王紀》。
公元7世紀中葉到8世紀,穆罕默德的伊斯蘭教勢力崛起,他也是在受到多方壓力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揭竿而起。誰知這種政教軍合一的力量很快就勢不可擋,不僅統一了阿拉伯民族,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征服了波斯薩珊王朝全境。
由于穆罕默德執行的是宗教寬容政策,又注重商業實利,不直接侵犯私人財產和土地,只沒收王室和國有土地財產,很少會與被征服者構成價值觀沖突,因而很少會遇到反抗。伊斯蘭教又大量引入了馬茲達教中的一些條文和戒律,穆罕默德制定的教義體系和教士體制也都更加平等和公正,使得波斯的有產者和精英階層都能夠接受。
632年穆罕默德去世后,先后是他的戰友及女婿繼任領袖。因為先知只有穆罕默德本人,所以繼任者只能成為“哈里發”。到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時,開始系統編纂《古蘭經》。
第四任哈里發是著名的阿里,阿里本人是穆罕默德的親信和女婿,可不幸的是他在661年被奧斯曼的追隨者刺殺身亡。奧斯曼的堂弟穆阿維葉繼任哈里發,建立了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