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宮體詩概述
1. 唐.魏徵《隋書.經籍志》認為,宮體詩“止乎衽(rèn)席之間”、“思極閨闈之內”。
2.宮體詩的“感官性”:
(1)【美】高友工《律詩的美典》:
宮體詩雖有其限制,無論如何,重要的是它無形中接受了感官性(sensuality)為藝術經驗中的充分、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條件,以致詩的內涵墮落為最娛人的那種“物感”(sensantion),即使人物出現在詩中,也是一個全然客體化的畫面提供人的趣味。(指出宮體詩的內涵:接受感官性+負面評價)
(2)張淑香先生《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宮體詩著重在“體(體重、體貼)物”而非“寫物”,亦即在于呈現“美感經驗”——“感覺”的本身,而不是“具體對象”——“事物”的本身,因此詩中美人并非寫實的狀態,而是一種美感的造型和感覺情趣的具象化,表現的是作者本身的美感活動。
3.宮體詩具有“靜物畫”的特質。
①【英】穆爾維(Laura Mulvey)《在對于視覺的快感》:
靜物畫是一種空間幻象,當凝視靜物畫中的“物”的時候,觀者透過獵物癖和窺視所再現的女性就變成了客體化的、處于男性凝視之下的一種被動的景觀。
17世紀的靜物畫基本上呈現出一個戀物結構,這個結構是擺蕩在“詭異的生動(uncanny animation)”與“死寂的懸止(deathly suspension)”之間。 ——宮體詩中的女體就是在男性凝視下呈現一種“詭異的生動”——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但時間確實是在流轉。
4.蕭綱《詠內人晝眠》:
北窗聊就枕,南檐日未斜。
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
夢笑開嬌靨,眠鬟壓落花。
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
夫婿恒相伴,莫誤是倡家。(道德標記)
①“落花”在詩里是美感的呈現。而開辟“落花”死亡、衰滅意蘊的是杜甫,如《曲江二首》之一:“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②題目和末兩句為詩歌打上了倫理的印記,消解了女性娼妓化、客體化的危機,賦予了詩歌的合法性,宮體詩中的女性并沒有被貶低,反而肯定了女性合法的正當的自由。
5.值得注意的是,能讓正統文人敢于大膽描寫女性之美而不至于有道德壓力的只有娼妓,因為她們存在的本身就缺乏合法性。把宮體詩發揮得“最宮體”的詩人就是杜甫,他所大量描寫的正是缺乏身份保證的歌伎舞伎。當描寫的對象不是娼妓時,道德的緊張感就會逼迫他跳出來,讓書寫對象回到明確的倫理范圍內。如杜甫《月夜》:
①第三聯通過每個字的交互替換,擴充了含射的對象和感覺的張力,也達到了一字修飾多字的效果:香、濕同時修飾云鬟;清、玉、寒同時修飾月光和臂色。
香鬟云霧濕 濕鬟云霧香 濕霧云鬟香
云鬟霧濕香 寒臂玉清輝 寒輝玉臂清
寒玉輝清臂 玉輝寒清臂
6.【意】維柯(G.B.Vico):詩人是人類的感官,而哲學家是人類的理智。哲學家通過理智感受到的世界有多么深,詩人通過感官感受到的同樣那樣深。(回應柏拉圖《理想國》對詩人的貶低)
——宮體詩所要頌揚的即維柯所說的人類的感官。
34.2 宮體詩的形成
1. 宮體詩的形成
(1)《梁書.徐摛傳》:
“摛幼而好學,及長,遍覽經史。屬文好為新變,不拘舊體。……摛文體既別,春坊盡學之,'宮體’之號,自斯而起。”
①宮體詩是六朝追求新變的主流之下的另一種開拓,它并不是為了墮落而墮落,而是為了開拓更多的感官認識以及更豐富的美感經驗。
②“宮體”之宮指東宮太子,徐摛父子、虞信父子同屬于以梁簡文帝為核心的文學集團。
“宮體之名,雖始于梁;然側艷之詞,起源自昔。晉、宋樂府。如《桃葉歌》、《碧玉歌》、《白紵(zhù)詞》、《白銅鞮歌》均以淫艷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蕭齊,流風益盛。其以此體施用五言詩者,亦始晉宋之間,后有鮑照,前有惠體,特重于梁代,其體尤昌。”
34.3 佛教文化與艷詩
1. 貴族的信仰實際是很虔誠的:如公元511年梁武帝蕭衍在宮殿上發布《斷酒肉文》。
2.相關史料:
(1)清.毛先舒《詩辯坻》:“六朝釋子多賦艷詞,唐代女冠(女道士,帶有高級妓女的意味)恒興曲宴,要亦弊俗之驅使然也。”
(2)郭茂倩《樂府詩集》所引之《古今樂錄》記有數條關于沙門為樂府歌制曲之事。齊武帝時的釋寶月寫《估客樂》,梁武帝時的法云改《懊儂歌》為《相思曲》,以及改《三洲歌古詞》。
——一種說法認為,這是用來供養給佛的歌曲;許云和《漢魏六朝文學考論》認為,對于六朝的而言,用來供養佛的歌曲是不避淫艷的。
3.相關的佛法依據:
(1)印度教——“歌舞嬉鬘”(鬘是打扮)以供養如來,就是功德。《智度論》卷九十二:“諸佛于一切法無所著,故無所須,諸佛憐眾生出世,故受之,其供養者,使隨愿得福。”伎樂供養作為所特許的通向天國最為方便的途徑。
須菩提問:“何謂好樂順權方便?”其女答曰:“唯須菩提,或有眾生先以一切欲樂之樂,而娛樂之,然后乃勸化以大道。若以眾生因其愛欲而受律者,輒授愛欲悅樂之事。……若有好樂鼓舞歌戲淫樂悲聲若干等種雜技,我則隨意取令充飽各得所愿,然后爾乃勸發道意度脫眾生。”
①《佛本行經》“見可欲而不動其心”:穢解脫法
②《宗鏡錄》卷二十一:以欲止欲
④導欲增悲、空結情色:影響到明清世情小說
4.艷詩的功能:
許云和《漢魏六朝文學考論》:艷詩也是佛教用來宣教化俗的產物。
5.艷情詩與“念”:
哈佛大學教授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
①沈約的獨特貢獻在于他對“念”的闡述做了獨特的發揮,他把時間之流分解為萬念,它要求我們專注于其中的每一個念(每一個瞬間),這個觀點和梁朝的宮體詩直接相關。所以,宮體詩不應該是關于女性和艷情的詩歌,而應該是關于定力、注意力、凝神觀看物質世界的新方式的詩歌。所以,宮體詩是一種觀看的詩歌,重點不在于觀看的對象,而在于如何觀看。梁朝宮體詩繼承了謝朓、沈約和何遜的傳統,體現了不同的寫作機制,同時也指出了佛教廣大嚴肅的思想背景,這一思想背景在不斷地提醒詩人和讀者,你們眼中所見的一切,無論多么鮮艷豐富,都是短暫的幻象,你不能脫離它背后的黯淡背影而單獨存在。
②宮體詩所構建的物象存在一個在時間極為具體的層次。靜物畫里的物象確實是靜止的,因為它們是被畫家從時間生命之流當中截取出來的,相反,梁朝的宮體詩是“念”這個瞬間的體現,這個念既意味著在時間中轉瞬即逝的片刻,也意味著在這個轉瞬即逝的片刻所生發的心念,所以每一首宮體詩都是一念。它們也常常表現出處于一個鮮活的瞬間的物象,這些瞬間被文字留住了,凝固但是又流動,因為文字遠比圖畫更有時間的生動性和活力動感。
③再多注意宮體詩里面的一些其他物象,如果我們記得整個蕭梁文化當時的語境,我們就會理解為什么梁朝詩人如此喜歡燈燭這個題材。燈燭是對光明與世界最好的象征,它們顯示專注、集中又涵括一切世界的洞照力,同時又顯示了光與影的互動如何欺騙人類感官的認識,它也創造幻象和神秘。所以我們在宮體詩里面看到的,其實是關于佛教對于一切物象、人事和情感的本質的寓言。佛經還告訴我們,人類的官能感知是充滿了幻覺和迷霧,而現象和本質是兩回事。梁朝的宮體詩人在他們對物質世界持久而專注的凝視里,為我們呈現了一種帶有悲色的觀照,就好像在風中搖曳的燭焰,如蕭綱《照流看落釵》:
相隨照綠水,意欲重涼風。
流搖粧影壞,釵落鬢花空。
佳期在何許,徒傷心不同。
——念,佛學的概念,時間是一個一個念的連接的組成。
34.4 其他齊梁詩人
1. 宮體詩繼承了永明的聲律,推動了律化的進程。據統計,宮體詩中符合格律者約40%,基本符合的就更多了,對后來的律詩,尤其是五言詩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齊梁詩人與影響
(1)南朝其他的重要詩人有何遜、陰鏗。如:杜甫《解悶》:“頗學陰何苦用心。”
(2)陰鏗:
①胡應麟《詩藪.內編》:
“(陰鏗《新成安樂宮》)右五言十句律詩,氣象莊嚴,格調鴻整。平頭上尾,八病咸除;切響浮聲,五音并協;實百代近體之祖。考之陳后主、張正見、庾信、江總輩,雖五言八句,時合唐規,皆出此后。則近體之有陰生,猶五言之始蘇(武)、李(陵)。”
②杜甫《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2)虞信:
①杜甫《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清新:明.楊慎《升庵詩話》:“清者,流麗而不濁滯;新者,創見而不陳腐也。”
②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
虞信的《擬詠懷詩》二十七首是后人特別是現代選本編輯所喜愛的,因為它們明確抒發了虞信對國破家亡的痛苦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但是這些作品既不是虞信最優秀的作品,也不是他最典型的作品。因為這些情緒激動的詩篇,正因為它充滿了憂悶,反而不能成功地轉化為藝術精品。讀者也許可以被詩人的痛苦情緒所打動,但是缺乏節制的表述往往既不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也因此不能產生最深刻的情感效果。虞信最出色的時刻是他保持住自己宮體詩人特色的時刻,是他能夠用梁朝宮體詩人受過良好教養的優雅審慎規范住自己的強烈情感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