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起,有百分之五十的初中生將直接進入職高職專,學到一技之長后進入社會。
有人說,此舉會加劇階層固化,進入職高職專的學生失去上大學的機會,讓他們的前途變得更加渺茫。
但是換個角度看,未嘗不件好事。
高中、大學需要大量的學費,有些學生還要上輔導班,幾項費用相加,是筆很大的開支,足以壓垮不少家庭。
前幾年,有好幾個家庭因湊不夠大學學費,不是家長就是學生尋了短見。
家庭湊足了學費,學生進入大學,能學到什么知識?咱這邊大學是嚴進寬出,只要進了大學門,就等于拿到畢業證,因此學生白天睡覺晚上打游戲,大多數大學生只是混日子,有篇文章甚至極端地說,現在的大學生,你不失業,簡直是天理不容。
幾年大學最后的結果是,家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學生們在大學虛度了光陰,拿著大學文憑卻一無所長一無所有。
更可怕的是,不少大學生畢業等于失業。大學早取消了分配制,能不能進入好單位,靠的是文憑、能力之外的東西,再高學識頂不住一位好家長好親戚。
現在經濟處于下行期,學生就業更難。網絡段子說的好:三千元月薪不定能招來一位農民工,但卻能招來一堆大學生。就不了業的大學生,能吃苦的送外賣打零工,在城市里漂著;不能吃苦的大學生干脆啥也不干,就在家宅著,更有不少大學生選擇躺平,不工作、不結婚、不生子、不社交,僅僅靠一點營養活著。
你看,家長花了大價錢供孩子上大學,畢業后依舊衣食無著,這讓家長情何以堪?知識改變命運有時效性,世移時易,這一規律在咱這邊似過有效期。
與其花大價錢大精力讓孩子上無用大學,還不如早早讓孩子上個職專職高,學點實實在在的技術,也為家庭減輕點壓力。
從孩子角度考慮也有好處。說句難聽的實在話,同樣是失業,讀書少的、讀職高職專的與大學生,思想壓力大不同。讀書少的較坦然,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職高職專的,也不會有太大情緒波動,自己本身就是平凡人,但擁有大學文憑的最難受。
自己肩負著家庭的希望,父母為自己學業耗盡所有,結果自己卻一文不值,這種失落與痛苦,只有當事人才能理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有人說,要尊重學生家長的選擇權,讓盡可能多的初中生讀高中讀大學,實在不行,再進職高職專,何必早早剝奪學生、家長的選擇權?
理是這個理,但民情不一樣。幾千年來,咱們的傳統是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大多數家長希望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孩子在家長的逼迫下,硬著頭皮讀高中,或落榜讀職大,或上個無用的大學,結果雞飛蛋打一場空,何必呢?
還不如來個硬性尺度,讓成績一般或者不愛學習的學生,早早選擇其它門路,這樣家長與孩子皆解脫,有什么不好呢?
其實,學生成績好不是一天兩天造就的,學生成績好壞、愛不愛學習、是不是學習那塊料,小學階段就已顯現,到初中基本定型。假若孩子是塊好料,家長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不是那塊料,早早另選它路絕對是明智之舉。也有個別學生,初中成績一般,或者不知道學習,到了高中,突然開竅,發奮圖強,一飛沖天,這樣的學生鳳毛麟角,這類學生上不了高中上不了大學,確實可惜。世事無完美,任何政策都有缺憾,因此,對于初中畢業生,高中與職高職專五五分,盡管讓人感到不爽,但比較現實,本人給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