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條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婦人與男子之別在于月經,婦人不足于血,營衛之氣較之男子稍顯不足。中風之后,“發熱惡寒”,氣血本應往體表方向以祛邪,恰逢“經水適來”,氣血隨月經下行,外邪隨月經內陷,導致七八日不愈。
“熱除而脈遲身涼”,《素問·評熱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于血室空虛,邪氣內陷于血室,出現“熱除而脈遲身涼”這種特別像痊愈的現象。但是,從后面的伴隨癥狀“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來看,“熱除身涼”是氣虛,“脈遲”是血虛,氣血兩虛,非痊愈之象。
“胸脅下滿,如結胸狀”,外邪必經少陽三焦網膜才能內陷血室,足少陽膽經又循行于胸脅,所以,外邪客于少陽通路則津液不能四布,水飲停于胸脅之下,出現類似于結胸的胸脅脹滿的癥狀。
“譫語,此為熱入血室也”,“譫語”是除陽明病之外,“熱入血室”才能出現的癥狀。仲師害怕后人誤認“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為陽明腑實證,用大承氣湯誤下而成壞病,特意給這一組證候起了一個名字,“熱入血室”,并連續用三條條文來解讀。
“血室”,后世諸醫基本上形成共識,就是胞宮、子宮、女子胞,這是婦女經血集會之處,為什么熱入子宮會出現“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呢?胞中一源三岐,任脈、督脈、沖脈,沖脈能調節十二經氣血,又稱為十二經脈之海。沖、任脈盛,月經才能正常排泄,故稱血海。沖脈“起于氣街,并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熱入血室之后,可以隨沖脈上行至胸中,出現“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等一系列證候。最容易誤診的是譫語,如果醫生誤認少陽證,用小柴胡湯治療,不會錯的離譜,還可能誤打誤撞,治愈了。仲師最怕因譫語誤認陽明,大多數情況下,陽明燥熱才出現譫語。惟有熱入血室的譫語則不然,它是因血分有熱,“諸脈皆上系于心”,血室中的邪熱順著沖脈上行,上擾心神而譫語。這鑒別這兩種譫語主要看三點,月經、脹滿部位、便秘。熱入血室的譫語正在月經期間,胸脅下滿,但不一定大便燥結。而陽明腑實證的譫語與月經無關,下腹脹滿,一定有大便燥結,便秘的癥狀。
“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結胸是水熱互結于上,熱入血室是血熱互結于下,曹穎甫提出一個問題,“然則何以不用抵當湯丸及桃核承氣湯,而但泄肝之期門穴”?一、無瘀血。二、無發狂。熱入血室雖然有熱邪,有血,但沒有結實,沒有形成瘀血,不能用祛瘀之藥。肝藏血,肝主疏泄,期門穴為肝之募穴,刺期門即可泄血中之熱。或問,不會針灸的怎么辦?經水為血,汗血同源,已見月經不可發汗,不可攻下,后世醫家認為,可以用小柴胡湯治之。雖是醫家共識,但不一定都有效,參《本事方》:“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證,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治之,遷延數日,遂成血結胸,或仍用小柴胡湯。予曰:小柴胡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刺期門穴斯可矣。予不能針,請善針者治之。如言而愈”。許叔微,大醫也!他不會針灸,請其他醫生刺期門穴治愈了這個患者。
學了本條文可以看出,中醫認為女子在經期與產后,因氣血不足,不能洗冷水澡,不能吃寒涼食物,是有道理的,就是怕寒邪乘虛入里,作下月子病。
第144條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課前思考:
1.什么是“續得寒熱”?
2.143條熱入血室與144條熱入血室在病機上有何區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