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劉甜,成都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內(nèi)科學研究生。郵箱:liu0617tian@163.com
通訊作者:陳學忠,男,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醫(yī)院,指導老師,E-mail:sccd865@sina.com。
摘要:會厭逐瘀湯來源于王清任《醫(yī) 林 改 錯》卷 下。本方由《傷寒論》四逆散以枳殼易枳實,合桃紅四物湯去川芎加玄參、桔梗而成。能促進會厭部氣血運行,滋陰利咽,活血化瘀。
關(guān)鍵詞:會厭逐瘀湯、慢性咽炎、痰瘀阻絡(luò)
驗案舉例
一診:陳某 男 38歲 1月前,患者最近因飲酒過多,加上工作壓力思慮過多,早晨上班過程中感喉嚨發(fā)緊、有異物感、咳嗽、打嗝稍緩解,但仍感氣緊,出氣難,有惶恐感,來我院急診就診診斷為“梅核氣”,予以中藥湯劑口服、珍黃片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莫沙必利、蘭索拉唑改善咽喉反流癥狀,服藥十幾天后癥狀不見緩解,后到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檢查,診斷為:會厭囊腫、慢性咽炎、咽反流,予以安氨溴索片化痰,患者咽后壁濾泡充血水腫,予以呋塞米利水消腫,患者氣緊囑其檢查肺功能,哮喘激發(fā)試驗:陰性,排除哮喘,用藥后癥狀仍得不到緩解,遂前來我院就診。
患者有慢性咽炎病史8年,平素應酬較多,喝酒及吃辛辣食物多。
患者就診時見:咽喉有異物感、喉嚨發(fā)緊、有痰、咳嗽、打嗝稍緩解,但仍感氣緊,出氣難,有惶恐感,頭目不清爽。
西醫(yī)診斷:慢性咽炎 中醫(yī)診斷:喉痹
中醫(yī)辨證:痰瘀互結(jié) 治法:活血化瘀、滋陰利咽。
具體處方如下:
桃仁10g 紅花10g 甘草15g 桔梗15g
赤芍15g 生地黃30g 當歸12g 玄參15g
北柴胡15g 枳殼15g
3劑, 一日一劑,免煎
二診:自訴服藥2次后癥狀緩解了85%,服藥后大便稍稀,感腹部輕微脹氣,遂于原方加厚樸,下氣除滿,具體處方如下:
桃仁10g 紅花10g 甘草15g 桔梗15g
赤芍15g 生地黃30g 當歸12g 玄參15g
柴胡15g 枳殼15g 厚樸15g
3劑, 一日一劑,免煎
三診:電話回診患者自述癥狀已完全緩解,無任何不適感。
按語:中醫(yī)認為慢性咽炎屬于“喉痹”范疇,主要特征為咽內(nèi)異物感、癢痛不適等,病程綿長,易反復發(fā)作,發(fā)病初期主要因外感邪毒,加之飲食辛辣,灼津耗液,咽喉失養(yǎng),久則氣滯血瘀,痰瘀結(jié)于咽喉。
會厭逐瘀湯來源于王清任《醫(yī) 林 改 錯》卷 下。原方用治痘五、六天后,飲水即嗆者,是因“瘟毒燒煉,會厭血凝,不能蓋嚴氣門”,故需“化開會厭中瘀血,其嗆立止”。
本方由《傷寒論》四逆散以枳殼易枳實,合桃紅四物湯去川芎加玄參、桔梗而成。四逆散能調(diào)氣血,利升降;桃紅四物湯為養(yǎng)血活血方。去川芎者,因其活血行血趨下,到達不了會厭病所,且味辛溫性燥,恐傷陰津;增入玄參意在直達咽喉病所,清利咽喉,又滋陰清熱,涼血寓補,補中有動,更助生地以滋養(yǎng)柔潤;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化滯;當歸養(yǎng)血活血;桔梗乃利咽圣藥,入肺經(jīng),開胸理氣,清喉利膈,能載諸藥入肺,能升降肺氣,并佐柴胡、枳殼條暢氣機,行滯散結(jié),引活血祛瘀藥上達病所;甘草利咽止咳,調(diào)和諸藥,諸藥組方共達活血化瘀、行氣開音、清熱消腫、養(yǎng)陰生津之效,從而能促進會厭部氣血運行,滋陰利咽,活血化瘀。患者前兩次就診,醫(yī)生治療其喉痹都從火、從痰論治,用化痰和清熱滋陰的藥物,然而效果不甚理想,其原因之一是忽視了瘀血為患,沒有抓住瘀血阻絡(luò)的病因病機,陳老治療喉嚨干癢、有異物感的慢性咽炎患者多數(shù)是用慢咽湯,但此次就診的患者因常年飲酒、飲食不節(jié),肺胃蘊熱,蒸灼咽喉,熱傷津液,蒸液為痰,加之慢性咽炎反復發(fā)作,余邪滯留于咽喉,久則經(jīng)脈瘀滯,咽喉氣血壅滯而發(fā)為喉痹。陳老謹守病機、抓住病人瘀血阻絡(luò)這一病因病機,予以會厭逐瘀湯行氣活血、滋陰利咽,患者僅服用中藥兩次癥狀就緩解了四分之三,可見陳老臨床辨證之精準,值得我們學習。
據(jù)文獻報道,后世醫(yī)家多靈活運用會厭逐瘀湯治療各種咽喉性疾病,如喉喑、喉咳、喉痹、吞咽神經(jīng)麻痹、慢乳蛾,亦有用治它病者,如假性球麻痹、頸椎病等,但其中以治療慢性咽炎者居多。慢性咽炎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癥,根據(jù)病理分為慢性單純性咽炎和慢性肥厚性咽炎,萎縮性咽炎已與慢性咽炎平行歸類。該病屬上呼吸道慢性炎癥,多見于成人,癥狀頑固,不易治愈。慢性咽炎癥狀因人而異,通常咽部可有各種不適感,如異 物感、燒灼感、干燥感、癢感、刺激感和輕微的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