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或許 多多少少都聽到過這些 內疚式 教育的語言 “要不是因為生你, 我早就已經是個領導了” “我自己舍不得的都給你了, 你的各種費用, 我得日日夜夜才能給你賺到” …… 這些話無一不在傳遞著 “看,因為你,我多不易啊” 家長總把 為了你 放在嘴邊 經常強調自己的付出和犧牲 孩子沒有選擇地被迫成為了一個 虧欠者 心理上背負了巨大的壓力和沉重的負擔 也許父母總在等我們的一句感恩 但我們也總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最好的結果是雙向奔赴 但更多的結果是將感恩教育 變成了可怕的內疚式 父母用自己的言語等行為 讓孩子產生內疚的心理 它不像棍棒式教育一樣 會直接打罵孩子 而是通過非暴力手段讓孩子屈服 內疚式教育在心理學上 對應的一個概念便是 愧疚引導 它是指關系中通過讓對方感到愧疚 使得對方服從自己的意愿 1.因為負罪感而“不敢快樂” 覺得自己是家庭最大的問題,把對父母聽話最為補償,形成討好型人格,失去自我價值認知,一輩子為別人而活。 當“負罪感”成為生活的底色,一個人就很難感受到心安理得的快樂。 2.喪失自信 給孩子極大心理壓力,產生憂傷自卑等情緒,缺乏自信,成長過程中很難有擔當。 3.自我懲罰 心理學上叫“多比效應”, 《哈利波特》里的小精靈多比:每次感到違背主人意愿的時候,它就會懲罰自己。 4.對父母產生不滿和情感回避 影響親子關系,變得叛逆,無法和父母建立親密關系和有效溝通,也很容易在自己以后的婚戀家庭關系中出現問題. 1.樹立正確的感恩教育 可以讓孩子分擔家務活、讓孩子適當了解父母的工作,從而知道父母的辛苦; 讓孩子多接觸社會各個行業,去體會感恩的含義。 2.尊重孩子 有本書叫《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放下父母權威的架子,給予孩子愛和平等,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你身邊的“小大人”。 當心的距離被拉近之后,你說的話他就愿意聽了。 3.展現父母樂觀積極的一面 樂觀積極的父母一定會有樂觀積極的孩子,你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都會成為孩子的教科書; 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成為孩子前行的方向。 4.學會愛自己 不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和家庭里,多去做愛自己的事情, 舒緩情緒,當你變輕松之后,才不會有那么多窒息的語言,才能教出昂首前行的孩子 紀伯倫說過 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這個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通過內疚感的操控本質上是一種自私的情感支配 這樣的隱性攻擊 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 試圖用羞恥和愧疚來操縱自己的孩子 更是一種慢性自殺的 教育手段 界限感與平等尊重才是良好交流的重中之重 要始終記住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而絕非他們自由而爛漫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