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信,我認為是可以的。在書寫過程中會少掉不必要的情緒爆發,從而能夠冷靜的看待事物,同時減少了面對面時孩子的恐懼感(他們會害怕家長有負面反應,會指責他們,從而不愿意跟家長交流)。不過在內容上還是要減少命令式的語句,用一個筆友的態度和他溝通,才能引導孩子逐漸打開心扉。
我這里寫了一些可以稍加改變的話語,希望對您有用:
“你為什么不好好學習?”——換成“你感覺很難受和沮喪,所以不愿意去學習是嗎?”
“我做了這么多,你能不能體會一下我的感受?”——“你是不是感覺疾病讓你有一些壓力,而不想跟我們交流?”
“把碗刷了!”——“媽媽今天可能有一點累,能不能請你幫個忙?”
“多運動,對你好!”——“你是不是覺得運動很累,完不成又覺得很難過?”
“你吃這么多垃圾食品,遲早要出問題!”——“你覺得這些食品很好吃,但我認為這對你的健康不太好。”
這里有幾個重點:平等、傾聽、用孩子的視角跟他溝通。《非暴力溝通》里有更加具體的方法。
孩子希望的是一個平等的傾聽者,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命令者。病癥會導致安全感的缺失,而缺乏安全感的一個表現就是自我意識特別強,別人說一些命令式的話都可能讓他產生“我做的不夠好”的感覺。所以一上來就談論學習的問題,很容易受到孩子的反抗,所以從一些輕松的話題入手,比較容易打開孩子的心扉。比如游戲、美食等他感興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