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提示性文字,如單元提示、課前預習提示、課后閱讀提示等。
陜西漢中的余寒冬老師認為,這些提示性文字是簡單而實用的教學抓手,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加以利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起來看——
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編者在每一單元的起始頁、課文開頭的預習部分以及課文結尾都設置了一些提示性文字,意在為教材使用者提供教與學的方向,幫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與使用教材,發揮教材的最大價值。其中,單元提示通常說明了該單元選文的主題,以及學生需要掌握的閱讀方法;課前預習提示有介紹內容、點明中心、提示線索或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等作用,課后的閱讀提示或習題有時也會強調教學重難點。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有意識地利用這些提示性文字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單元提示”有這樣的表述: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關于“小人物”的故事,這些人物雖然平凡,且有弱點,但在他們身上又常常閃現優秀品格的光輝,引導人們向善、務實、求美。其實,普通人也一樣可以活得精彩,抵達某種人生的境界。本單元學習注重熟讀精思,要注意從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等方面把握文章重點。還要從開頭、結尾、文中的反復及特別之處發現關鍵語句,感受文章的意蘊。
編者給出的提示共有兩段。第一段著重說明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提醒學生發現“小人物”身上的品性光輝,追求真善美,活出普通人的精彩;第二段側重點明教學本單元時需要落實的語文能力——“熟讀精思”,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發現關鍵句、感受文章的意蘊。這樣的說明重點清晰、要求明確,為我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根據教材所給的單元提示,筆者從單元整體入手,設計了“小人物的不幸”“小人物的光輝”“學習小人物”三個主題性學習環節,引導學生從課文標題、詳略安排、角度選擇三個方面研讀課文。開展“小人物的不幸”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從本單元課文標題入手,鎖定文中的主要人物,閱讀他們的故事,初步感受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悲劇。《阿長與山海經》的主要人物是阿長,她無姓無名,青年守寡,大家用家里從前的保姆的名字來稱呼她;《老王》的主人公是老王,他沒什么親人,身體也不好,住處很破敗,一生充滿不幸;《臺階》通過修臺階的事情寫“我”的父親,他有妻兒、有家,但是社會地位不高,低眉順眼累了一輩子。品讀“小人物的光輝”時,筆者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這些人物行為或展現其品德美的內容,感受他們身上的人性閃光點。比如阿長非常疼愛“我”,在別人不肯或不能的時候,幫“我”買來了圖畫版《山海經》;老王雖受盡苦難,但始終用自己的真誠與善良對待他人;父親為了實現造臺階的夢想,持之以恒地勞作;賣油翁對自己的技術充滿自信,不因身份地位而自卑。“學習小人物”環節,筆者請學生說說對這幾個人物形象的感悟與思考。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讀出這些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人物身上的寬厚與堅韌,表示要向他們學習,不抱怨、不悲觀,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他人與生活。課文前的預習提示,可以幫助教師確定教學重難點,設計有邏輯關系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孫權勸學》一課給出兩條預習提示,其中第二條是“朗讀課文,注意讀出文中人物說話的語氣”。筆者以此為抓手,緊扣標題中的“勸”字,圍繞“為什么勸—怎么勸—勸的結果怎樣”這一邏輯鏈條,設計了三個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朗讀重點語句理解孫權的“善勸”。第一,為什么勸?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學生通過朗讀課文第一句(“初,權謂呂 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便可以回答:呂蒙是管事的人,為了更好地履行職責,他必須加強學習。“不可不學”是個雙重否定句,說明孫權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很深刻、對屬下的要求很嚴格,這也體現了他對呂蒙的重視。
第二,怎么勸?學生反復朗讀“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一句,注意揣摩孫權說話時的語氣,讀出其所傳達的態度。“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是對呂蒙推脫的反駁,略帶一絲不滿,語氣要重些;“但當涉獵,見往事耳”直言讀書的目的與方法;“卿言多務,孰若孤?”是個反問句,語氣再次加重,要讀出強調的意味;“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語氣變得緩和,讀出長輩結合自身經歷,對晚輩諄諄教誨的感覺。
第三,勸的結果怎樣?學生朗讀魯肅的贊語“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要讀出“大驚”的感覺,讓人感受到呂蒙的變化之大;讀呂蒙的回復“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時,既要讀出人物內心的喜悅與自豪,又要讀得不卑不亢,表現出呂蒙“腹有詩書”的狀態。在預習提示的引領下,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讀把握“勸”,不僅學習了孫權的勸說藝術,也使學生對讀書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第二段著重寫百草園的風景,非常經典,是教材要求學生背誦的內容。課后的“積累拓展”部分針對這段話設計了三道練習題,其中一道為:這一段描寫景物,有近景,有遠景;有靜態,有動態;有視覺、聽覺,還有味覺。百草園的一切,在少年魯迅的心目中顯得那樣生機勃勃,情趣盎然。試據此對這一段景物描寫的方法做簡要分析。這道練習題的前半部分可以看作是對第二段寫景特色的總結,目的是引導學生掌握從不同角度進行景物描寫的方法,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之一。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抓住特征、多角度寫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筆者以這道題為抓手,帶學生分析這段話的語言表達特點。比如,“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一句,作者在每種景物前添加了修飾語,如“碧綠的”“光滑的”“高大的”等,突出該景物最明顯的特征。又如,“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使用了擬人手法;“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這兩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后者還同時運用對比手法,強調覆盆子既好看又好吃。在課后題的提示下,筆者和學生一起細致分析這段話,最后對作者使用的景物描寫方法進行歸納總結,強化了學生對寫作知識的掌握。有條件的話,還可以讓學生以校園、小區或公園為對象,進行仿寫練習,實現學以致用。
總之,語文教材中的提示性文字是一個簡單而實用的教學抓手。教師教學時,要學會借助教材提示語,領會編者意圖、把握教學方向、確定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將語文素養落實到位。(改編自《語言文字報》2022年7月27日文章《教材提示語:簡單實用的教學抓手》;作者:陜西省漢中市鎮巴縣涇洋初級中學教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