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課前思考:
1.什么是外證?外證與表證有何不同?
2.外證未解必須用桂枝湯嗎?能不能用麻黃湯?
第59條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吳謙注:“太陽病外證未解,謂太陽病表證未解也”。方有執曰:“外證未解,謂頭痛項強惡寒等證尤在也”,注家大多將外證等同于表證,認為汗解就是解表,其實是混淆了表證與外證的概念。內外表里是傷寒的重要概念,有其特殊含義。表里是絕對概念,內外是相對概念。太陽病有表證,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有里證,如蓄水證五苓散證,蓄血證桃核承氣湯證。我們可以說桂枝湯證是太陽病的表證,但不能說桂枝湯證是太陽病的外證。外證可以包括表證,但不等于表證,相對于惡寒發熱而言,咳喘、嘔逆是太陽病的里證,相對于小便不利而言,咳喘、嘔逆是太陽病的外證,但不是太陽病的表證。如第37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微喘也好,喘家發作也好,是太陽病的里證,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等太陽病的表證沒有因誤下而解,反而因為表不解引發太陽病的里證微喘,微喘是因為表不解引發的癥狀,是太陽病的外證,不是太陽病的表證,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解表,使體內氣機恢復升降出入的正常狀態。再如第88條:“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太陽病外證不解,先解外證,后治里證,是傷寒論的治療原則。
陽明病不說表里,而是
說內外。如130條:“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是由于陽明里熱太盛,表現于外的癥狀,所以叫外證。還有一種外證是站在六經基礎上的內外,對少陽來說,太陽為外,對陽明來說,少陽、太陽皆為外。如“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這里的“外證未去”就是“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單純的“發熱,微惡寒”可以稱為表證,但“支節煩疼”不能叫表證,伴隨“微嘔,心下支結”時,沒有表證,只有外證。
“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脈浮為病在表,輕輕按壓脈管即得。脈弱主虛,重按無力。《傷寒論·辨脈法》:“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吳謙先生將本條放于“脈浮者……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之后,有重要的意義,脈浮弱雖然有發熱的表證,但因為津液虛,不能因“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而用麻黃湯發汗,而是用有補虛功效的桂枝湯發汗。 “宜桂枝湯”,傷寒中有“主之”、有“可與”、有“宜”,用“主之”是很肯定的話,就是用桂枝湯效果最好,用就得了。用“可與”是商榷的話,用桂枝湯雖然不是最合適的方案,但也能解決問題。用“宜”是適合、應當的意思,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適合桂枝湯原方,而是從桂枝湯類方中選擇一個最適合的處方。比如一個外證未解,脈浮弱的桂枝湯證患者,胸悶,就用桂枝去芍藥湯,氣上沖胸就用桂枝加桂湯。常年老胃病,胃中虛寒,經常有些隱隱作痛,就用桂枝加芍藥湯。素有心悸,胃脘隱隱作痛,就用桂枝加芍藥加飴糖的小建中湯。經常失眠,就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