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自己,應該是人的本能,隨著人的成長和學習,這種本能會變成越來越強的一種能力。隨著幾千年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的生活生存環境和條件,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與之相應的人的生活能力也應該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在照顧自己這件事情上,到今天相較過去,應該有最出色的表現才對。
可是,在我們的當今,卻有不少照顧不了自己的人。看眼下的局勢,似乎還會愈演愈烈。他們把自己的生活都交給了別人。吃的不會做,當然食材也不會買,甚至不會認。衣服不會洗,連洗衣機都不會開,更不可能會調。有個頭疼腦熱,小病小痛,不會積極地尋醫問藥處理對付,只會哼哼唧唧。起碼的生活常識也這不懂那不明。當然這也許說明他是個超級幸福的人,他的家人可以全心全意悉心照顧他。可是,家人能夠拴在褲腰帶,挽在手臂,系在脖子上,一輩子時時刻刻不離左右嗎?換了一個地方或環境怎么辦?沒有辦法。所以我們看到了,有成年人自己獨處的時候,被自己活活餓死的新聞(不是謠言)。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團糟不成人樣的就更不少見了。
最近,家中的小輩和我分享過一個心得。她說,過去,心里總是期待家人的關愛和照顧,特別是在自己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得不到家人的呵護,感覺是生活中的遺憾,情感上的傷害。
現在才越來越深切地認識到,自己照顧自己。才是最好的選擇。而家人,能夠很好的配合你,滿足你的需求,就是給你最大的安慰和幫助。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度的,兩人之間,確實是有距離的,不管是你的什么人,再愛你關心你呵護你,也沒有你自己懂自己。什么時候需要?需要什么?是身體有痛癢,還是心情不好?都只有你自己最懂得。如果把這樣的事情。讓別人來替你完成得周全滿意,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會有失望和傷心。
別人照顧你是這樣,反過來你去照顧別人,也是一樣。你覺得好的,別人未必覺得好,你覺得不好的,別人未必覺得不好;你覺得應該吃的,別人未必愛吃,你覺得不能吃的,別人未必認同不吃;你覺得漂亮的,別人未必覺得漂亮,你說丑陋的,別人未必唾棄不愛;你覺得應該多穿點,別人未必也覺得冷,你說天熱太陽毒,人家未必聽話戴草帽打太陽傘……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聽聞這樣的笑談:說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冷,和媽媽喊你穿秋褲了。
而我們也僅見于此,并沒有聽聞到,愛人說你冷,愛人喊你穿秋褲了。因為,愛人之間,是平等的。而你希望他照顧你,他也希望你照顧他,在他的心里,未必像父母一樣,覺得你是他應該照顧呵護的人。那樣的愛,真的也只有媽媽才有。可是你聽聽那語氣,不是分明在揶揄媽媽多余的啰嗦不是自己需要的嗎?你期待的,也許正是他也期待的,當雙方都希望從對方獲取,而不愿意自己付出的時候,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而自己照顧好自己,是最具有利條件的。爸媽照顧孩子,是天經地義的。那是因為孩子還小,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為他擔著,父母生下了他,就要把他養育成人。所以在孩子沒有生活能力,不能夠照顧自己的時候。爸爸媽媽的所有意見,都是他賴以生存的條件。爸媽讓他吃他就吃,讓他穿他就穿,讓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讓他穿多少他就穿多少。所以養育孩子,就有許多科學的方法需要爸爸媽媽去學習、實踐。作為父母,養育的方法,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健康和成長。
可是一個成人,如果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還能夠指望誰,應該指望誰來照顧、保護自己?真正能夠無微不至又恰到好處照顧自己的人,只有自己。安放好自己的心態,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起居,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掌握好自己的各種信息、數據。反過來更好地為自己服務,一個能夠很好的照顧自己的人,才會是一個很會照顧別人的人。
照顧好自己,是我們對自己,同時也是對家庭,對社會的莫大貢獻,子女對父母的最大安慰,父母給子女的最大幫助。讓我們學會照顧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