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詩歌的風格氣勢雄渾、格調高揚、有豐富的表現力。
王昌齡的詩以七絕見長,尤以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
王昌齡出身貧賤,早年以農耕為生,從小就喜愛文學詩歌,又勤學苦練,表現出非比常人的才華,為了有所作為,23歲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開始學習,這段時間他發奮圖強,學習到很多的知識,為他以后能寫出著名的詩篇奠定了基礎。
公元723年,在為期三年的學習生涯中,王昌齡收獲到了很多,已成為一個有遠大理想抱負的學子,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賞識,于是休學輾轉于河東并州、潞州。公元724年,時年27歲的王昌齡又奔赴河隴、玉門關,來到了邊塞,就是這個時候那些著名的邊塞詩大都作于此時。
公元726年,29歲的王昌齡輾轉來到了京兆,公元727年,王昌齡即進士之位,躋身朝堂之中,但他的仕途比較坎坷。在此期間,他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他們之間相互切磋間,令王昌齡在詩書造詣上頗有精進。
數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逃亡成都,被貶為龍標尉的王昌齡看見天下大亂,覺得忙于逃難的皇帝應該沒有過多的精力再來管制這些北邊的官員,于是私自來到了濠州,當地刺史閭丘曉因為嫉妒他的才華而將其殺害。
這一件事情公諸于世之后引來了無數人的口誅筆伐,紛紛斥責亳州刺史閭丘曉,認為他沒有人性,他本人也遭到伏法。但是,不論是唐朝時期的人,還是如今的文學愛好者,對于王昌齡的死,都感到無比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