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治療一切高熱的神奇中藥方劑
在《中醫常見病百家談》上有韓氏“柴葛苦芩湯”。是治療一切高熱的經驗方劑,方劑的作者使用該方治療各種原因的高熱564例,總有效率達到98.1%。方劑的組成如下:柴胡30葛根30土茯苓30黃芩30苦參20生大黃10生石膏6
141.治感冒基本上能一方(2~3劑)擺平,除了遇到感冒曰久,己形成頑固性咳嗽者需要改一二次配方,
主方:蘇葉10克,薄荷葉6克,藿香葉10克,荊芥10克,防風12克,銀花10~15克,板蘭根15克,甘草6~10克。
加減:體虛正氣不足者加黃芪15~30克,白術12~15克,咳嗽者加百部12克,前胡12克,白前12克,咳嗽日久難愈者加浙貝母12~15克,橘絡10克,枇杷葉6克.有痰多者加陳皮10克,茯芩15克,法半夏12克。胸悶有黃痰者加瓜簍12克,薤白10克,痰黃膠化者加神曲10克,白芥子6~10克。肺部感染發熱者加柴胡12克,魚腥草15~30克.秋季燥咳者加沙參12克,玉竹12克,麥冬15克。風熱感冒加連翹12克,梔子12~15克。因咳嗽導致咽喉腫痛者加射干6克,桔梗12克.咽癢引起咳嗽者加蟬衣6克,銀柴胡6~10克,烏梅10克,五味子6克抗過敏。速效治感冒之訣竅在于:對癥加減,分清主次輕重,千萬不要堆砌用藥
142.感冒食療方
感冒屬中醫“時氣病”范疇。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六淫(風、寒、暑、濕、燥、熱)時行邪毒侵襲人體,阻遏衛陽,使營衛失和,肺氣宣降失司所致。根據其臨床表現并結合發病季節,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體虛感冒等證型。
【姜絲鴨蛋湯】
配方:生姜50克(去皮),鴨蛋2個,白酒20毫升。
制法:生姜洗凈去皮,切成絲,加水200毫升煮沸,鴨蛋去殼打散,倒入生姜湯中,稍攪,再加入白酒,煮沸即可。
功效:解表散寒。
用法:每日1次,吃蛋飲湯,頓服,可連服3日。
【神仙粥】
配方:糯米30克,生姜片10克,蔥白6克。
制法:用砂鍋加水煮糯米、生姜片,粥成入蔥白,煮至米爛,再加米醋20毫升,和勻即可。
功效:益氣補虛,散寒解表。
用法:趁熱喝粥,以汗出為佳。
【枸杞疰夏茶】
配方:枸杞子、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枸杞子、五味子共研末,用開水浸泡封存3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清暑祛熱,補虛益精。
用法:每日不拘時代茶飲服。
【黃芪姜棗湯】
配方:黃芪15克,大棗15克,生姜3片。
制法:以上三物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約1小時即可。
功效:益氣補虛,解表散寒。
用法:吃棗飲湯。
【綠豆粥】
配方:綠豆5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制法:綠豆、粳米洗凈煮粥,待粥熟時加入冰糖,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功效:清熱解暑。
用法:可作早晚餐食用。
【香薷扁豆湯】
配方:香社lo克,白扁豆12克,陳皮6克,荷葉8克,白糖適量。
制法:將白扁豆妙黃搗碎,與香薷、陳皮、荷葉一同煎煮,煮沸10分鐘后過濾,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調味。
功效:清暑祛濕解表。
用法:每日1次,不拘時頻頻飲之。連服3~5日。
【珠蘭茶】
配方:茶葉6克,珠蘭3克,薄荷3克。
制法:上三味,開水沖泡5分鐘即可。
功效:理氣化濕,清利頭目。
用法:每日1~2劑,分上下午飲服。
【香薷飲】
配方:香薷10克,厚樸5克,白扁豆5克,砂糖少許。
制法:香薷、厚樸剪碎,白扁豆炒黃搗碎,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1小時加糖調味。
功效:發汗解表,化濕和中。
用法:每日1劑,分2次飲服。
【白菜根蔥白湯】
配方:大白菜根3個,蔥白連須2根,蘆根10克。
制法:上三物以水煎煮10~15分鐘即可。
功效:辛散解毒,清熱祛濕。
用法:每日1劑,趁熱分2次服用。
【西瓜番茄汁】
配方:西瓜、番茄各適量。
制法:西瓜用紗布絞汁;番茄先用開水燙,剝去皮,也用紗布絞擠汁液,然后將兩汁合并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生津。
用法:每日1~2次,當果汁飲用。
【銀花飲】
配方:銀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
制法:將銀花、山楂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3分鐘后取藥液1次,再加水煎熬1次,將兩次藥液合并,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用法:隨量飲用。
【薄荷粥】
配方:鮮薄荷30克(干者10克),梗米60克,冰糖少許。
制法:水煎薄荷5分鐘,去渣取汁。取粳米熬粥,加入薄荷汁,稍煮,加入冰糖調化。
功效:疏風解表,清利頭目。
用法:分早晚溫熱服食。
【貫眾蛋】
配方:貫眾10克,雞蛋1個。
制法:將貫眾與雞蛋同放鍋中,加水300毫升,煮至蛋熟,去藥渣。
功效:清熱解毒。
用法:每日1次,飲湯吃蛋,連服5~7日。
【姜絲蘿卜湯】
配方:生姜25克,蘿卜50克。
制法:生姜切絲,蘿卜切片,兩者共放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0~15分鐘,再加入紅糖適置,稍煮1~2分鐘即可。
功效:祛風散寒解表。
用法:每日1次,熱服。
【蔥豉湯】
配方:蔥白2根,豆豉10克。
制法:用水500毫升,入豆豉煮沸2~3分鐘,之后加入蔥白、調料出鍋。
功效:解表散寒。
用法:趁熱服用,服后蓋被取汗。
【香菜蔥白湯】
配方:香菜15克,蔥白15根,生姜9克。
制法:將香菜、蔥白、生姜分別洗凈,切碎共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10~15分鐘,去渣取汁飲服即可。
功效:發表散寒。
用法:每日2次,連服2~3日。
【姜糖飲】
配方:生姜10克,紅糖15克。
制法:生姜切絲,以沸水沖泡,加蓋約5分鐘,再調入紅糖。
功效:疏散風寒,和胃健中。
用法:每日1次,趁熱頓服。服后蓋被睡臥取汗。
【蒼耳雞蛋】
配方:雞蛋1個,蒼耳子6克。
制法:將蒼耳子去刺炒黃,研成細末,加入雞蛋中打成蛋漿,炒熟。
功效:散風止痛。
用法:每日1次,趁熱食用。連服3日。
141.感冒藥茶
甘露茶
〔配方〕陳茶葉150克,陳皮20克,谷芽60克,神曲1克,山楂、烏藥、厚樸、枳殼各50克。
〔功效〕解表消食和胃。主治一切感冒、頭痛腹脹,水土不服等。
五神茶
〔配方〕荊芥10克,蘇葉10克,生姜10克,紅糖30克,茶葉6克。
〔功效〕發汗解表。治風寒感冒所出現的畏寒、身痛,無汗等癥。
蔥豉茶
〔配方〕茶末10克,石膏60克,梔子2枚薄荷30克,荊介5克,淡豆豉15克,蔥白三根。
〔功效〕辛溫解表。適用于外感風寒,壯熱頭痛等。
生姜枇杷茶(一)
〔配方〕綠茶5克,生姜5~8片,蔥白4-6根。
〔功效〕辛溫解表。治風寒感冒。
生姜芝麻茶
〔配方〕茶葉5克,生芝麻30克,生姜5克。
〔功效〕解熱化痰。治風寒感冒初起。
姜糖茶(一)
〔配方〕綠茶10克,生姜5片,冰糖30克。
〔功效〕散風寒,止咳嗽。治風寒感冒初起,鼻竇頭痛,咳嗽痰白等癥。
麻醬糖茶
〔配方〕芝麻醬、紅糖適量,茶葉1撮。
〔功效〕發汗解表,適用于外感初起。
生姜茶(一)
〔配方〕茶葉9克,生姜8克,紅糖適量。
〔功效〕治各類感冒。
蘇姜茶
〔配方〕紫蘇葉、羌活、茶葉各9克。
〔功效〕辛溫解表,祛風勝濕,適用于風寒感冒,惡寒發熱,無汗,肢體酸痛等癥。
姜蔥橄欖茶
〔配方〕橄欖250克,生姜390克,蔥頭390克,紫蘇葉克。
〔功效〕疏風散寒,健脾和胃。主治風寒感冒,患有腸胃病者。
姜糖茶(二)
〔配方〕茶葉7克,生姜10片,紅糖15克。
〔功效〕祛風發汗。主治感冒咳嗽、怕冷。
雙白茶
〔配方〕綠茶10克,蔥白莖3節,白芷10克。
〔功效〕治外感風寒頭痛。
核桃蔥白茶
〔配方〕細茶6克,核桃肉6克,蔥白6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頭痛。
多味茶(一)
〔配方〕茶葉、薄荷、白芷和荊芥各6克,川芎、羌活、防風各9克,細辛和炙甘草各3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頭痛。
附子川芎茶
〔配方〕熟附子2枚,川芎和生姜各50克,茶葉適量。
〔功效〕主治風寒頭痛。
共有59條
辣椒茶
〔配方〕茶葉10克,辣椒5克,胡椒、鹽適量。
〔功效〕驅寒解表,治風寒頭痛,食欲不振。
生姜茶(二)
〔配方〕茶葉一撮,生姜數片,紅糖25克。
〔功效〕治風寒頭痛。
生姜枇杷茶(二)
〔配方〕綠茶5克,生姜5~8片,蔥白4~6根。
〔功效〕治風寒感冒。
姜茶
〔配方〕茶葉7克,生姜10片。
〔功效〕發汗解表溫肺止咳,對流感有療效。
山臘梅茶
〔配方〕山臘梅葉625克,茶葉適量。
〔功效〕祛風清熱。治一般感冒,對流感有較好療效。
清空膏茶
〔配方〕黃岑9克,酒黃連2.5克,羌活、防風4.5克,柴胡、炙甘草各3克,川芎1.5克,細茶6克。
〔功效〕治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和神經性頭痛。
綠豆茶
〔配方〕綠豆30克,茶葉9克,紅糖適量。
〔功效〕治流行性感冒。
荊芥蘇葉茶
〔配方〕荊芥10克,蘇葉10克,生姜10克,紅糖30克,茶葉6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
羌活茶
〔配方〕羌活、茶葉各9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無汗,肢體酸痛。
鉤藤茶
〔配方〕綠茶1克,鉤藤、蜂蜜各15克。
〔功效〕治流行性感冒。
石膏茶
〔配方〕生石膏60克,紫筍茶末3克。
〔功效〕治流感。有清熱瀉火之效。
桑菊薄竹茶
〔配方〕桑葉5克,菊花5克,薄荷3克,竹葉30克,茶葉10克。
〔功效〕清熱解表散風,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目赤、喉痛、舌紅苔黃等癥。
核桃蔥姜茶
〔配方〕核桃仁25克,蔥白25克,生姜25克,茶葉15克。
〔功效〕發汗退熱。治感冒發燒,頭痛無汗。
石膏綠茶
〔配方〕石膏6克,綠茶3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面赤口干、流鼻涕、發熱者。
薄荷茶
〔配方〕薄荷2克,茶葉5克。
〔功效〕辛涼解表。治風熱感冒,頭痛目赤,食滯腹脹者。
銀花山楂茶
〔配方〕銀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
〔功效〕清熱解毒,治風熱感冒。
金銀花茶
〔配方〕茶葉2克,干金銀花1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
蔥姜核桃仁茶
〔配方〕茶葉5克,核桃仁、蔥白和生姜各10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
地龍茶
〔配方〕干地龍10克,茶葉適量。
〔功效〕治感冒發熱無汗者。
甘菊花茶
〔配方〕綠茶0.5-1克,甘菊花9-15克,蜂蜜25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頭痛者。
六味茶
〔配方〕細芽茶9克,黃芩60克,川芎90克,白芷15克,薄荷5克,荊芥12克。
〔功效〕治風熱上攻,頭目昏重等癥。
銀花茶
〔配方〕茶葉6克,銀花20克,白糖50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
川芎蔥白茶
〔配方〕茶葉10克,川芎10克,蔥白2段。
〔功效〕治風寒感冒頭痛。
姜湯膏茶
〔配方〕普洱茶、姜適量。
〔功效〕治受寒肚脹。
三生清熱茶
〔配方〕生茶葉、生米、生姜各適量。
〔功效〕清熱解毒,治瘟疫病等。
多味茶(二)
〔配方〕陳皮2克,厚樸0.4克,炒谷芽0.5克,精曲7克,枳殼0.4克,山楂0.4克,烏梅0.4克,茶葉10克。
〔功效〕解表清熱,消滯行氣。
竹葉薄荷茶
〔配方〕竹葉3克,鮮薄荷葉2克,茶葉2克。
〔功效〕清熱解表,促進汗液分泌。
竹葉蓮芯茶
〔配方〕鮮竹葉10克,蓮芯5克,茶葉5克。
〔功效〕治心火,咽喉干痛等癥。
雙花茶
〔配方〕生槐花10克,凌霄花10克,綠茶15克。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
大蔥生姜茶
〔配方〕大蔥50克,生姜10克,茶葉10克。
〔功效〕增熱御寒,防治感冒。
蘇藿茶
〔配方〕柴蘇葉、藿香、薄荷、荊芥各4.5克,茶葉3克。
〔功效〕疏風解表,防治感冒。
石菖蒲茶
〔配方〕茉莉花6克,石菖蒲6克,清茶10克。
〔功效〕祛寒去濕,理氣安神。
姜糖薄荷茶
〔配方〕細茶葉6克,薄荷葉3克,生姜汁半匙,白糖半匙。
〔功效〕治風熱感冒發熱。
銀花白糖茶
〔配方〕金銀花20克,茶葉6克,白糖50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惡寒、頭痛、無汗、鼻塞等癥。
胡桃茶
〔配方〕茶葉、蔥白、胡桃、姜片和綠豆適量。
〔功效〕治風熱感冒。
午時茶
〔配方〕蒼術、柴胡、防風、羌活、桔皮、山楂、連翹、神曲、藿香、白芷、枳實、川芎、甘草各30克,厚樸、桔梗、麥芽、紫蘇各45克,紅茶5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有祛風散寒之效。
天中茶(一)
〔配方〕制半夏、制川樸、杏仁(去皮)炒萊菔子、陳皮各90克,荊芥、檳榔、香薷、干姜、炒車前子、羌活、薄荷、炒枳實、柴胡、大腹皮、炒青皮、炒白芥子、豬苓、防風、前胡、炒白芍、獨活、炒蘇子、土藿香、桔梗、藁本、木通、紫蘇、澤瀉、炒蒼白術各60克、炒麥芽、炒神曲、炒山楂、茯苓各120克、白芷、甘草、炒草果仁、秦艽、川芎各30克、紅茶葉3克。
〔功效〕疏散風寒。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肢,胸悶嘔惡等癥。
蘇葉炒鹽茶
〔配方〕炒茶葉5克,炒鹽10克,蘇葉5克。
〔功效〕清熱除啞。治感冒引起的聲音嘶啞。
橄欖蘿卜茶
〔配方〕橄欖250克,蘿卜5~1克,茶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治流行性感冒。
白芷荊芥茶
〔配方〕香白芷30克,荊芥穗3克,臘茶3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初起。
酒茶
〔配方〕紅茶5克,酒適量。
〔功效〕治感冒頭痛。
梅肉紅茶
〔配方〕梅干1粒,紅茶1大匙。
〔功效〕預防感冒,對感冒咳嗽、納差有效。
四時感冒茶
〔配方〕野牡丹,鬼針草、仙鶴草、香蕾、野花生、陳皮、截葉鐵掃帚、南五味子藤,牡荊葉、薄荷、防己、青蒿、玉葉金花、鐵蒼菜、茶葉、高粱酒、馬鞭草各適量。
〔功效〕治感冒。
蘆根茶
〔配方〕蘆根50克,鮮蘿卜2克,蔥白7個,青橄欖7個。
〔功效〕治流行性感冒。
142..感冒藥酒
苦參酒
配方:苦參5克,桔梗3克,板藍根10克,白酒250克。
葵花酒
配方:向日葵籽和秋季采集的葉各100克,白酒300毫升。
花椒酒
配方:花椒50粒,側柏葉15克,白酒500毫升。
肉桂酒
配方:肉桂末6克,黃酒20克。
桑菊酒
配方:桑葉30g,菊花30g,薄荷10g,連翹30g,蘆根35g,桔梗20g,甘草10g,杏仁30g,米酒1000克。
防風米酒
配方:糯米一斗,酒曲一升半,防風(切)半斤,蒼耳子3升。
蔥姜鹽酒
配方:蔥白頭、生姜各30克,食鹽6克,白酒一盅。
茶酒
配方:紅茶5克,姜汁3克,白酒或黃酒適量。
荊芥豉酒
配方:豆豉250克,荊芥10克,米酒750克。
蔥豉黃酒
配方:豆豉15克,蔥白30克,黃酒50毫升。
紫蘇酒
配方:紫蘇、荊芥各20克,陳皮10克,白酒200毫升。
預防感冒酒
配方:炙黃芪30克,太子參15克,白術15克,紫蘇12克,防風12克,炙甘草10克,紅棗20克,黃酒1000毫升。
一.感冒
1.感冒散是清代道醫傅青主所創,荊芥50g 柴胡50g 黃芩50g 姜半夏50g 炙甘草50g,上五味研細末,一次5g,白開水沖服。此感冒散治感冒初期之妙也。惡寒、咽痛、打噴嚏、流鼻涕、頭痛等感冒癥狀初起,一日內,均可用感冒散,越早用療效越好。一飲感冒癥狀即可緩解
2.a.感冒的人可連續三天食用,一大匙微熱蜂蜜加1/4匙肉桂粉。這個過程可治癒慢性咳嗽、感冒及清理靜脈。
b.車前草,:治感冒高燒。用法如下:用鮮品5~8棵(視大小而定,洗凈后切段并搗成泥狀,再加適量的溫開水(熱天用冷開水或純凈水、礦泉水濾渣取汁,再兌入適量的白糖備用。每次服100~200毫升(約半小碗至一小碗,視年齡而定,間隔時間為2小時左右,連服3次左右即可痊愈。
3.中藥敷腳心治療寶寶高燒的驗方
a.四仁粉 材料:杏仁、桃仁、梔仁、棗仁等量,磨成細粉。用法:取適量,以鴨蛋清調成糊,置于紗布塊中,貼于寶寶腳掌心外用長布條將紗布塊和寶寶腳丫纏繞固定,為避免寶寶踢掉,可以再套上襪子。要點:男孩敷左腳,女孩敷右腳。注:1、四種仁只要等量即可,藥店最少賣幾克你就買幾克。剛開始我不知道藥粉效果這么好,每種仁買了幾兩,磨好后變成一大罐,兩來只用了一點點就很有效。杭州地區的媽媽如果需要,我可以免費給你們一點。2、有的藥店只有山梔仁、炒梔仁、酸棗仁,也可以。3、家里沒有常備鴨蛋的,用雞蛋也可以。4、敷好后定時檢查藥糊是否變干,如果已變干而未退燒可以再敷新藥糊。我是敷一次就好。5、如果敷藥的腳心有黑色藥痕,是體內熱氣排出,不必擔心。我從未敷出藥痕,藥粉本身不褪色
b. 小孩發燒——綠豆面餅子貼腳心。
孩子偶爾發燒,送去醫院,排隊掛號、交叉感染,一折騰怕更嚴重了,而父母也不敢給孩子隨便用藥。這位老人家說,有些來自民間的小方法其實挺管用的。雞蛋清做水,和生綠豆面一起和成面,捏成小餅子,貼在孩子雙腳腳心最洼處,貼上一兩天就能退燒。燕窩加雞蛋清和面,捏成小餅子,貼在孩子的肚臍眼上,也能治輕微發燒。
4.生姜5片,紫蘇葉3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5.黨參15克,蘇葉10克,開水沖泡,不拘時飲用。據報道,對習慣性感冒,體虛感冒療效頗佳,有效率達96%。
6.糯米60克淘凈后,入生姜少許,放砂鍋內煮1--2沸,再放入連須蔥白5--7根,待粥將熟時,加入米醋一匙,稍煮即可。然后趁熱服食,療效頗著。
7.鮮紫蘇葉30克,放入熬好的米粥中煮2--3分鐘,去蘇葉服粥。此方又治老年傷風咳嗽。
8.蘇葉、生姜各3克,紅糖15克。沸水沖泡,蓋嚴,浸泡10分鐘,趁熱頻服。
9.蔥白50克,淡豆豉15克。水煎服。
10.連須蔥白10根,生姜3片。煎湯或加入紅糖適量調服。
11.臨睡前用生姜適量切片,煎水洗腳。療效顯著。
12.大蒜適量,去皮,削成圓柱形,水裹油紗布(以減輕刺激作用,塞鼻中。約20分鐘,鼻內有刺痛感時取出。左右兩鼻交替塞,每日2次。輕度感冒1--2天即愈。
13.蔥白頭、生姜各15--30克,食鹽3--6克,白酒1蠱。上藥共搗如糊狀,酒加入調勻,用紗布包之,涂擦前胸、后背、手心、腳心及(月國窩、肘窩。擦1遍后,囑患者安臥。據報道,部分病例半小時許,汗出,熱退,自覺癥狀減輕,次日可完全消失。治療107例,均在1--2日內見效,一般用1次,少數病例用2次。
14.僵蠶粉3克,蟬蛻粉1.5克,并用金銀花30克煎湯送服,每日1劑。本方適應于感冒高熱的患者。
15.馬鞭草30克,青蒿、羌活各15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連服2--3日。據報道,用藥后隨訪51例,46例痊愈,3例有效,2例無效。
16.貫眾30克。加水600--800毫升,煎至300毫升左右后過濾,加白糖適量。每次服100毫升左右,每日3次,連服6天。據報道,治療100例,均收到較好效果。
17.羌活12--15克,板藍根,蒲公英各3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日1劑。
18.桑葉、菊花各5克,竹葉、白茅根各30克,薄荷3克。共用沸水浸泡,白糖適量調味,當飲料多量飲用。
19.金銀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前二味藥加水煎2次后,合并,放入蜂蜜攪勻,隨時飲用。
20.銀翹解毒片6片,研為細末,(可加冰片少許,開水調成糊狀,紗布包裹,敷肚臍,外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
21.白礬30克,面粉適量。將白礬研末后,加面粉用醋調成糊狀,敷兩腳心(涌泉穴,不時滴醋使藥膏保持濕潤。據報道,治療100余例普通感冒,一般于敷藥6小時后開始降溫,12--36小時后體溫恢復正常(涌泉穴位置:將五個足趾屈曲,在足掌心前面正中出現一個凹窩的地方。
22.鮮地龍數條,白糖適量。將地龍洗凈,放入碗內,撒入白糖,地龍傾刻而死,再加入面粉適量,共搗成稠膏,紗布包裹,敷頭頂(百會穴和肚臍。干則取下,加水調稀再敷,數小時后開始降溫,一般1--2日內體溫可降至正常(百會穴位置:在頭頂上。從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脖子后邊的頭發邊上的正當中的地方
23.輕度感冒——白菜疙瘩加蔥姜。
a. 輕度感冒可以喝點白菜疙瘩水來緩解。把白菜疙瘩洗凈切成小碎塊,加上蔥塊、姜片,一起加水熬,白菜熬得快爛時,把水瀝出來喝掉。中醫看來,感冒就是內熱太多,白菜解表,蔥姜性溫,能幫助發汗,汗發出來,感冒就好多了。
b.外感方.方藥:荊芥10g防風10g細辛5g桔梗10g麻黃10g杏仁10g干姜10g黃芩10g陳皮10g川芎10g黨參10g甘草6g 主治:外感風寒所至的頭疼、發熱、鼻塞流涕、咽喉癢痛、咳嗽悶氣痰多等。療效非常好
24.蔥白粥)
來源;《濟生秘覽》原料;.粳米50克 蔥白 白糖各適量。 制法;先煮粳米,待粳米將熟時把切成段的蔥白2~3莖及白糖放入即可。 用法;每日1次。熱服,取微汗。 功效;解表散寒,和胃補中。適用于風寒感冒。
25.姜糖飲)
來源;民間驗方原料;生姜片15克蔥白適量 紅糖20克。制法;將蔥白切成3厘米長的段(共3段)與生姜一起,加水50克煮沸,加入紅糖即可。用法;趁熱一次服下,蓋被取微汗。功效;止嘔吐,除風濕寒熱,發汗解表,和中散寒。適用于風寒感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者。
26 銀花飲) 來源民間方原料;銀花30克 山楂10克 蜂蜜250克。制法;將銀花、山楂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3分鐘后取藥液一次,再加水煎熬一次,將兩次藥液合并,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成。 用法;每日3次,或隨時飲用。功効;辛涼解表,清熱解毒。適用于風熱感冒。
27 香薷飲)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料; 香薷10克厚樸5克 白扁豆5克(或加白糖適量)。 制法 將香薷、厚樸剪碎,白扁豆炒黃搗碎,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1小時。 用法 代茶頻飲。 功效;解表清暑,健脾利濕。適用于夏季感冒,夾暑濕證。
28.五神湯) 來源《惠直堂經驗方》原料; 荊芥 蘇葉 生姜各10克茶葉6克紅糖30克。 制法;將荊芥、蘇葉洗凈,與茶葉、生姜一并放文火上煎沸,加紅糖溶化即成。用法;隨量服。功效 發汗解表。適用于風寒感冒。
29 蔥豉湯) 來源《孟詵方》原料;連須蔥白30克 淡豆豉10克生姜3片 黃酒30克。制法將蔥白、淡豆豉、生姜加水500克,煎沸再加黃酒煎煮。用法;熱服,服后蓋被取汗。功效;解表和中。
30.杭菊糖茶) 來源;民間驗方原料;杭菊花30克白糖適量。制法;將杭菊花放茶壺內開水浸泡,加白糖適量。用法;代茶飲服。
功效;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郁火。適用于風熱感冒初起、頭痛發熱患者。
31.姜糖蘇葉飲 原料;蘇葉 生姜各3克 紅糖15克。制法;將生姜、蘇葉洗凈切成細絲,放入瓷杯內,再加紅糖,以沸水沖泡,蓋上蓋,溫浸10分鐘即成。用法;每日2次,趁熱服食。
32.桑菊薄竹飲) 來源《廣東涼茶驗方》原料;桑葉 菊花各5克 薄荷3克苦竹葉白茅根各30克制法;將桑葉、菊花、苦竹葉、白茅根、薄荷洗凈,放入茶壺內,用開水泡10分鐘即成。用法;代茶隨時飲用。功效;辛涼解表。適用于風熱感冒。
33.蔥豉黃酒湯) 來源;《孟詵方》原料;豆豉15克蔥須30克 黃酒50克制法;豆豉加水1小碗,煎煮10分鐘,再加洗凈的蔥須,繼續煎5分鐘,最后加黃酒,出鍋。用法;每日2次,趁熱頓服。功效;解表和中。適用于風寒感冒。
34.銀花薄荷飲) 來源經驗方原料; 銀花30克 薄荷10克鮮蘆根60克 制法; 先將銀花、蘆根加水500克,煮15分鐘,后下薄荷煮沸3分鐘,濾去渣,加適量白糖。 用法; 每日3~4次,溫熱服。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適用于各種熱病初起;對發熱較重的風熱型感冒,效果顯著
35.姜糖飲) 來源;民間驗方原料;生姜片15克蔥白適量 紅糖20克。制法; 將蔥白切成3厘米長的段(共3段)與生姜一起,加水50克煮沸,加入紅糖即可。用法;趁熱一次服下,蓋被取微汗。功效;止嘔吐,除風濕寒熱,發汗解表,和中散寒。適用于風寒感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者。
36 黃豆芫荽煎) 來源民間方原料; 黃豆10克 芫荽(香菜)30克制法;將黃豆適量水煎煮,15分鐘后加入芫荽,再煎15分鐘,去渣。用法;1次服完。每日1服。功效;辛溫解表,健脾胃。適用于流行性感冒。
37.地瓜葛根煎) 來源民間方原料; 鮮地瓜100克 葛根(干品)50克制法;將地瓜洗凈切片和葛根一起,加水適量水煎,去渣。用法; 每日1次。1次服完。功效;發表解肌,解熱生津。適用于流行性感冒。
38.孩子在感冒的時候經常會流鼻涕、發燒,接著又咳嗽,喉嚨聽起來呼嚨呼嚨的有痰。有時雖然用藥物讓鼻涕不再流,也不發燒了,但有痰的癥狀卻一直消除不去,這表明孩子的體內因感冒引起的上火還沒有完全退去。有時家長忽略了這個問題,常常讓孩子喉嚨里的痰維持半年之久。我們可以去藥店購買桑樹皮10克,甘草、竹葉各 5 克,洗凈入鍋,加水適量煎服,能治療多痰癥,尤其是清晨多痰。
39.神仙粥
治風寒感冒[功能主治]發表解毒,驅風散寒。治外感初起周身疼痛,惡寒怕冷無汗,脈緊,其效甚佳。有人寫詩贊曰:“一把糯米煮成粥,7個蔥白7片姜,煮熟對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方組成]糯米l00克,蔥白、生姜各20克,食醋30毫升。[處方備注]『制用法] 先將糯米煮成粥,再把蔥姜搗爛下粥內沸后煮5分鐘,然后倒入醋,立即起鍋。趁熱服下,上床覆被以助藥力。l5分鐘后便覺胃中熱氣升騰,遍體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l次,連服4次即愈。注風熱感冒不宜服用。
40.蔥姜豆豉治傷風感冒
[功能主治]解熱透表,解毒通陽。用于感冒初起,癥見鼻塞、頭痛、畏寒、無汗等。 ‘
[處方組成]蔥白5根,姜1片,淡豆豉2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用沙鍋加水一碗煎煮。趁熱頓服,然后臥床蓋
41.白胡椒熱湯面治感冒
[功能主治]辛溫解表,消痰解毒。治風寒襲表引起的感冒
[處方組成]白胡椒末、蔥白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煮熱湯面條一碗,加入蔥白及胡椒面拌勻。趁熱吃下,蓋被而臥,汗出即愈。
42.滴大白蘿卜汁治感冒頭痛
[功能主治]治感冒頭痛、火熱頭痛、中暑頭痛及中風頭痛等
[處方組成]大白蘿卜。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大白蘿卜洗凈,搗爛取汁。滴入鼻內,治各種頭痛;飲用,治中風。
43.核桃蔥姜茶治感冒發熱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發汗退熱。治感冒發熱,頭痛無汗
[處方組成]核桃仁25克,蔥白25克,生姜25克,茶葉15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核桃仁、蔥白、生姜共搗爛,與茶葉一同放人沙鍋內,加水一碗半煎煮。去渣一次服下,蓋棉被臥床,注意避風。
44.西瓜番茄汁治夏季感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暑化濕。治夏季感冒,癥見發熱、口渴、煩躁、小便赤熱、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
[處方組成]西瓜、番茄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西瓜取瓤,去子,用紗布絞擠汁液。番茄先用沸水燙,剝去皮,去子,也用紗布絞擠汁液。二汁合并,代茶飲用。
45.青龍白虎湯治流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流行性感冒、白喉等。
[處方組成]橄欖5枚,白蘿卜20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白蘿卜洗凈,切作小塊,同橄欖共煮湯。曰服3次,用量不限。
46.醋熏法預防流感
[功能主治]消毒殺菌。有預防流行性感冒、腦膜炎、膽囊炎之功效
[處方組成]米醋不拘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米醋加水適量,文火慢熬,在室內燒熏約1小時。
47.雙白湯治感冒咽痛
[功能主治]養陰清熱。治感冒,癥見咳嗽、音啞、咽喉腫痛等。
[處方組成]鴨蛋清(蛋白)2個,蔥白4段,飴糖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先將蔥白及飴糖用兩茶杯水煮一兩沸,倒入盛有鴨蛋清的碗中,攪勻。分2次熱服。忌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48.胡蘿卜湯發汗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治感冒,畏寒需發汗。胡蘿卜湯發汗作用輕微而持續,無過度之弊。
[處方備注][制用法] 洗凈,切碎,煎湯。熱飲。
49.五神湯發汗解表
[功能主治]發散風寒,祛風止痛。治風寒感冒,癥見畏寒、身痛、無汗等。如伴咳嗽痰盛可加橘皮l0克(鮮品加倍)。[處方組成]荊芥、蘇葉(中藥店有售)各10克,茶葉6克,鮮姜l0克,紅糖3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先以文火煎煮荊芥、蘇葉、茶葉、生姜,l5~20分鐘后,加入紅糖溶化即成。每日2次,量不拘。
50.干白菜根湯治感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解表。治風寒感冒。
[處方組成]干白菜根l塊,紅糖50克,姜3片。
[處方備注][制用法] 加水共煎湯。日服3次
51.紅糖烏梅湯治感冒發熱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發汗退熱。治感冒,癥見發熱、畏寒等。
[處方組成]烏梅4個,紅糖l0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加水共煮濃湯。分2次服。
52.蘿卜甘蔗湯治發熱咽痛
[功能主治]消積化熱,潤燥止痛。治感冒,癥見發熱、咽喉疼痛及鼻干等。
[處方組成]蘿卜、甘蔗各500克,金銀花10克,竹葉5克,白糖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蘿卜與甘蔗切塊,加水于沙鍋內,下金銀花、竹葉共煎,飲服時加白糖。可當茶飲,每日數次。
53.酒煮荔枝肉治氣虛感冒
[功能主治]通神益氣,消散滯氣。治氣虛感冒[處方組成]荔枝肉30克,黃酒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用酒煮荔枝肉。趁熱頓服。注據《續名醫類案》介紹,某患者因氣虛感寒,胸膈稍滯,鼻塞不暢。用上法無不奏效。
54.蘆根湯治流行性感冒
[功能主治]清熱解表,宣通氣機。可預防和治療流行性感冒。
[處方組成]蘆根50克,鮮蘿卜200克,蔥白7個,青橄欖7個。
[處方備注][制用法] 煮湯。代茶飲。
55.蔥白大蒜湯預防流感
[功能主治]解毒殺菌,透表通陽。可預防流行陛感冒
[處方組成]蔥白500克,大蒜2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蔥白洗凈,大蒜去皮,切碎,加水2千克煎湯。每日服3次,每次一茶杯。
56.荸薺汁治咽痛
[功能主治]涼血解毒,清咽利膈。治風寒或虛火咽痛等。
[處方組成]荸薺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荸薺洗凈,去皮,搗爛后裹以紗布擠汁。以汁漱喉,徐徐咽下。每日數次,可連續漱服。
57.草魚湯治傷風鼻塞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疏風止痛。用治感冒,癥見畏寒發冷、頭痛體倦、鼻塞不通等。
[處方組成]草魚(青魚)肉150克,生姜片25克,米酒10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用半碗水煮沸后,放入魚肉片、姜片及米酒共燉約30分鐘,加鹽調味。趁熱食用,食后臥床蓋被取微汗。每日2次。注意避風寒。
58.口含生大蒜治感冒
[功能主治]辛溫解表,解毒殺菌。用于感冒初起,癥見鼻流清涕、風寒咳嗽等。
[處方組成]大蒜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蒜瓣含于口中,生津則咽下,直至大蒜無味時吐掉,連續3瓣即可奏效。
59.冰糖雞蛋治感冒
[功能主治]養陰潤燥,清肺止咳。治感冒,癥見流清涕、咳嗽、發冷等。對小兒流鼻血亦有效。
[處方組成]雞蛋l個,冰糖3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雞蛋打破,同搗碎的冰糖混合調勻。臨睡前用開水沖服,取微汗。
60.蔥豉黃酒湯解表和中
[功能主治]解表祛風,發散風寒,溫中降逆。治風寒感冒,癥見發熱、頭痛、虛煩、無汗、嘔吐、泄瀉等。
[處方組成]全蔥30克,淡豆豉20克,黃酒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先將豆豉放人沙鍋內加水一小碗,煮l0余分鐘,再把洗凈切段的(帶須)放人,繼續煮5分鐘。然后加黃酒,立即出鍋。趁熱頓飲,注意避風寒。
[處方備注][制用法] 先將豆豉放人沙鍋內加水一小碗,煮l0余分鐘,再把洗凈切段的(帶須)放人,繼續煮5分鐘。然后加黃酒,立即出鍋。趁熱頓飲,注意避風寒。
61.銀花山楂湯治風熱感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風止痛。治風熱感冒,癥見發熱頭痛、口渴等。
[處方組成]銀花30克,山楂l0克,蜂蜜2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銀花與山楂放入沙鍋內,加水置旺火上燒沸,3~5分鐘后,將藥液濾入碗內。再加水煎熬一次后濾出藥
62.綠豆茶飲治流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流行性感冒,癥見咽痛、熱咳。也可用于預防流感
[處方組成]綠豆50克,綠茶5克,冰糖l5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綠豆洗凈,搗碎,同茶、糖放入碗內,用開水沖沏,約泡20分鐘。代茶飲用。
63.白菜根白糖湯治流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流行性感冒,癥見熱多寒少。
[處方組成]白菜根(疙瘩)1個,白糖少許。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白菜根洗凈,切片,加水一碗煎好,后加白糖。日服2次
64.外用治感冒方
[功能主治]清熱,發表,通陽,解毒。治感冒。
[處方組成]蔥白、生姜各l5克,食鹽3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蔥姜洗凈,搗爛成糊,用紗布包裹。用力涂擦前胸、后背、腳心、手心、胭窩、肘窩,擦后安臥 注據《中級醫刊》l965年介紹:部分病例涂擦后半小時即出汗退熱,自覺癥狀減輕,次日可完全恢復。治療107例,均在一兩日內見效,一般用l次,少數病例用2 次即愈。
65.雞蛋白糖治嗓子痛
[功能主治]清咽潤喉。治嗓子疼痛。[處方組成]鮮雞蛋2個,白糖l5克,香油數滴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雞蛋打破,三味共攪勻。空腹服食,一次食盡。
66.參蘇飲治病毒性感冒
[方 劑] 人參、蘇葉、葛根、前胡、半夏、茯苓各22克,陳皮、甘草、桔梗、枳殼、木香各15克,生姜3片,大棗l枚。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1劑。
[功 效] 益氣解毒,祛痰止咳。
[驗 證] 王xx ,男,6歲,于1985年11月24日初診。3天來,身熱無汗,鼻流清涕,頭痛形寒,倦怠乏力,某醫院診為病毒性感冒。選用病毒靈、阿斯匹林,服后汗出熱度暫降,須臾汗收身熱復作。又加用速效感冒膠囊、紫雪散,熱仍不退,遂來院求治。查體:身熱暮重,體溫37.8℃ ,熱前略有形寒,手足微涼,鼻仍流涕,面色蒼白,心煩胸悶氣短,形體消瘦,倦怠無力,尹納差,口干不欲飲,小便清,大便稀塘,舌苔薄白質淡,脈細無力。證屬素體虛弱,外邪遏表,未得宣散,有里虛邪陷之虞。治當益氣解毒,和中達邪,宗參蘇散加減。處方:太子參、蘇葉、葛根、前胡、淡豆豉、神曲各10克,橘皮、法半夏、枳殼各5克,蔥白3個。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上方服藥3劑,身熱漸降,晚間體溫37.2℃左右,形寒肢冷已解,心煩氣短亦已,面色略轉紅潤,胃納轉佳,舌苔白,脈緩。余邪尚未盡除,治宗原方化裁。處方:太子參、蘇葉、陳皮、法半夏各5克,柴胡、葛根、茯苓、神曲各10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棗5 枚。又服3劑,諸癥均解。
67 .神仙粥治風寒感冒
[方 劑] 糯米100克,蔥白、生姜各20克,食醋30毫升。
[制用法] 先將糯米煮成粥,再把蔥姜搗爛下粥內沸后煮5分鐘,然后倒人醋,立即起鍋。趁熱服下,上床覆被以助藥力。15分鐘后便覺胃中熱氣升騰,遍體微熱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4次即愈。
[功 效] 發表解毒,驅風散寒。治外感初起周身疼痛,惡寒怕冷無汗,脈緊,其效甚佳。有人寫詩贊曰:“一把孺米煮成粥,7個蔥白7片姜,煮熟對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驗 證] 劉x 、,女,8歲,于19977 年10月6日初診。被診為風寒感冒,先服西藥感冒通、康必得等藥,療效不佳,后服用上方一連用三日痊愈。
[備 注] 風熱感胃不宜服用。
68 .銀翹合劑治風熱感冒
[方 劑] 板蘭根、銀花、連翹各30克,荊芥10克(后下。
[制用法] 煎成50%濃液,每服30-60ml , 1日3次,兒童酌減。服藥后多飲水。
[加 減] 咳嗽加生甘草、桔梗、杏仁各10克。,咽喉腫痛加錦燈籠、山豆根各10克
[功 效] 主治風熱感冒,咽紅喉痛,目赤發熱或咳嗽痰黃等。
[驗 證] 靳xx ,男,20歲。就診日期;1970年3月。患者發熱頭痛,喉紅痛,咳嗽痰粘黃,咯不爽。舌紅苔薄黃,脈浮數。予上方加味,每服60ml,1日3次。第2天退熱,第4天咳嗽咽喉紅痛均解而愈。
[備 注] 風寒外感忌用。
69 .冰糖雞蛋治感冒
[方 劑] 雞蛋1個,冰糖30克。
[制用法] 將雞蛋打破,同搗碎的冰糖混合調勻。臨睡前用開水沖服,取微汗。
[功 效] 養陰潤燥,清肺止咳。治感冒,癥見流清涕、咳嗽、發冷等。對小兒流鼻血亦有效。
[驗 證] 趙xx ,女,17歲,感冒后經治療較差,遂取本方服用,一次即愈。
70 .大白蘿卜汁治感冒頭痛
[方 劑] 大白蘿卜。
[制用法] 將大白蘿卜洗凈,搗爛取汁。滴人鼻內,治各種頭痛;飲用治中風。
[功 效] 治感冒頭痛、火熱頭痛、中暑頭痛及中風頭痛等。
[驗 證] 據《新中醫》介紹,本方曾治愈感冒患者23例,收效良好。
71 .蘿卜甘蔗湯治發熱咽痛
[方 劑] 蘿卜、甘蔗各500克,金銀花10克,竹葉5克,白糖適量。
[制用法] 蘿卜與甘蔗切塊,加水于砂鍋內,下金銀花、竹葉共煎,飲服時加白糖。可當茶飲,每日數次。
[功 效] 消積化熱,潤燥止痛。治感冒,癥見發熱、咽喉疼痛及鼻干等。
[驗 證] 經臨床治療9例,9例全部痊愈。
72 .西瓜番茄汁治夏季感冒
[方 劑] 西瓜、番茄各適量。
[制用法] 西瓜取瓤,去子,用紗布絞擠汁液。番茄先用沸水燙,剝去皮,也用紗布絞擠汁液。二汁合并,代茶飲用。
[功 效] 清熱解毒,祛暑化濕。治夏季感冒,癥見發熱、口渴、煩躁、小便赤熱、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等。
[驗 證] 據《衛生報》介紹,本方治療感冒可獲良效。
73.綠豆茶飲治流感
[方 劑] 綠豆50克,綠茶5克,冰糖15克。
[制用法] 綠豆洗凈,搗碎,同茶、糖放人碗內,用開水沖沏,約泡20分鐘。代茶飲用。
[功 效] 清熱解毒。治流行性感冒,癥見咽痛、熱咳。也可用于預防流感。
[驗 證] 本方在廣大群眾中被廣泛應用。
74.青龍白虎湯治流感
[方 劑] 橄欖5枚,白蘿卜200克。
[制用法] 將白蘿卜洗凈,切作小塊,同橄欖共煮湯。日服3次,用量不限。
[功 效] 清熱解毒。治流行性感冒、白喉等。
[驗 證] 經臨床治療10例患者,8例痊愈,2例癥狀明顯減輕,有效率100%。
75.醋熏法預防流感
[方 劑] 米醋不拘量。
[制用法] 米醋加水適量,文火慢熬,在室內燒熏約1小時。
[功 效] 消毒殺菌。有預防流行性感冒、腦膜炎之功效。
[驗 證] 本方系民間方,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應用。
76 .外用治感冒方
[方 劑] 蔥白、生姜各15克,食鹽3克。
[制用法] 蔥姜洗凈,搗爛成糊,用紗布包裹。用力涂擦前胸、后背、腳心、手心、腘窩、肘窩,擦后安臥。
[功 效] 清熱,發表,通陽,解毒。治感冒。
[驗 證] 本方系民間方,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應用。
77 .雞蛋白糖治嗓子痛
[方 劑] 鮮雞蛋 個,白糖15克,香油數滴。
[制用法] 將雞蛋打破,三味共攪勻。空腹服食,一次食盡。
[功 效] 清咽潤喉。
[驗 證] 李x ,女,22 歲,感冒后經服用本方,1次即愈。
78 .加味蔥豉湯治風寒感冒
[方 劑] 豆豉、紫蘇葉、生姜各10克,蔥白5枚。
[制用法] 每天1劑,煎2遍,l日3次分服。服后多飲熱開水。如無汗者,爭取出汗為佳。
[加 減] 頭痛肢楚較重者加白芷10克;鼻塞嚏多較甚者加辛夷10克、麻黃6克。咳嗽加杏仁10克、桔梗10克。
[功 效] 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嚏多、流清涕,肢楚無汗,咳嗽痰白等。
[驗 證] 葉x ,男,25歲。就診日期:1978年12月10日。嚴冬多雪,患者2 天前外出著涼后鼻塞,嚏多,流清涕,惡寒肢楚,咳嗽痰稀白。苔薄白,脈浮緊。予上方加味,服1 劑后微覺溫熱感,微微出汗,鼻塞已通,惡寒亦解。續原方2 劑,諸證均解。
[備 注] 風熱外感忌用。
79 .板藍根等治感冒
[方 劑] 板藍根20-30克,金銀花、黃芪各10克,連翹、桔梗、黃芩各12克,蒲公英30克,蘆根40克,虎杖、玄參各15克,甘草6克。
[制用法] 將上藥用溫水浸泡20分鐘,煎2次共約40分鐘,濾得藥液200ml ,分3次l日內服完。
[驗 證] 用本方治療流行性感冒患者324例,其中24小時內服藥1劑,體溫降至正常者45例,服藥2劑體溫降至正常105例,服藥3劑體溫降至正常174例。總有效率為100%。1 個療程為l-3天。
80.大青葉等治感冒
[方 劑] 大青葉、板藍根、紫草各50克。
[制用法] 將上藥用溫水浸泡半小時后,用文火煎,煮沸后3-5分鐘即可,忌煎時間過長,每日1劑,分2次服。小兒以少最晝夜服。
[驗 證] 用本方治療流行性感冒患者156例,均獲痊愈。一般服藥2劑而愈,少數服3-4劑痊愈。愈后觀察,未發現反復和副作用。
81 .香薷、銀花等治感冒
[方 劑] 香薷10克,銀花、連翹各15克,青蒿12克,板藍根、大青葉各30克。
[制用法] 將上藥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加 減] 若偏寒者,加淡豆豉;若偏熱者,加薄荷、野菊花;若汗多者,去香薷;若熱盛者,加鴨跖草;若咳重者,加杏仁、虎耳草;若暑濕明顯者,加鮮薷香、鮮佩蘭、厚樸、六一散;若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竹茹。
[驗 證] 用上方治療夏季流感患者198例,均獲治愈。平均退熱時間為1.57 天,自覺癥狀消失時間為2.4 天。
82 .實表膏治感冒
[方 劑] 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白術、黃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黃芩、半夏各等份。
[制用法] 上研粗末,麻油熬,黃丹收。每取藥膏適量,做成小餅,貼于心口上,外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 效] 實衛解表。
[驗 證] 曾用本方治療體虛感冒15例,表虛自汗5例,用藥2-5天,均收良效。
[備 注] 引自《理瀹拼文》。本方有調和營衛,祛邪實表之功。凡衛陽不固,外感風邪所致外感諸癥,用之皆效。本方亦可用麻油熬煎后、研細,用白酒調敷胸口。
83、治外感風熱、咳嗽、痰黃稠方:魚腥草 30克,蒲公英30克,桑皮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3—5日
84、治春咳三方:
A、紅糖30克、鮮姜15克、紅棗30克、加水三碗煎燙,溫服以出微汗。
B、甘蔗汁、蘿卜汁各半杯、野百合100克,先煮爛野百合,和入前兩汁即成。每日一劑,于睡前服食。
C、雞蛋一個、生姜10克,將雞蛋打碎,生姜切碎,兩味攪勻,炒熟即成。日服食2—3次。
85、自我按摩療法:
A、傷風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無效流鼻涕、打噴嚏:按摩迎香穴;按摩四白穴(下眼袋下邊,距下眼簾一指;風池穴(后腦勺高骨下窩處;列缺穴(虎口相對食指尖處;合谷穴。以上穴位按摩1—2分鐘。每穴揉1—2分鐘
B、感冒頭疼、后背肌肉酸痛方:太陽穴(治頭痛;百會穴(頭痛失眠;印堂(雙眉中間;鳳池穴(后腦勺高骨下窩處;攢竹穴(眉內兩端;太沖穴(腳大指和二指中間二指處。每穴揉1—2分鐘
C、咳嗽、咳喘、呼吸不暢:天突穴(胸骨上端窩處,喉結下窩;膻中穴(兩乳尖中間;定喘穴(低頭,后脖高骨兩側;尺澤穴(肘關節內窩處,止咳;孔最穴(前臂外側中間,母、食指中線;內關穴(兩指下中間,管心臟,救命穴;列缺穴。(每穴揉1—2分鐘
D、降溫退燒(輕度燒:鳳池穴;大椎穴;外關;曲池穴;合谷。(每穴揉1—2分鐘
E、預防傷風感冒:雙掌搓揉整個臉部;搓耳;十指梳頭;揉肚,以肚臍為圓心,治失眠、高血壓等。(以上每穴揉3分鐘
86、治感冒偏方:雙嘧達莫片(又稱潘生丁飯后一次1—2片,日3次。一般2—4天感冒就好了。此藥市場上2元錢100片,原本是治療心腦血管病的,沒有副作用,治療效果快。
87、治重感冒偏方:生石膏15克,葛根15克,山梔子10克,黃連6克,黃柏6克,麻黃6克,黃芩6克。水煎3次,分3次飯后服。一般一劑即可病去大半,3付即可愈。
88、治因風寒引起的頭痛偏方:川芎、白芷、細辛、菊花各5克。用2大碗水,將上藥水煎至半碗。上藥為一服,患者一天2服,早晚各一次。一般患者喝上一個星期就會見好。
藥理:川芎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開郁燥濕的功效。白芷可祛風、散寒、止痛。細辛有小毒,但使用一錢,對人體無害,反而可以主治風寒引起的各種疾病。菊花有醒腦功效。在很多偏方中,菊花都有治療偏頭痛的作用。
提示:使用此方治療期間,風寒頭痛者,室內應溫暖、安靜、整潔、空氣新鮮、避免對流風。如果有風,最好用屏風遮擋。如果頭痛,不要用外力擊打頭部,這樣會更加嚴重。
89、蜂蜜香油治咳嗽方:去超市買一瓶蜂蜜、一瓶香油。第一天晚上睡前取3勺蜂蜜、3勺香油,共放入一個碗中攪勻,在洗漱后不再走動時喝下;第二天晚上喝2勺蜂蜜和香油;第三天晚上喝一勺蜂蜜和香油。3天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后,如果沒有徹底好,只是見輕,說明此方對癥,需再喝一個療程。
注:此方是親身體驗過的。
90、治感冒咳嗽方:取生核桃仁和生姜適量,放在茶杯中,用開水沖泡后,把杯子蓋好,悶幾分鐘后,趁熱把水喝掉,然后再把浸泡過的核桃仁和生姜吃掉。每天一次,一般連用兩三天,就不再咳嗽了。
91、治流行性感冒偏方:馬鞭草30克,青蒿、羌活各15克。水煎服,每天一劑,分2次服;或研末做茶劑沖服。
92.柴胡40克、生甘草10克、黃芩15克、連翹50克,水1500毫升,煎煮半小時,每三小時服一次。如汗出熱退即停服。
93.病毒性感冒高熱中藥處方:石膏100g,車前草30g,魚腥草30g。水煎代茶頻頻飲(這是注意點:因為石膏的劑量達100g,已經超過了用量,所以,應少量代茶頻頻飲,中病即止。
94.蘇羌達表湯
【來源】近代·俞根初原著,徐榮齋重訂《重訂通俗傷寒論》
【歌訣】蘇羌達表湯芷防,橘紅杏仁茯苓皮,祛風散寒生姜入,風寒感冒兼挾濕。
【組成】蘇葉9克,羌活45克,防風45克,白芷45克,橘紅45克,杏仁9克,茯苓皮9克,生姜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功效】祛風散寒,化濕解表。
【方解】感冒風寒,夾有濕邪之證,治宜祛風散寒,化濕解表。方用蘇葉、生姜祛風散寒;羌活、防風、白芷祛風除濕,以發散解表;并佐以橘紅、杏仁宣肺化痰,茯苓皮利水滲濕,使邪從小便而泄。開鬼門,潔凈府同時并用,為其配合特點。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化濕解表之功。
【主治】風寒感冒(外感風寒夾濕型),癥見惡寒發熱、骨節酸楚、頭痛、身重、舌淡苔白膩、脈浮。
【加減】臨床如見發于暑節,加香薷、滑石;脘痞便溏,加藿香、佩蘭;納食不馨,加砂仁、谷芽;身重,加蒼術、苡仁。
95.神白散
【來源】清·朱瑞章《衛生家寶》
【歌訣】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蔥淡豉與相參,一切風寒皆可服,用代麻黃功不慚。
【組成】白芷30克,甘草15克,淡豆豉50粒,生姜3片,蔥白3寸。
【用法】每日1劑,水煎溫服。
【功效】發汗解表。
【方解】風寒感冒,此為輕劑。方中蔥白辛溫通陽,豆豉宣郁透邪,二藥配用,名蔥豉湯;配以白芷疏風止痛;生姜散寒溫胃;甘草安中和藥。諸藥合用,共奏通陽發汗,解表散寒之功。凡外感風寒初起,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者,皆可服用。
【主治】外感風寒初起,癥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苔白脈浮者。可用于風寒感冒、風寒頭痛等。
96.蘇葉生姜紅糖飲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蘇葉生姜紅糖飲,發表散寒堪稱良,風寒感冒輕證用,藥僅三味效非凡。
【組成】蘇葉10克,生姜15克,紅糖適量。
【用法】水煎一次溫服,蓋被取微汗出,風寒可解。
【功效】辛溫發表,祛風散寒。
【方解】方中蘇葉辛溫,發散風寒,理氣和營;生姜味辛性溫,走而不守,發表散寒,二藥配合發表散寒之力增強;再加紅糖甘溫和中補脾,補血活血,一助姜蘇發表,二可調味和藥。三藥合用,共奏辛溫發表散寒之功。此為渝州民間常用之驗方,凡風寒感冒輕證,屢用皆驗。
【主治】風寒感冒(輕證)。
97.荊防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風寒感冒荊防湯,蘇梗桔梗與生姜,臨證尚可【加減】酌,藥性平和效堪良。
【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蘇梗10克,桔梗10克,生姜10克。
【用法】水煎溫服。服之得微汗而解。
【功效】辛溫解表,祛風散寒。
【方解】荊防湯乃宗《醫學正傳》之“荊防敗毒散”化裁而成。方中荊芥、防風、生姜表散風寒;蘇梗行氣寬中,散風寒,解肌發表,消痰利肺;桔梗功能升提,引藥上達,祛邪外解,增強表散風寒之力。咳甚者配前胡、杏仁、陳皮等化痰止咳之品。服之得微汗出,使風寒之邪從汗解而不傷正。此“時方”為藥性平和之劑。
【主治】風寒感冒。
【加減】臨證尚可隨證
【加減】。如咳甚者,加前胡12克,杏仁10克;胃納差者,加陳皮12克。
98.十神湯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十神湯里葛升麻、陳草芎蘇白芷加,麻黃赤芍兼香附,時疫感冒效堪夸。
【組成】葛根420克(15克),升麻、陳皮、炙甘草、川芎、紫蘇葉、白芷、麻黃(去根節)、赤芍藥、香附各120克(各6~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次9克,加生姜5片,連須蔥白3莖,煎汁溫服,或水煎服。
【功效】發汗解表。
【方解】方用葛根、升麻升陽解肌;麻黃、蘇葉宣肺散寒;川芎、白芷疏風止痛;生姜、蔥白通陽發汗;陳皮、香附行氣開郁,合蘇葉辛香利氣;赤芍斂陰益營,合香附、川芎行氣調血;甘草安中和藥,合赤芍防辛燥之藥發散太過,使邪祛而不傷正。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之功。如此則表解寒去,肺復宣降,營衛暢行,氣血和調,諸癥自除。
【主治】風寒感冒,癥見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咳嗽鼻塞者。
【附記】方中葛根、升麻與甘草相配,又有透疹解毒作用,所以本方除可用治一般風寒感冒外,對于麻疹初起而見惡寒發熱等表寒征象者,亦可酌情使用。
99.午時茶
【來源】清·陳修園《經驗百病內外方》
【歌訣】午時茶茅芷前曲,麥陳枳防芎胡蘇,藿香山楂紅茶葉,桔草羌翹川厚樸。
【組成】茅術、白芷、前胡、六曲各30克,麥芽45克,陳皮、枳實、防風、川芎、柴胡各30克,紫蘇45克,藿香、山楂各30克,厚樸45克,紅茶葉96克,連翹30克,桔梗45克,甘草、羌活各30克。
【用法】上藥制成塊劑或沖劑。每服約15~3克,布包后,水煎或沸水浸泡飲服,日服2~3次。
【功效】發散風寒,化濕和胃。
【方解】凡表寒而里不和之證,治宜解表和里,表里而解之法,故方用紫蘇、防風、羌活、藿香、白芷等疏解在表之風寒;配以茅術、厚樸、陳皮、六曲、麥芽、枳實、紅茶葉、山楂等和里消積;柴胡和解;連翹、甘草消炎;桔梗宣達上行,甘草調和諸藥之性。諸藥合用,共奏解表和里(發散風寒、化濕和胃)之功。
【主治】風寒感冒、寒濕阻滯、水土不服,癥見食積不化、胸悶腹瀉、畏寒發熱、舌苔白膩等。
【附記】凡風寒挾食、挾濕之證,均可服用。
100.十味芎蘇散
【來源】明·李梴《醫學入門》
【歌訣】十味芎蘇散葛根,桔梗柴胡夏苓甘,枳殼陳皮姜棗入,風寒上犯此方良。
【組成】川芎21克,紫蘇葉、葛根各15克,桔梗(生用)75克,柴胡、茯苓各15克,甘草(炙)9克,半夏18克,枳殼9克,陳皮12克。
【用法】上藥共研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大棗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按常規劑量。
【功效】散寒解表,祛風止痛。
【方解】風寒上犯,治宜祛風散寒,故方用川芎、葛根祛風止痛;配以紫蘇葉、葛根祛風解表;柴胡疏肝解郁,和解少陽;茯苓、半夏、枳殼、陳皮、甘草溫化痰濕;桔梗宣肺化痰,載藥上行;姜棗和胃;甘草扶正和藥。諸藥合用,共奏散寒解表、祛風止痛之功。
【主治】四時傷寒,癥見發熱頭痛。可用于風寒感冒、感冒頭痛、偏頭痛等病癥。
【加減】感冒加荊芥,防風;頭痛甚者,加藁本、白芷;咳嗽者,加麻黃、杏仁;偏頭痛甚者,加羌活;伴頭部刺痛者,加地龍、桃仁。
101.神術散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神術散用甘草蒼,細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經祛風濕,風寒泄瀉總堪嘗。
【組成】蒼術15克,藁本9克,白芷9克,細辛6克,羌活9克,川芎9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每服9克,加生姜6克,蔥白6克,水煎服。也可改用飲片水煎服。
【功效】散寒除濕,祛風止痛。
【方解】本方即九味羌活湯去黃芩、生地、防風,加藁本而成。方中蒼術入足太陰脾經,細辛入足少陰腎經,川芎入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陽膽經,羌活、藁本入足太陽膀胱經,白芷入足陽明胃經,諸藥皆辛溫發散之品,以疏散各經風寒濕邪,更以甘草溫益中氣,姜蔥通陽解表,合而用之,共奏發汗散寒,祛風除濕之功。
【主治】感冒風寒濕邪,癥見發熱惡寒、頭痛項強、無汗、肢體酸楚、鼻塞聲重、咳嗽頭昏以及大便泄瀉等。可用于感冒、寒濕頭痛、泄瀉等。
【加減】臨床若風寒濕重者,加干姜、厚樸、吳茱萸;郁久化熱者,加菊花、薄荷;鼻塞流涕甚者,加蒼耳子、辛夷花;遍身關節痛者,加獨活、秦艽。
102.銀翹散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歌訣】銀翹散中牛豉草,荊薄桔竹能解表,溫病初起最宜用,辛涼平劑用時多。
【組成】金銀花、連翹各30克,桔梗、薄荷各18克,淡竹葉12克,甘草15克,荊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用法】上藥共研末為散,每服18克,用鮮蘆根煎,香氣大出即取服。輕者日服3次,重者服4次。也可用飲片,按常規劑量,水煎服。
【功效】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方解】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邪正相爭,肺氣失宣,風熱止壅于咽喉。治宜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方用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輕宣透表,為君藥;荊芥穗、薄荷、淡豆豉辛散表邪,透熱外出,為臣藥,其中荊芥穗雖屬辛溫之品,但溫而不燥,且與金銀花、連翹、竹葉、蘆根配伍,溫性被制,可增強本方辛散解表之功;牛蒡子、桔梗、甘草合用,能解毒利咽,宣肺祛痰;淡竹葉、蘆根甘涼輕清,清熱生津以止渴,均為佐藥;甘草并能調和諸藥之性,以為使。“病溫者,精氣先虛,此方之妙,予護其虛,純然清肅上焦,不犯中下,無開門揖盜之弊,有輕清去實之能,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溫病條辨》)。方中清熱解毒藥物與辛散表邪藥物相配伍,共奏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
【主治】溫病初起,癥見發熱口渴、 微惡風寒、 無汗或有汗不暢、 頭痛、 咳嗽、 咽痛、 舌尖紅、 苔薄黃、脈浮而數。可用于風熱感冒、 流感、急性扁桃體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腮腺炎、 大葉性肺炎、 麻疹初起、 呼吸道感染、 支氣管炎、急性咽炎、 喉炎、 口瘡、失音、 暴發性風疹、 咽峽皰疹、 眼瞼病;也有用于急、 慢性胃炎、 腸傷寒、 產后子宮肌內膜炎、腎病綜合征、癤腫等病癥。
【加減】表證明顯、有汗者,重用金銀花、連翹;無汗者,重用荊芥、薄荷;汗出而熱不解者,去荊芥、薄荷,加黃芩、青蒿;咽喉腫痛者,加馬勃、射干、山豆根;咳嗽較重者,加桑白皮、杏仁、貝母;傷津口渴,加天花粉、葛根;里熱已甚者,加山梔、黃芩;頭痛甚者,加白芷、菊花;小便黃赤者,加滑石,甘草梢;胸悶者,加藿香、郁金;發熱較甚者,加柴胡;衄者,去荊芥、豆豉,加側柏炭、梔子炭、白茅根。
103.桑菊飲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歌訣】桑菊飲中杏薄荷,連翹蘆根草桔梗,風溫初起最堪用,透表止咳熱亦清。
【組成】桑葉、菊花、杏仁、連翹各9克,桔梗6克,蘆根12克,薄荷、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方解】風熱之邪,入侵手太陰肺經,治宜疏散風熱,宣肺止咳。方中以桑葉、菊花甘涼輕清,疏散上焦風熱,且桑葉善走肺絡,又善清肺中之熱而止咳嗽,二者同為君藥;薄荷辛涼解表,助桑、菊以疏散上焦風熱;杏仁肅降肺氣,桔梗升提肺氣,二藥一降一升,以恢復肺的肅降與宣通功能,以達到止咳的目的,與薄荷共為臣藥;連翹苦辛寒而質輕,清熱透表;蘆根甘寒,清熱生津而止渴,共為佐藥;甘草解毒,調和諸藥,為使藥,且與桔梗相伍,并利咽喉。諸藥配伍,使上焦風熱得以疏散,肺氣得以宣暢,則表證解,咳嗽止。本方是辛涼輕劑,解表清熱作用遜于銀翹散,但清肺止咳作用又勝于銀翹散。用于風溫咳嗽,最為得體,實為治風溫咳嗽之妙方。
【主治】風濕初起,癥見身有微熱、咳嗽、口干微渴、頭痛鼻塞、咽痛、舌苔薄黃、脈象浮數。可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結膜炎、急性支氣管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腦炎、百日咳、大葉性肺炎或小兒肺炎等病癥。兒科應用尤多。
【加減】如見肺熱較甚,咳嗽痰黃稠不爽者,加瓜蔞皮、天花粉、浙貝母等;咳嗽痰多,舌苔白膩,加陳皮、半夏、茯苓;痰多黃稠、舌苔黃者,加黃芩、冬瓜仁;痰中帶血,加白茅根、仙鶴草、枇杷葉;傷津口渴,加天花粉、石斛;熱甚,加黃芩、生石膏;咽痛,加銀花、大青葉、山豆根。
104.感冒退熱沖劑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歌訣】感冒退熱沖劑方,連翹拳參板藍根,清熱解毒大青葉,臨證使用最方便。
【組成】大青葉200克,板藍根200克,連翹100克,拳參100克。
【用法】上藥制成沖劑,每服18~36克,日服3次,開水沖服。也可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各藥用量須酌減至湯劑常規劑量。
【功效】清熱解毒。
【方解】方用大青葉、板藍根、拳參清熱解毒涼血,與連翹相配既可增強解毒清熱之功,又可疏散風熱。藥僅四味,【功效】非凡。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咽痛等。可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以及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癥。
【加減】如見惡風發熱,加荊芥、防風、薄荷以疏風祛邪;咳嗽多痰,加前胡、桔梗以宣肺止咳化痰;咽喉腫痛,加金銀花、黃芩以解毒清咽;高熱不退,加生石膏、寒水石以清熱瀉火。
105.羌活勝濕湯
【來源】元·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
【歌訣】羌活勝濕獨防風,藁本川芎草蔓荊,濕邪束表頭腰重,散風升陽有奇功。
【組成】羌活6克,獨活6克,藁本、防風、川芎、炙甘草各45克,蔓荊子3克。
【用法】水煎溫服。每日1劑,空腹日服2次。
【功效】祛風散寒,解表除濕。
【方解】濕氣在表之證,多由汗出當風,或久處濕地、風濕雜至、外襲肌表、郁于腠理、阻遏營衛所致。治宜發汗解表,祛風勝濕。方中羌活辛溫,氣雄而散,為太陽經之風藥,善散上半身風濕而舒利關節;獨活苦辛微溫,行血分、走下焦,善除下半身風濕而宣痹止痛;二活并用,通治一身上下之風濕而宣痹止痛,共為君藥;防風辛溫,為風藥中之潤劑,既入太陽疏風解表,又入脾經而除肌中風濕,善治一身盡痛;藁本辛溫,疏風散寒,善達巔頂而止外感頭痛,二藥為臣,助君藥辛散解表,祛風勝濕兩止頭身疼痛;川芎辛溫走竄,為血中氣藥,活血行氣而能祛風止痛;蔓荊子苦辛性平,專祛頭面風濕而能清利頭目,用以為佐,則祛風勝濕、宣痹止痛之力尤著;更以炙甘草為使,調和諸藥,于辛溫升散之中扶正和中,使散中有補,汗而不峻,則風濕俱去而正氣不傷。方中諸藥用藥俱輕,其意亦在取輕揚微汗之法,使風濕之邪得以并去。綜觀全方,上下并治,氣血并行,既寓“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又示人以治濕忌大汗、大汗則風祛濕留,病必不除,堪為治療風濕在表之良劑。東垣制方深義,學者當悉心領悟。諸藥合用,可使風寒濕邪表而散之,營衛調合,經絡通暢,則身重可除,諸痛可蠲。因此方療效卓著,故受到后世醫家們的重視,被視為宣散濕邪之代表方劑。
【主治】風濕在表,癥見頭痛頭重、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痛、不能轉側、惡寒微熱、苔薄白、脈浮緊。可用于風寒挾濕感冒、風濕性關節炎、風邪偏勝的痹癥、高血壓頭痛、神經性頭痛、過敏性紫癜、風邪上襲的眼病等。
【加減】如見身重而以腰部沉重較著者,加防己、附子、制川烏;關節熱痛者,加防己、蒼術、桂枝、生石膏;項強,加葛根、桂枝;風寒感冒,加荊芥、生姜;風濕痹痛,加秦艽、防己;偏頭痛,加柴胡、黃芩;高血壓頭項強痛,加葛根、赤芍。
106.桑菊排風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桑菊排風湯薄荷,蘆根蟬衣甘草和,風熱感冒可首選,散風清熱效力宏。
【組成】冬桑葉10克,菊花10克,排風藤30克,蟬衣3克,薄荷6克,甘草3克,蘆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辛涼解表,散風清熱。
【方解】此系《溫病條辨》之桑菊飲【加減】而來。取方中桑葉、菊花甘涼輕清之性,以疏解上焦風熱邪氣,且桑葉善走肺絡,為清疏肺熱之主藥;用薄荷、蟬衣助桑菊疏散上焦風熱;排風藤味甘、性平、微寒,更助桑、菊、蟬、薄散風清熱之功,藥輕而效宏,宜輕煎取其氣。
【主治】風熱感冒。
【加減】咽喉紅腫疼痛甚者,加挖耳草30克(清熱解毒);發熱較甚者,加青蒿15克;咳嗽較重者,加五匹風30克;食欲不振者,加雞矢藤30克。
107.羌活佩蘭湯
【來源】龔志賢《龔志賢臨床經驗集》
【歌訣】羌活佩蘭石菖蒲,藿香木通威靈仙,淋雨受濕致感冒,時日較長用之良。
【組成】羌活12克, 佩蘭12克, 石菖蒲9克, 木通12克, 威靈仙9克,藿香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散寒除濕,辟穢化濁。
【方解】羌活佩蘭湯為自擬方。方中羌活辛苦溫,善行氣分,舒而不斂,雄而善散,升而能沉,能通暢脈絡,透利關節,散風寒,祛風濕,為治淋雨受濕之要藥,故為主藥;配藿香、佩蘭以芳香化濁、辟穢;石菖蒲理氣活血,開竅散風祛濕;威靈仙祛風勝濕為輔;并以木通上通心肺,利諸竅,通血脈,下走三焦,利小便,通大便,蕩滌腑滯,以助化濕濁;合而用之,具有良好的散寒祛濕、辟穢化濁之功,重在除濕而利水道。
【主治】寒濕感冒,癥見頭疼體痛、頭重如裹、身體困重、遍身肌肉關節疼痛、惡寒不發熱、或先惡寒后發熱、熱勢不揚、口干不渴、無汗、胸悶腹滿、納食不佳、或大便稀溏、小便色黃不暢利、或咳泡沫白痰、舌苔白膩、脈浮緊。
【加減】咳嗽甚者,加肺經草15克,魚腥草30克;胃納差者,加雞矢藤30克;小便黃者,加車前草30克。
108.十味傷風湯
【來源】張夢儂《臨癥會要》
【歌訣】十味傷風輕劑方,玉竹荊防草杏蘇,薄前桔梗牛蒡子,疏風解表堪稱良。
【組成】玉竹、荊芥、防風、杏仁、紫蘇、薄荷、牛蒡子、前胡、生甘草、桔梗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宜避風。
【功效】疏風解表。
【方解】經言:“風雨襲虛,則病起于上”。“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方用甘平益氣,治風淫頭痛之玉竹為君;甘平瀉火補氣之甘草為臣;微苦微辛微溫之荊芥、紫蘇、杏仁、前胡、桔梗與辛涼之薄荷、牛蒡子為佐;更以辛甘微溫之防風為使,宗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之品,組合成方,共奏祛風解表之功。若風邪甚淺,即以此祛風解表輕劑為治足矣!
【主治】傷風,癥見鼻塞、流清涕、打噴嚏或咳嗽、甚則頭痛、身熱、微出汗、惡風、脈浮緩、苔白不渴。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注意避風。如能配合按摩風池、風府、迎香等穴位,療效更速。
109.新加香薷飲
【來源】清·吳鞠通《溫病條辨》
【歌訣】新加香薷飲連翹,銀花厚樸扁豆花,五味相伍祛暑劑,解表化濕和中求。
【組成】香薷6克,扁豆花6克,厚樸6克,金銀花9克,連翹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解表祛暑,化濕和中。
【方解】方用香薷解表祛暑為主藥;配以扁豆花、厚樸和中化濕,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均為輔藥。此方既能發汗解熱,又能抑菌、抗病毒,并可健胃、利尿,故有祛暑化濕之功。
【主治】傷暑感冒,癥見發熱、微惡風寒、煩渴、汗出、頭痛、嘔惡、腹瀉、尿黃、脈濡數等。可用于暑天感冒、急性胃腸炎、支氣管炎等。對于流行性感冒,不論發病季節,只要兼有濕邪,本方療效亦佳。
110.人參敗毒散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人參敗毒用川芎,前胡柴胡云茯苓,羌活獨活生甘草,枳殼姜薄苦桔梗。
【組成】人參、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桔梗、茯苓、柴胡各6克,甘草3克,生姜3片,薄荷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益氣解表,散風祛濕。
【方解】本方為體質素虛,外感風寒濕邪者設。本方和而不烈,多而不雜,不太熱,亦不太寒,是一首扶正解表的方劑,適用于外感風寒濕邪而體虛不耐發散的病癥。方中羌活、獨活辛溫發散,通治一身上下風寒濕邪,并為君藥;川芎行血祛風,柴胡解肌散熱,助君藥宣痹解表而止頭身疼痛,并為臣藥;桔梗開肺,枳殼降氣,茯苓滲濕,前胡祛痰,合則利肺氣,除痰濕,止咳嗽,俱為佐藥;生姜、薄荷發汗解表,甘草和中調藥,皆是佐使之品。風寒濕邪在表,固宜先行汗解,然體質素虛,藥雖外行,氣從中緩,邪必不除,故更佐人參,配甘草少助元氣,扶正敗毒,使邪乘藥勢而出。本方能“培其正氣,敗其毒邪,故曰敗毒”(吳昆);“蓋補中兼發,邪氣不致于留連;發中帶補,真元不致于耗散”(趙羽皇),人參一味,用之最妙,其力能致開闔,增強表散之力,使熱毒得以排泄,又能協調精津血氣各守其鄉,以斷邪氣復入之路。邪去正安,諸癥自解。諸藥相伍,益氣發汗、疏導經絡、表散邪解,用治四時感冒有較好療效。
【主治】體質素虛、外感風寒濕邪,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鼻塞聲重、咳嗽有痰、全身肢節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無力。可用于體虛感冒等病癥。
【附記】喻嘉言亦常用本方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還從表出而愈,稱為“逆流挽舟”之法。但方中辛溫香燥之品居多,若由于暑溫、濕熱蒸迫腸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誤用。
111.參蘇飲
【來源】宋·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求。
【組成】人參、紫蘇葉、葛根、姜半夏、前胡、茯苓各9克,木香、枳殼各12克,桔梗6克,炙甘草、陳皮各9克。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現多改用飲片作湯劑,水煎服。
【功效】益氣解表,理氣化痰。
【方解】本方為體質素虛,內有痰飲,外感風寒者而設。方用紫蘇葉、干葛根、前胡發汗解表以散風寒;人參、茯苓、甘草益氣健脾以扶體弱;陳皮、半夏除痰止嘔;枳殼、桔梗利膈寬胸,前胡配桔梗升降肺氣以化痰止咳;木香行氣破滯,姜棗調和營衛。諸藥合用,散風寒而和營衛,除痰飲而止咳嘔,行氣滯而理胃腸,表里虛實兼治,重在扶正解表,作用較為溫和,故于老幼體弱,外感風寒、寒熱咳嘔,痰多胸滿者最宜。
【主治】體虛氣弱、感冒風寒,內有痰濕,癥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嘔惡、眩暈、大便泄瀉等,以及外感風寒,發汗后,發熱仍不止者。可用于體虛感冒,外感咳嗽、泄瀉、腹部痞滿等病癥。
【加減】如見氣虛不足,加黃芪;咳痰不暢,加紫菀、款冬花;痰多壅肺,加葶藶子、白芥子;胸悶不舒,加瓜蔞、厚樸;脘腹脹滿,加萊菔子、大腹皮、檳榔;惡寒無汗者,加麻黃、蔥白。
112.再造散
【來源】明·陶節庵《傷寒六書》
【歌訣】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細辛加棗煨姜煎,陽虛無汗法當宗。
【組成】黃芪6克,人參、桂枝各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細辛2克,羌活、防風、川芎、煨生姜各3克,大棗2枚,酒炒芍藥1撮。
【用法】水煎溫服。每日1劑,日服2次。原劑量、上藥各等份,每服15克,加大棗2枚,或再加芍藥1撮,水煎服。
【功效】助陽益氣,發汗解表。
【方解】陽氣素虛之人,感受風寒之邪,雖用辛溫發汗之劑而不得汗出表解者,是陽氣不能鼓舞津液外出之故,所謂“陽虛不能作汗”。陶氏制本方意在助陽發汗,益氣解表。方以熟附子、桂枝、細辛為君,助陽發汗以散寒解表;更用黃芪、人參補元氣,固肌表,既助藥勢以鼓邪外出,又防陽隨汗脫,是為臣;羌活、川芎、防風為佐,疏風行血,以增強解表散寒之力;芍藥斂陰和營,既資汗源,又制桂、附、羌、辛之溫燥;甘草益氣和中,調藥緩峻,使汗出不致過猛,邪盡出而正不傷,是佐助又有佐制之義;生姜溫胃,大棗滋脾,合而升騰脾胃生發之氣,和營衛,行津液,以助汗出,俱是佐使之品。綜觀全方,不僅配伍周密,選藥尤其精當,雖仿麻黃附子細辛湯法,卻不用發越陽氣之麻黃,而用桂枝湯加羌、防、川芎于發汗之中兼和營衛。甚至生姜亦須煨過,使其專于溫胃;芍藥酒炒而用,使之和營制燥而不礙發汗。凡此,皆陶氏精細入微之處,不可疏漏(引自《湯頭【歌訣】》)。
【主治】陽氣虛弱、感冒風寒,癥見頭痛項強、身熱惡寒、熱輕寒重、無汗肢冷、倦怠嗜臥、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沉無力或浮大無力,經服發汗之劑汗不出者。可用于體虛感冒、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等病癥。
【加減】原書注稱:“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附記】凡風熱感冒或身有汗出以及體壯陽盛者忌用。
113.葳蕤湯
【來源】清·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歌訣】【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汗最相宜。
【組成】生葳蕤(即玉竹)、淡豆豉各9克,桔梗、薄荷各6克,白薇、炙甘草各3克,蔥白3莖,大棗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效】滋陰發汗,解表清熱。
【方解】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者,治宜滋陰清熱解表。方用葳蕤滋陰潤燥,清熱生津;蔥白、豆豉疏散風熱,以解表邪;白薇、薄荷清泄伏熱;紅棗甘潤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陰潤燥,紅棗配甘草益氣和營;桔梗宣通肺氣;炙甘草調和諸藥。“本方是為溫病初起,表證兼見陰虛者設。陰虛之體,發汗則傷陰,益陰則戀邪。本方之配伍,確屬周全,可使發汗而不傷陰,滋陰而不留邪”(引《中醫方劑學》)。
【主治】素體陰虛、感受外邪,癥見頭痛發熱、微惡風寒、咳嗽、痰稠難出、口渴心煩、咽干而痛、無汗或有汗不多、舌赤、脈浮數者。可用于陰虛體弱之感冒。
【加減】表證較重,加防風、葛根;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蔞皮;心煩口渴,加竹葉、天花粉。
114.治療感冒驗方
1、生大蒜一瓣,含入口中,生津咽下,直到大蒜無味吐出。連食三次奏效。(此方辛濕解表,解毒清涕,除風寒咳嗽。)
2、感冒:將一杯紅葡萄酒(大約3~4兩)燒熱后,將一枚生雞蛋在碗中攪碎,加入酒中,再將酒溫熱服下,10~15分鐘感冒即好。
3、感冒偏方:蔥白頭、生姜各30克,食鹽6克,白酒1盅調勻,用紗布包好擦
前胸、后背、手腳心及腋窩,擦一次后,蓋被休息,30分鐘后出汗,熱減退,次日治愈,此方用1—2次痊愈。
4、感冒:鮮白蘿卜一個,蔥白3根,生姜3片,將將蘿卜洗凈后切片,蔥白切斷,
煎水服用。
5、傷風感冒:搓腳心的涌泉穴,直到手心、額頭出汗為止。
(二)、治療防治感冒驗方
將生姜洗凈(500克)整個用鹽搓揉腌制,然后以醬油、白糖、味精、香油做鹵汁,再把姜浸泡其中,置于瓶中封閉,放入冰箱,7天后食用。隨吃隨取,每天早餐當下飯小菜吃6~8片。(此方既防感冒又對治鼻炎有效果)
(三)、治療由感冒引起的咳嗽驗方
在后背上涂一些清涼油,5分鐘后可緩解,過兩小時再涂1次,則效果更佳
115.感冒藥茶
甘露茶
〔配方〕陳茶葉150克,陳皮20克,谷芽60克,神曲1克,山楂、烏藥、厚樸、枳殼各50克。
〔功效〕解表消食和胃。主治一切感冒、頭痛腹脹,水土不服等。
五神茶
〔配方〕荊芥10克,蘇葉10克,生姜10克,紅糖30克,茶葉6克。
〔功效〕發汗解表。治風寒感冒所出現的畏寒、身痛,無汗等癥。
蔥豉茶
〔配方〕茶末10克,石膏60克,梔子2枚薄荷30克,荊介5克,淡豆豉15克,蔥白三根。
〔功效〕辛溫解表。適用于外感風寒,壯熱頭痛等。
生姜枇杷茶(一)
〔配方〕綠茶5克,生姜5~8片,蔥白4-6根。
〔功效〕辛溫解表。治風寒感冒。
生姜芝麻茶
〔配方〕茶葉5克,生芝麻30克,生姜5克。
〔功效〕解熱化痰。治風寒感冒初起。
姜糖茶(一)
〔配方〕綠茶10克,生姜5片,冰糖30克。
〔功效〕散風寒,止咳嗽。治風寒感冒初起,鼻竇頭痛,咳嗽痰白等癥。
麻醬糖茶
〔配方〕芝麻醬、紅糖適量,茶葉1撮。
〔功效〕發汗解表,適用于外感初起。
生姜茶(一)
〔配方〕茶葉9克,生姜8克,紅糖適量。
〔功效〕治各類感冒。
蘇姜茶
〔配方〕紫蘇葉、羌活、茶葉各9克。
〔功效〕辛溫解表,祛風勝濕,適用于風寒感冒,惡寒發熱,無汗,肢體酸痛等癥。
姜蔥橄欖茶
〔配方〕橄欖250克,生姜390克,蔥頭390克,紫蘇葉克。
〔功效〕疏風散寒,健脾和胃。主治風寒感冒,患有腸胃病者。
姜糖茶(二)
〔配方〕茶葉7克,生姜10片,紅糖15克。
〔功效〕祛風發汗。主治感冒咳嗽、怕冷。
雙白茶
〔配方〕綠茶10克,蔥白莖3節,白芷10克。
〔功效〕治外感風寒頭痛。
核桃蔥白茶
〔配方〕細茶6克,核桃肉6克,蔥白6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頭痛。
多味茶(一)
〔配方〕茶葉、薄荷、白芷和荊芥各6克,川芎、羌活、防風各9克,細辛和炙甘草各3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頭痛。
附子川芎茶
〔配方〕熟附子2枚,川芎和生姜各50克,茶葉適量。
〔功效〕主治風寒頭痛。
共有59條
辣椒茶
〔配方〕茶葉10克,辣椒5 克,胡椒、鹽適量。
〔功效〕驅寒解表,治風寒頭痛,食欲不振。
生姜茶(二)
〔配方〕茶葉一撮,生姜數片,紅糖25克。
〔功效〕治風寒頭痛。
生姜枇杷茶(二)
〔配方〕綠茶5克,生姜5~8片,蔥白4~6根。
〔功效〕治風寒感冒。
姜茶
〔配方〕茶葉7克,生姜10片。
〔功效〕發汗解表溫肺止咳,對流感有療效。
山臘梅茶
〔配方〕山臘梅葉625克,茶葉適量。
〔功效〕祛風清熱。治一般感冒,對流感有較好療效。
清空膏茶
〔配方〕黃岑9克,酒黃連2.5克,羌活、防風4.5克,柴胡、炙甘草各3克,川芎1.5克,細茶6克。
〔功效〕治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和神經性頭痛。
綠豆茶
〔配方〕綠豆30克,茶葉9克,紅糖適量。
〔功效〕治流行性感冒。
荊芥蘇葉茶
〔配方〕荊芥10克,蘇葉10克,生姜10克,紅糖30克,茶葉6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
羌活茶
〔配方〕羌活、茶葉各9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無汗,肢體酸痛。
鉤藤茶
〔配方〕綠茶1克,鉤藤、蜂蜜各15克。
〔功效〕治流行性感冒。
石膏茶
〔配方〕生石膏60克,紫筍茶末3克。
〔功效〕治流感。有清熱瀉火之效。
桑菊薄竹茶
〔配方〕桑葉5克,菊花5克,薄荷3克,竹葉30克,茶葉10克。
〔功效〕清熱解表散風,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目赤、喉痛、舌紅苔黃等癥。
核桃蔥姜茶
〔配方〕核桃仁25克,蔥白25克,生姜25克,茶葉15克。
〔功效〕發汗退熱。治感冒發燒,頭痛無汗。
石膏綠茶
〔配方〕石膏6克,綠茶3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面赤口干、流鼻涕、發熱者。
薄荷茶
〔配方〕薄荷2克,茶葉5克。
〔功效〕辛涼解表。治風熱感冒,頭痛目赤,食滯腹脹者。
銀花山楂茶
〔配方〕銀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
〔功效〕清熱解毒,治風熱感冒。
金銀花茶
〔配方〕茶葉2克,干金銀花1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
蔥姜核桃仁茶
〔配方〕茶葉5克,核桃仁、蔥白和生姜各10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
地龍茶
〔配方〕干地龍10克,茶葉適量。
〔功效〕治感冒發熱無汗者。
甘菊花茶
〔配方〕綠茶0.5-1克,甘菊花9-15克,蜂蜜25 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頭痛者。
六味茶
〔配方〕細芽茶9克,黃芩60克,川芎90克,白芷15克,薄荷5克,荊芥12克。
〔功效〕治風熱上攻,頭目昏重等癥。
銀花茶
〔配方〕茶葉6克,銀花20克,白糖50克。
〔功效〕治風熱感冒。
川芎蔥白茶
〔配方〕茶葉10克,川芎10克,蔥白2段。
〔功效〕治風寒感冒頭痛。
姜湯膏茶
〔配方〕普洱茶、姜適量。
〔功效〕治受寒肚脹。
三生清熱茶
〔配方〕生茶葉、生米、生姜各適量。
〔功效〕清熱解毒,治瘟疫病等。
多味茶(二)
〔配方〕陳皮2克,厚樸0.4克,炒谷芽0.5克,精曲7克,枳殼0.4克,山楂0.4克,烏梅0.4克,茶葉10克。
〔功效〕解表清熱,消滯行氣。
竹葉薄荷茶
〔配方〕竹葉3克,鮮薄荷葉2克,茶葉2克。
〔功效〕清熱解表,促進汗液分泌。
竹葉蓮芯茶
〔配方〕鮮竹葉10克,蓮芯5克,茶葉5克。
〔功效〕治心火,咽喉干痛等癥。
雙花茶
〔配方〕生槐花10克,凌霄花10克,綠茶15克。
〔功效〕清熱涼血瀉火。
大蔥生姜茶
〔配方〕大蔥50克,生姜10克,茶葉10克。
〔功效〕增熱御寒,防治感冒。
蘇藿茶
〔配方〕柴蘇葉、藿香、薄荷、荊芥各4.5克,茶葉3克。
〔功效〕疏風解表,防治感冒。
石菖蒲茶
〔配方〕茉莉花6克,石菖蒲6克,清茶10克。
〔功效〕祛寒去濕,理氣安神。
姜糖薄荷茶
〔配方〕細茶葉6克,薄荷葉3克,生姜汁半匙,白糖半匙。
〔功效〕治風熱感冒發熱。
銀花白糖茶
〔配方〕金銀花20克,茶葉6克,白糖50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惡寒、頭痛、無汗、鼻塞等癥。
胡桃茶
〔配方〕茶葉、蔥白、胡桃、姜片和綠豆適量。
〔功效〕治風熱感冒。
午時茶
〔配方〕蒼術、柴胡、防風、羌活、桔皮、山楂、連翹、神曲、藿香、白芷、枳實、川芎、甘草各30克,厚樸、桔梗、麥芽、紫蘇各45克,紅茶5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有祛風散寒之效。
天中茶(一)
〔配方〕制半夏、制川樸、杏仁(去皮)炒萊菔子、陳皮各90克,荊芥、檳榔、香薷、干姜、炒車前子、羌活、薄荷、炒枳實、柴胡、大腹皮、炒青皮、炒白芥子、豬苓、防風、前胡、炒白芍、獨活、炒蘇子、土藿香、桔梗、藁本、木通、紫蘇、澤瀉、炒蒼白術各60克、炒麥芽、炒神曲、炒山楂、茯苓各120克、白芷、甘草、炒草果仁、秦艽、川芎各30克、紅茶葉3 克。
〔功效〕疏散風寒。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肢,胸悶嘔惡等癥。
蘇葉炒鹽茶
〔配方〕炒茶葉5克,炒鹽10克,蘇葉5克。
〔功效〕清熱除啞。治感冒引起的聲音嘶啞。
橄欖蘿卜茶
〔配方〕橄欖250克,蘿卜5 ~1克,茶葉15克。
〔功效〕清熱解毒,治流行性感冒。
白芷荊芥茶
〔配方〕香白芷30克,荊芥穗3克,臘茶3克。
〔功效〕治風寒感冒初起。
酒茶
〔配方〕紅茶5克,酒適量。
〔功效〕治感冒頭痛。
梅肉紅茶
〔配方〕梅干1粒,紅茶1大匙。
〔功效〕預防感冒,對感冒咳嗽、納差有效。
四時感冒茶
〔配方〕野牡丹,鬼針草、仙鶴草、香蕾、野花生、陳皮、截葉鐵掃帚、南五味子藤,牡荊葉、薄荷、防己、青蒿、玉葉金花、鐵蒼菜、茶葉、高粱酒、馬鞭草各適量。
〔功效〕治感冒。
蘆根茶
〔配方〕蘆根50克,鮮蘿卜2 克,蔥白7個,青橄欖7個。
〔功效〕治流行性感冒。
116.感冒食療方
感冒屬中醫“時氣病”范疇。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六淫(風、寒、暑、濕、燥、熱)時行邪毒侵襲人體,阻遏衛陽,使營衛失和,肺氣宣降失司所致。根據其臨床表現并結合發病季節,一般可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體虛感冒等證型。
【姜絲鴨蛋湯】
配方: 生姜50克(去皮),鴨蛋2個,白酒20毫升。
制法: 生姜洗凈去皮,切成絲,加水200毫升煮沸,鴨蛋去殼打散,倒入生姜湯中,稍攪,再加入白酒,煮沸即可。
功效: 解表散寒。
用法: 每日1次,吃蛋飲湯,頓服,可連服3日。
【神仙粥】
配方: 糯米30克,生姜片10克,蔥白6克。
制法: 用砂鍋加水煮糯米、生姜片,粥成入蔥白,煮至米爛,再加米醋20毫升,和勻即可。
功效: 益氣補虛,散寒解表。
用法: 趁熱喝粥,以汗出為佳。
【枸杞疰夏茶】
配方: 枸杞子、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 枸杞子、五味子共研末,用開水浸泡封存3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 清暑祛熱,補虛益精。
用法: 每日不拘時代茶飲服。
【黃芪姜棗湯】
配方: 黃芪15克,大棗15克,生姜3片。
制法: 以上三物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約1小時即可。
功效: 益氣補虛,解表散寒。
用法: 吃棗飲湯。
【綠豆粥】
配方: 綠豆5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制法: 綠豆、粳米洗凈煮粥,待粥熟時加入冰糖,攪拌均勻即可食用。
功效: 清熱解暑。
用法: 可作早晚餐食用。
【香薷扁豆湯】
配方: 香社lo克,白扁豆12克,陳皮6克,荷葉8克,白糖適量。
制法: 將白扁豆妙黃搗碎,與香薷、陳皮、荷葉一同煎煮,煮沸10分鐘后過濾,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調味。
功效: 清暑祛濕解表。
用法: 每日1次,不拘時頻頻飲之。連服3~5日。
【珠蘭茶】
配方: 茶葉6克,珠蘭3克,薄荷3克。
制法: 上三味,開水沖泡5分鐘即可。
功效: 理氣化濕,清利頭目。
用法: 每日1~2劑,分上下午飲服。
【香薷飲】
配方: 香薷10克,厚樸5克,白扁豆5克,砂糖少許。
制法: 香薷、厚樸剪碎,白扁豆炒黃搗碎,放入保溫杯中,以沸水沖泡,蓋嚴溫浸1小時加糖調味。
功效: 發汗解表,化濕和中。
用法: 每日1劑,分2次飲服。
【白菜根蔥白湯】
配方: 大白菜根3個,蔥白連須2根,蘆根10克。
制法: 上三物以水煎煮10~15分鐘即可。
功效: 辛散解毒,清熱祛濕。
用法: 每日1劑,趁熱分2次服用。
【西瓜番茄汁】
配方: 西瓜、番茄各適量。
制法: 西瓜用紗布絞汁;番茄先用開水燙,剝去皮,也用紗布絞擠汁液,然后將兩汁合并即可飲用。
功效: 清熱生津。
用法: 每日1~2次,當果汁飲用。
【銀花飲】
配方: 銀花30克,山楂10克,蜂蜜250克。
制法: 將銀花、山楂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3分鐘后取藥液1次,再加水煎熬1次,將兩次藥液合并,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成。
功效: 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用法: 隨量飲用。
【薄荷粥】
配方: 鮮薄荷30克(干者10克),梗米60克,冰糖少許。
制法: 水煎薄荷5分鐘,去渣取汁。取粳米熬粥,加入薄荷汁,稍煮,加入冰糖調化。
功效: 疏風解表,清利頭目。
用法: 分早晚溫熱服食。
【貫眾蛋】
配方: 貫眾10克,雞蛋1個。
制法: 將貫眾與雞蛋同放鍋中,加水300毫升,煮至蛋熟,去藥渣。
功效: 清熱解毒。
用法: 每日1次,飲湯吃蛋,連服5~7日。
【姜絲蘿卜湯】
配方: 生姜25克,蘿卜50克。
制法: 生姜切絲,蘿卜切片,兩者共放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0~15分鐘,再加入紅糖適置,稍煮1~2分鐘即可。
功效: 祛風散寒解表。
用法: 每日1次,熱服。
【蔥豉湯】
配方: 蔥白2根,豆豉10克。
制法: 用水500毫升,入豆豉煮沸2~3分鐘,之后加入蔥白、調料出鍋。
功效: 解表散寒。
用法: 趁熱服用,服后蓋被取汗。
【香菜蔥白湯】
配方: 香菜15克,蔥白15根,生姜9克。
制法: 將香菜、蔥白、生姜分別洗凈,切碎共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10~15分鐘,去渣取汁飲服即可。
功效: 發表散寒。
用法: 每日2次,連服2~3日。
【姜糖飲】
配方: 生姜10克,紅糖15克。
制法: 生姜切絲,以沸水沖泡,加蓋約5分鐘,再調入紅糖。
功效: 疏散風寒,和胃健中。
用法: 每日1次,趁熱頓服。服后蓋被睡臥取汗。
【蒼耳雞蛋】
配方: 雞蛋1個,蒼耳子6克。
制法: 將蒼耳子去刺炒黃,研成細末,加入雞蛋中打成蛋漿,炒熟。
功效: 散風止痛。
用法: 每日1次,趁熱食用。連服3日。
117.感冒藥酒
苦參酒
配方:苦參5克,桔梗3克,板藍根10克,白酒250克。
葵花酒
配方:向日葵籽和秋季采集的葉各100克,白酒300毫升。
花椒酒
配方:花椒50粒,側柏葉15克,白酒500毫升。
肉桂酒
配方:肉桂末6克,黃酒20克。
桑菊酒
配方:桑葉30 g,菊花30g,薄荷10g,連翹30g,蘆根35g,桔梗20g,甘草10g,杏仁30g,米酒1000克。
防風米酒
配方: 糯米一斗,酒曲一升半,防風(切)半斤,蒼耳子3升。
蔥姜鹽酒
配方:蔥白頭、生姜各30克,食鹽6克,白酒一盅。
茶酒
配方:紅茶5克,姜汁3克,白酒或黃酒適量。
荊芥豉酒
配方:豆豉25 0克,荊芥10克,米酒750克。
蔥豉黃酒
配方:豆豉15克,蔥白30克,黃酒50毫升。
紫蘇酒
配方:紫蘇、荊芥各20克,陳皮10克,白酒200毫升。
預防感冒酒
配方:炙黃芪30克,太子參15克,白術15克,紫蘇12克,防風12克,炙甘草10克,紅棗20克,黃酒1000毫升。
118.風寒感冒
嚴寒季節或氣候突變,由于衣著單薄感受風寒之邪所致。癥狀多是惡寒、發熱無汗、頭痛、四肢酸痛、流涕。治宜辛溫解表。
處方1:感冒清熱顆粒,按說明服用。主治風寒感冒。
處方2:蔥白、生姜各9克,大白菜根1個,水煎趁熱服。用于較輕風寒感冒。
處方3:荊芥、杏仁、前胡各9克,防風羌活、蘇葉、甘草、生姜各6克。水煎服。用于較重風寒感冒。
處方4:紫蘇、生姜各10克,蔥白6根,水煎服。用于較輕風寒感冒。
處方5:紫蘇、藿香、薄荷各10克,馬鞭草30克。水煎服。用于風寒感冒。
處方6:黃芪30克,白術15克,防風10克,麝香0.6克(可用白芷10克代替)。研細末,做成肚兜,置于肚臍處固定。9-15天換藥1次。每日用熱水袋敷藥15-30分鐘。預防風寒感冒很有效。
處方7:傷濕止痛膏貼于大椎穴,對風寒感冒輕者很有效。
處方8:傷濕止痛膏配速效感冒膠囊粉貼于雙足心,治風寒感冒有效。
處方9:姜片10塊,橘皮1把,水煎取液加紅糖熱服,治風寒感冒。
處方10:黃花10根,切段水煎加入冰糖趁熱服,蓋被入睡,微出汗。治風寒感冒。
處方11:麻黃、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患者。
處方12:麻黃9克,杏仁12克,甘草3克。水煎服。用于感冒風寒,鼻塞聲重,咳嗽哮喘。
處方13:桂枝、芍藥各9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水煎服。用于風寒表虛、發熱惡風、自汗出癥。
處方14:蘇葉、香附子各12克,陳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用于外感風寒,內兼氣滯,惡寒發熱,胸悶不食。
處方15:香薷6克,炒扁豆、姜厚樸各3克。水煎服。用于夏季感冒。
處方16:荊芥9克,防風、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薄荷各6克,川芎、甘草各3克。水煎服。用于風寒感冒,寒熱頭痛,目眩。
處方17:荊芥、防風、白芷各9克,羌活、甘草各3克,姜3片,蔥白一段,水煎服。用于風寒感冒、頭身疼痛。
處方18:羌活、蒼術、川芎、白芷、黃芩各6克,防風、生地各9克,細辛1.5克,甘草3克,姜3片,蔥白3根。水煎服。用于風寒表證,全身肢節疼痛,口苦而渴。
處方19:麻黃6克,制附子6-9克,細辛3克。水煎服。用于陽虛外感,惡寒發熱,脈沉細患者。
處方20:辛夷、紫蘇葉各10克。代茶飲。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鼻塞。
處方21:生姜6克,蘇葉9克,水煎服。用于風寒外感。
處方22:薄荷、甘草各3克,滑石15克,用于夏日感冒,發熱頭昏。
處方23:葛根12克,麻黃、桂枝、生姜、白芍各6克,大棗12枚。水煎服。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項強無汗者。
處方24:藿香、茯苓各12克,蘇葉、大腹皮、炒白術、半夏曲各9克,白芷、陳皮各4克,厚樸、桔梗、炙甘草各5克,姜3片,大棗2枚,水煎服。用于夏秋季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寒熱頭痛,腹痛嘔吐泄瀉。
處方25:藿香、佩蘭葉各12克,蒼術、陳皮各9克,川樸3克,車前草20克。水煎服。用于夏日外感風寒濕邪,濕阻中焦。
處方26:蒼術、藁本、川芎、羌活、白芷各6克,甘草3克,生姜3片,蔥白3寸,水煎服。用于外感風寒,寒熱頭痛
感冒
一貼靈[藥物]麻黃、香薷各 15 克,板藍根、蒲公英各 10 克,桔梗 12 克。[用法]將上藥共研為細粉,成人一般用量約 3.5 克,兒童用量約 l 克。將藥粉倒入肚臍中心,然后用一般膠布貼敷固定,勿令藥粉撒漏。[療效]此方治療感冒 200 例。痊愈 196 例,無效 4 例。[病例] 苗×\u65292X女, 28 歲。自感畏寒發熱,全身酸痛,頭暈乏力而來診。查體溫 39.9℃,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診為風寒感冒。貼上藥1 小時后感全身舒適,諸癥減輕,體溫下降,全身無不適感,繼用 1 劑以鞏固療效。[來源]張群才,等。陜西中醫
小兒感冒
分普通感冒和流感兩種,這兩種感冒系兩種不同病毒(普通感冒也有因細菌引起)所引起的,均屬呼吸道傳染病。普通感冒俗稱“傷風”,癥狀較輕。流感癥狀較重,傳染性強,可大流行,易發生并發癥。普通感冒一般不發熱,或有低熱;流感發熱可達38~40℃,并伴有周身酸痛、精神不振、頭痛,嚴重者易并發氣管炎、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疾病。風熱外感見:鼻塞、流涕、噴嚏、咽癢、咽干、口渴、咽痛、干咳、流淚、惡寒、發熱,舌苔薄白或微黃,舌質紅、或鮮紅。風寒外感見:鼻塞、流涕、噴嚏、流淚、惡寒、發熱,口不渴,舌苔薄白,舌質淡。如兼食積或消化不良者可兼見:食欲不振,口不渴,或惡心嘔吐,或腹瀉,舌苔厚膩。
中藥偏方;
1.維生素銀翹片:每次半片,每日3次口服。
2.銀翹解毒片:每次1~2片,每日3~4次,連服2~3天。適用于風熱型感冒。
3.桑菊感冒片:每次1~2片,每日3~4次,連服2~3天。適用于風熱型感冒輕癥。
4.銀黃口服液或雙黃連口服液:每次5毫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適用于風熱感冒咳嗽、發熱、咽痛者。
5.野菊花10克,柴胡12克,每天1劑,水煎分3次服,或代茶頻飲。適用于風熱外感。
6.玉屏風散沖劑:每次半小袋,每日2次,溫開水沖服。適用體虛患兒反復感冒,病情輕者。
7.午時茶或藿香正氣水,每次服成人量的1/4~1/2(以年齡大小酌情而定),每天3~4次。適用于風寒外感兼食積者。
8.桑葉5克,薄荷5克,僵蠶10克,葛根1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柴胡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竹葉5克。適用于風熱感冒,發熱、惡寒、頭痛、咽痛較重者。藥渣可用煎水洗澡或浸泡兩足至膝,至微出汗為宜。
9.菊花、桑葉、蘆根適量,煎湯代茶,適用于頭昏、頭痛、發熱口渴、尿黃者。兼咳嗽者可選加止咳糖漿;兼口干咽痛者可加用健民咽喉片、草珊瑚含片或桂林西瓜霜;兼食滯、消化不良者可加用復方雞內金片、保和丸、嬰兒散等,兼腹瀉可加用藿香正氣水、嬰兒散等。鼻塞、流涕、流淚、頭昏重明顯者可用羌活6克,獨活6克,蔓荊子6克,藁本5克,防風6克,川芎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
二、外 治
(一)西藥小兒退熱栓:適用于高熱者,按說明使用。
(二)物理降溫適用于高熱者。
1.可用熱毛巾全身反復搽浴。
2.熱水浸浴,水溫以小兒可耐受為度。也可參照治“小兒夏季熱”中的外洗方藥浴,并配合口服用藥,則降體溫效果更好。
3.為風寒外感發熱者,可用生姜250克,或加入適量的大蔥、香菜,煎湯浸浴。
4.大蔥、生姜各15克,食鹽3克。生姜烘干研為細末,再和蔥、鹽共搗爛,加酒適量,調成糊。用紗布包裹,擦前胸天突至劍突,后背大椎至尾椎、手、足心、肘窩、腘窩,每2小時擦1次。適用于高熱者。
5.白礬30克研末,加面粉適量,用醋調成糊膏,或用蚯蚓搗爛如泥,敷雙足涌泉穴(即兩足心),紗布固定,不時用醋浸濕,以保持濕潤,適用于高熱者。一般3~6小時開始降溫,12~36小時可降至正常。
6.風油精擦涂穴位:大椎、肺俞、天突、頭維、迎香、風池、風府、曲池、合谷等穴。
7.貼臍:淡豆豉30克,連翹15克,薄荷10克,蔥白(連須)10根。前三味研細末備用,用時取藥末適量,加入蔥白搗如泥,填臍,每日換藥1次,并服熱粥或熱湯水1碗,以助藥力,效果更佳。尤適用于流感。
8.鮮黃蒿尖7個,生姜3片,食鹽少許,將黃蒿尖放手心揉搓后,與食鹽,姜片共搗如泥。用布包擦患者手心、腳心、印堂穴、太陽穴、腦后,蓋被發汗即可獲效。
三、其 他
1.針刺:取穴:風池、合谷、列缺、迎香、曲池、內關、肺俞、大椎。瀉法。無條件者可點揉穴位。
2.推拿:推攢竹、眉弓、揉太陽。拿風池,揉兩耳、迎香。發熱點揉大椎穴1分鐘,煩躁點按兩手內、外關穴各半分鐘,推擦上胸部,揉膻中穴1分鐘,點按雙合谷及頸后的風府穴各半分鐘。
3.可用梳子(最好是木梳、牛角梳)刮梳頭皮,梳至頭皮發熱、發燒,以能耐受為度,每日數次。
4.拔火罐:發熱無汗可拔大椎、肺俞。取肺俞(雙)穴,每次10~15分鐘,隔日1次。
5.耳貼壓豆:取穴:肺、內鼻、腎上腺、感冒點。咽痛、聲嘶者加咽喉穴;咳嗽加氣管;流涕加風溪;發熱加耳尖放血等。也可針刺、按摩。
6.吹熱風:在配合上述方法的基礎上,還可用電吹風吹出的熱風,以患兒能接受的距離吹頭部的前額、印堂、太陽穴、迎香、風池、兩耳等穴位,直到面部出微汗為止。吹約半小時。發熱者,在服用退熱藥后,吹一次熱風,如立即睡覺,效果更好。輕癥一次即愈。
簡易方;
(1)鮮蘆根30g(干品10 g),水煎1碗,加白糖適量,隨時服。用于風熱感冒。
(2)白茅根、蘆根各15g,蔥白3寸,水煎代茶飲。用于風熱感冒。
(3)鮮菊花根、金銀花各10g,鮮蘆根30g,桑葉、菊花、薄荷、竹葉、荷葉各6g,車前草15g,水煎服。用于風熱感冒。
(4)白蘿卜、青橄欖各適量,燉水代茶。用于風熱感冒。
(5)淡豆豉9g,蔥白5個,水煎服。用于風熱或風寒感冒。
(6)蔥須、香菜根、白菜根各適量,水煎代茶飲。用于風寒感冒。
(7)紫蘇葉6g,桔梗、甘草各3g,水煎服。用于風寒感冒。
(8)白菜莖根1塊,生姜3片,紅糖60g,同煮熱飲。用于風寒感冒。
(9)防風6g,砂仁(后下)1.5g,藿香3g,生姜1片,水煎,待溫服。用于風寒感冒挾滯。
(10)黨參、白術、茯苓、甘草按1:1:1:0.5的比例制成糖漿,每次10ml,每日3次。用于反復感冒,肺脾氣虛。
(11)六一散10g,加水1杯半,煎至1杯,加薄荷4g,再煮數沸,去渣飲用。用于風熱感冒挾濕。
2.中成藥
(1)銀翹解毒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用于風熱感冒。
(2)午時茶沖劑:每次1/2袋,每日2~3次。用于風寒感冒。
(3)藿香正氣口服液:每次5ml,每日2次。用于暑濕感冒。
(4)小兒金丹片:每次2片,每日2~3次。用于風熱感冒及挾驚者。
(5)小兒回春丹:每次2粒,每日2次。用于感冒發熱挾驚者。
(6)玉屏風口服液:每次5~10ml,每日2次。用于反復呼吸道感染者,平時常服,也可作為預防用藥。
(7)小兒熱速清口服液:每次1/2袋,每日2~3次。用于風熱感冒。
(8)消炎退熱沖劑:每次5~10ml,每日2次。用于風熱感冒。
(9)桑菊感冒沖劑:每次5~10ml,每日2次。用于風熱感冒見咳嗽重的小兒。
小兒感冒藥膳方
1.藥膳方藥
(1)蔥乳飲:每次用帶根蔥白5根,洗凈剖開,加母乳500ml,放入杯內加蓋,隔水蒸,待蔥白變黃為止,去掉蔥,倒入奶瓶內,喂服,每日2~3次,連服2~3日,能疏散乳兒的風寒。
(2)銀菊飲:金銀花15g,桑葉、菊花各10g,薄荷5g,水煎,加蜂蜜適量,飲服,有散風清熱作用。
(3)山楂銀花飲:山楂10g,金銀花30g,蜂蜜250g。將山楂、金銀花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3分鐘后將藥液濾入碗內,將藥渣加水再煎1次,濾出藥液。兩次藥液合并后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可,隨時飲用。用于風熱感冒。
(4)西瓜番茄汁:取西瓜及番茄榨汁,當飲料服。用于暑濕感冒,有清熱利濕作用。
(5)芫荽黃豆湯:取新鮮芫荽30g,黃豆10g,洗凈后,先將黃豆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后,再加入新鮮芫荽同煮15分鐘,去渣喝湯,分次服完,服時可加食鹽少許調味,每日1劑。用于風寒感冒。
2.外治療法
(1)金銀花20g,青蒿、柴胡、生石膏(先煎)各10g,板藍根15g,竹葉5g,每日1劑,水煎2次,藥溫36~37℃時保留灌腸20~30分鐘,每日1次。插管深度視年齡大小插入10~15cm。用于小兒外感高熱。
(2)辛夷36g,蒼耳子36g,青黛1.8g,麻黃素1g,尼泊金0.5g,食鹽9g,煎水1000ml,滴鼻,每個鼻孔滴2~3滴,每日4~6次。
(3)金銀花、連翹、蚤休各8g,薄荷5g,香薷4g,水煎至100ml,每次50ml,保留灌腸,每日2次。用于暑濕感冒。
(4)生姜片適量,蔥頭1個,將生姜、蔥頭一起搗爛,和面粉一撮,加雞蛋清少許,調成薄餅,敷貼在小兒囟門上,日后用溫水洗去。用于冬春季節風寒感冒。
(5)細辛、防風、川芎、草烏各等分,分別研成細末,各取5g和勻,用溫水適量將藥末調成膏狀,掐成橢圓狀藥餅,敷在患兒囟門,一般敷1次即可,如果未愈,3日后再敷1次。用于風寒感冒鼻塞不通者。
(6)麻黃、杏仁、甘草各等分,蔥白頭適量。將前3味藥研成細末,加蔥白頭一起搗爛,做成5cm大小的藥餅敷于臍部,蓋上塑料薄膜,膠布固定,每日敷貼1~2次。用于風寒感冒。
小兒感冒護理及康復[預防護理]
1.平時注意體格鍛煉,增強體質。隨氣溫變化注意增減衣服,尤其是氣溫驟變時更應該重視。
2.合理喂養,及時添加輔食,鼓勵母乳喂養。
3.在感冒流行的冬春季節,盡量少帶小兒到公共場所,避免與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觸。
4.食醋薰蒸,每立方米空間用食醋100ml,加水1倍,倒入壺中加熱,任其蒸干為止。每日1次,連薰3日,薰蒸時關閉門窗。用于流行期間空氣消毒。
5.流感流行期間,服板藍根沖劑,每次1/2~1包,每日2次,連服7日。或用貫眾15g,大青葉30g,煎水代茶,連服3日。可預防發病。
6.發熱病兒注意口腔護理,清洗眼鼻分泌物。
7.對高熱病兒應及時采取物理降溫,如用溫水擦浴等。
1.藥膳方藥
(1)蔥乳飲:每次用帶根蔥白5根,洗凈剖開,加母乳500ml,放入杯內加蓋,隔水蒸,待蔥白變黃為止,去掉蔥,倒入奶瓶內,喂服,每日2~3次,連服2~3日,能疏散乳兒的風寒。
(2)銀菊飲:金銀花15g,桑葉、菊花各10g,薄荷5g,水煎,加蜂蜜適量,飲服,有散風清熱作用。
(3)山楂銀花飲:山楂10g,金銀花30g,蜂蜜250g。將山楂、金銀花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3分鐘后將藥液濾入碗內,將藥渣加水再煎1次,濾出藥液。兩次藥液合并后放入蜂蜜,攪拌均勻即可,隨時飲用。用于風熱感冒。
(4)西瓜番茄汁:取西瓜及番茄榨汁,當飲料服。用于暑濕感冒,有清熱利濕作用。
(5)芫荽黃豆湯:取新鮮芫荽30g,黃豆10g,洗凈后,先將黃豆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后,再加入新鮮芫荽同煮15分鐘,去渣喝湯,分次服完,服時可加食鹽少許調味,每日1劑。用于風寒感冒。
2.外治療法
(1)金銀花20g,青蒿、柴胡、生石膏(先煎)各10g,板藍根15g,竹葉5g,每日1劑,水煎2次,藥溫36~37℃時保留灌腸20~30分鐘,每日1次。插管深度視年齡大小插入10~15cm。用于小兒外感高熱。
(2)辛夷36g,蒼耳子36g,青黛1.8g,麻黃素1g,尼泊金0.5g,食鹽9g,煎水1000ml,滴鼻,每個鼻孔滴2~3滴,每日4~6次。
(3)金銀花、連翹、蚤休各8g,薄荷5g,香薷4g,水煎至100ml,每次50ml,保留灌腸,每日2次。用于暑濕感冒。
(4)生姜片適量,蔥頭1個,將生姜、蔥頭一起搗爛,和面粉一撮,加雞蛋清少許,調成薄餅,敷貼在小兒囟門上,日后用溫水洗去。用于冬春季節風寒感冒。
(5)細辛、防風、川芎、草烏各等分,分別研成細末,各取5g和勻,用溫水適量將藥末調成膏狀,掐成橢圓狀藥餅,敷在患兒囟門,一般敷1次即可,如果未愈,3日后再敷1次。用于風寒感冒鼻塞不通者。
(6)麻黃、杏仁、甘草各等分,蔥白頭適量。將前3味藥研成細末,加蔥白頭一起搗爛,做成5cm大小的藥餅敷于臍部,蓋上塑料薄膜,膠布固定,每日敷貼1~2次。用于風寒 感冒。
小兒感冒
由外感時邪病毒所致。由于小兒冷暖不知調節,肌膚嫩弱,腠理疏薄,衛外機能未固,故易于罹患。受病以后,因臟腑嫩弱,故傳變較速,且易兼夾痰壅、食滯、驚嚇等因素而使證情復雜。證治仍分風寒、風熱為主。參見感冒條。唯于小兒,辛溫不宜過于濕熱發散,辛涼亦不宜過多苦寒。若夾痰者,佐以宣肺化痰;夾食滯者,佐以消食導滯,夾驚嚇者,則佐以安神鎮驚或平肝熄風之品。
1.姜糖水治風寒感冒
[功能主治]
[處方組成]生姜l5~30克,紅糖2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生姜洗凈,切作片,搗爛,人紅糖水煎。趁熱飲用,每次服50~100毫升。服后蓋被見微汗。
2.感冒湯疏風散寒
[功能主治]用治風寒感冒初起,癥見發熱、怕冷、頭痛、骨節疼痛、鼻塞、流清涕。
[處方組成]蔥須、香菜根、白菜頭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上三味洗凈,切碎,加水烈煮。代余。雙用,趁熱溫服,取微汗,避風寒。
3.番茄西瓜汁治暑濕感冒
[功能主治]清暑解表。用治暑天感冒之高熱無汗、頭痛、身倦、胸悶、惡心、食欲不振,或嘔吐、腹瀉,或鼻塞、流涕、咳嗽。
[處方組成]番茄、西瓜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番茄、西瓜洗凈后分別絞取汁,合并二液。隨量飲用
4.橄欖蘿卜湯治小兒流感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治小兒流行性感冒。
[處方組成]鮮橄欖30克,生蘿I-25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洗凈,蘿卜切片,水煎,去渣。代茶飲。
5.蔥豉粥治風熱感冒
[功能主治]散風清熱。用治小兒風熱感冒之發熱、頭痛、咳嗽、咽痛,眼球紅赤、鼻流黃涕。
[處方組成]蔥白2根、豆豉l0克,白米40克
[處方備注][制用法] 按常法煮作粥,臨熟前下蔥白及豆豉調勻,稍者片刻即成。
6.蔥白熏鼻治小兒感冒
[功能主治]通竅,解表。用治小兒感冒鼻塞而不能吮乳。
[處方組成]蔥白適量。
[處方備注][用法] 將蔥白洗凈,切碎,開水沖泡。趁熱熏鼻,并做深呼吸。或將蔥白搗爛取汁,涂抹鼻唇之間。
7.蔥液治感冒
[功能主治]降溫退熱,解毒涼肌。用治風熱感冒。
[處方組成]大蔥、香油各適量。
[處方備注][制用法] 蔥葉切斷,取蔥管中滴出之涎液,再滴入數滴香油,攪勻。用手指蘸油摩擦患兒手足心、頭面及后背等處,每日多次。注意勿著涼
小兒感冒
感冒香袋
[藥物]荊芥。1 歲以內 5~10 克,1 歲以上酌增。 [用法]用清潔的棉布制成長方形小袋放入荊芥,封口,掛在患兒前胸 6 小時,必要時隔 6 小時再用 1 次。 [療效]此方治療及預防小兒感冒有一定效果。 [病例]朱××,女,4 個月,鼻塞、咳嗽、睡眠不安 3 天。用此方治 療 1 次,諸癥消失而愈。 [來源]柯群智,浙江中醫雜志
金連香菊湯
[藥物]金銀花、連翹、七葉一枝花、菊花各 8 克,薄荷 5 克,香薷 4 克。 [用法]上藥加水濃煎至 100 毫升,每次取 50 毫升保留灌腸,每天 2 次。 [療效]此方治療小兒病毒性感冒 20 例,療效較好。一般灌腸 2 次后 癥狀減輕,5 天后可獲痊愈。 [病例]肖×\u65292X女,9 歲。患兒發熱每天持續在 38℃左右已 15 天,伴 頭痛、咽疼、咳嗽 1 周。于辛涼、辛溫解表之劑治之,熱仍未退。血白細胞 30X109/L,結核菌素試驗(一),抗生素治療無效。以此方煎液保留灌腸, 每天 2 次,共治療 5 次,熱退諸恙若失。 [來源]周振祥,江蘇中醫
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風邪為主的六淫之邪和時行病毒,客于肺衛,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內科常見疾病。
【范圍】
西醫學所稱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六淫之邪、時行病毒侵襲人體而致病。
1.六淫氣候突變,六淫肆虐,冷熱失調,人體衛外之氣未能及時應變,以致虛邪賊風傷人。
(1)風為主因本病主要由風邪侵襲肺衛皮毛所致。風雖為春季之主氣,但流動于四時八方之中,失常則傷人而為淫邪,故為六淫之首,因此外感病常以風為先導。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故致病多犯上焦。 -
(2)風邪常兼夾它邪致病 隨季節之不同,風邪常與其它當令之時氣相合為患。如春季之溫、夏季之暑、長夏之濕、秋季之燥、冬季之寒等皆能隨風邪雜感而為病。臨床尤以風寒多見。
2.時行病毒 時行病毒是指具有傳染性的致病邪氣,多因時令不正,故使天時暴厲之氣流行人間。其致病特點為發病快,病情重,有廣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節性,往往與六淫相合為患。四時六氣失常,春時應暖而反寒r夏時應熱而反涼,秋時應涼而反熱,冬時應寒而反溫,則易生時行病毒,直襲肺衛,相染為患。時行病毒傷人,常可入里化火,臨床以熱證居多,易有傳變。
3.生活起居失當 生活起居不當,寒溫失調,如貪涼露宿、涉水冒雨、更衣脫帽等易致外邪乘襲。
4.正氣虛餒衛外不固正氣不足,腠理疏松,衛外不固,御邪能力較弱,則極易為外邪所客。如陽虛者,易受風寒;陰虛者,易受風熱;脾虛痰濕偏盛者,易受外濕等。何以引起正氣不足、衛氣不固?或因平素體虛,稍有不慎,客邪乘虛傷人;或因過度勞累,體力下降,易自汗而肌腠不密,營衛失和,因而感受外邪;再如肺有宿疾,肺蘊痰熱,肺衛調節功能失常,每易招致外邪相引而發病。
二、病機
1.發病外邪侵襲人體,是否引起發病,一方面取決于正氣的強弱,同時與感邪輕重密切相關。若內外相因,則發病迅速。
2.病位主要在肺衛。肺主氣,司呼吸,上通于喉,開竅于鼻,外合皮毛,職司衛外,性屬嬌臟,不耐邪侵。鼻與喉皆為清氣升降出入的通道。若外邪從口鼻、皮毛乘襲,肺衛首當其沖,邪自皮毛而入,可內合于肺,邪從口鼻上受可直接犯肺,又可病及衛表。故感邪之后,很快出現衛表及上焦癥狀,以致衛表不和、肺失宣肅而為病。感冒病位雖多局限肺衛,但若正氣虛弱,或素有舊病,以及時行雜感,則可涉及其它臟腑。如外邪入里,病及少陽,邪入半表半里,樞機不利;若痰濕之體,易受外濕,內外相因,可累及中焦脾胃等。
3.病性 一般以實證居多,如體虛感邪。則為本虛標實之證。實者因表里寒熱及邪氣之兼夾而有別,虛者則因氣血陰陽之虛而有異。
4.病勢 總的發病趨勢為邪襲肺衛,多以表證為主,很少發生傳變,一般病程短而易于治愈。年老體弱,抗病能力較差者,外邪可由表及里,纏綿難解。若素有舊病,客邪加臨宿疾,常可使病趨惡化,或變生它病。
5.病機轉化初起多見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外邪束表犯肺,肺衛功能失調。在病程中可出現寒與熱的轉化與錯雜。風熱不解,或寒邪郁而化熱,則可轉化為肺衛熱證;若邪郁不解,或夾痰熱濕濁,客于半表半里,形成邪犯募原之證;病邪傳里化熱而表寒未解,以致內外俱實,發為表寒里熱證;若為時行病毒,入里化熱較速,里熱充斥,而為熱毒熾盛之證;甚則熱陷心包、引動肝風,則病情重篤。若反復感邪,正氣耗損,由實轉虛,或體虛感邪,正氣愈虛,則病機轉化為正虛邪實。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常以鼻塞流涕、噴嚏、咽癢或痛、咳嗽、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頭痛、身體酸楚等為主癥。
2.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多見。起病急,一般病程為3~7天。
3.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二、鑒別診斷
1.鼻淵均可有鼻塞流涕,但鼻淵多流腥臭濁涕,感冒一般流清涕,并無腥味;鼻淵一般無惡寒發熱,感冒多見外感表證;鼻淵病程漫長,反復發作,不易治愈;感冒病程短,治療后,鼻塞流涕癥狀消失較快。然而亦有感冒誘發鼻淵發作者,應予鑒別。
2.熱痹均有發熱、惡寒、肢體關節痛,但熱痹關節局部紅腫掀痛,病程較長,病勢較重。另外,熱痹多有血沉加快、抗鏈球菌溶血素“O”增高。
3.乳蛾均有發熱、惡寒、咽痛等癥,但乳蛾又見咽部兩側紅腫脹大,常有黃、白色膿樣分泌物。
4.麻疹麻疹初起有發熱惡寒、鼻塞流涕、咳嗽咯痰等,與感冒相似,但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胞浮胖、多淚、口腔粘膜出疹等。
5.瘟黃(病毒性肝炎之流感型) 瘟黃以畏寒、發熱、頭痛、噴嚏、咳嗽等肺衛癥狀起病,與感冒相似,但常伴納呆、厭油、黃疸、右脅下疼痛等癥狀,以及肝功能損害等表現。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傷風與時行感冒
(1)發病季節及特點 傷風于冬春氣候多變時發病率高,一般呈散發性;時行感冒季節不限,有傳染性,易廣泛流行。
(2)病情一般而言,風邪多首犯皮毛,故傷風病情多輕,全身癥狀不重;時行病毒,則直入經絡,病及臟腑,故時行感冒病情多重,全身癥狀顯著。
(3)傳變傷風多不傳變;時行感冒可以發生傳變,時行病毒入里,則繼發它病或見合病、并病。
2.辨時令感冒風邪,除風寒、風熱外,亦有與四時之氣雜感為病者,因此應結合季節和節氣,詳審其證候表現。暑邪為患者,以身熱有汗、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為表現;濕邪為患者,以惡寒、身熱不揚,頭重如裹、骨節重痛、胸悶脘痞、舌苔白膩為特征;燥邪為患者,以惡寒、身熱、頭痛、鼻干咽燥、咳嗽無痰或少痰,舌質少津為見癥,就臨床而言,風寒風熱之候有夾濕夾燥者,此時舌苔變化常是重要指征。
3.辨寒熱注意惡寒發熱孰輕孰重,口渴、咽痛之有無,以及舌苔、脈象的辨析。一般來說,風寒感冒惡寒重,發熱輕,頭痛,頸背強痛,骨節疼痛,苔薄白,脈浮緊;風熱感冒發熱重,惡寒輕或不惡寒,頭痛口渴,咽喉紅腫疼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4.辨虛實感冒有表虛表實之分。此處之虛實表明營衛開泄之程度,當從有汗無汗以分辨。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者,屬表實;發熱汗出、惡風者,屬表虛。不過表虛表實只是相對而言,就人體整體狀態而言,正氣尚盛,故二者皆屬實證。另外,有素體虛弱、感受外邪者,為體虛感冒,此屬虛實夾雜之證。體虛感冒可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不同兼證來區別,其中以氣虛感冒和陰虛感冒為多見。
二、治療原則
“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是感冒之治療原則。其治法歸納起來,不外疏表、宣肺兩端。風寒、風熱、夾暑、夾濕、夾燥以及體虛感冒均由外邪在表引起,故必須疏表。然而外邪的侵襲有輕有重,性質兼夾亦有不同,辛溫、辛涼等解表藥的選擇,就應嚴格掌握。宣肺系指宣暢肺氣使其清肅,一般針對喉癢、咳嗽、咯痰等而設,但肺主皮毛,宣布衛氣于表,故宣肺法本身亦寓疏表之意。一般認為,肺為嬌臟,清虛而處高位,故宣肺之方多宜輕清,不宜重濁,此正是“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理。此外,清熱法在感冒治療上應用亦較廣泛,但單純靠清熱解毒藥治療感冒,似不妥當。蓋清熱之品藥性寒涼,性多凝滯,感冒之病機在于邪郁肺衛,當用疏散,單用清熱之品,邪不得散,病難向愈,故清熱藥當伍于疏散之中。對于表里寒熱錯雜之感冒,可將解表與清熱藥并用,又可根據表里寒熱輕重程度的差異分別采取或七解三清法或三解七清法或五解五清法等。至于暑濕雜感,又當清暑祛濕解表;燥邪感冒,則宜疏風潤燥;體虛感冒,則宜扶正解表。
三、分證論治
1.風寒感冒
(1)風寒表實
證候輕者僅見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流涕清稀,喉癢,咳嗽,痰白,苔薄白,脈浮。重者可伴惡寒發熱,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脈浮而緊。
證候分析鼻為肺竅,肺主皮毛,風寒襲表,肺氣不宣,則鼻塞聲重,鼻癢噴嚏,流涕清稀,咳嗽痰白;風寒外束,衛陽被郁,則惡寒,正邪相爭則發熱;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寒邪犯表,太陽經氣不舒,故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陰寒之邪侵襲,津液未傷,故H不渴;脈浮主表,緊主寒,風寒在表,故脈見浮緊;舌苔薄白,表明邪未入里。
治法 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荊防敗毒散加減。藥用荊芥穗、防風、羌活、獨活、北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
方中用荊芥、防風疏風解表,辛溫發汗以宣透外邪,用以為君;羌活、獨活助荊芥、防風發散風寒,又可祛風止痛,為治肢節疼痛之要藥,用以為臣;配以前胡、桔梗,旨在宣肺降氣以止咳;柴胡清熱升清,又可配川芎以清頭目,茯苓健脾和中以化痰濕,以為佐使。共奏辛溫解表,宣肺化痰之功效。
②加減頭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風散寒止痛;項背強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陽膀胱經絡;咳嗽痰白者,加陳皮、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止咳;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風散寒通絡;若舌苔厚膩,噯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滯。
③臨證參考風寒感冒輕者,可服用中成藥或食療方,如感冒通、蔥白蘿卜湯等;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風寒表實甚者,可用麻黃湯;夏季風寒感冒,可用香薷飲;若風寒兼有痰飲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滿悶,舌苔白滑者,可選用小青龍湯。
從臨床角度值得提出,疏表藥一般藥味不宜過多,麻黃、桂枝等應審慎應用。甚至近代醫家有人強調柴胡、葛根、羌活等非在必要情況下亦以少用為宜,以防病輕藥重過度表散而耗傷正氣。
(2)風寒表虛
證候惡風發熱,汗出,頭痛,或有項強,咳喘,咯痰稀白,舌苔薄白,脈浮緩。
證候分析此以風邪傷人為主,風邪外襲,衛外失職,則惡風;衛氣浮盛于外,與邪抗爭,則發熱;風邪疏泄,風邪中于皮毛,腠理開疏,則衛失固外,因致營陰失守,故汗出,汗出則津液外泄,衛氣外散,又兼風邪阻遏肌表,致使營衛失調;太陽主一身之表,其經脈循頭下項,風邪外襲,經氣不利,故項強不舒,或頭痛;風寒犯表,肺氣不利,則咳喘或咯白稀痰;脈浮主表,因汗出肌疏則見緩象;苔薄白亦為風寒在表之象。
治法 辛溫解表,調和營衛。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桂枝湯。藥用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
方中桂枝辛溫解表,解肌發汗以散外邪,而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以和衛;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以調營;生姜、大棗以和中;甘草又可調和諸藥,合用以成辛溫解表,調和營衛之劑。
②加減咳喘、痰白者,加厚樸、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食納欠佳者,加神曲、麥芽消食健脾;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頭痛項強者,加白芷、葛根疏風止痛。
⑧臨證參考 外感風寒,分表實表虛,用藥皆宜辛溫,但表虛者不可用發汗峻劑。運用本類方藥須注意服藥方法,服藥后,可喝少量熱開水或熱稀粥,冬季應蓋被保暖,以助藥力,令遍身微微汗出,不可使大汗淋漓。若服藥后汗出病瘥,即止服,不必盡劑,若汗出病未愈,可再繼服。此外,調和營衛,使衛外得固,營陰內守,陰平陽秘,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故用本方加黃芪、龍骨、牡蠣等對等對小兒反復感冒的預防具有較好效果。
2.風熱感冒
(1)風熱表實
證候發熱,微惡風寒,鼻塞流黃濁涕,咽痛,口干欲飲,無汗,頭痛,或有咳嗽痰黃,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風熱外襲,衛表失和,即出現發熱惡寒等表證,但風熱為陽邪,從火化,易傷陰耗津,故發熱重,惡寒輕,口干欲飲;風熱上受,首先犯肺,肺竅為風熱所壅,則鼻塞,流黃濁涕,咳嗽痰黃;風熱上犯于頭則頭痛,上犯咽喉則咽痛;身熱無汗系由邪氣實而腠理閉所致;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皆為風熱在表之象。
治法 辛涼解表,疏泄風熱。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銀翹散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蘆根、淡豆豉、桔梗、牛蒡子、荊芥穗、薄荷。
方中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薄荷、豆豉辛涼解表;桔梗、牛蒡子宣肺祛痰,蘆根清熱生津;荊芥辛散透表發汗,可增強解表作用。
②加減咽喉腫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傷,宜加沙參、麥冬、射干養陰解毒利咽;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傷,加馬勃、僵蠶、土茯苓清熱解毒。咳重痰黃者,加魚腥草、天竺黃、浙貝母、瓜蔞仁清熱化痰;胸悶者加瓜蔞皮、郁金寬胸理氣;衄血者,加馬勃、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鼻塞者加蒼耳子宣通鼻竅;咽癢者加蟬蛻疏風清熱、利咽止癢;高熱者加柴胡、葛根、黃芩、生石膏(先煎)辛涼清解。
③臨證參考注意煎服法,鮮蘆根煎湯,候香氣大出即可,勿過煮。邪未入里,無里熱者,慎用桑白皮、黃芩、黃連等苦寒降斂之品,否則冰伏其邪,延長病程。
(2)風熱表虛
證候發熱,微惡風寒,有汗,頭痛,咳嗽心煩,咽干口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證候分析腠理疏松,衛陽不固之體,復感風熱表邪,風傷衛陽,腠理開泄,故發熱汗出;風熱上擾則頭痛;風熱犯肺,肺氣不宣則咳嗽;風熱皆為陽邪,易化火傷津,故咽干口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在表。
治法 辛涼輕解。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茅葦湯加減。藥用白茅根、蘆根、‘白芍藥、竹葉、桔梗、光杏仁、蔥白。
方中自茅根、竹葉辛涼輕宣以解表;蘆根、白芍生津護陰;桔梗、杏仁宣肺化痰,佐以蔥白辛散透邪。
②加減頭痛者,加菊花疏風熱以清頭目;咳嗽者,加浙貝母清熱化痰宣肺;咽干者,加麥冬以養陰;咽痛者,加射干、馬勃、土茯苓清熱利咽解毒。
③臨證參考風熱外感多發生于春季,但其它季節也可發生,只要臨床表現為寒微熱甚、頭痛鼻塞、脈浮數、苔薄黃,即屬風熱感冒,據其有汗、無汗,分為表虛表實辨治。
3.表寒里熱
證候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肢體酸痛,鼻塞聲重,咽喉疼痛,咳嗽,痰粘稠或黃白相兼,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浮緊。
證候分析素有內熱,或肺有伏火,復感風寒之邪,則寒客于表,熱蘊于里,形成外寒里熱,俗稱“寒包火”之證。故既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骨楚之風寒表證,又見咽痛、舌紅、苔黃等里熱之證。肺氣不宣,則鼻塞聲重,咳嗽,吐痰。苔薄白、脈浮數亦為表寒里熱之象。
治法 疏風散寒,宣肺清熱。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新訂清解湯。藥用荊芥、蘇葉、防風、羌活、薄荷、連翹、山梔、黃芩、桔梗、杏仁、前胡。
方中荊芥、蘇葉、防風、羌活解表散寒;薄荷、連翹、山梔、黃芩清透里熱;桔梗、杏仁、前胡宣肺止咳化痰。
(2)加減表寒較甚,惡寒、骨節痛者,加桂枝祛風散寒止痛,去黃芩、山梔以防苦寒留邪;里熱較甚,咽喉腫痛者,去防風、羌活以防溫燥助邪,加板藍根、射干清熱解毒利咽。若惡寒漸解,熱勢增高,izl渴鼻干,咳逆氣急,甚則唇黯發青,舌紅,苔黃,脈滑數,則已轉為肺熱之證,治當清熱解毒,宣肺平喘,加桑白皮、銀花、連翹、魚腥草、蘆根、地龍,減去荊芥、防風、蘇葉、羌活等辛溫之品。
(3)臨證參考寒甚熱郁,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者,可用大青龍湯發表清里。若風寒束表,肌腠郁熱,證見惡寒發熱,身熱漸增,無汗頭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煩不眠,眼眶疼痛,脈浮或浮數,當解表清里,方用柴葛解肌湯。若外寒內熱,表里俱實,證見憎寒壯熱,頭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滿,便秘尿赤,苔膩,脈滑實,治當表里雙解,宣通上下,用防風通圣散。
4.熱毒熾盛
證候感冒重癥,高熱惡寒,時而寒戰,頭痛,大便燥結,或見咳嗽、咯痰黃稠、胸痛、氣急,舌紅苔薄黃而干,脈浮洪數。
證候分析表邪猶存,入里化熱,里熱熾盛,正邪交爭,則高熱惡寒寒戰、頭痛;陽明里熱熾盛,灼傷津液.腸道失潤,則大便燥結;熱毒犯肺,肺失清肅,則咳嗽、咯痰黃稠,或伴胸痛氣急;舌紅苔薄黃而干、脈浮洪數均為表里熱毒熾盛之象。
治法 清熱解毒,宣肺降逆。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清瘟敗毒飲加減。藥用生石膏、生地黃、水牛角、黃連、山梔子、苦桔梗、黃芩、連翹、竹葉、赤芍藥、丹皮、知母、玄參、甘草。
方中生石膏、連翹、竹葉清熱透邪;水牛角、黃連、山梔子、黃芩清熱瀉火解毒;生地、赤芍、丹皮、知母、玄參養陰和營;桔梗宣肺;甘草調和諸藥。
(2)加減咳嗽、痰多者,加浙貝母、前胡、瓜蔞宣肺化痰;大便燥結者,稍加大黃通腑瀉熱。
(3)臨證參考若高熱不退,時而昏譫,或手足抽搐,或頸項強直,舌質紅絳,脈細數,此為熱陷心包之變證,治當清心開竅、涼血熄風,常用清營湯煎湯送服下列藥丸:①高熱時,用安宮牛黃丸,1日2次,每次1丸;②出現昏譫時用至寶丹,1日2次,每次1丸;③抽搐重,大便秘結時用紫雪丹,1日2次,每次1管,如痰多,先吸痰,然后再灌竹湯水30ml。必要時可用清開靈40ml,或穿琥寧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靜脈點滴,每日1~2次。亦可用雙黃連粉針劑3.69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靜脈點滴,每日1次。
5.邪犯募原
證候惡寒發熱陣作,午后熱重,頭身重痛,胸悶脘痞,心煩懊儂,頭眩口粘膩,咳痰不利,舌紅,苔白膩或白如積粉,脈弦滑。
證候分析邪郁不解,或夾痰飲濕濁,邪犯募原,客于半表半里,正邪相爭,則寒熱陣作,或午后熱重;痰飲濕濁,易困阻氣機,故頭身重痛,胸悶脘痞;邪熱內干,心神被擾,則心煩懊儂;痰濁上犯,則頭眩,口膩,咳痰不利;舌紅、苔白膩或白如積粉、脈弦滑均為邪犯募原、夾痰飲濕濁之象。
治法 清熱化濁,透達募原。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柴胡達原飲。藥用柴胡、枳殼、厚樸、青皮、炙甘草、黃芩、桔梗、草果、檳榔、薄荷。
此方乃俞根初以吳又可達原飲為基礎,去知母、芍藥,加柴胡、青皮、枳實、薄荷而成。方中柴胡、黃芩和解達邪;桔梗、薄荷疏表清熱;厚樸、檳榔燥濕化濁,透達募原。
(2)加減頭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風止痛;表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解表化濕;里濕重者,加蒼術、白蔻仁、半夏、陳皮健脾燥濕。
(3)臨證參考若邪入少陽,熱郁腠理,證見寒熱往來,或壯熱不退,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赤,或嘔吐,或口渴,大便干結,或濺然汗出,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當和解少陽,解毒通腑,用大柴胡湯加減。若寒熱不甚者,亦可用達原飲加減治療。
6.時令感冒
(1)感冒夾暑
證候惡寒發熱,頭痛,身楚,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胸悶泛惡,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證候分析夏令暑氣當令,濕氣偏甚,氣候炎熱,毛孔開泄,若氣候突變,或貪涼乘風,起居不慎,必致風寒外柬,暑熱內閉,衛氣不得外達,故惡寒發熱,身熱骨楚;火熱灼陰,則心煩口渴;濕熱內蘊,故胸悶泛惡,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均為暑熱熾盛之象。
治法 解表清暑。
方藥運用 ’
①常用方新加香薷飲。藥用銀花、連翹、鮮扁豆花、香薷、厚樸。
方中銀花、連翹、鮮扁豆花清暑熱;香薷辛散透表;暑多夾濕,故配伍厚樸、鮮扁豆花和中化濕。
②加減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頭痛者,加桑葉、菊花、白芷祛風止痛;心煩、小便短赤者,加竹葉、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熱利濕;嘔惡者,加陳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嘔;胸悶者加砂仁殼寬胸理氣;納呆者,加神曲、麥芽、雞內金消食健胃;若濕重于暑而無汗者,加大豆黃卷助香薷以發表。
⑧臨證參考此證乃外風合暑邪襲肺而成,當主用辛涼,參以芳香解暑之味,如鮮荷葉、鮮藿香、鮮薄荷、通草、六一散、絲瓜絡、竹茹、西瓜皮等,使風暑分解,不損肺金。此證風與暑感于外,內熱應于中,如失治誤治,風、暑與火相拼,肺臟嬌嫩,焉能勝之,臨證不可不慎。
此外,若暑熱外客,氣陰兩傷,證見發熱,微惡風寒,汗出,嚴重疲乏無力,口干,舌苔白,脈濡或虛大,治當益氣養陰,祛暑清熱,方用清暑益氣湯。
(2)感冒夾濕
證候身熱不揚,惡寒,汗少,頭重如裹,骨節困重,胸脘痞悶,嘔惡納呆,口粘膩,舌苔白膩脈濡。
證候分析長夏季節,雨濕正盛,風與外濕之邪侵襲,衛氣被遏,故惡寒、身熱不揚;濕困中焦,阻滯氣機,則胸脘痞悶,嘔惡納呆,口粘膩,大便溏泄等;頭重如裹、肢體困重、苔白膩、脈濡均為濕盛之征。
治法 化濕解表。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羌活勝濕湯加減。藥用羌活、獨活、防風、藿香、佩蘭、藁本、川芎、蔓荊子、蒼術、甘草。
方中羌活、獨活、防風疏風勝濕;藿香、佩蘭芳香化濕;蒼術健脾燥濕;川芎、藁本、蔓荊子疏風止痛;甘草調和諸藥。
②加減納呆腹脹,加陳皮、半夏、厚樸燥濕除滿;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濕;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③臨證參考治療表濕之法,一為辛散苦溫祛濕,一為辛散芳香化濕。前者以辛溫苦燥之品為主,蓋辛溫發散,開泄腠理,發越衛陽,苦燥剛烈,燥除衛表之濕,藉以使腠理開泄,郁遏之氣得以發越。表濕得除,陽氣伸展,營衛暢達,汗出邪解。后者以辛溫芳香之品為主,蓋辛溫發散衛表,暢達表氣,芳香以化除濕濁,宣暢氣機,辛溫芳化,便表邪得解,衛表濕邪得以宣化,氣機暢達,諸證自除。此外,辛散芳香與苦溫燥濕還能入里化脾濕,脾氣伸展,氣機宣暢,更利于表濕宣化。辛散苦溫燥濕法的常用方有九味羌活湯和羌活勝濕湯,前者發汗祛濕,祛風寒作用較強,兼能清里熱,故適用于感冒風寒濕邪,證見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肢楚等表證,且兼有口渴等里熱者;后者發汗祛風勝濕止痛,祛濕止痛作用較強,對頭痛、一身盡痛、難以轉側之表濕盛疼痛著者尤宜。辛散芳香化濕法的常用方有藿香正氣散和香薷散,前者散表寒作用強,且理氣和中,適用外感風寒兼內傷濕滯之發熱、惡寒、頭痛、嘔吐、腸鳴、泄瀉、苔白膩、脈浮者,后者散表濕作用強,且能化濕和中,故適用于夏月乘涼飲冷,外感于寒,內傷于濕之惡寒
發熱、頭重頭痛、胸悶倦怠、腹痛、吐瀉等證。
(3)感冒夾燥
證候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無汗,鼻咽干燥,干咳少痰或舌苔薄白而干,脈浮弦。證候分析、外感秋燥之邪,表衛郁閉,故惡寒發熱無汗;燥邪易傷津液,故見口鼻唇干燥、干咳、舌苔少津等表現;若初秋感受燥邪,則多見燥而偏熱,可有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干、脈浮數等見證,稱為溫燥;而深秋外感燥邪,燥而偏寒,舌苔多薄白而干,其脈浮,則為涼燥。
治法 疏解風燥。偏于溫燥者,宜清宣涼潤;偏于涼燥者,宜輕宣溫潤。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溫燥以桑杏湯加減。藥用桑葉、杏仁、沙參、梔子、淡豆豉、梨皮、川貝母。
方中桑葉、豆豉、山梔輕宣泄熱;杏仁、貝母宣肺化痰;沙參、梨皮養肺潤燥。
涼燥宜選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杏仁、半夏、前胡、桔梗、枳殼、陳皮、生姜、防風。
方中用蘇葉、防風辛溫微發其汗,以散邪于表,使衛氣通達,津液布散而潤燥;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宣達肺氣,助蘇葉以解表;配杏仁、前胡以宣肺止咳,更用陳皮、半夏、生姜諸品辛溫以健脾理氣,使中焦健運,痰濕得化,氣機得暢,陰液以布。諸藥合用,使表邪解,營衛通,氣機暢,陰液布,而涼燥得解。
②加減溫燥之頭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燥熱口渴者,加麥冬、竹葉清熱除煩;干咳者,加炙杷葉、炙紫菀潤肺止咳;咽癢者,加蟬蛻、僵蠶疏風利咽;咽痛者,加射干、板藍根、山豆根解毒利咽。涼燥之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疏風止痛;無汗、脈浮緊者,加羌活疏風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③臨證參考疏解風燥包括輕宣溫潤和輕宣涼潤兩法門。輕宣溫潤適用于外感涼燥之邪,選用質柔輕宣溫散之品,輕宣外達,以疏散肌表,宣發肺氣,外散表寒。內溫肺金,肺得溫潤,清肅之令行,則宣發衛陽于肌表,輸布津液于皮毛,使表氣疏通,衛氣暢達,劫津得釋,涼燥外解,諸證自除,方如杏蘇散之類。輕宣涼潤法適宜于外感溫燥之邪,以輕宣涼潤之品為法,輕宣以疏散透發,開散表邪,宣暢肺氣,使外邪得解,涼以外散表熱,內清肺熱,滋潤之品以潤肺生津。輕宣涼潤,則外邪得解,衛氣暢達,肺氣清潤,宣肅有常,則溫燥自除。因此,臨證之際,見有干咳咽癢,鼻干諸癥,應分別寒熱,認清是屬津傷而燥還是津液不布之燥,不能蓋用甘寒之品。此外,對溫燥之治,因病已傷津,發汗不宜峻猛,以防表邪未解,反更傷陰耗津,古人此時用桑葉解表,蓋桑葉乃表中潤藥,可謂高明。
7.體虛感冒
(1)氣虛感冒
證候惡寒發熱,或熱勢不盛,但覺時時畏寒,自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語聲低怯,氣短,倦怠,苔白,脈浮無力。
證候分析 素體氣虛,表衛不固,腠理疏松,風寒之邪乘虛犯表。氣有溫煦作用,虛則外寒,故時時畏寒;風寒外襲,肺衛失宣,則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白、脈浮等風寒表證;語言低怯、氣短、倦怠均為氣虛之象。
治法 益氣解表。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參蘇飲加減。藥用黨參、蘇葉、葛根、橘皮、前胡、半夏、茯苓、桔梗、枳殼、木香、生甘草。
方中黨參、茯苓、甘草益氣扶正;蘇葉、葛根等疏風散邪;前胡、桔梗、半夏、橘皮宣肺化痰;枳殼、木香理氣。
②加減頭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風止痛;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無汗、惡寒者,加羌活、防風解表散寒;鼻寒者加辛夷、蒼耳子通竅散寒;納谷不香者,加砂仁、佩蘭理氣化濕。
臨證參考氣虛甚者,加白術、黃芪益氣固表,亦可用補中益氣湯。氣虛自汗,易感風邪者,可用玉屏風散祛風固表止汗。值得一提的是,正氣不足之外感,單用表散,邪氣難撼,徒傷表氣,唯益氣解表方是穩妥之策。
(2)陽虛感冒
證候陣陣惡寒,甚則蜷縮寒戰,或稍兼發熱,無汗或自汗,汗出則惡寒更甚,頭痛,骨節酸冷疼痛,面色咣白,語言低微,四肢不溫,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無力。
證候分析陽虛之體,感受風寒邪氣,陽虛則內寒自生,復感寒邪故得惡寒重、發熱輕;若陽虛不得衛外,汗出較多,又使陽氣更加耗散,則惡寒更甚;頭痛、骨節冷痛為風寒表證;面色咣白、語言低微、四肢不溫、舌淡、脈沉細無力均為陽虛之象。
治法 溫陽解表。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麻黃附子細辛湯。藥用麻黃、制附子、北細辛。
方中麻黃解表;附子溫陽;細辛辛溫佐麻黃以解表,佐附子以溫經。
②加減鼻塞者,加蒼耳子通鼻竅;頭痛者,川芎、白芷疏風散寒止痛;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陽經氣;無汗者,加防風、荊芥穗解表發汗;有汗者,去麻黃,加桂枝、白芍調和營衛。
⑧臨證參考 細辛用量應小于59;先煎麻黃,再下諸藥。麻黃附子細辛湯散寒作用強,適用于陽虛感冒惡寒重,無汗者;對于陽虛氣弱風邪較甚之頭痛、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者,可選參附再造丸加減。若陽氣虛弱,已見下利清谷、脈微欲絕等癥時,不可誤用發汗,否則必致厥逆亡陽,此當注意。陽虛感冒,正邪相爭不烈,體溫常不甚高,但臨床其它癥狀多較明顯,與發熱程度不相對應,當仔細分辨。
(3)血虛感冒
證候頭痛,身熱,惡風,無汗或汗少,面色不華,唇淡,指甲蒼白,心悸,頭暈,舌淡苔白,脈細或結、代而浮。
證候分析血虛之體感邪,邪犯肌表,故見身熱、微惡風寒、頭痛等;但陰血不足,故同時又見有心悸、眩暈、脈細或結代、面色無華、唇甲淡白諸癥;血虛汗源不足,故無汗或汗少。
治法 養血解表。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蔥白七味飲加減。藥用蔥白、葛根、淡豆豉、生地、生姜、麥冬、柏子仁。
方中蔥白、豆豉、葛根、生姜辛散解表;地黃、麥冬、柏子仁等滋養陰血。
②加減頭痛者,加羌活、白芷疏風止痛;鼻塞加蒼耳子通鼻竅;自汗者加桂枝、芍藥調和營衛;無汗者,加蘇葉、荊芥微發其汗,不可大發汗;咳嗽痰白者,加陳皮、半夏、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血不養心,又因血虛感邪,邪阻脈絡,血液運行不暢,而見脈結、代者,可加桂枝、紅花、丹參以通陽養血,活血宣痹。
⑧臨證參考本證多見于婦人產后,臨證應按表里寒熱辨證論治。若氣血兩虛的病人,又感外邪而患感冒,可用薯蕷丸解表祛邪而不傷氣血,補益氣血而不礙解表。
(4)陰虛感冒
證候發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微汗,或寢中盜汗,頭痛,心煩,口干咽燥,手足心熱,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絲,舌質紅,脈細數。
證候分析陰虛之體,內有燥熱,感邪之后,發熱汗多,更傷陰液,故陰虛之象愈加明顯,則見盜汗、五心煩熱、口干咽燥、干咳少痰、舌紅、脈細數;如肺陰素虛,失于清肅,內熱灼傷血絡,可見痰中帶血;表邪未解,故有寒熱、身痛等表證。
治法滋陰解表。
方藥運用
①常用方藍地湯。藥用板藍根、生地黃、麥冬、知母、桑葉、苦桔梗、蟬蛻。
方中板藍根、桑葉清熱散風;生地、麥冬滋陰;佐以知母清熱;桔梗、蟬蛻宣肺透表。
②加減心煩口渴甚者,加黃連、竹葉、天花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咳嗽咽干、咳痰不爽者,可加牛蒡子、射干、瓜蔞皮宣肺化痰利咽;咳嗽胸痛、痰中帶血者,可加鮮茅根、生蒲黃、藕節涼血止血。
③臨證參考陰虛感冒,最忌單用發散,若妄汗之,津液不堪重傷,腎陰更傷。故治療本證當辛涼疏散與甘寒養陰并駕齊驅。此外,亦可選用加減葳蕤湯治療。
此外,感冒日久,常并發它病,若反復感冒,體虛自汗者,宜以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治之;邪氣留戀不解,發熱微惡風寒,四肢關節疼痛,頭目昏眩,胸脅苦滿,宜以柴胡桂枝湯發散表邪,和解少陽;若邪氣留戀,肺氣不能宣降,燥咳日久不愈,以柴芍散加黛蛤散;若毒氣淫心,胸悶憋氣,胸痛心悸,氣短,頭暈者,宜清心解毒,可選用銀翹散和清營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