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喜歡上京戲里的包青天——包拯,還是在我小時候奶奶講的故事里。或者說,我是先喜歡上包公,而后才喜歡上他的京戲,這也算是一種典型的“愛屋及烏”吧!
在我的記憶里,除了對包公充滿好奇,又對他的黑臉懷有一種敬畏。
奶奶就說,“臉黑怕什么,老包愛憎分明,為官清廉,知道為民除害!”就這樣,對包公——包青天的最初印象,就在奶奶的口傳心授中形成了。“青天”,是坊間百姓對他最高的信任與褒獎。
上初中了,教歷史的老師愛援引人物野史,借以輔助大家加深記憶。在講到包公這位開封府有口皆碑的父母官時,老師以一種欽佩的語氣,循循善誘向我們講了“老嫂比母”的故事。
包公自幼喪母,是憨厚善良的嫂子一手把他拉扯大,送他進學堂念書。直至進了開封府,成了掌握生殺大權的高官。
包公臉黑心紅,知恩圖報。他總是恭恭敬敬地尊稱“嫂子”為“嫂娘”。后來侄兒犯事,作為舉足輕重的省級高官,他沒有偏袒侄兒,而是秉公執法,毅然決然選擇了大義滅親。再回家鄉向嫂娘謝罪。
由此,我們看到了包公的深明大義與鐵面無私。
不畏強權的包拯,主張“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為民伸冤的斷案理念。在膾炙人口的京劇《鍘美案》中,讓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包公的情感認知。
被招了駙馬的陳世美,對找上門來的秦香蓮不念舊情,欲殺妻弒子。
走投無路的香蓮擊鼓喊冤。包拯好言規勸,但陳世美自恃皇親國戚,拒不相認。
包公無奈,意欲斬殺。皇姑、太后火速駕到,阻止用刑。畢竟是一國駙馬,當朝皇帝至親,包公在經歷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后,他還是冒著烏紗不保掉腦袋的巨大風險,把駙馬送上了斷頭臺。
終于為平民百姓伸冤昭雪。一時間,京城上下,奔走相告。鄉間朝野,大快人心。
可以這樣說,一直以來,不管是京劇《秦香蓮》、還是《貍貓換太子》,只要是包公的京戲,我都是樂在其中,百看不厭。
其中,尤其喜歡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尊一聲駙馬爺細聽端詳”的經典唱段。他那高亢渾厚的唱腔,獨一無二的黑臉,總是讓我感到格外的踏實與親切。黑臉包公,永遠喜歡您!
作者簡介:陳星,遼寧大連人,文學愛好者。作品散見于《大連日報》《大連晚報》《山西晚報》《常州晚報》等各類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