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準來說,決定一個人是哪里人,取決于其戶籍,一一視其父母主要生活地域,二看其在何地受教成人。
2、中國的戶籍制度由來已久,戶籍制度最早起源于商朝,商代時已經出現專門登記人口的官職,稱之為"登人"。主要用于征兵。在春秋時期發展為書社制度,以25家為社,“社之戶口書于版圖”,版即為戶籍。
3、西漢時蕭何參考秦代法律,主持制定了《戶律》。《后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餔之以糜粥。”在固定時期,將各戶占有的土地及其他財產記入戶口登記冊。
4、唐朝戶籍三年一造,由民戶自己申報戶口、田地,記入“手實”,以籍與帳兩類形式進行統計,一年一造帳,三歲一造籍,籍就是戶籍。
5、 宋代人口流動性日益變大,相比唐代戶籍更上一臺階,設置了“坊郭戶”,確定一個人成長于哪個地方,相當于在哪里領的身份證,就算哪里人。
6、明代則實行了里甲制,每110戶編為一里,選出其中十戶人多財多的為里長,其余百戶分十甲。明初整理戶籍,進行人口普查,登記戶種(民戶、匠戶等)、原籍貫、現籍貫、居住地、姓名、性別、年齡、與戶主關系等。為防止假冒、偽造,頒發戶貼給民眾,“以字號編為勘合,用半印鈐記,籍藏于部,貼給于民”。自此,一個人算哪里,只算他本人在哪里成長,一不看他父母是哪里人(父母江西豐城人,兒子難道必須算豐城人?不然只要孔子后人,難道過兩千年還得算曲阜人?)二不看本人主要活動地帶(不然一個人不知道算幾個地方的人了,蘇東坡算眉山人還是杭州人、開封人、海南人?)
7、民國政府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戶籍法》,抗戰勝利后,1945年底開展了居民戶口總清查,并于1946年1月修正頒布了《戶籍法》,民國戶籍卡統一格式為14×8厘米,填報內容十分細致,除了常規的姓名、性別、年齡、住址、籍貫、教育程度、職業、與戶主關系、身份證等常規內容外,還包括外貌特征、宣誓時期與宣誓地點、兵役、義務勞動、保甲番號、左右手指紋等。
8、確定一個人算哪里人,不是看籍貫的,根據公安部關于戶口登記簿填寫說明方面的規定,所說的“籍貫”指的是每一個公民祖父的居地。所以說王夢白籍貫江西豐城也沒錯。事實上,古代“籍"指原籍,特指什么屬性的人口(兵籍、農籍還是匠籍),利于征兵征役征稅征調,而“貫”是指鄉貫,一般指其父親是哪里人,王夢白父親“流寓衢州”一輩子,已算半個衢州人了,王夢白的“貫"承之其父,是指本人的成長地,假如王夢白14歲成人時給他發身份證,身份證上一定寫著是衢州人。
綜上所述:王夢白不折不扣是衢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