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第七出《閨塾》之【繞池游】(旦引貼捧書上)素妝才罷,緩步書堂下。對凈幾明窗瀟灑。(貼)《昔時賢文》,把人禁殺,恁時節則好教鸚哥喚茶。
牡丹亭
人稱“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其中的《增廣》即是《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雖然是一本兒童啟蒙書目,但社交卻是《增廣賢文》極其關心的問題。書里談論最多的,是人心的不可靠。
諸如:
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書中內容廣泛,寓意深刻,形式上對仗工整,多押韻,誦讀起來非常方便,正是采用了這種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這本書廣為流傳。
而“好漢莫被人識破,看破不值半文錢”這句社交方面的警言就是出自于此書。
《詢芻錄·漢子》:“漢自武帝征伐匈奴,二十馀年,馬畜孕重墮殞,罷極,聞漢兵莫不畏者,稱之為漢兒,人又曰好漢,自後為男子稱矣。”
替天行道
被逼上梁山的一百單八將好漢,按當時的律法皆是違法犯罪之徒,稱不上真正的英雄,只不過是生逢亂世,落草為寇罷了。
梁山好漢也講究排座次,牽扯到和宋江關系的親疏遠近,身份地位的尊卑,對梁山的貢獻等。表面上大家冠冕堂皇,滿嘴仁義,實際上這一百單八將,性格各異,個性鮮明,人際關系并不單純,勾心斗角,爾虞我詐充斥其中。
一眾好漢皆有不堪的過往,有些事情可為外人道,有些事情卻只能深埋心底,因為一旦讓別人知道了自己的齷齪行徑,也就失去了被人崇敬的價值,更無法在梁山立足。
朱熹,字元晦,世稱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
談到朱熹,最為出名的就是他的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指出我們應該遵從天理,去掉自己的欲望。明清兩代,在正統的學派上都是以朱熹為標準。
朱熹也是一個著名的詩人,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作。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队^書有感》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洞喝铡?/p>
而就這樣一個理學大家,卻被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列了他“十大罪狀”,最終拉下神壇。
朱熹曾經給好友陳師中寫過一封信,在信中引用了程頤“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的說法,極力勸說陳師中的妹妹不要改嫁,要守節。而自己的弟弟去世后,怕弟媳守寡會分他父親的家產,朱熹又強逼弟媳改嫁。這種嘴上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終被世人所不齒。
朱熹當權時,推行“滅人欲”主張,自己卻暗中色欲橫行,在京中勾引二位尼姑同為妾,同時攻陷忠臣,顛倒黑白,終引起群憤,被人彈劾。最后,皇帝宋寧宗念朱熹當過自己老師之情,只將朱熹斥為偽師,其學斥為偽學,將朱熹逐出朝廷,遣送回家,一時朱熹理學威風掃地,風光不再。
號稱青藤老人的徐渭,在《評朱子論東坡文》中指責朱熹虛偽
“只是要人說他是個圣人,并無一些破綻,所以做別人者人人不中他意,世間事事不稱他心,無過中比求有過……”
元稹出身顯赫,是北魏宗室后裔,與白居易合稱“元白”,倡導新樂府運動,一度官至宰相。
元稹
談到元稹,最出名的莫過于《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在蒲州的普救寺,與崔鶯鶯一見鐘情,私定終生。數月后,元稹赴京趕考,置崔鶯鶯于不顧,改娶高官之女韋叢。韋叢因病去世,元稹悲傷不已,并為亡妻寫了一系列悼亡詩,其中“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更被視為用情專一,情有獨鐘的千古佳句。然而,同年,元稹即在成都邂逅薛濤,才子佳人風花雪月。
雖然元稹所在的時代自有它的局限性,但始亂終棄終究不是什么好品行,即便再有才華,也不能掩蓋他的丑惡行徑。
既然拿好漢來標榜自己,那就應該堅持自己的初心,不應淹沒于人潮,隨波逐流,迷失掉自己。否則終被人識破底細,令人齒冷,也就再沒了身價。
一、人與人之間要有距離感
戶外的刺猬為了取暖,于是就靠近在一起,靠攏后受不了彼此身上的刺,于是各自分開,可寒冷的天氣逼得它們不得不再次靠近,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挨得太近,身上會被刺痛;離得太遠,又凍得難受。就這樣反反復復,最后刺猬們終于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不太遠,也不太近。這就是所謂的“刺猬法則”。
刺猬法則
其實所謂的“刺猬法則”,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
人與人之間交往,都需要有自己的個人空間,這個空間就是自己的領地,不一定很大,但能夠讓自己和他人保持舒適。
有些人明面上聯系很親密,無話不聊,卻因為某個小事轉身互相取關
人與人之間距離太近了,往往很容易看到彼此的缺點,并在心里產生隔閡,更有甚者,會拿對方的缺點去攻擊對方。親密無間的關系最終出現了裂隙,只要有一次,便不可修復。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太遠了,往往又會造成疏離,感覺這世間太冷漠,慢慢的造成不會有人再走進心里。
《莊子》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p>
年輕的時候,不懂莊子,等到歷盡世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卻已非少年。古人似乎早就看透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玄機,再好的關系,都要保持合適的距離。
保持合適的距離,既是尊重對方,也是保護自己。
二、人生路上,學會放低自己
只有竹子那樣的虛心,牛皮筋那樣的堅韌,烈火那樣的熱情,才能產生出真正不朽的藝術?!?茅盾
獨坐幽篁里
這個世上,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而放低自己,虛心求教,才能吸納別人的優點,不斷超越自己。
而現實中,總有些人放不下自己高傲的頭顱,躊躇滿志,好為人師,覺得自己什么都懂。當身邊簇擁著一堆崇拜者,等著大師指點迷津,殊不知把你架得越高,反而摔的越慘,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放低自己,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雖然說《增廣賢文》歷經無數的磨難輾轉至今,但仍不失其借鑒價值,對于今天的我們,仍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好漢莫被人識破,看破不值半文錢”,簡單說,既然想當好漢,那就在人際關系上和別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堅持自己的初心,為人虛懷若谷,放低姿態,補齊自己的短板,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