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棠
·春天
今天讀一首別具一格的詠海棠小詩:
宋·陳與義《春 寒》
二月巴陵日日風,
春寒未了怯園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
獨立蒙蒙細雨中。
簡
析
·原上
詩詞賞析
陳與義暫居巴陵的這年二月,天氣可謂反常得很,按說早該桃紅柳綠,鶯啼燕舞,春光醉人如斯了,今年卻著實怪異,日日北風,料峭刺骨,再加上連綿細雨,陰冷逼人,別說一貫體弱多病的陳與義,就是我們正常人,想來亦難以忍受,陳與義當然更難禁受了。于是他用了一個“怯”字,來表達他此時此境的內心感受,不過這卻是身體對春寒的應激反映,春寒施之于他的身體,他覺得很難適應,倒不一定是說他內心怕了這春寒,為何如此,接著往下看:
這天清晨,他站立室內,向園子中張望,畢竟春天了,園子中總該有些什么變化的,很快,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是真的嗎?只見園子一角,濛濛細雨中,春寒料峭里,一株海棠,毫不吝惜它的胭脂紅色,傲然開放,靜然獨立,仿佛在對北風,在對細雨說,我并不怕你們,雖然我看起來很嬌弱,但我的精神很堅貞,這就極大的顛覆了我們對海棠的一般認知。
那么我們對海棠的認知如何呢?可以參看大詩人蘇軾的《海棠》,他在那首詩中寫道:“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多么美艷,何其風流,蘇公筆下的海棠,完全就是一個風姿綽約的少婦,唯恐其夜深,難敵睡意,故特意點一枝高燭,紅光照紅妝,英雄美人,名士風流,相得益彰,說不盡的旖旎甜蜜,道不完的似水柔情——
卻不知這一株以柔媚著稱的海棠,到了陳與義的筆下,到了那年巴陵的二月,卻聳身一變,雖然美艷依舊,風流依然,卻更多了一份堅定和沉著,勇敢和韌性,風雨本來是用來摧殘花的,今日反而成就了海棠,成就了她像一位戰士,與風雨斗,與天地斗,宛如它是梅花一般,那么這變化的內在根因又是什么呢?
原來這一株海棠,已經不是園子里普普通通的海棠,軀殼還是海棠的軀殼,精神卻植入了陳與義的精神。他自靖康之難以后,一直處在倍極艱難的輾轉流離中,一路從河南流落到了湖南巴陵。然而苦難的生活不僅沒有磨滅他的斗志,反而由于同杜甫差相仿佛的共同經歷,點燃了他心中沉沉的愛國之火,詩風遂變得蒼涼沉郁,慷慨悲涼,而這種心之底色,慣于隨物賦形,與物潛通,物我相激,物就不再是單純的物,而是物與人高度合體的新物,于是我們看到他筆下的海棠,就別有了一番新的氣質和內涵——
不是海棠勇敢無畏,而是寫作此詩的作者勇敢無畏,傲然非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