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zhuǎn)載】小兒咳嗽中醫(yī)治療的五大要則+各類咳嗽的中醫(yī)治療+治療咳嗽的中藥方+定時咳嗽非頑疾,外邪里飲兩相濟+久咳不愈 快用經(jīng)方

小兒咳嗽中醫(yī)治療的五大要則

作者/劉鳴


冬春二季,氣候變化莫測,加上空氣污染嚴重,咳嗽患兒明顯增多。很多患兒家長都會選擇中醫(yī)藥治療。


根據(jù)多年的治療體會,特提出以下幾個原則,供同道參考。


1.藥宜輕清


咳嗽是呼吸系統(tǒng)疾病常見癥狀之一,與“肺”關(guān)系密切。中醫(yī)臟腑學(xué)說認為“肺為華蓋”,位居上焦。清代名醫(yī)吳鞠通曾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故治療病位在上的咳嗽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應(yīng)遵從“輕清”的原則,無論辨證、立法、處方,都必須注意:藥以質(zhì)地較輕的花、草、莖、葉為主,煎熬時間不能過長,服用以少量、頻服為佳。我常用三拗湯合止嗽散去荊芥加五味子,方中麻黃、五味子用量通常為3g、5g。麻杏石甘、桑菊飲、麻辛附湯諸方均可與止嗽散同用。


2.慎用辛溫


小兒純陽之體,生機蓬勃。現(xiàn)代物質(zhì)生活和取暖條件的改善,使小兒感受寒邪后由寒化熱的時間大大縮短。所以,應(yīng)慎用辛溫之劑,通常以三劑之內(nèi)為好。必須使用時,應(yīng)隨時觀察病情變化,發(fā)現(xiàn)化熱苗頭即須加減方劑。我常用蔥白、生姜之類,一是因為安全,二是因為方便:囑家長觀察痰、涕由清變白、微黃時,蔥、姜即可停用。干姜、羌、防之類辛、溫(熱)藥用之不當往往會導(dǎo)致鼻衄、咽痛、便干。


3.緩用寒涼


小兒臟腑嬌嫩,不耐寒熱??人猿跗穑登?、涕稀、汗少、舌潤時,苦寒清熱的藥物不宜應(yīng)用太早,以免肺氣郁閉不宣,邪不外達。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很多久咳甚至長年累月咳嗽者,往往與早期應(yīng)用消炎點滴(抗生素)有關(guān)。只有出現(xiàn)化熱癥狀如:涕濁或黃稠,痰黃或挾血,大便干燥,舌黃質(zhì)紅,多汗喜涼時,方可使用芩、連、大青葉、板蘭根、知母之類。特別需要強調(diào)應(yīng)慎用的一味藥:馬兜鈴。此藥易致劇吐,毒性極大,不用為好。


4.忌用收澀


咳嗽是人體的自我保護反應(yīng),在咳嗽初期或咳嗽不劇時,應(yīng)忌用收澀鎮(zhèn)咳?!墩麓喂t(yī)案》有“痰不得出反是隱患”之囑。必須用收斂鎮(zhèn)咳時,可以與祛痰藥同用。章次公先生謂“祛痰古稱宣肺,鎮(zhèn)咳古稱肅肺”,二者一升一降,先后使用順序不可顛倒。我臨床往往將麻黃與五味子同用,桔梗與白前、紫菀相伍。初期麻、桔稍多,后期、咳劇則五味子、白前、紫菀為重。那種為了迎合家長、患兒期盼療效妄加米殼(罌粟殼)的行為必須摒棄。早用收澀,輕者聲嘶失音,重則病久難痊延為痼疾。


5.飲食清淡


小兒恣食不節(jié)是咳嗽痰多的誘因?;疾『?,除積極、正確地治療外,還應(yīng)注意飲食、起居的調(diào)護:飲食應(yīng)清淡、易消化,少食魚、肉等粘膩礙胃的食物,過甜、過咸均應(yīng)避免。保持室內(nèi)空氣清新、濕潤,果品中,梨、荸薺具有清肺、潤燥的作用,溫、燥痰少難咯者可用,并非人人皆宜。          

各類咳嗽的中醫(yī)治療
導(dǎo)語:本文為好友王東海先生咳論專文。當下由于氣候的關(guān)系,咳嗽患者眾多,東海先生集前賢治咳之大成,總結(jié)了各種咳嗽的成因、發(fā)展變化和治療方法,故當能給醫(yī)者、患者以參考和指引。然為了安全起見,臨床時尚請以醫(yī)生意見為準。

版權(quán)所有,可轉(zhuǎn)載不可剽竊!

各類咳嗽的中醫(yī)治療
王東海

一、總述

咳嗽有外感與內(nèi)傷的區(qū)別。
外感咳嗽,雖是小病,然而患這種病的人很多,且常常癥狀纏綿,日久不愈。近代有“百日咳”的病名,古書上也有“久咳釀成癆”的訓(xùn)誡。初病外感咳嗽,治療大方向宜散宜瀉。
內(nèi)傷咳嗽,源于內(nèi)部臟器功能失調(diào):或脾胃久虛,土弱不能生金;或諸臟陰虛,心肝等火炎刑金;或外邪流連久而傷損肺臟,致肺大虛。內(nèi)傷咳久,治療大方向宜補宜斂。
外感有六淫之不同,內(nèi)傷有七情之各異,咳嗽表現(xiàn)的具體癥狀多種多樣,須詳細分別種種不同的細節(jié)信息,不能盲目籠統(tǒng)地用藥。

外感咳嗽
萬物外陰內(nèi)陽,人身中亦如此,內(nèi)生長而外收藏。風(fēng)寒等邪襲人,多從表而入人身,尤其是兼寒之陰邪,性主收斂,侵人一層漸深一層, 傷人身體,首先傷的就是膚表。而臟腑中肺主皮毛,開竅于鼻,秉行金的清肅下行功能。膚表受邪,人身體表衛(wèi)外之陽已傷,故有畏寒、怕冷的自我感覺,鼻竅受影響而鼻塞(微血管冷凝充血),呼吸重濁,肺的清降功能受阻礙而咳逆氣沖于上,肺調(diào)水道的功能受礙而涕出(都是肺失降令而氣機逆于上的緣故)。若邪傷在足太陽經(jīng)多一些則現(xiàn): 畏寒怕冷,頭項強痛、鼻鳴等癥狀;甚或有口淡氣冷、面青灰等情形。這些都是風(fēng)寒初襲膚表的情況。稍久,人體機能奮起抗邪,即有發(fā)熱表現(xiàn)了。(此時之治,撤外邪為第一要務(wù)。)外邪去,不止咳而咳自止,發(fā)熱自退。宜麻黃、桂枝、淡豆豉、紫蘇、陳皮、羌活、防風(fēng)、蔥白等辛溫解表。若邪屬風(fēng)溫、涼燥 、溫燥詳見后面各條。

內(nèi)傷咳嗽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胸疼(尤其是左胸)喉痛之咳為心咳,酌情用涼膈散去硝、黃,加黃連、竹葉;咳引痛兩肋,甚則不可轉(zhuǎn)側(cè)為肝咳,宜枳殼煮散去川芎加青皮、肉桂、蘇子、柴胡、香附、姜汁;右腹上痛引肩背為脾咳,宜六君子湯加枳殼、桔梗;喘急有聲甚則咳血為肺咳,宜千金五味子湯去續(xù)斷、地黃、赤小豆等,加麥冬、萎蕤、細辛;腰背相引而痛為腎咳,宜都氣丸加麥冬、人參;小腸咳咳而矢氣,酌情用桔梗湯加人參、茯苓、陳皮、五味子;膽咳咳吐苦水,酌情用小柴胡加蘆根汁;胃咳咳而欲嘔,酌情用異功散加蜀椒、黃連、烏梅;大腸咳咳而遺屎,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桔梗;膀胱咳咳而遺溺,酌情用五苓散加人參;三焦咳腹?jié)M不食,酌情用二陳湯加杏仁、厚樸。
又,“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治咳嗽,究不能離脾肺而施治,又因腎主五液,腎為生痰之本。中年人體虛者、老年人之久咳,必當責(zé)及于腎。

二、病機病因與治法治則條辨

1、“秋傷于濕,冬生咳嗽”。此《內(nèi)經(jīng)》明訓(xùn)。立秋、處暑、白露三節(jié)氣為濕土主氣時。若傷于濕,濕氣內(nèi)合人身之脾,即時便表現(xiàn)出咳嗽多痰的癥狀,痰多而松動易出,治療以理脾為主滲濕為佐。宜加味二陳湯:茯苓、陳皮、制半夏、甘草、生薏仁、杏仁、生姜等。
若濕傷于脾較微或其人體質(zhì)素強健,初時并無明顯不適,濕氣內(nèi)踞于脾,釀久成痰,痰襲于肺,影響到肺的治節(jié)功能,入冬稍感風(fēng)寒之氣,邪由皮毛而入于肺,肺氣上逆,內(nèi)外合因,痰隨氣逆沖于上,痰嗽之病發(fā)作,其人舌苔白潤,胸部痞悶不適,痰白而稀,口不渴,治宜加味二陳湯加防風(fēng)、羌活、紫蘇(若小青龍湯用于此,似嫌其峻烈)等。

2、秋傷于燥之干咳少痰者。
“有聲無痰叫咳,有痰無聲叫嗽,有聲有痰叫咳嗽”。有秋傷于濕情況,而又有秋傷于燥的情況。是何緣故?這里有時令的因素(夏秋之間有段時間叫長夏),還有年份的因素,關(guān)系到年份的主運客運主氣客氣,不在此詳述。
a.若其年秋陽高照,久晴無雨,人感其邪,癥狀表現(xiàn)出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頭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苔白,舌體紅,右脈數(shù)大。宜用桑杏湯加減:桑葉、杏仁、沙參、象貝、香豉、梔皮、梨皮、薄荷、連翹、桔梗、茅根、菊花等平其溫燥之邪。此治溫燥初襲肺衛(wèi)的大框架用藥思路。
b.若其時秋深天涼,西風(fēng)肅殺,人感其邪,癥狀表現(xiàn)出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稀痰等。(較前之溫燥傷人,初起癥狀惡寒重,而發(fā)熱輕。而各種癥狀較冬季傷寒要輕,唯較傷寒多出咽干唇燥的表現(xiàn)。)治宜杏蘇散加減:杏仁、蘇葉、前胡、陳皮,甘草、桔梗、茯苓、姜棗 、香豉、蒸梨等。
c.秋末傷燥,不即時發(fā)作,燥氣內(nèi)侵于肺,肺失清肅而漸表現(xiàn)出干咳,少痰或無痰而咳逆。前面二條是燥邪新病,本條干咳,是燥邪久伏成病。癥狀表現(xiàn)是咳逆少痰,即有少量痰亦清粘 喉間干癢,咳甚則胸脅隱痛, 舌苔白薄而少津 當用溫潤辛金法加減:紫苑、百部、松子仁、款冬花、杏仁、陳皮、麥冬、玉竹、北參 、元參、 生地 、旱蓮草、桑葉等。

3、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或倚息咳喘不得臥,或見背受涼則咳甚,小青龍湯主之。
病人患傷寒,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的太陽表癥沒有得到解除,同時病人體內(nèi)素有水飲,此時,內(nèi)因外因相合,水礙胃氣下行,逆而作干嘔;水氣犯肺,則咳喘,水礙陽氣的氣化蒸騰作用,則表現(xiàn)為口渴,水走入腸道則利,水蓄則小便不利而小腹?jié)M。所以必用小青龍湯之麻黃、桂枝撤外寒; 干姜、半夏,細辛去水氣。表有風(fēng)寒里有寒飲,用辛溫燥熱之藥表里雙解,唯陰虛火旺之人、真元虧虛、有少陰證者,皆當禁用此劑,須牢記。

4、冬不寒而溫,春應(yīng)溫而太過。
此時若人有起居不慎,感受風(fēng)溫之邪,表現(xiàn)出癥狀:發(fā)熱微惡風(fēng)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脈浮數(shù),當用辛涼之劑銀翹散:連翹、銀花、桔梗、薄荷、竹葉、甘草、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等。設(shè)若風(fēng)溫之邪獨入肺經(jīng),只有咳嗽微發(fā)熱微渴的癥狀表現(xiàn)宜用桑菊飲辛涼宣潤以利肺。
若感風(fēng)溫之邪誤治失治,肺熱與痰相互膠滯。癥狀表現(xiàn)為:身熱煩渴,汗出而咳喘,脈數(shù)苔黃。宜用麻杏石甘湯,痰多加瓜萎、竹瀝,便秘加生大黃。

5、人有驟感風(fēng)寒(秋涼冬寒和初春之時多見,每與天氣突然降溫有關(guān),所以仲春倒寒也是),鼻塞不通,咳嗽聲重,痰先清稀后濁稠,初起莫妙于用荊防敗毒散,甚或九味羌活湯加減(辛溫解表)及甘草、桔梗、蘇葉、陳皮、小柴胡去和解之。若其人體虛,人參敗毒散或補中益氣湯也可酌情而用(鼻塞初起,互搓手大拇指處的手太陰肺經(jīng)一線,力度適中,約80個來回搓至發(fā)熱。鼻塞可立刻消失)。
染病稍久即宜:蘇葉、麥冬、茯苓、玄參、甘草、黃苓、天冬、款冬花、貝母、天花粉、白芥子等。不可只用辛溫表散之藥。每每見到人服辛溫表散(治風(fēng)寒的感冒藥)之后,增見咽喉干燥腫痛上火等內(nèi)熱情況。

6、風(fēng)寒之邪已散而痰未清,仍癥現(xiàn)咳嗽氣逆、牽引腰腹、俯仰不利,此情形多見于中老年男性(類似腎虛水泛為痰)?!疤抵畼嗽诜危抵驹谀I”,宜大補腎水,制心火而濟肺金之不足,不治痰而痰自化,宜用:熟地、麥冬、甘草、柴胡、白芍等,張景岳金水六安煎也寓有此意。

7、人有咳嗽食少者,當用補母止咳湯,脾土(土生金,是肺之母)肺金兩補之:白術(shù)、茯苓、人參、陳皮、甘草、蘇子、半夏、桔梗、麥冬、紫苑、肉桂。

8、人有咳嗽有痰,痰疑成塊成粒狀者,痰色黃白,需用盡氣力始得咳吐而出。此脾虛已久之癥,宜六君子湯加膽星、沉香及柴胡,梔子健脾兼理氣。

9、老年男性多見咳嗽出黃濁之痰團。因氣虛不能推送,需用力久咳才能咳出,用六君子湯加減: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柴胡 白芍 梔子、白芥子。偏陰虛有火者,用化老湯:人參、白術(shù)、生地、款冬花、白芥子、白芍、地骨皮、柴胡、甘草、麥冬等。

10、人有陰分素虛,容易氣惱,偶犯風(fēng)邪,因此而咳嗽。宜滋肝腎之陰為主,稍用散風(fēng)去邪之味。方用平補湯:熟地、麥冬、甘草、白芍、柴胡、人參、蘇子、茯苓、天花粉、百合、荊芥、香附、陳皮、元參等。

11、人有久咳不愈,口吐白沫,氣帶血腥, 此是陰虛肺燥。宜峻補肺腎,用熟地、麥冬、芡實、芡肉、貝母等。

12、人有久病咳嗽,吐痰色紅,似血非血,盜汗淋漓,腸鳴作泄,午后發(fā)熱,此病宜肝脾肺腎四臟同調(diào):白芍、麥冬、茯苓、元參、桑葉、熟地、山茱萸、五味子、車前子、地骨皮、百合、沙參、丹皮、牛膝、破故紙、貝母等。

13、人有春暖夏熱時,安然無事。一遇秋涼,即咳嗽不寧,甚至氣喘難臥,緣于內(nèi)有郁熱,氣血與熱力不能宜達于膚表,外邪得以趁虛襲入,宜疏其內(nèi)郁之熱兼撤外入之寒:當歸、大黃、貝母 、天花粉、薄荷、荊芥、甘草、白術(shù)、陳皮、黃芩、神曲、桔梗、川芎、生地、款冬花等。

14、人有咳嗽,面熱如醉,此為陽明胃熱上沖熏面。酌以生地、元參、生石膏、天花粉、麥冬、大黃清之潤之利之。

15、人有咳嗽,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此為陰虛火逆。宜用:生地、元參、牛膝、麥冬、白芍、阿膠等。

16、人有咳嗽,氣從上逆,喉中有水鳴聲。須發(fā)散、下氣、潤燥、開痰四法兼施,射干麻黃湯主之:射干、麻黃、生姜、細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棗、半夏等。

17、咳嗽脈沉,體內(nèi)有水飲停著。宜澤漆湯:半夏、紫菀、澤漆、生姜、白前、甘草、黃芩、人參、桂枝等。

18、咳嗽脈浮,酌用濃樸麻黃湯:厚樸、麻黃、生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小麥等。

19、有前賢認為:僅有咳、或稍微有痰而痰極粘滯難出,緣于肺受火爍,若妄用治痰的通套之劑二陳湯,必致燥劫陰血,而轉(zhuǎn)生大患。應(yīng)宜甘寒涼潤之藥如:麥冬、竹瀝、天花粉、竹葉、石斛 、知母等。

20、有前賢認為:六氣之邪初襲膚表而致咳嗽者,藥不宜靜(靜藥,如熟地、生地、五味子、石斛、黃芩、黃連等陰凝之藥)靜則使邪留連不解轉(zhuǎn)生他患,所以禁用寒涼收斂之藥,需遵《內(nèi)經(jīng)》“肺欲辛”“辛者散”之旨。
外邪宜散,解散外襲之風(fēng)寒熱燥諸邪。若誤用收斂,外邪必纏綿不去,深入為患(常見感冒發(fā)熱咳嗽,不忌油膩肉葷,雖服藥正確,也必定是咳嗽日久不退。所以仲圣桂枝湯條下有禁生冷,粘滑,肉葷,酒酪,臭惡等物之明訓(xùn))。
治內(nèi)傷咳嗽者,藥不宜動(動藥如麻黃、桂枝、羌活、防風(fēng)、姜桂、砂紅等辛香燥熱之陽藥),動則虛火不寧,燥癢愈甚,所謂“辛走氣”,“辛耗氣”,“氣病無多食辛”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內(nèi)傷致咳,久咳體虛者,用藥宜補而斂之。若誤用辛味發(fā)散之藥,則肺氣更加怯弱,正氣不支,危害同樣是很大的。
其中又有須變化權(quán)宜者,若是遇到體質(zhì)虛弱的初感新邪而咳嗽的病人,又當用補益佐以和解于發(fā)散的方劑中;治療內(nèi)傷咳嗽,雖當以靜養(yǎng)陰,也有須佐以干姜、肉桂、附子等補助命名(命門火衰,辛熱扶陽)的情況。

21、傷風(fēng)寒以有咳嗽為輕。若風(fēng)寒之邪,直入于內(nèi)傷臟腑則不見咳嗽,為病重。所以天氣變化時,小孩子最容易病發(fā)熱咳嗽。因為小孩的情況,只要沒有先天性不足,臟器就沒有人事方面的虛損。僅僅只是脾肺功能稍微有些弱,邪傷多在膚表,病久向內(nèi)引入再妨礙于肺與脾。
成年人感冒六邪,多有不見發(fā)熱咳嗽的,是因為身體內(nèi)部有臟器方面的虛損,外邪得以直接入里了。內(nèi)經(jīng)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若咳嗽緣于七情內(nèi)傷,以不見咳嗽為輕,是因為此時病只在本臟。見咳嗽為重,多是虛火上炎,病發(fā)生轉(zhuǎn)移了。

22、凡咳嗽,飲涼水一二口能暫止者,是因熱產(chǎn)生的咳嗽,酌用小柴胡湯加桔梗;喝熱水而暫止咳嗽的,是冷嗽,酌用理中湯加五味子。

23、人有傷風(fēng)寒咳嗽未除,再受火熱之邪而咳嗽聲嘶啞者,為外熱里寒,宜萎蕤湯加減;有人素患咳嗽,再感受風(fēng)寒于外,致咳嗽聲啞者,為外寒里熱,宜用金沸草散去芍藥加生石膏。

24、有前賢認為:若是肺脹,多有動則喘滿的表現(xiàn);若咳嗽是因為有淤血,則胸隔間有腥悶感;因為胸廓內(nèi)有水飲而造成的咳嗽,則能見到心部有怔忡之感。

25a、至于俗傳小方中:生姜、蔥白只宜于寒,梨肉、荸薺只宜于熱。半夏、天南星、陳皮燥濕痰;瓜蔞、竹瀝、沙參、麥冬潤化燥熱之痰。必須細為分辨。
b、咳嗽多有兼咽喉痛腫(咽喉病變的治療,見下一篇拙著《咽喉病變論治》),夏枯球、牛蒡子、射干、山豆根、元參酌情而加于該用的處方中。
c、至于因蟲致咳嗽,其人饑餓時胸中大痛,唇上有白點如粞,咽喉或癢或痛,咳嗽不可忍。此肺中有寸白蟲,必用百部熬膏,稍加檳榔、烏梅治之。

26、有前賢認為各種咳嗽與時間有下列關(guān)系:五更時分咳嗽加重,胃有食積,酌情選用二陳湯(實多)或六君子湯(虛多)加枳實、黃連、姜汁等;上半日咳嗽多,多屬胃中有火,宜竹葉石膏湯降泄之。午后咳嗽多,屬陰虛,宜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等;黃昏咳嗽多,火浮于肺,宜都氣丸(五味子、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熟地黃、山藥、澤瀉)降而斂之;半夜時分咳嗽重,肝血虛損,宜大滋肝血:當歸、熟地黃、元參、萸肉、柏子仁、阿膠等。

27、四時感傷之咳嗽。
春季陽氣升騰,而天氣乍寒乍溫。孩童及體弱者最易感染其邪,表現(xiàn)出身熱咳嗽而煩渴。宜金沸草散或者銀翹散合象貝 桑葉 沙參 前胡 桔梗 梔皮等加減??诳始踊ǚ?痰多加瓜蔞、竹瀝等。若咳嗽口渴兼下利、苔黃、胸痞, 此溫邪由肺下注大腸。大腸、腑,肺、臟,一臟一腑同屬金而相表里,故宜仲圣葛根黃苓湯。
夏季暑熱彌漫,人感其邪,表現(xiàn)出身熱口渴,咳逆無痰,胸悶肋痛,脈兩寸有力或有頭暈、汗出 、咳嗽、苔薄、白膩,宜雷豐《時病論》中的清宣金臟法:牛蒡子、川貝、馬蔸鈴、杏仁、瓜萎殼、桔梗、桑葉、枇杷葉,及清涼滌暑法:滑石、生甘草、青蒿、白扁豆、連翹、茯苓、通草、西瓜翠衣等。若屬熱致驟然咳吐鮮血,頭目不清,面塵如垢,仍宗前法,酌加:黃苓、黑梔、生地、石斛、藕節(jié)、丹皮、旱蓮草、人參、麥冬、竹葉、花仁、荷葉、銀花等。
若夏月咳而發(fā)熱,酌情可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知母。若病更深一層,見煩渴引飲,咽喉干痛,鼻出熱氣,喉聲不清,咳唾稠粘,色黃且濃,屢咳難出,或痰帶血絲,或出血腥臭,宜萎蕤湯加減。
秋初溫燥,秋深清燥仍宗前第二條a與b。
冬季嚴寒,或春秋有非時之寒,感染時令寒氣不久就表現(xiàn)出發(fā)熱咳嗽,頭身痛,畏寒甚口不渴,仍宗前第五條,甚者用麻黃湯及蔥白 、淡豆豉,亦有用小柴胡湯加味治療的。

備注
效法的古圣前賢:張仲景,傅青主,陳士鐸,何廉臣,張石頑,趙養(yǎng)葵,張景岳。
參考引用的資料:《黃帝內(nèi)經(jīng)》,《張氏醫(yī)通》,《辨癥錄》,《傅青主男科》,《普濟本事方》,《驗方新編》等等。

處方備查?

二陳湯:法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小柴胡湯: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
五苓散:茯苓、澤瀉、豬苓、肉桂、白術(shù)(炒)
千金五味子湯:五味子、桔梗、紫菀、甘草、續(xù)斷、地黃 、桑根白皮、竹茹、赤小豆。
都氣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牡丹皮、白茯苓、澤瀉、五味子。
桑菊飲:桑葉、菊花、杏仁、連翹、薄荷、桔梗、甘草、蘆根。
麻杏石甘湯:麻黃、苦杏仁、生石膏、甘草。
涼隔散:連翹、梔子、黃芩、薄荷、大黃、芒硝、甘草、淡竹葉。
九味羌活湯:羌活、防風(fēng)、細辛、蒼術(shù)、白芷、川芎、黃芩、生地、甘草。
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fēng)、茯苓、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桔梗、薄荷、甘草。
六君子湯: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陳皮、半夏。
補中益氣湯:黃芪、甘草(炙)、人參、當歸身、橘皮、升麻、柴胡、 白術(shù)。
人參敗毒散:柴胡、甘草、 桔梗、人參、川芎、茯苓、 枳殼、 前胡、 羌活、獨活。
六安煎: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杏仁、白芥子。
金水六安煎:當歸、熟地、陳皮、半夏、茯苓、炙甘草。

清肺理脾鎮(zhèn)咳湯

【組成】杏仁12克,茯苓12克,法夏12克,陳皮12克,甘草3克,桔梗9克,前胡12克,蘇梗9克,炙杷葉12克。 

【功能】清肺理脾、鎮(zhèn)咳豁痰。

【主治】風(fēng)寒侵肺,咳嗽氣逆,口干咽癢,咳吐痰涎。 

【用法】用水適量煎藥,每日1劑,早、中、晚各服1次,空腹服。 

【方解】本方以杏仁宣肺清天氣,法夏燥脾潔地氣,茯苓健脾利濕,陳皮理氣化痰,甘草、桔梗利咽祛痰,前胡、蘇梗疏風(fēng)降氣,枇杷葉清肺和胃,共奏清肺、理脾、鎮(zhèn)咳、豁痰之功。

【加減】往來寒熱去蘇梗,加柴胡12克;口苦加黃芩9克;胸悶加枳殼12克;氣喘去柴胡加蘇梗9克,厚樸12克;痰稠加海蛤粉9克,海浮石9克;久咳加紫菀12克,冬花12克。 

蟬衣安嗽湯

【組成】蟬衣6克,炙枇杷葉15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前胡9克,象貝9克,紫菀9克,車前子(包)12克,車前草12克,甘草5克,黛蛤散(包)24克。 

【功能】疏風(fēng)清熱,宣肺安嗽。

【主治】風(fēng)熱襲肺,咳嗽痰少,咽癢,咯痰欠爽,痰白粘或黃稠,舌紅脈弦數(shù)。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方解】方中蟬衣、桔梗、牛蒡子散風(fēng)熱、宣肺氣、利咽喉;炙枇杷葉、象貝、紫菀、前胡、甘草、車前子、車前草清熱降氣安嗽。本方中藥升降同用,止中有宣,并非單純止咳,故不使痰滯熱郁,咯痰一爽,邪熱痰液咯出,咳嗽即愈。其中黛蛤散可用于肝火旺之咳,。 

【加減】咽痛加板藍根、玄參;高熱加鹿含草、魚腥草、鮮蘆根、冬瓜子;痰多加竹瀝、半夏、橘紅或清氣化痰丸、竹瀝達痰丸(吞);涕多加大薊;納呆加焦曲;大便秘結(jié)加全栝樓。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及病未愈時忌甜食、魚腥及刺激食物。 

清肺化痰湯

【組成】板藍根20克,黃芩10克,浙貝母10克,橘紅10克,天竺黃15克,元參12克,炒杏仁10克,白前10克,魚腥草15克,蘆根20克,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功能】清熱化痰,降逆止咳。

【主治】風(fēng)溫、春溫、冬溫溫邪犯肺所致的咳喘。 

【用法】加水煎服,輕者,日服1劑,早晚兩次分服;重者,日服兩劑,分四至六次服完。 

【方解】本方系從《千金方》葦莖湯、《溫病條辨》桑菊飲、《清太醫(yī)院配方》太極丸等方化裁制成。方中以蘆根、板藍根、天竺黃三藥為君。蘆根性味甘寒,清肺胃之熱,生津止渴,并能透邪外出;板藍根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近代藥理實驗研究,證實其對多種革蘭氏陰性、陽性細菌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竺黃性味甘寒,為清熱化痰要藥,對于痰熱壅盛的喘咳尤為擅長。故用此三藥為君。輔以黃芩、元參、魚腥草清肺瀉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貝母清熱化瘀。橘紅理氣化痰,甘草瀉火和中。全方用藥以清熱化痰為主,佐以降氣止咳之品,邪熱清,肺氣清肅,氣機通暢,咳喘自寧。故適用于溫邪犯肺之咳喘。隨證加減得當,常獲卓效。 

【加減】病初起具有表證者,應(yīng)根據(jù)發(fā)熱情況酌加解表藥,使邪以外解。如發(fā)熱輕、微惡風(fēng)寒、有汗,加薄荷、蟬衣、芥穗,疏風(fēng)解表;如發(fā)熱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發(fā)表解肌。如連日陰雨,天氣潮濕,表為濕郁,熱雖不甚,但肢體酸困拘熱,加浮萍、桑枝,解表祛濕。如邪入氣分后,高熱汗出而熱不解,加生石膏、知母、銀花,清氣透熱。熱痰壅肺,高熱喘促,加生石膏、麻黃,清熱宣肺平喘;如病人汗多或平素肝陽上亢不宜使用麻黃,加地龍、桑白皮,瀉肺平喘。熱邪煉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石,祛痰軟堅。熱邪傷津,口干欲飲,加花粉、麥冬,生津潤肺。如肺移熱于大腸,腸腑熱結(jié),大便數(shù)日不通,加大黃、元明粉、栝樓,瀉熱通便。肺與大腸相表里,腑結(jié)通,熱得外泄,肺熱亦常隨之減輕。

溫涼止嗽飲

【組成】桑葉8克,菊花8克,麻黃5克,杏仁10克,連翹10克,桔梗10克,蘆根12克,薄荷4克,甘草4克。 

【功能】疏散風(fēng)熱,宣肺止咳,解表散寒。

【主治】傷風(fēng)感寒,咳嗽氣促,頭昏頭痛,稍惡寒發(fā)熱,或高熱口渴,咽喉癢或痛,鼻塞聲重,一身不適,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緊。 

【用法】冷水浸泡20分鐘后煎,1日1劑。 

【方解】本方為辛涼辛溫合劑,治療寒溫兩感療效頗佳。方中麻黃、杏仁宣肺止咳,解表散寒;桑葉、菊花清疏肺衛(wèi)風(fēng)熱;連翹、薄荷助以散熱解表;桔梗、甘草止咳利氣;蘆根清肺胃生津止渴。如此涼溫合用,故有疏散風(fēng)熱、宣肺止咳、解表散寒之作用。

【加減】咳稠痰加川貝母8克;嘔逆加法半夏10克、枇杷葉10克;高熱、口渴加石膏20克、知母10克;咽喉腫痛加板藍根15克、牛蒡子10克;干咳痰少加玉竹15克、麥冬10克。 

宣肺清解湯

【組成】炙麻黃2克,杏仁10克,山豆根6克,魚腥草15克,炙甘草10克,桔梗10克,西青果10克,車前子(布包)10克,杷葉6克。 

【功能】宣通肺氣,清熱解表。

【主治】急慢性喘息性氣管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本方以治療內(nèi)熱外寒、咳嗽氣喘為主,系翟老多年來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臨證用藥的主要部分。《內(nèi)經(jīng)》謂:“風(fēng)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風(fēng)寒之邪多從口鼻肌表侵入,而與內(nèi)因結(jié)合后是逢發(fā)病,諸如素有內(nèi)熱,過于勞累,體力消耗等,均系五淫六氣可乘之機,故清解表邪同時必須顧及內(nèi)因,顧及整體。方中炙麻黃開腠發(fā)汗,清除在表之風(fēng)寒,杏仁有苦泄降氣、止咳平喘之功,炙甘草可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更具緩和麻黃發(fā)汗峻烈之性,三藥相伍,系古方三拗湯,止咳平喘效佳。桔梗辛散苦泄,功能開宣肺氣而利胸膈咽喉,且有較好的祛痰作用,其與甘草同行,為舟楫之劑,魚腥草是治療氣管炎的常用藥物,與山豆根、西青果聯(lián)合應(yīng)用,可增強清熱消炎解毒作用。咳嗽甚者,用車前子,其經(jīng)過煎煮,一方面有清熱、利水、祛痰、明目之效,另一方面與甘草配合,對呼吸道粘膜有復(fù)蓋保護作用。 

【加減】內(nèi)熱盛者,加黃芩10克清熱瀉火,杷葉6克清肺化痰,下氣止咳;久咳者加紫菀、款冬;陰虛咳嗽者加貝母、二冬、生地等;過敏加紫草等,均可收到滿意效果。

清肺止咳湯

【組成】沙參12克,麥冬12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桔梗10克,桑葉10克,枇杷葉10克,前胡8克,枳殼8克,川貝8克,甘草3克。 

【功能】清燥潤肺,化痰止咳。

【主治】急慢性支氣管炎(燥咳尤佳)。癥見身熱頭痛,干咳無痰,難咳,氣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干無苔或苔黃,脈滑數(shù)或細數(shù)。 

【用法】水煎2次,早晚分服,每日1劑,連服10劑為1療程,直至病愈為止。 

【方解】本方以治療溫燥傷肺,咳嗽氣喘為主。方用沙參、麥冬、生石膏甘寒生津,清熱潤肺;桑葉、杷葉清宣肺燥而滋陰,宣中有清,清中有潤;杏仁、桔梗、前胡、枳殼降氣化痰,用理氣藥以助氣行順暢,津液就不會凝聚而成痰,并能調(diào)理氣機,使痰易于排出,則肺氣肅降有權(quán);川貝母潤肺化痰止咳;甘草益氣和中,旺土生金。諸藥配伍恰當,收到止咳平喘之效。 

【加減】內(nèi)熱盛者加入黃芩10克以清熱瀉火;久咳者加紫菀、款冬;體質(zhì)強者生石膏用15克,小兒及胃弱者用8~10克;生石膏能清胃熱生津,胃熱清則肺熱清,但服后覺納呆腹痛者可去之或改用石斛。 

外感久咳方

【組成】紫菀12克,款冬花12克,百部10克,白前10克,芒果核30克,黃芩12克,貫眾15克,魚腥草15克。 

【功能】潤肺止咳,清熱燥濕化痰。

【主治】外感肺系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fā)作等外感咳嗽夜間為甚,痰多色黃,咯之不爽,或痰白而粘,或劇咳少痰,胸翳氣急,舌淡紅或微紅,苔膩黃或白滑,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等久咳不愈者。 

【用法】每日1劑,水煎熱2次,混合取藥液400毫升,分2次早晚溫服,重者日服3次。兒童用量酌減。 

【方解】用于治療久咳(1周以上)肺氣失宣,咳嗽難止,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所致咳嗽為主的病癥。方中紫菀、款冬花、百部、白前均入肺經(jīng),藥性平和,溫而不燥,四藥合用,功主潤肺降氣,化痰止咳,為治咳嗽、痰喘之良藥,不論新久、虛實寒熱之咳嗽均宜應(yīng)用,皆可取效。藥理研究表明,紫菀、白前祛痰,百部、冬花鎮(zhèn)咳,此四味常作藥對,用治咳嗽堪稱合拍。芒果核為嶺南中草藥,性平入肺胃肝經(jīng),止咳化痰,行氣散結(jié),藥理研究表明有良好的鎮(zhèn)咳祛痰作用。黃芩、貫眾、魚腥草有清熱燥濕祛痰之功能,可清宣肺經(jīng)所蘊之痰熱,三藥均有較好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諸藥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潤肺止咳、清熱燥濕化痰之功。

【加減】 臨證運用注意加減化裁,兼風(fēng)熱者加桑葉、菊花、銀花、連翹;兼風(fēng)寒表證者去黃芩、貫眾,加荊芥、防風(fēng)、紫蘇;暑濕較盛加藿香、佩蘭、青蒿;兼燥熱者加桑葉、薄荷、北沙參;邪熱盛加生石膏、大青葉、蚤休;痰濕盛熱象不明顯者,去黃芩、貫眾,加橘紅、法夏、茯苓;痰熱盛加浙貝母、海蛤殼、海浮石、栝樓皮;喉癢加薄荷、蟬蛻、僵蠶;咽喉腫痛加崗梅根、山豆根、桔梗;氣喘加麻黃、蘇子、旋覆花;夾瘀者加桃仁、丹參、紅花等;肺胃陰津不足,加北沙參、石斛、麥冬、天花粉。

武氏功勞湯

【組成】南沙參15克,北沙參15克,功勞葉15克,生玉竹30克,白芨片15克,天門冬10克,麥門冬10克,百部10克。 

【功能】養(yǎng)陰清肺,增液生津。

【主治】肺癆病見干咳、口燥咽干、痰中帶血、五心灼熱、午后潮熱、顴紅,骨蒸盜汗、虛煩不寐、夢多易醒、頭暈?zāi)垦?、男子夢遺、女子經(jīng)閉等。脈象多見沉細數(shù)或虛數(shù)、舌光紅無苔或舌尖紅、少苔無津。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服2次。禁忌:忌冷飲及辛辣之物并嚴禁煙酒。 

【方解】本方根據(jù)《溫病條辨》中沙參麥冬飲及家藏秘方,結(jié)合個人經(jīng)驗組成。方中生玉竹為補虛清熱之品,補而不膩,肺燥陰虛之癥用之最佳。功勞葉主要功能為退熱,是治療肺癆咳嗽之要藥;南沙參止咳作用好;北沙參養(yǎng)陰功效佳;白芨片有補肺止咳止血之功;天冬、麥冬功用相近,同用可加強滋陰止咳之效;百部為治肺病之主藥,能清肺中之虛熱。本方既有滋陰潤肺之功,又有止血止咳之效。

【加減】五心灼熱或低熱不退者加地骨皮30克、天花粉10克;久咳不止者加五味子10克、制紫菀10克;痰中帶血不止者加炒阿膠15克、白茅根30克:盜汗重者加生牡蠣30克、浮小麥30克、生熟地各15克。 

清寧湯

【組成】麥冬12克,天冬9克,白花百合30克,蜜炙桑皮9克,地骨皮9克,炒薄荷3克,炙百部9克,嫩白前9克,川貝母6克,蜜炙枇杷葉12克(去毛包),云茯苓12克,懷山藥9克,生苡仁15克。 

【功能】清養(yǎng)肺金,滋潤脾土,退虛熱,止虛咳,化痰熱,驅(qū)微邪。

【主治】虛熱骨蒸,勞咳久不止,咽喉干燥不潤。如陰虛的虛勞、虛熱性的支氣管炎。 

【用法】上藥13味,水浸透。水兩碗,煎取1碗弱,分兩次服,慢咽,勿通口服。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10倍劑量,煎汁3次,濾去渣滓,旺火濃縮,加白蜜或冰糖500克,緩火收膏。服時勿沖開水,用擦干小湯匙取1匙含入口中,用唾津緩緩含化咽下,每次2、3匙,日2服(便溏者勿用白蜜)。 

【方解】用天冬、麥冬、百合以潤燥保肺,肺潤則葉不舉而有肅降之權(quán),能行治節(jié)之令。桑皮、枇杷葉降熱瀉肺,使虛熱不升,肺氣能下行為順。百部辛、甘、微寒;白前辛、甘、微溫;枇杷葉苦而性平,這三味藥治久咳可以作為要藥。生苡仁甘淡利水,清肺化痰,使?jié)n入于肺之痰,能化水以下行,與川貝母、蛤殼等協(xié)同發(fā)揮化痰功用。薄荷取其引經(jīng),兼祛微邪。久咳損肺,上損最忌波及中焦,清肺為主而參以補脾之品,用白術(shù)、山藥

【加減】咳血者加茅根30克(去心)、生地12克;咯痰不爽者加生蛤殼30克(打碎)、冬瓜子12克;虛汗者加浮小麥12克、麻黃根6克。

【 禁忌 】用藥既忌溫燥,則病員在生活上,至少于飲食方面須禁酒類及辛辣、海腥、香煙等刺激品,方收相互配合之效。

消癰排痰湯

【組成】蘆根20克,生薏米15克,桃仁10克,冬瓜仁15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敗醬草30克,黃芩6克,魚腥草30克,栝蔞20克,丹皮10克,炒梔子6克。 

【功能】清肺化痰,解毒排膿。

【主治】由熱毒蘊結(jié)或痰熱郁肺引起,咳吐膿痰,或膿血相雜,量多腥臭,或咳吐大量黃痰,包括小兒或成人肺膿腫(潰膿期)、支氣管擴張以及急、慢性支氣管炎見有多量黃痰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以上藥量為學(xué)齡兒童用量,成人酌情增加劑量。 

【方解】本方由千金葦莖湯加味而成。葦莖湯專為肺癰(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肺膿腫)而設(shè),但肺癰熱毒壅盛,原葦莖湯嫌其藥力單薄,今合《濟生方》桔梗湯加減出入,以加強排膿化痰之功,更加入大劑善治內(nèi)癰的敗醬草、魚腥草以及涼血散瘀的丹皮,于是消癰排膿(痰)之功大增。從方藥配伍看,黃芩、敗醬草清肺解毒消癰為君,炒梔子、魚腥草加強君藥功能為臣,冬瓜仁、栝蔞清熱化痰,蘆根、桔梗、生甘草、生薏米清熱排膿(痰),桃仁、丹皮涼血破瘀俱為佐,肺位最高,桔梗之性升提,引藥上行,故又為使藥。

【加減】加減法:如發(fā)熱較高加柴胡10克,雙花15克,生石膏30克;如有咯血加水牛角、生地各15克,三七粉1.5克,花蕊石散0.5克(后二者沖服);如久病體虛加生黃芪20克,當歸10克,百合10克。 

瀉白化血湯

【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側(cè)柏葉10克,紫珠10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余炭10克,甘草5克。 

【功能】清肺瀉火,止血生新。

【主治】支氣管擴張咯血。 

【用法】每日1劑,每劑煎兩次,分上、下午溫服。癥狀較重者,每日兩劑,每6小時1次。 

【方解】支擴咯血的發(fā)病原理為氣火逆亂,血不循經(jīng),絡(luò)傷血溢,誠如景岳所云:“血攻之由,惟火與氣耳。”方中桑白皮瀉肺中邪氣,除痰止嗽;地骨皮清肺中伏火,起涼血之效;側(cè)柏葉、紫珠涼血止血,對呼吸道出血有殊效;花蕊石、三七、血余炭止血化瘀又能生新,正如張錫純謂:“世醫(yī)多謂三七為強止吐衄之藥,不可輕用,非也。蓋三七與花蕊石,同為止血之圣藥,又同為化血之圣藥,且又化瘀血而不傷新血……血余,其化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補血之功則過之,以其原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還原化,且煅之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甘草調(diào)和諸藥,生用并有瀉火作用。誠然,瀉白化血湯治療支擴咯血既能清瀉肺熱,又能止血生新。 

【加減】患者如出現(xiàn)風(fēng)熱證,伴有發(fā)熱、頭痛、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葉、菊花、牛蒡子各10克,以清解表邪。若兼有燥火,癥見鼻干、嗆咳、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酌加沙參、麥冬、天花粉各10克,以養(yǎng)陰潤肺。若患者痰熱較重,癥見發(fā)熱、痰多黃稠,酌加魚腥草15~30克、炒黃芩10克、大貝母10克,以清化痰熱。若木火刑金,癥見煩躁易怒、胸脅引痛、脈弦數(shù)者,宜清肝瀉肺,酌加黛蛤散15~20克(布包入煎)、炒山梔10克。大便秘結(jié)者,酌加生大黃5~10克(后下)。 

瀉肝清肺湯

【組成】天竹子10克,浙貝母10克,黑山梔6克,黛蛤散15克(包煎),地骨皮10克,炙桑皮10克,炙百部10克,炙兜鈴5克,生白芍10克,生甘草3克,魚腥草30克。 

【功能】瀉肝降氣火,消肺化痰熱。

【主治】百日咳痙咳期。 

【用法】以水煎成湯液,每日1劑,每劑煎2次,分4次服。 

【方解】百日咳即中醫(yī)之頓咳,其痙咳期之咳嗽有特殊性:一旦咳起,則連聲不絕,面目漲紅,頸脈怒張,彎腰曲背,涕淚俱出,且有雞鳴吼聲,甚則嘔吐痰食,始告平息;尤遇情緒激動,更易誘發(fā)陣咳。分析病機,為肺蘊痰熱,肝火上刑,此乃“木叩金鳴”之象,治當瀉肝以降氣火,清肺以化痰熱。不可用辛溫宣劑,倘“宣”則氣火越旺,痙咳更甚,火勢炎劇則血絡(luò)受損,易致眼部溢血,口鼻衄血。瀉肝清肺湯有瀉肝火、清肺熱之功。清·嚴潔《得配本草》云:“山梔、丹皮、白芍、龍膽皆瀉肝家之火”。清·黃宮繡《本草求真》云:“青黛大瀉肝經(jīng)實火及散肝經(jīng)郁火”。張景岳、王圣俞等醫(yī)家宗亦云:“浙貝母、天竹子既能止咳,有又可清肝火”。故本方以山梔、白芍、黛蛤散、天竹子、浙貝母瀉肝降火為主;配地骨皮、炙桑皮、炙兜鈴、魚腥草清肺泄熱,炙百部潤肺止咳;佐生甘草瀉火解毒,緩和諸藥苦寒之性。諸藥合用,使肝火平、痰熱化則肺氣清,痙咳自止。 

【加減】目紅脅痛者,加丹皮10克、龍膽草5克,益增瀉肝之力;咽紅痰多者,加射干10克、葶藶子10克(包煎)清咽消痰;咳劇嘔吐者,加炒竹茹10克、金沸草10克(包煎)降逆和胃;眼白溢血、鼻衄、痰中帶血者,加側(cè)柏葉15克、紫珠草15克涼血止血;小溲黃赤者,加澤瀉10克引火下行;大便干結(jié)者,加全栝樓30克、火麻仁10克潤腸通便。 

補氣化痰湯

【組成】黃芪45~60克,桔梗9克,沙參24克,杏仁9克,紫菀9克,云苓10克,百合12克,半夏12克,甘草9克。 

【功能】補氣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腎虧損,纏綿不愈者。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方解】方名取義于丹溪謂“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隨氣而順矣?!秉S芪補氣而固表,得桔梗、沙參能滋補肺虛而不粘膩,并使肺氣清肅而痰化。紫菀、百合養(yǎng)肺而降氣逆,杏仁利肺止咳,半夏、甘草化痰而和中。總之,本方是一張清肅滋養(yǎng)、補而不滯的方子。 

【加減】咳嗽痰稀,舌苔白滑加白術(shù)12克、桂枝6克、橘紅9克;咳嗽痰稠而黃,加蘇子9克、前胡9克、蛤粉15克、川貝母6克;干咳無痰加枇杷葉12克、百部9克;憋輕喘重加枸杞子15克、破故紙10克、五味子9克、胡桃肉30克。有時合苓桂術(shù)甘湯以化飲或合都氣丸,以納氣歸腎使子母均健,從而達到治肺的目的。 

補腎止咳方

【組成】熟地15克,枸杞15克,山萸15克,菟絲子15克,五味子10克,黃芪20克,黨參20克,白術(shù)20克,沙參15克,杏仁15克,川貝15克,黃芩15克,桔梗20克,茯苓15克,橘紅15克,丹參15克。 

【功能】補腎益氣,止咳祛痰。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慢性肺心病。表現(xiàn)為咳嗽,動則氣短,咯泡沫痰或粘性白痰者,手足偏冷,身感畏寒,舌質(zhì)淡紅,薄白苔,脈細略數(shù)或滑數(shù)。 

【用法】每日1劑,煎3次共400毫升,分3次空腹服用。及至癥狀減輕后1劑可服1日半。待咳輕痰止,可以上方制丸劑(每丸10克重)服3~6個月,以鞏固療效。 

【方解】本方以熟地、枸杞、山萸、五味子、菟絲子等藥味補腎尤偏補腎陽;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為益氣(肺)健脾之藥,乃治咳祛痰之本,同時白術(shù)、茯苓又可健脾化濕祛痰;沙參、黃芩養(yǎng)陰清熱;杏仁、川貝、桔梗、橘紅等止咳祛痰;丹參有活血化瘀之作用,對慢性咳喘而致氣滯血瘀者乃必用之品,近年來應(yīng)用血液流變學(xué)方法觀察慢支肺氣腫肺心病之臨床表現(xiàn)確見有血液粘度之升高,佐以中醫(yī)活血化瘀治后可見到血液粘度降低。綜上所述,本方乃起補腎益氣活血兼止咳祛痰之作用。 

【加減】肢冷畏寒重者酌加補腎陽之品巴戟、桂枝;喘重者加萊菔子、葶藶子;咯黃痰時去菟絲子,酌減黃芪、黨參,加雙花、連翹、魚腥草;心悸明顯時加石菖蒲、棗仁;輕微浮腫時加桑白皮、車前子。氣短而喘時方中加用葶藶子,一般每劑用5~8克,如劑量大時(15克以上)則易導(dǎo)致心悸加重,心電圖出現(xiàn)早搏(脈結(jié)代),宜慎重。 

補腎平喘湯

【組成】太子參30克,麥冬10克,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蘇子15克,地龍15克,五味子10克,補骨脂10克,靈磁石30克,烏梅肉15克,胎盤6克,桃仁10克。 

【功能】補腎益肺,平喘止咳化痰。

【主治】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 

【方解】本方以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為主,意在滋補肺心腎、益氣養(yǎng)陰。方中用太子參不用人參,以避其燥,有補肺健脾、大補元氣之功;麥冬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別錄》謂可“強陰益精,……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五味子酸溫,入肺腎二經(jīng),有斂肺滋腎,生津收斂澀精之功,孫思邈稱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則補腎”,實為肺腎雙補之要藥,用于虛喘尤為適宜;太子參、麥冬又有補脾胃之力,以滋氣血之源,即葉天士云:“益肺藥皆甘,補土母以生子”;陳皮、姜半夏理氣止咳化痰,斡旋中焦;蘇子降氣定喘消痰;地龍活血通絡(luò),解痙止喘,現(xiàn)代藥理研究其有效成分有顯著舒張支氣管的作用;烏梅酸甘溫,入肺腎二經(jīng),治久咳,可以納肺之氣,《本草經(jīng)原》謂有“吸氣歸元”之功,故此能收肺氣、納腎氣;胎盤大補元氣,補而不燥,可陰陽雙補,《本草經(jīng)疏》稱此藥“大補而不燥,有返本歸原之功”;磁石辛咸而平,入肺腎二經(jīng),可納氣平喘;補骨脂辛溫,入腎助陽,使腎水不寒,蒸騰氣化,肺水得蔭,對于腎虛咳喘,歷代醫(yī)家均喜用之;桃仁活血行瘀,潤腸通便,能使肺之脈通暢,補中有通之意。全方以補腎為主,兼顧脾胃,陰陽雙補,有化痰理氣、行血活血、止咳平喘、通暢脈絡(luò)之效,且性味和平,補而不燥,滋而不膩,適于較長期服用。 

【加減】陰虛,加生地、玄參;陽虛,加制附塊、肉桂;氣虛,加黃芪、白術(shù)、玉竹;血虛,加阿膠、當歸;血瘀,加丹參、川芎、赤芍;心悸,加酸棗仁、生龍牡、柏子仁;浮腫,加茯苓、苡仁、車前子、葶藶子;喘甚,加洋金花、蛤蚧;咳甚,加栝樓仁、川貝母;發(fā)熱,加柴胡、黃芩、生石膏、魚腥草、銀花、連翹。 

四子平喘湯

【組成】葶藶子12克,炙蘇子9克,萊菔子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貝母12克,制半夏9克,陳皮5克,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當歸5克,紫丹參15克。 

【功能】化痰止咳、納氣平喘。

【主治】腎虛失納、痰飲停肺之咳喘。癥見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色白、苔白膩、脈沉細滑等。 

【用法】文火水煎,日1劑,分2次溫服。 

【方解】本方取《局方》蘇子降氣湯方義,合三子養(yǎng)親湯(《韓氏醫(yī)通》)、金水六君煎(《景岳全書》)化裁而來。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咳喘之因,在肺為實,實則氣逆,多因痰濁壅阻;在腎為虛,虛不納氣,多因精氣內(nèi)虛,而致肺腎出納失常。故咳喘之病主要在肺,又關(guān)乎腎,其治不離肺腎。又脾為生痰之源,治痰應(yīng)不忘理脾。更因津血同源,治療又當痰瘀同治,臨床方能顯效。本方以四子為君,蘇子降氣化痰平喘,白芥子溫肺利隔豁痰,萊菔子利氣行滯消痰,葶藶子瀉肺化痰利水,四者合用共奏化痰之功。沉香、生地為臣,取沉香溫腎納氣平喘,生地滋腎培本,且制諸藥之燥。佐以杏仁、浙貝化痰止咳,半夏、陳皮燥濕健脾。更用當歸,一則《本經(jīng)》謂治咳逆上氣,再則合丹參以增養(yǎng)血活血化瘀作用,共為使藥。全方配伍,有行有補,有燥有潤,降納并施,標本兼顧。是一首治療肺實腎虛咳喘的效方。對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等癥見咳嗽氣急、痰多稀白者均可使用。 

【加減】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黃稠去沉香、生地,加黃芩、焦山梔;咯痰不暢加竹瀝、栝樓皮。 

三補湯

【組成】熟地24克,山藥15克,白術(shù)15克,天冬15克,半夏9克,紫菀9克,百合12克,龍牡各24克,五味子12克,棗仁15克,蓮子肉12克,破故紙12克,白芍15克,沙參15克,枸杞子15克,川貝母6克,云苓12克,冬蟲草9克,胡桃肉30克,磁石9克,甘草9克,人參9克(單煎兌入),鹿角膠9克(單煎兌入)。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及肺心病等。 

【用法】“三伏”天服用,水煎服,1日1劑,連服15~20劑。 

【方解】天冬、半夏、紫菀、百合、沙參、冬蟲草、川貝母養(yǎng)肺化痰止咳;黨參、云苓、白術(shù)、山藥、砂仁健脾和胃,化飲祛痰;熟地、杞果、故紙、鹿角膠、五味子、胡桃肉、磁石補腎納氣;白芍、龍骨、牡蠣、蓮子肉、棗仁、甘草助心陽而斂肝陰,潛納浮越之氣,使納氣歸元,而不上浮以定喘也。

夏某,女,32歲 病案號:106421  初診:1966年1月7日,近3年來每年冬春犯咳嗽。本次咳嗽已發(fā)作兩月。前醫(yī)曾與三拗湯,杏蘇散加減無效,后又以止嗽散加減二十余劑無效,再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效也不明顯。近來癥狀: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惡寒,四肢涼,口干不思飲,胸悶,胃脘痞滿,納差,便溏。苔白滑,舌質(zhì)暗,脈沉弦細。
處方麻黃9桂枝9白芍9細辛9干姜9炙甘草9五味子12半夏15茯苓12
結(jié)果:上藥服三劑,胸悶、吐痰減少,繼服六劑,咳嗽明顯減輕,再繼續(xù)服兩周咳平,他癥也隨消。
分析:咳喘久病,遇某時令而發(fā),多具宿根,或瘀或痰(飲),因虛因?qū)崳婧鏌?,宜加細辨?/span>
本例癥候除主癥外,與上例相似,外邪內(nèi)飲,六經(jīng)辨證為太陽太陰合病,辨方證為小青龍湯證,因水飲內(nèi)盛,酌加茯苓化飲,《傷寒論》第40條“若小便不利,少腹?jié)M,去麻黃,加茯苓四兩?!?/span>
我們通過這一案例,想重溫一遍胡希恕先生所一再強調(diào)的外寒內(nèi)飲的治療原則,即解表化飲須同時進行,胡老在講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小青龍湯、五苓散和真武湯等方證時反復(fù)申明這一觀點。表有寒邪,里有水飲,里有水飲停蓄,表亦不透,表證不解,里亦難和,故治須兩顧。若強發(fā)其汗,勉為透表,則易激動里飲,變證百出,《傷寒論》中論述較多,水飲橫肆,逆于上則嘔噦暈眩,阻于中則心悸痞硬,趨于下則腸鳴泄瀉,泛溢周身則疼重瞤動。如《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比羯岜矶ダ?,單利其水,則表邪因勢入里,相互膠結(jié)而難解,無異于閉門流寇,遺患無窮。如《傷寒論》第311條“病發(fā)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jié)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jié)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奔匆蛘`下致表邪入里,成水熱互解的結(jié)胸證。因此惟有解表、化飲兼顧,邪氣始服,方可收表解里和之效。麻黃、桂枝、芍藥、炙甘草發(fā)汗以祛邪解表,半夏、干姜、五味子,并增茯苓以化飲和里,表里兩痊而咳逆自平。
本案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yī)臨床家·胡希恕》“治療咳嗽的經(jīng)驗”案3

久咳不愈 快用經(jīng)方——經(jīng)方治療咳嗽臨床驗案舉隅


【發(fā)燒咳嗽、胸悶有粘痰】
患者:楊某
 性別:女
 年齡:30歲 
初診日期:2016年12月22日
 患者自訴:本人在東北醫(yī)院檢查肺炎,輸液八天后,隨家人從東北回到河南老家,來到門診希望繼續(xù)輸頭孢、炎琥寧等藥來繼續(xù)治療肺炎。與病人溝通,言說已輸液八天,最好用中藥來治療,對身體影響小點兒,病人欣然接受。
 癥狀:病人東北發(fā)燒后引起咳嗽,醫(yī)院DR檢查確診為肺炎,現(xiàn)癥狀咳嗽減輕,感覺咽部有少量粘痰,胸悶,右脅肋串疼難受,食欲正常,病人說心里好急躁,易發(fā)脾氣,不愛帥哥愛生氣。兩手脈象弦細,舌苔薄白。
處方:柔肝合劑 
方組:制附片15克 柴胡15克 枳實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茯苓15克 黨參15克 白術(shù)15克 干姜15克 生大黃15克 細辛10克 龍骨45克 牡蠣45克 生姜45克(切片) 
劑量:三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0分鐘,分三次溫服。
治療效果:服完中藥三劑,感覺效果特佳;12月26日再取三劑,后詢問,病人訴已愈。 (河南·祿軍濤醫(yī)生)


【感冒咳嗽、夜間加重】
患者:張某 高二學(xué)生
性別:女
年齡:16歲 
初診日期:2017年1月13日
患者自訴:在學(xué)校感冒低熱流涕咳嗽月余,輸液一周后,還是流涕咳嗽,一直服用西藥月余,因長時間服藥引起胃部疼痛難受來診。
 癥狀:身冷惡寒,頭疼不適,鼻塞流涕,咳嗽有痰,夜間咳嗽加重,胃部隱隱作痛,飲食可,大小便正常。脈象浮弱。
處方:小青龍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15克 桂枝15克 麻黃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干姜15克 細辛15克 五味子15克  半夏15克 生姜25克(切片)
劑量:三劑 (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0分鐘,分三次飯后溫服。
治療效果:第二天她媽媽打電話說因?qū)W生上學(xué)要送藥不方便,就囑咐其一劑藥分早晚兩次喝,她母親高興地說一劑喝完,胃舒服了,鼻塞流涕、咳嗽等感冒癥狀大減。后電話隨訪,其母說三付中藥喝完病已好。
相關(guān)條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河南·祿軍濤醫(yī)生)


【刺激性咳嗽 渾身出虛汗】
患者:女
年齡:37歲
初診日期:2017年1月25日(農(nóng)歷臘月二十八)
主訴:刺激性咳嗽一個多月,醫(yī)院診斷為變異性哮喘。經(jīng)過輸液、肌注、口服西藥消炎、止咳等治療,仍咳嗽,嚴重時整夜連續(xù)刺激性咳嗽,嚴重影響飲食和睡眠,病人痛苦不堪。
診斷:不停地連聲咳嗽,咳的渾身出虛汗,大小便尚可,聽診兩肺無啰音、無哮鳴音。兩脈浮數(shù),舌苔白膩。
處方: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
方組:桂枝45g 白芍45g 炙甘草30g 厚樸30g 杏仁15g  生姜45g(切)大棗12枚(撕)制附片15g
劑量:2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開后再煮25分鐘,去滓,分三次溫服。
復(fù)診:1月27日(年三十)來訴,兩劑藥服完,咳嗽大減,要求再拿三劑。
治療效果:1月31號大年初三來診,高興地說:“我真成你的鐵桿粉絲了,大過年也得找你給我開中藥,現(xiàn)在僅僅輕微咳嗽,再拿三劑了底?!?/div>
臨床感悟:經(jīng)方魅力以及神奇的療效,真正讓你擁有鐵桿粉絲的永遠是療效。(河南·祿軍濤醫(yī)生)


【反復(fù)高燒 咳嗽黃痰】
患者:潘某 
性別:女 
年齡:七歲 
初診日期:2017年1月6日 
癥狀:高燒39.5攝氏度,因家人排斥中藥,吃西藥退燒藥后,服藥即退,過2、3小時后高燒復(fù)來,反復(fù)發(fā)作,伴有咳嗽頻作,痰黃而粘,食谷不香、煩躁、便秘。舌淡苔厚膩,脈浮數(shù)。
處方: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方組: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30g 生姜45g(切)大棗12個(撕)厚樸30g 杏仁20個 
劑量: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開后煮20分鐘,去滓,分三次飯后溫服。 
治療效果:一劑服后燒退,咳嗽只有晚上睡前微咳,家屬前來拿第二劑加以鞏固,服藥后放屁多,大便通,燒即退。(新加坡·李華蓉醫(yī)生)
 
 
【小兒發(fā)熱咳嗽】
患者:田某
性別:女
年齡:3歲4個月
初診日期:2016-11-23
主訴:發(fā)熱、咳嗽2天。
現(xiàn)病史:平素有咳嗽史,2天前外出玩后出現(xiàn)發(fā)熱,體溫39.5°C,咳嗽,服退熱藥后降至38.7°C,就診兒科測肺炎支原體總抗體(1:1280)/凝集法(MP)  +,建議口服阿奇霉素等治療,其母因人介紹而來治。
癥見:發(fā)熱、神疲(其母親訴一發(fā)熱就想睡覺),體溫38.5°C(貼退熱貼),咳嗽不甚,流涕,平素腹脹,有遺尿史。指紋風(fēng)關(guān)色淡,舌質(zhì)淡紅,苔稍膩。
辨證:少陰病挾積滯
方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
方組:麻黃10克  熟附子10克  細辛10克  炙甘草10克  厚樸10克  杏仁10克 
劑量:2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法:用水800ml,煎取300ml,分溫三次服,一小時服一次,勿用西藥退熱藥。
結(jié)果:服藥一次后,微汗出,體溫38°C,服一劑后,入睡,有鼾聲,晨起燒退。囑再劑時可每三~四小時服一次。2017年1月23日因食多感涼來診,問及上次,訴藥后咳消熱退至今身體尚可。(廣東·魏文著醫(yī)生)


【咳嗽痰喘】
患者:陶某
性別:男
年齡:6歲
初診日期:2016年5月2日
主訴:咳嗽痰喘1天
現(xiàn)病史:1天前受涼后出現(xiàn)咳嗽,氣喘,喉內(nèi)有痰聲,夜間明顯,伴咳痰,痰色黃白,汗出,無發(fā)熱。大便較硬。舌質(zhì)淡暗,苔白膩,脈數(shù)滑。聽診肺部可聞及痰鳴音。既往史:平素體差,易發(fā)咳喘,需服酮替酚、消炎止喘等,亦間斷服化痰止咳中藥,需近月方愈,近幾年每年常發(fā)作3、4次。
診斷:咳喘,太陽太陰合病
處方: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味
方組:桂枝30g 白芍30g 炙甘草20g 大棗6枚(撕開)厚樸20g 杏仁20g 生旱半夏15g 黃芩15g(打碎)紫菀15g 干姜10g 五味子10g 枳殼10g 桔梗10g 生姜30g(切片)
劑量:三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用水1000ml,大火煮開,再煮30分鐘,取汁450ml,分三次溫服。
二診:2016年5月4日
咳喘減,聽診哮鳴音亦減,咳痰白,大便一日一次變軟。舌質(zhì)淡,苔膩減,脈數(shù)少力,右脈寸稍浮。守前方去黃芩加茯苓20g,三劑,服法同前。
三診:2016年5月7日
喘消,間咳,晨起有白痰,見風(fēng)吹空調(diào)有打噴嚏流涕,汗出,面白,舌質(zhì)淡,苔薄膩,脈滑少力,大便可。二診方加熟附子10g、薏苡仁30g,三劑,煎服法同前。
四診:2016年5月11日
無咳喘,汗出減少,面白好轉(zhuǎn),舌質(zhì)淡,苔薄,脈緩滑,大便正常。三診方去薏苡仁加黨參20g,三劑,煎服法同前。
五診:2016年5月15日
諸癥消,納食眠等正常,予前方加減,3劑鞏固,囑避免冷飲等。
方組: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大棗6枚(撕開) 生姜15g 厚樸10g 杏仁10g 生旱半夏15g 茯苓15g(打碎) 枳殼10g 白術(shù)20g 黨參20g 干姜10g 五味子10g 熟附子10g
劑量:三劑
煎服方法:用水1000ml,大火煮開,再煮30分鐘,取汁400ml,分三次溫服。
隨訪:再無不適。(廣東·魏文著醫(yī)生)
 

【咳嗽 流涕 咽痛】
患者:蔣某
性別:女
年齡:4歲
初診日期:2016年9月8日
主訴:咳嗽、流涕、痰少,兩天前患兒受涼后出現(xiàn)咳嗽、流涕、少痰、咽痛,日夜咳個不停。晚上無法入睡,家屬要求輸液治療,體溫正常,無口渴,飲食一般,大小便可。舌質(zhì)淡、苔薄水滑。
辨證:外感寒邪,內(nèi)停水飲。
處方:小青龍湯加味
方藥:桂枝15克 麻黃15克 干姜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細辛15克 半夏15克 五味子15克制附片15克
劑量: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涼水浸泡30分鐘,水開煮30分鐘,分多次一天飯后熱服。
禁忌:忌冷飲、辛辣、綠豆制品
二診:2016年9月9日患兒服完一劑中藥后,咳嗽大有好轉(zhuǎn),好了80%。家屬非常欣慰,效不更方,再服一劑,鞏固療效。
臨床感悟:患者這么嚴重的感冒咳嗽,二劑中藥就好了,其兩歲的弟弟,犯類似感冒咳嗽,同時服藥也痊愈,以前這樣的感冒咳嗽要輸液3-5天才能好,經(jīng)方的神奇,真不可思議。(湖南·方紹加醫(yī)生)

 
【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
患者:蔣某
性別:男
年齡:72歲
初診日期:2016年3月1日
主訴:咳嗽氣喘,咳吐大量白色粘稠痰,活動后加劇?;颊咴诳h級醫(yī)院住院診斷為“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刻診:咳嗽、氣喘、咳吐白色粘稠痰量多,不能平臥,活動時加劇,畏寒,怕冷,時而汗出,平時六月熱天常戴帽子,穿棉衣,手腳涼,精神飲食還可,大便溏小便多,夜尿三次,下肢腫。舌質(zhì)淡,苔白水滑,脈浮而無力。
處方:小青龍湯加減
方藥:桂枝30克 干姜3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30克 細辛30克 制半夏30克 五味子30克 茯苓45克 杏仁20克制附片15克
煎服方法:涼水浸泡30分鐘,水開煮40分鐘,分三次一天飯后熱服。
劑量:五劑
禁忌:忌冷飲、辛辣、綠豆制品。
二診:2016年3月7日患者經(jīng)服藥治療,病情明顯好轉(zhuǎn),咳嗽氣喘減輕,能平臥,痰少了,畏寒,效不更方,原方繼續(xù)吃,一天一劑。
三診:2016年4月20日患者經(jīng)一個多月的治療,病情大有好轉(zhuǎn),穩(wěn)定,病人高興說:“這中藥管用,只是難吃,比以前打針輸液好多了,停了藥也沒復(fù)發(fā),但還是畏寒、怕冷、手足涼,這個毛病沒解決。
處方:真武湯加味
方藥:制附片30克 白芍45克 茯苓45克 生白術(shù)30克 干姜15克 細辛15克 五味30克 生姜45克(切)
煎服方法:冷水浸泡30分鐘,水開煮40分鐘,分三次一天飯后熱服。
劑量:五劑
禁忌:忌冷飲、辛辣、綠豆制品。
臨床感悟:患者經(jīng)中藥治療,前前后后換了幾個方,如:小青龍湯、茯苓四逆湯、真武湯加味等,通過近半年的治療,二十多年的咳喘病頑疾好了,停藥也沒有復(fù)發(fā)。真心感謝恩師涂老師。感謝仲景中醫(yī)文化傳播平臺的工作人員的臨床指導(dǎo)。(湖南·方紹加醫(yī)生)
 

【咳嗽白痰】
患者:安某
性別:女
年齡:44歲
初診日期:2015年3月14日
自訴:咳嗽三天,3天前吃咸臘肉后口干,口渴飲水管涼水數(shù)次,有因上班勞作出汗較多,下午開始咳嗽,輸液一天無效,來診加重一天有白痰,飲食大小便無異常,睡眠一般。
查:舌淡,胖大,邊齒痕,苔薄白,脈沉弱。
辨:飲涼水傷脾腎陽虛所致水飲,于溫脾腎,散寒化飲。
處方:真武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30克 茯苓45克 白芍45克 生姜45克 白術(shù)30克 干姜15克 五味子30克 細辛15克
劑量:四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以上八味,以四大碗水煮,水開后煮30分鐘,剩一碗半,去滓,溫服,一次服用半碗,日服三次。
效果:電話回訪,咳嗽已痊愈。
按:《傷寒論》316 少陰病,二三日不己,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河南·祿軍濤醫(yī)生)
 
 
【支原體感染】
患者:李某 婁底人
性別:女
年齡:40歲
初診日期:2015年2月9日
自訴:反復(fù)咳嗽一月余,外院治療無效。昨天在中心醫(yī)院化驗為支原體感染。因快過年了,患者拒絕靜脈輸液,要求中藥治療。
查:體溫36度8,咽紅,肺部有濕啰音。晨起咳嗽厲害,白天稍好,無痰。舌苔薄白,脈沉細。
西醫(yī)診斷:支原體肺炎(風(fēng)寒犯肺)
處方:真武湯加味
方組:生姜3包,白勺3包,茯苓3包,白朮2包,五味子3包,干姜1包,細辛1包,制附子1包。(由于使用的是配方顆粒只能按照原方中的比例使用劑量)
劑量:五劑
煎服方法及效果跟蹤:上藥一劑八味全部撕開到入玻璃杯中,加滾開水400毫升攪勻,加蓋靜泡20分鐘,分兩次溫服。
效果:第一、二天暫不明顯,第四天完全不咳,第五天痊愈。隨訪至今一直沒有再咳。(湖南·艾青松醫(yī)生)
 

 【久咳氣喘】
患者:王某
性別:女
年齡:83歲
初診日期:2015年1月21日
自訴:咳嗽一年余,動則喘促,咳白痰,咳即汗出,夜尿兩到三次,食少乏力,眠差。大便溏,一日兩次。查:舌淡紅,邊尖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弱。
辨:為腎肺陽虛以致水飲上泛,予以溫陽散寒,化氣行水。
處方:真武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30克 茯苓45克 白芍45克白術(shù)30克 干姜15克 五味子45克 細辛15克生姜45g(切片為藥引)
劑量:七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以上八味,以五大碗水煮,水開后煮45分鐘,剩一碗半,去渣,溫服,一次服用半碗,一日服三次。
忌:生冷之物
二診:2015年1月28日,己能輕度活動自理,咳嗽已大減,咳嗽也再無汗出,晚上夜尿僅一次。大便已正常,一日一次。
隨即再調(diào)原方十劑。
2015年2月15日:病人家屬特來感謝告知諸證均除,已停藥。
按:《傷寒論》316 少陰病,二三日不己,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山東·劉世尊醫(yī)生)
 
 【心悸咳嗽】
患者:某女
年齡:38歲
初診日期:2016年5月23日
心悸一周來診,每到下午2-3點最明顯,心悸時就想咳嗽,口干,多夢,怕冷,乏力。有慢性鼻炎和鼻甲肥大,月經(jīng)正常,食欲、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邊齒痕,脈沉細。
處方: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加制附片
方組:桂枝45g  炙甘草30g   龍骨45g
    牡蠣45g  白芍45g  制附片30g(先煎)
   生姜45g(切) 大棗12枚(撕)   
劑量:7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開后再煮25分鐘,飯后分三次溫服,忌綠豆制品。
二診:2016年5月31日
口干減輕,夜夢減少,但心悸就咳,有少量白痰,乏力,后背沉。
處方:真武湯加味
方組:茯苓45g   白芍45g   生姜45g(切)
   白術(shù)30g   制附片15g  干姜15g
   細辛15g   五味子30g
劑量:7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開后再煮25分鐘,飯后分三次溫服,忌綠豆制品。
三診:2016年6月11日
心悸消失,咳嗽除,唯感雙下肢酸困乏力。
處方:補腎合劑7劑
隨訪:諸癥消除,人精神多了。(河北 `王東波醫(yī)生)
 
 
【久咳不愈】
患者:莊某
性別:女
年齡:53歲
初診日期:2015年4月23日
反復(fù)干咳1年多夜間加重半個月來診。1年前因過度勞累流汗過多而致著涼感冒,曾服很多止咳感冒藥無效。并在某醫(yī)院拍胸片提示"支氣管炎"而入住院治療10天,好轉(zhuǎn)后要求出院?,F(xiàn)病情又復(fù)發(fā)。飲食正常,頭、面部及背部出汗多,小便量少,大便比較干。薄白苔,脈沉細無力。
考慮咳嗽已久的特點應(yīng)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由于腎中陰陽俱虛而致汗多。
處方:真武湯加減
方組:制附片15g 茯苓45g 生白術(shù)30g 生姜45g 生白芍45g 五味子30g 干姜15g 細辛15g
劑量:七劑(每日一劑 水煎服)
煎服方法:用1500亳升冷水將中藥浸泡30分鐘,用大火煮沸,然后調(diào)小火再煮20分鐘即可,去除藥渣將此藥量分成三次飯后溫服。
囑:忌緑豆 綠豆芽及辛辣 冰凍制品。
效果:七劑以后電話隨訪,已痊愈。(福建·陳阿亮醫(yī)生)
 
 
【腰痛咳嗽】
患者:袁某 
性別:女  
年齡:37歲  
初診日期:2016年1月30日
人流術(shù)后(已36天)腰痛,白帶夾有紅色,咳嗽,自己要求輸液消炎。我給輸液三天,但沒效。患者感覺腰部脹痛厲害,咳嗽未減輕,當時我勸她試試中藥,她同意了(當時B超提示盆腔積液)。舌紅苔厚,雙尺脈虛。
處方:真武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15g 茯苓45g 白術(shù)30g 白芍45g 生姜45g(切)五味子15g  細辛15g  干姜15g
劑量:三劑(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水開后再煮20分鐘,分三次飯后熱服。
復(fù)診:第二天電話回訪,腰痛減輕了,咳嗽也減輕了。
治療效果:三付藥后感覺咽部還有點癢,其余癥狀基本都已好轉(zhuǎn),繼續(xù)給予上方三劑,諸證消除。西醫(yī)沒法兒的時候,中醫(yī)大大的好,感謝經(jīng)方,感謝為經(jīng)方傳承付出的所有老師。(湖南· 鐘風(fēng)吹醫(yī)生)
 

【胸悶干咳】
患者:曲某
性別:女
年齡:43歲
初診時間:2016年5月4日
干咳兩個月,時有少量清痰,夜間無咳,無咽癢,刺激頸部時即有咳嗽,胸悶,飲食可,二便自調(diào)。平素怕風(fēng)怕冷,易出汗,精神緊張時全身汗出,汗出而手涼。腹部不能著涼,不能坐涼地。有甲減病史5年,子宮肌瘤3年,身體消瘦。舌淡苔薄白,舌體瘦,脈沉細。
處方:真武湯加減
組方:生姜45克 白芍45克 茯苓45克 白術(shù)30克 制附片30克 五味子45克 干姜15克 細辛15克
劑量:7劑 (每日一劑,水煎服)
煎服方法:冷水泡透,水開煮半小時,分三次量服
二診:2016年5月12日
干咳好轉(zhuǎn),只有在說話多時偶咳幾聲,無痰,汗出減少。效不更方,再用上方10劑,后繼造訪,病人一切正常。
相關(guān)條文: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歌訣:生姜芍茯數(shù)皆三,二兩白術(shù)一附探。便短咳頻兼腹痛,驅(qū)寒鎮(zhèn)水與君談。(河北·陳振須醫(yī)生)
 
 
【干咳伴出汗10余年】
患者: 楊某
性別:女
年齡:23歲
就診日期:2015年4月17日
主訴:干咳伴出汗10余年
查體:形體消廋,神疲,面色發(fā)白;納差,口苦;夜間咳甚,咳則汗出不止;大便時溏時干;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
診斷:咳嗽● 肺陰虧耗
治法:溫陽鎮(zhèn)水,調(diào)暢氣機
處方:四逆散合真武湯加味
方組:制附片15克   柴胡15克     生枳實15克
      生白芍15克   炙甘草15克   黨參15克
      生白術(shù)15克   干姜15克     茯苓15克
      寇仁15克     砂仁15克     細辛15克
      五味子15克
劑量:7劑
煎服方法:水煎,一日一劑,水開煮20分鐘,分3次飯后熱服。
治療效果:2015年4月24日,電話回訪,無咳嗽出汗癥狀。
感悟:仲景之經(jīng)方, 精簡效著,功專力宏!
條文:《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舅哪嫔⒎礁琛胯赘什裆謹?shù)相均,熱厥能回察所因,自飲和勻方寸匕,陰陽順接用斯神??燃游逦杜c干姜,五分平行為正路,下利之病照此加,辛溫酸收兩相顧;
悸者桂枝五分加,補養(yǎng)心虛為獨步;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此方為法度;
腹中痛者里氣寒,炮附一枚加勿誤;泄利下重陽郁求,薤白三升水煮具;
水用五升取三升,去薤納散寸匕數(shù);再煮一升有半成,分溫兩服法可悟。 
【真武湯方歌】生姜芍茯數(shù)皆三,二兩白術(shù)一附探,便短咳頻兼腹痛,驅(qū)寒鎮(zhèn)水與君談??燃游逦兑肷?,干姜細辛一兩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須去茯苓腎始固;
下利去芍加干姜,二兩溫中能守??;若嘔去附加生姜,足前須到半斤數(shù)。(湖北·張永鋒醫(yī)生)


【咳嗽發(fā)熱不退】
患者:某男
年齡:31歲
初診日期:2016年2月7日
主訴:受寒五天,鼻塞,流涕稍黃,咳嗽痰少咽痛,惡風(fēng)怕冷。曾打五天點滴,用美林退熱發(fā)汗,汗出不解,發(fā)熱38.1度,咳嗽頭痛無法入眠,晚上出汗。脈數(shù)滑,苔白膩。
診斷:外感風(fēng)邪。表邪化熱,束于肺部,肺失宣降,故見咳嗽、氣喘、發(fā)熱不退。
治法: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用方:麻杏石甘湯加味
方組:生麻黃30g  蔓荊子10g  杏仁30g  炙甘草20g  石膏30g
劑量:一劑(水煎服)
服用方法:每劑藥水開后再煮25分鐘,分三次溫服。
治療效果:一劑見效熱退,鼻塞、咳喘、發(fā)熱,全部消失。
條文:《傷寒論》63條,“發(fā)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浙江 ·薛繼余醫(yī)生)


【多年哮喘】
患者:王某
性別:男
年齡:72歲
初診:2014年4月5日
哮喘70年,近20年哮喘發(fā)作頻繁(2歲時因出蕁麻疹時沒有很好的治療留下的病根),每次發(fā)作1月不愈,哮喘氣促,15年前曾患肺結(jié)核治愈,夜間加重,不能平臥,需用西藥噴藥稍緩解,有痰難咯,手足冷,患者總覺得低熱(36.8-37攝氏度),晨起有白痰,眠差,不渴,平素?zé)o心悸,面色黃黑,消瘦,唇暗,脈緊無力。
辨證:正氣虛,外感風(fēng)寒,水停心下。
處方:小青龍湯加減
方組: 制附子15g  桂枝45g  赤芍45g  杏仁20g  干姜45g  細辛45g 制半夏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45g
煎服方法:以水三碗水開后小火煮25分鐘,分三次,飯后溫服。
治療效果:上藥一劑后,哮喘減半,三劑后哮喘止。
后續(xù)治療:后改用金匱腎氣丸鞏固3個月。 一年多來,哮喘沒有再大發(fā)作。(河南·王自生醫(yī)生)

以上醫(yī)案均由仲圣平臺師友臨床提供,仲景中醫(yī)文化傳播編輯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县| 台北县| 德清县| 东兰县| 胶南市| 沿河| 荥经县| 临江市| 城固县| 大新县| 含山县| 江口县| 和林格尔县| 布尔津县| 鄢陵县| 丰宁| 来宾市| 晋宁县| 中阳县| 衡山县| 南皮县| 安阳市| 红原县| 崇州市| 华阴市| 涞源县| 开鲁县| 丹阳市| 遂昌县| 平度市| 依兰县| 鄂托克旗| 安图县| 吕梁市| 阿尔山市| 正蓝旗| 古浪县| 靖远县| 敦煌市| 隆子县| 甘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