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兒點黃梅雨,佳節又逢重午。
角黍包金,香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形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
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周邦彥《齊天樂·端午》
圖:清 禹之鼎
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五”或“重五”,為我國三大節日之一。五為陽數,又稱“端陽”,古來以為端午多邪氣,為避邪氣,多有辟邪之俗,如門上系朱索,掛五色印,插艾蒲;堂上懸鐘道或天師像,插供五時花,以五彩絲系臂,髻戴彩人,佩赤靈符或香囊;吃菹龜及角黍(即粽子),烹鶩或鵝,喝雄黃酒等,均為應景習尚。又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有競渡,做五彩粽、筒粽等等。
清乾隆,徐揚繪 《端陽故事圖》冊之
《系采絲》,題:“系采絲,以五色絲系臂,謂之長命縷。”
清乾隆,徐揚繪 《端陽故事圖》冊之
《裹角黍》,題:“以菰葉裹粘米為角黍取陰陽包裹之義,以贊時也。”
《懸艾人》,題:“荊楚風俗以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觀競渡》,題:“觀競渡,聚眾臨流稱為龍舟勝會。”應景的端午節插花以堂花及齋花為多。堂花如《乾淳歲時記》所說:“插食盤架,設天師、艾虎,意思山子數十座”,“以大金瓶數十,遍插葵、榴、梔子花,環繞殿閣及分賜后妃諸閣”,“門首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錢,排饤果粽,雖貧者亦然”。民間堂上插花規模較小,意義相似。至于書齋插花,旨在遺興寄懷,如宋戴復古詩“海榴花上雨蕭蕭,自切菖蒲泛濁醪”(心象花),及宋朱松“竹筍迸新紫,榴花開小紅。煮酒無尋處,葛蒲在水中”(寫景)的雅意。
清,王時敏繪 《端午圖》
此圖是王時敏為端午節所作的節令畫,描繪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薔薇等幾種初夏的時令花卉。民間習俗在端午節時將菖蒲、艾草編節,用以薰避蚊蟲,因而菖蒲、艾草是端午節的代表物。
端午節代表花材有艾、菖蒲、香蒲、葵、石榴、梔子、萱花、午時紅等八種,其中任取五種古稱“五時花”或“午時花”:艾:名醫草,可祛百病;葛蒲一名白喜,葉如劍,可除邪石榴:寓義好風采,且有多子之意,是古時五月一日至五日女兒節的代表花材本圖通過對動植物的刻畫來表現端陽時節大地回暖的情景。配材有萬壽菊、翠菊、忍冬、蛇目菊、薊、桔梗、雞冠、蔦蘿、射干、番椒、鈴蘭、紫蘇、茴香、鹿蔥、羊蹄、莎草、玉簪、藺草、仙人掌、玉蘭、茉莉、晚香玉、無患子、山丹、仙丹、落霜紅、番石榴、黃梅、栗、竹、松、柏等最足表現節日美意。清雍正,郎世寧繪 《午瑞圖》
這是一幅近似于歐洲靜物畫的作品,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盤里盛有李子和櫻桃,幾個粽子散落一旁。圖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畫是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繪制的。
至于配飾有香囊、艾虎、彩虎、人形簪、“儀方”方勝、五彩絲、五花絲粽、筒粽、雄黃酒、掛符、天師像、鐘馗像、小樓船、五色水、櫻桃、荸薺、石榴實、李子等。釋義:取松(或桃)枝為使,香蒲為客,蜀葵為主,石榴為副,余為補枝以構成嚴緊之三角形。主體穩健,自免散亂之患。香囊垂結,配以果類及粽子,乃古時端午常見之造型。釋義:午時花五種,以精簡手法表現蓬松的枝葉及昂然有力的色彩感。枝梗清明,右重左輕,但不離三角構圖原理。萱花與艾葉形成色與線的焦點,屬文人式理念造型之一種。文中古軸配圖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本段節選自黃永川先生《中國古典節序插花》一書,編輯自花道。內容僅限交流學習,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