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娃去了一趟霍營公園,天氣雖熱但是藍天白云綠草紅花的畫面,還是讓人心情感到非常愉悅的。娃和爸爸在撿石頭,我在臺階上乘涼,看到了一個小女孩一直哭唧唧得想讓媽媽下來。每次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就會想,如果我是那個媽媽,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會怎么做呢?
我試著以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小女孩的年齡和豌豆相仿,大概三歲左右的樣子,媽媽的樣子看起來也非常有耐心。小女孩希望媽媽從臺階上下來,陪著她。可是媽媽說,你自己去玩吧!那邊那么熱那么曬,我不想去。
可是,小女孩就在旁邊爭執著,她沒有迫切地想去玩,一直哭鬧著想讓媽媽下來。當孩子第一次提出這樣的請求時,媽媽還是非常有耐心地告訴孩子不去的原因。當孩子第二次,第三次提出同樣的請求時,媽媽開始變得有些不耐煩了,說你要是不想玩了,我們就去別的地方玩。
小女孩說,我想玩,但是你得陪著我呀!孩子的理由很簡單,大人拒絕的理由也很直接。終于,小女孩第四次提出這樣請求時,媽媽開始發火發牢騷了,你到底想怎樣呀!為什么非得我陪著呢,你一個人也可以玩呀!于是,媽媽一邊刷手機孩子一邊哭唧唧。
我就這樣靜靜地觀察了十分鐘,媽媽發火孩子哭鬧的場面還是上演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對王先生說,孩子讓陪著依了他便是,干嘛推三阻四,孩子不開心大人也崩潰,何必呢!也許,我是那位當事人的話,就不會這樣想了。最后的結果是,那位媽媽還是如我想的那樣,對孩子妥協了,牽著孩子的手向孩子想去的地方去了。
經過這個事情,我進行反思,心理學上有兩個詞,我們比較敏感。一是過度滿足,提供孩子多余的物質基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二是延遲滿足,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緩或者放棄較小的滿足。
在育兒路上,我們經常會讓這兩個詞給弄懵。孩子提出簡單的請求,我們就擔心過度滿足他,會把孩子寵壞;孩子提出要某個禮物,我們考慮長遠目標,會對孩子下次吧!等你表現好了再給你吧!就這樣,良好的親子關系一次又一次地被破壞。
有的時候,適時的滿足孩子反而能讓事情變得更簡單了。馬斯洛效應提出,善于滿足別人的要求,別人才會滿足你。孩子的心思很簡單,他只是想讓媽媽陪一會兒,沒有其他需求了。在孩子提出請求的時候,我們不妨就陪孩子一會兒,說不定孩子就會說,媽媽你去歇著吧,我自己玩也很開心。
上述場景,就是我們日常的育兒情景。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問題。我們總以為自己的不妥協可以換來孩子的長記性,可是孩子的記性真的長了嗎?情緒問題是不是一直還在呢?
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有的時候孩子是真的黏人,恨不得二十四小時都挨著你。有的時候孩子一轉頭就長大了,上幼兒園的時候頭也懶得回,著急和朋友出去玩。當孩子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盡量得滿足一下他們,享受被他們依賴的感覺,這也是孩子養成安全性依附關系的流程。
如果孩子在成長路上發脾氣,吼叫或有攻擊行為等,他們所做的一切,是希望父母可以蹲下身來看見他們,希望最親近得可以理解他們。在回去的路上,我讓孩子坐在公交車的座椅,他告訴我他看見了大樹和藍天,風景特別美。
我試著蹲在他的水平線上看,發現孩子的視角果然和大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