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人生經歷中,總會有挫折與失敗,不管是自己還是他人,我們都需要別人的鼓勵與贊賞,鼓勵和贊賞可以給我們正能量,可以讓我們感覺到愛與溫暖,可以讓我們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今天讀到一篇文章《一位母親與家長會 》,感觸頗深,發現鼓勵與贊賞是教育孩子的良藥。
文章講述一位母親四次分別參加兒子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家長會。在每次家長會后都對孩子說了一個善意的謊言,一直鼓勵和贊賞孩子,最后使孩子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可見鼓勵和贊賞在對孩子的教育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鼓勵和贊賞到底會對孩子成長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一、鼓勵和贊賞可使孩子情緒飽滿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羅斯坎貝爾說:“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情感需要,這種需要決定著孩子行為中的許多東西愉悅、滿足、高興。自然情感貯存越是充實情緒就越高漲,行為也就越好,他才能感覺到自己處于最佳狀態。”?
二、鼓勵和贊賞可以強化自信和勇氣
前蘇聯教育學家索絡維契克指出:“童年時代受人喜歡的孩子,從小就覺得是善良聰明的,因此才受人喜愛,于是他也就盡力使自己的行為成名副其實而造就自己,成為有自信心的人。因此,人的品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信和社會公正的評價。如果老師能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成績冊中寫上鼓勵和贊賞的話,無疑會使他們這些優良的品德在愉悅滿足中不斷強化,更有前進的動力。
三、贊賞和鼓勵可增進孩子與老師的情感
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老師對學生真誠無私地贊賞和尊重,更會加深學生對老師的愛戴和尊敬,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會適時鼓勵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位教師都要善于去觀察發現,仔細的研究與思考,如何去鼓勵學生,養成經常反思的習慣。要發現鼓勵學生的有效方法,最重要的一點是深入地了解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方法也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花時間去找到這種不同處。
鼓勵學生,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對自己有正確地認識,而不是終日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從根本上鼓勵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培養出學習優秀,心理健康的好學生。
愛是孩子們成長的一切,正確的鼓勵也是一種愛的體現,表揚的方式要“實虛”適度,對孩子的評價應該是公正、準確的。但是,表揚作為教育孩子的一種多功能手段,在具體運用中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即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下,允許有一點兒“虛”內容。這里的“虛”主要指的是兩個方面:第一,是對事實的適度夸張。第二,是對孩子將來的期望。
《一位母親與家長會 》中的母親就是這么做的。這種鼓勵盡管超越現實,但對孩子來講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是要把握好表揚中“虛實”的程度。為此,在含有虛內容的表揚中,應該注意三點:一要有利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二要不脫離實際;三要給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
那么鼓勵和贊賞要如何用得適時呢?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多次講“孩子需要鼓勵,就如植物需要澆水一樣。離開鼓勵,孩子就不能生存。”可見鼓勵的作用對教育孩子有多么重要。每個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種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水平和才能,成為人生的勝利者,但在生活發現孩子的不“規范”行為時,家長和老師應該怎樣做呢?
(一)當發現孩子進步時要及時的給予鼓勵。
因為這樣孩子才能對做過的事情加深印象并有助于繼續提高。
(二)當發現孩子自卑時要及時的給予鼓勵。就經常鼓勵他,讓孩子不再自卑,變得自信快樂起來了。老師的鼓勵是有魔力的,它能使孩子變得更加樂觀自信;使孩子不怕挫折勇往直前;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
(三)學會讓孩子自我激勵和贊賞。每個孩子都希望在自己生活、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他人的激勵,但是事情的最終發展還是要靠內因起作用的,所以父母應該教育孩子,不要將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要學會自我激勵。?孩子的行為大部分是通過激勵產生的,通過不斷的自我激勵,孩子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動力,激勵他取得新的成績,最終到達成功的頂峰。
自我激勵會鼓舞孩子做出選擇并付諸行動,它能激勵孩子將熱情、情緒、習慣、態度等調動起來,促進孩子的發展。在生活中,老師或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激勵,讓孩子在自我激勵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潛能,走向成功。?
父母或老師就要經常教育孩子學會自我激勵,讓孩子感到脆弱和遇到挫折的時候,自己激勵自己,給自己信心和勇氣,增加成功的砝碼。
對孩子進行鼓勵與贊賞,被視為教育的精髓。
沒有贊賞,就沒有孩子學習的成功,沒有鼓勵就沒有孩子成績的進步。
這一新鮮而又經典的教育理念,已被許許多多活生生的實例所證實,也正被父母和老師所接受。
請家長和老師們在教育孩子當兒,適時適度地給予孩子鼓勵和贊賞,別吝嗇你的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