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條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課前思考:
1.發汗后為什么不可更行桂枝湯?
2.“汗出而喘,無大熱者”能不能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3.麻黃為什么去上沫?杏仁為什么去皮尖?
第26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仲師對于汗后傷津液而表不解者,每用桂枝湯更汗而不是用麻黃湯發汗,此為常例。為什么強調“不可更行桂枝湯”呢?吳謙注:“太陽病,下之后微喘者,表未解也,當以桂枝加厚樸杏仁湯,解太陽肌表,而治其喘也”。吳謙先生引用了第37 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桂枝湯可以治汗出,加厚樸杏子可以治喘,這應該也是很多人會考慮到的一張方子,為什么不允許用呢?
從康平本來看,“發汗后,喘家不可更行桂枝湯”,不可用桂枝湯的前提除了“發汗后”,還有“喘家”,一個經常哮喘的患者,肺氣虛可知。發汗傷津液,津液少就是陰虛,陰虛則陽亢,陽氣相對過盛。熱盛于里,為了把里熱代謝出去,皮膚毛孔加大工作量,表現為汗出,氣管支氣管加大工作量,表現為喘促,仲師概括為四個字,“汗出而喘”。站在六經辨證的角度,此為里熱,站在臟腑辨證的角度,此為肺熱。臺灣經方大家張步桃提出一個望診的方法,“在望診上,會發現病人的嘴唇很紅,像是涂了口紅一樣。在臨床上,麻杏石甘湯證、瀉白散證會如此,另外脾熱證的病人也會嘴唇很紅。如何去和脾熱證鑒別呢?脾熱證的癥狀,還會口唇干裂,還會有脾胃、腸胃的問題。而肺熱證的病人除了口唇很紅以外,還會有喘、咳、有痰等呼吸系統的癥狀”。其實還有一種很簡單的方法,把手指放到患者的鼻孔前,如果感覺氣息灼熱,就可以確定肺內郁火。“汗出而喘”不是表熱證,而是里熱證,如果用桂枝湯,就會以熱助熱,犯了虛虛實實之戒,所以要強調“不可更行桂枝湯”。
“無大熱者”,吳謙注:“今太陽病,發汗后,汗出而喘,身無大熱而不惡寒者,知邪已不在太陽之表。且汗出而不惡熱,知邪亦不在陽明之里”。吳謙先生認為,身無大熱還不惡寒,邪氣不在太陽之表,排除了太陽表證,如小青龍湯證的喘。有汗出還不惡熱,邪氣不在陽明之里,排除了陽明里證,如承氣湯證的喘。
“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吳謙注:“其所以汗出而喘,既無大熱又不惡寒,是邪獨在太陰肺經,故不可更行桂枝湯,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發散肺邪,而汗出自止矣”。吳謙先生認為邪氣在太陰肺經,發散肺經郁熱,則汗出自止。《素問·至真要大論》:“熱淫于內,以苦發之”,仲師選取味苦性溫的麻黃湯,發散肺中郁熱。去掉辛熱的桂枝,加上辛寒的石膏,石膏色白入肺,內清肺熱治喘,外涼肌膚治熱。《神農本草經》:“麻黃:味苦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麻黃既可以治中風,又可以治傷寒,有“發表,出汗,去邪熱氣”的功效,可以發散肺內郁熱。但麻黃性溫,仲師恐以熱助熱,去掉辛溫的桂枝,倍加石膏以制之。《神農本草經》:“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麻黃號稱青龍,主升發,石膏號稱白虎,主肅降。以性微寒,能治“心下逆氣,驚喘,不能息”的石膏佐制麻黃,以免大汗淋漓。很多人不敢用石膏,怕寒主收引,寒涼傷胃,或者棄而不用,或者用煅制石膏,其實大錯特錯。石膏味辛性微寒,有辛散之性,不會收斂,反而是煅制之后才有收斂之性,比如在豆花中點入煅制石膏就凝固成了豆腐。清心肺內熱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辛寒清透”,溫病派稱為宣透或透熱轉氣,肺主皮毛,通過石膏的辛散之性,將心肺郁熱透發出去,白虎湯、麻杏石甘湯,都是如此,石膏的寒性不會留于體內,隨內熱透發出去了。傷寒大家張錫純先生最少用三十克,最大用到二百四十克,沒有任何問題。第二種是“苦寒降火”,以黃芩、黃連等藥物瀉心火于小腸,從小便排出。到陽明篇,清泄陽明胃家實火,用“咸寒降火”,以咸寒的芒硝,作用于胃家。
《神農本草經》:“甘草: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味甘性平的甘草,是古人緩釋技術的具體應用,石膏質重性沉,以甘草將其留于胃中,緩慢釋放其微寒之性,藥力持久,里熱盡除。《神農本草經》:“杏仁:味甘溫。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產乳,金創,寒心,賁豚”。杏仁“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是治喘的主藥。
“麻黃四兩,去節”,麻黃是發汗劑,中空才能走表,麻黃節有堵塞的作用,能止汗,去節是為了不影響麻黃發汗之功,搗爛即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麻黃湯中麻黃三兩是木數,用其升發之性,解表散寒。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中麻黃四兩是金數,用其斂降之性,加強降逆治喘之功效。有醫家總結說:麻黃小劑量發汗,大劑量治喘,值得商榷。因為大青龍湯中麻黃量更大,用到六兩,但石膏的劑量減小,石膏如雞子大,石膏不能佐制麻黃,再加上桂枝二兩,雖然也用了麻黃、石膏,而且麻黃劑量更大,但大青龍湯還是以發汗為主,屬于峻汗之劑。“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五和十都是土數,土能生金,取其生生不息之性。杏仁皮紅有尖,皆是火象,有炎上之性。去皮則色白,去尖則形圓,天圓地方,肺五色屬白,法象天幕,故名華蓋,去皮尖則法象肺,主金,主肅降,可以降逆止咳。所謂杏仁的毒就是火性,現代醫學發現杏仁毒主要是在尖部。杏仁中含苦杏仁苷和甘杏仁苷酶,遇水分解為氫氰酸,苯甲醛和葡萄糖,過量進食可誘發氫氰酸中毒,頭暈、頭痛、煩躁,都是心火的癥狀,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甘草二兩,炙”,二兩為火之生數,氣化諸藥,甘以緩之,留石膏于脾胃以清內熱。炙是用火烤一下,現在的炙甘草是用蜂蜜水浸泡生甘草后倒入鍋中翻炒,炒至水分蒸發,顏色呈深黃色,不沾手時起鍋。甘甜入脾,黃色入脾,可以增強補益的功效。
將息法:“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傷寒論》中麻黃葛根都要去上沫,站在古人的角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去了濁沫,氣走上竅走肌表,不去濁沫,氣走下竅走五臟,所以心煩。站在現代醫學的角度,麻黃中的麻黃堿、偽麻黃堿有揮發性,去掉上沫,就去掉了一部分麻黃堿、偽麻黃堿,相對來說,人不容易心慌、心煩。《小品方》中記載,“不去節與沫,令人咳”。很多東西爭論沒用,必須親自試一下。我自己親自試過去沫與不去沫的區別,不去沫確實會心慌,服藥不到半小時就有感覺。“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從將息法可以看出,古人只煮一次,沒有二煎三煎,我們站在節約的角度,也盡量不要煎三次,療效不佳。“本云黃耳柸”,注家或略過不講,或質疑其錯誤。胡希恕胡老說:“他這個方劑后頭,本云,后頭,黃耳柸,這個大概是錯的。他凡是本云啊,都說明這個方子原方,大概本云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大概是這么一種話。他弄個黃耳柸,這個黃耳柸,有注家說它是個器皿。要是個器皿,這個本云黃耳柸就沒有意義了,大概是本云麻黃湯,今去桂枝加石膏”。柸通棓,黃耳柸就是杯子的意思,1957年,貴州省清鎮縣漢墓出土了黃耳柸,杯身有銘文:“元始三年,廣漢郡工官造乘輿髹畫木黃耳棓。容一升十六侖。素工昌、髹工立、上工階、銅耳黃涂,工常、畫工方,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這段銘文說這個杯子叫黃耳棓,并且有容量,“一升十六侖”,仲師的意思是從前用黃耳棓做劑量標準,不是十分準確,現在改用升做劑量標準。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就是古方,包括將息法,以前就有,大家一直這么用。仲師改為升、斗劑量,專門做個聲明。
現在有很多麻杏石甘湯的制劑或麻杏石甘湯的加減方,如麻甘合劑、麻杏糖漿、小兒清肺化痰顆粒、小兒咳喘靈顆粒等,如果把麻杏石甘湯視為治喘的處方,就大大限制了本方的治療范圍。嶺南傷寒大家蘇世屏先生盛贊曰:“此方之功用,善用之則泛應不窮,能治溫病暑病,肺脹喘咳,及小兒發熱,忽然驚厥,昏迷痰涌等證,卓著成效。較之銀翹桑菊,誠有泰山之于坵垤者也”。臺灣經方大家張步桃先生說:“這個方不光只是治氣喘病,頭皮屑、頭皮癢也可以用,鼻塞、咳嗽、肺炎、頻尿、皮膚病……等都可以用麻杏甘石湯來治。紅腫熱痛的皮膚病也可以用麻杏甘石湯來治,因為肺主皮毛,有肺熱、風熱的可以使用……另外小便頻數,甚至遺尿都可以使用。因為肺屬金,金生水,我們利用發汗的方法,減少身體內水分,可以減少尿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