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挑山工
意味深長
大多數人知道馮驥才這個名字,大概都是從小學課本開始的,而且更多的是從《挑山工》這篇課文開始的。雖然馮驥才創作《挑山工》是1981年,但已有幾代人在小學課本上讀到過這篇文章,它實屬經典的老課文了。
鐘情《挑山工》這篇課文的理由很多,可以信手拈來。
課文語言平實自然,起筆便如話家常,像一個老朋友坐在我們對面,興致勃勃地跟我們聊起他登泰山的見聞。當然,作者是一位高明的講述者,他先細致地描述了挑山工擔重物上山攀登石階的情景,自然而然得道出了讓人覺得“奇怪”的現象:挑著重物走了多一倍路程的挑山工怎么走到游人前頭去了呢?描述挑山工攀登石階的文字條理清晰,干凈利落,既在讀者腦子里勾畫出了挑山工上山的路線,又讓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第二自然段提出疑問,仿佛有點羅嗦,其實不然。它有畫面感,并且設身處地,從“你”的視角敘述心中的疑惑,極自然地引起我們對這一疑問的共鳴。接下來的講述更見作者的匠心。按常理,有了疑問,讀者期待的是直接的答案,作者卻不緊不慢地跟我們談起他相關的一次經歷來。因為作者心中十分清楚,如果沒有了親身經歷的“故事”,即使將道理和盤托出,也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了具體的情節和人物,事中寓理,理又因事而顯,必然很容易觸動讀者的心弦,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是一篇敘事說理的散文,作者運用夾敘夾議的方式,通過對一個樸實勤勞、快樂達觀的挑山工形象的細膩刻畫,借助挑山工樸實的話語,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干什么事都應該腳踏實地,堅持不懈。課文敘事從容細膩,議論不著痕跡,與敘事融為一體。作者就是在親切自然地跟我們聊他的這次登山經歷,但在敘事的過程中,對挑山工形象的刻畫卻細致入微,外貌、語言、神情、動作都呼之欲出,活泛在讀者眼前。尤其是對挑山工外貌的描寫,長相、打扮都真實貼切,且讓人體會到特有的美感:“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潔白的牙齒”......這樣的眼光和描寫應該與作者同時是一位畫家有關——藝術在美的表現上總是相通的。“理兒”是從挑山工比較隨意而又不失真誠的樸素的話語中道出來的,卻格外使先前心存疑惑的作者心悅誠服。而為了使讀者也心悅誠服,作者又用自己進一步的真實見聞強化了挑山工講的道理:“我還沒來得及細想體味,他就擔起挑兒啟程了。在前面的山道上,我們又幾次超過了他;但是總在我們流連山色的時候,他又悄悄地超過了我們。在極頂的小賣部門前,我們又碰見了他,我已經能夠在那里卸下擔子交貨了。”三個“又”和“幾次”“總是”的連用,反復印證,讓你不得不心悅誠服了。
馮驥才的散文善于從司空見慣或不起眼的事物中發現并揭示生活的哲理,給人以啟迪。其實,他的獨特視角,都是來自于他對生活的熱情和用心。課文中說,他這次登泰山,為的是同幾個畫友去寫生,并非專門為觀察挑山工而來,但善于觀察和思考的他,卻發現了平凡的挑山工的不平凡之處,從他們身上感悟出了“意味深長的哲理”。正如馮驥才在總結他四次登泰山的不同感受時所說的:“我和泰山有緣,泰山給了我很多的人生啟示。青年時期,泰山給了我巨大的激勵,并貫穿我的一生......”
當然,《挑山工》與馮驥才的其他散文一樣,也有一個令人回味沉吟的結尾。文章結尾寫道:“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多年來不曾換掉,因為我需要它。”這個倒裝的因果復句在平淡中見深刻。“我需要它”,“它”指的是這幅畫,畫上畫的是那位勤勉而樂觀的挑山工;“它”更指的是一個道理,一種精神——朝著明確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腳踏實地地前進。馮驥才說自己需要“它”,也的的確確在踐行著“它”,正因如此,他才能在許多方面取得重要的成績。作為一篇供讀者閱讀的文章,課文這樣“意味深長”的結尾,更值得細細體味。
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欣賞《挑山工》這篇散文,上面解讀的幾點,都值得引導學生細心體悟,交流分享。
02
—
刷子李
是小說,亦是散文
《刷子李》選自馮驥才的《俗世奇人》。《俗世奇人》展現的是一幅幅當時天津衛市井生活畫卷,描寫的是一個個形象鮮明的底層人物,此謂“俗世”;至于“奇人”,皆因為這些人物都具有“凡人”所不及的過硬本事,且加上他們行事言語皆有鮮明獨特的個性。
馮驥才的《俗世奇人》講了19個奇人奇事,從故事和語言的角度來說,可以看成是津味小說;而從筆法上來論,將其看成散文亦無不可。課文《刷子李》便充分體現了這一特色。
一、盯住故事,扣人心弦。
馮驥才善于講故事,而且講得高明、精彩,線條清晰,情節生動,一波三折,把讀者的胃口都給調動了,吊足了。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把故事寫絕了是古人的第一能耐。故而我始終盯住故事。”首先是故事,其次是人物,再加上他最擅長的從敘事中提煉的寓意,頗得小說的古法。作者寫刷子李,開篇講“他要是給您刷好一間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單坐著,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讓人叫絕的是,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如此之奇人,當軼事多多,但作者只選擇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來寫,卻將刷子李的手藝之絕,為人之特立獨行寫得風生水起,引人入勝。首先是一波三折的敘事,將刷子李之奇渲染得令人唏噓。曹小三應該是慕名拜師,卻對師傅的神奇傳說半信半疑,所以一定要“親自瞧瞧”。師傅果然派頭十足,規矩多,講究也特別,刷的是白粉墻,穿的卻是一身黑。但大半天下來,這黑衣上居然連一個芝麻大的粉點也沒發現,“他真覺得這身黑色的衣服有種神圣不可侵犯的威嚴”。然而,正當他對師傅佩服得五體投地時,“竟然看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了一個白點”,且有“黃豆大小”,師傅“那如山般的形象”在他心中“轟然倒去”。故事峰回路轉,更精彩的接踵而至——卻不料,刷子李不緊不慢地揭開謎底:那白點原是一個被煙灰燒出的洞!故事到這兒,莫說曹小三發怔發傻,讀者也有些發傻發怔了。這就是馮驥才緊盯住的故事,娓娓道來,卻滿是精彩。
其次是個性鮮明的人物。刷子李不僅手藝高超,而且個性鮮明。文章主要通過細節描寫來表現,同時也采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刷子李獨特的行頭——黑衣黑褲,刷墻時嫻熟流暢的動作,揭示白點秘密時不緊不慢、形神兼備的言行等,諸如此般細致入微的描寫將刷子李這位俗世奇人寫絕了,寫神了。再加上曹小三這個小徒弟尋白點時的神情動態、心理活動的刻畫,在對比中進一步烘托出刷子李的超凡“脫俗”——我們不難看出,刷子李看著曹小三發怔發傻的模樣說出的那句“好好學本事吧”,是有一定的精神境界的。或許,像刷子李這樣的奇人,雖混跡于俗世,他們的精神追求卻是“脫俗”了的。讀讀《俗世奇人》中的其他故事,這一點便可得到進一步的證實。
二、散文筆法,耐人尋味。
再說《刷子李》的散文筆法。馮驥才在《俗世奇人》序中說:“故而隨想隨記,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關。”很明顯,因為是“隨想隨記”,其中的每一篇,也就不單單是在講故事,講故事的同時,也在表達作者的“隨想”。《刷子李》中,也有《花的勇氣》《珍珠鳥》等散文的點睛筆法,不同的是,這些散文的點睛之筆都是直接通過作者之口表達出來的,而且比較明朗,而《刷子李》中的點睛之筆是借助主人公刷子李之口,比較含蓄地、意味深長地道出的:“好好學本事吧!”他在教育徒弟要好好學本事,同時也在告訴徒弟手藝人必須有本事,本事是不斷磨練的結果,有了本事才有真正的尊嚴。所以作者以這樣一句看似平實,實則內涵豐富的話作為文章的結尾:“曹小三學徒的頭一天,見到聽到學到的,恐怕別人一輩子也不一定明白呢。”作者舉重若輕的“隨想”,卻值得讀者掩卷沉思。其二,從行文上來看,雖然課文具有小說三要素中的情節和人物兩大鮮明的要素,但作者似乎沒有著意去安排和刻畫(其實是極具匠心的),只是娓娓道來,讓人覺得渾然天成,情趣盎然。細讀之下,我們還會發現,作者選擇的這件表現刷子李大本領、大智慧的小事,是圍繞課文開頭的這兩句展開的:“他要是給您刷好一間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單坐著,就如同升天一般美。最讓人叫絕的是,他刷漿時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課文的這些特質,足以讓我們將它當成散文來讀。
談到馮驥才《俗世奇人》的“津味”,《刷子李》便可作為典范之一。課文中運用了極具韻味的天津方言,語言樸素,文筆詼諧,極富表現力;而無論是人物語言,還是敘述與描寫,都毫不拖泥帶水,簡潔凝練,又生動傳神。這是值得在閱讀中細細品味的。要更深切地領會馮驥才這類作品的特色,拓展閱讀《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或整本書,是極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