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賣導報10月9日報道)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大陸有著密切的關系。清代臺字古錢幣實物也證實了這一點。
1683年8月,清政府收復臺灣,并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臺灣正式設立一府三縣(府為臺灣府,縣為臺灣、鳳山、諸羅三縣,隸屬福建省)。
為統一貨幣,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建巡撫張仲舉奏請設臺灣錢局,經獲準后,即設爐開鑄“康熙通寶”錢,制錢的背文與內陸各省制錢保持一致,為滿漢文臺字錢,表示臺灣錢局鑄造發行。
臺灣錢局制錢有大小兩種:其一,面文為“康熙通寶”,背右漢文繁寫“臺”字,左為滿文“臺”字,錢徑為2.7厘米,方孔,重4.95克。其二,面文為“康熙通寶”,背右漢文繁寫“臺”字,左為滿文“臺”字,錢徑為2.35厘米,方孔,重2.4克。這就是歷史上的“臺”字流通貨幣,并與內陸各局錢幣往來混合使用,實質上是做到了臺灣所制“臺”字錢幣在全國各地流通。
為了祖國能永遠統一,中央錢局特將康熙二十錢局局名連成一首詩,并鑄在一枚大錢上流傳于世。
該錢徑為4.5厘米,圓孔,重22.5克,詩為:“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分別鑄在該錢的兩面,圍繞中圓孔四周。詩中的字可分別釋為:同,山西大同;福,福建福州;臨,山東臨清;東,山東濟寧;江,江蘇江寧。宣,河北宣化;原,山西太原;蘇,江蘇蘇州;薊,河北薊州;昌,江西南昌。南,湖南長沙;河,河南開封;寧,甘肅寧夏;廣,廣東廣州;浙,浙江杭州。臺,福建臺灣;桂,廣西桂林;陜,陜西長安;云,云南昆明;漳,福建漳州。該詩記載了康熙年間20個錢局的名稱。這枚康熙錢局大錢上所鑄詩的第四句的首字“臺”,即指我國臺灣。此后清朝各代一直沿制了臺灣“臺”字錢幣,如“乾隆通寶寶臺”、“咸豐通寶寶臺”、“同治通寶寶臺”、“光緒通寶寶臺”銅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