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孩子生病后會努力學習,學到了很多理論知識,但是從實際操作的層面很難進行。我近期看到一個不小心打碎碗的孩子與爸爸的互動視頻,這個視頻中爸爸的陪伴與共情做的非常到位,很具有借鑒意義。今天將從這個視頻內容入手,帶大家一起看看,陪伴與共情的具體運用是怎樣的。
視頻觀看鏈接:(由于瀏覽器問題無法直接放視頻到公眾號文章內)
孩子打碎祖母留給媽媽的碗,國外父親教科書式的教育值得所有家長學習!
01
————
圖源:bilibili
(1)先確認孩子的狀況
孩子摔碎了碗,不安的站在椅子上,害怕恐懼。
爸爸第一時間確認孩子的安全“你沒事吧,沒傷到你吧”
這樣的確認傳遞出一件事:無論發生什么事,都沒你重要,來自家人第一時間的關心是一種巨大的支持力量。
(2)不帶評價的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
這位爸爸的問句很有藝術性,他說的不是“你怎么把碗摔碎了”,而是“這是媽媽最喜歡的碗了,怎么會碎了呢?”我想這位爸爸其實是想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但是并沒有直接下定論是孩子把碗摔碎了,因為這樣的詢問其實帶著責怪。不先入為主的對孩子行為貼標簽,這一點在這篇文章內也有詳細說明。
(3)安撫情緒,在強調重要性的情況下減少擔心
當孩子回答因為想拿香蕉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碗摔碎時,爸爸并沒有順著孩子說“哎呀你怎么這么不小心呀,這可怎么辦呀”之類的話,但也沒有刻意回避這件事的嚴重后果。爸爸先是說明打碎這個碗很重要“這個碗是媽媽的祖母留給她的”,緊接著安撫孩子“沒事的,這只是一個小意外對吧,所以我們不要太擔心”,這句話蘊含的力量極其強大。很多孩子因為做錯了事而感到內疚,常常會進行自我攻擊,覺得自己做的特別不好等等。但這位爸爸弱化了內疚的部分,強調這是一個意外,并不是故意的。孩子的內疚往往會反復出現,所以家長也需要不斷強調這只是一個意外。“我們不要太擔心”這句話就傳達出和孩子的情緒在一起,和孩子一起面對。
圖源:bilibili
(4)伸出援手,幫助其處理現實情況
這位爸爸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需要把這里清理一下”,其實這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去清理,但這位爸爸選擇讓孩子先呆著,因為碎片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爸爸主動承擔清掃的職責,這提供給孩子很現實的支持和幫助,并不是讓孩子孤身一人面對。
(5)安撫孩子內疚自責的情緒
這時候孩子會很內疚很自責,爸爸也在不停安慰,并且強調這只是一個意外,并不是一個故意的錯誤。
圖源:bilibili
(6)共情與理解孩子的處境
這個簡短對話互動非常精彩。
當事情已經發生,孩子已經從慌張堂皇的狀態平靜下來,需要開始處理事件時,
爸爸提出:“我們該怎么跟媽媽解釋?”
孩子的表情一下子帶著恐懼害怕和無助,馬上就要哭泣了。
這時候爸爸的反應很值得學習,他帶著極具情感的表情和語調說:“oh,我懂,我和你的想法一樣”
強烈推薦大家看看原片,這段情感的支持和共鳴就發生在一瞬間,非常有力量。我們一直在說共情如何做,這位爸爸真的做得非常好。孩子什么都沒有說,只一個表情出來,爸爸馬上就能夠安撫到孩子,一句“我懂”就夠了。
圖源:bilibili
(7)支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到了要解決問題的時刻,爸爸很富有智慧的做法是詢問孩子“有什么好的建議”
孩子回答“我們應該買個新的”
爸爸先肯定孩子的想法再提出這個建議存在的問題。這個部分其實是爸爸在支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要不要行動呢?”這個問句體現出對孩子的支持和尊重,即便孩子的年齡很小,但爸爸也不是一直在催促著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是鼓勵其作出決定,承擔責任。
圖源:bilibili
(8)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這段對話也很精彩,很多時候我們在支持孩子處理一些困難問題時,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性和惰性,孩子會覺得這件事是父母的事,或者孩子改變的動力減弱,孩子會將責任轉移到父母身上。
但這位爸爸的回復很堅定和明確,表明這件事是孩子的責任,爸爸只是在幫助孩子。
圖源:bilibili
(9)適當的教育指引
孩子有時候很難明白怎么做會比較合適,尤其在社交中,這時候爸爸出面教孩子一些處理問題的技巧,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學習和成長。例如弄壞別人東西不僅要道歉和彌補,還要有額外的補償表達歉意,選擇媽媽喜歡的禮物。這樣的建議對于小孩子來說是新的社交規則學習。
圖源:bilibili
(10)鼓勵面對,勇敢承擔
有時候即便已經構思好如何處理問題,但孩子在面對一些棘手情況時依舊會有害怕和恐懼,這時候爸爸的處理是堅定且溫柔的。他堅定的告訴孩子“欺騙是不對的”,再溫柔的安慰“無論發生什么,都是一個意外”鼓勵孩子面對現實,勇敢的承擔后果。
02
————
短短2分鐘的視頻內涵豐富,讓我聯想到許多家庭的狀態。
故事中孩子與爸爸的互動可以引申到許多的家庭場景中,例如孩子因情緒問題向家長提出要休學請假后,孩子休學準備復學等情況。這個視頻中孩子的表現也代表了許多因病休學孩子的情緒歷程,而這位爸爸的做法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
如果孩子因情緒問題向家長提出要休學請假,那么也許可以從以下思路去理解陪伴和共情孩子。
(1)先表達關心
先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孩子既然都已經主動提出來難受,在學校待不下去,一定有原因,但就像這位爸爸沒有先關注打碎的花瓶一樣,需要先關注孩子到底發生了什么。這時候聚焦點不在“你為什么不去學校?”,而在“孩子一定是遇到了一些困難,那TA現在還好嗎?”
關于關心孩子,大家還可以閱讀這篇文章,里面有更細致的介紹。
(2)不帶評價的了解事情發生的經過
不先入為主判斷孩子休學是因為什么,有時候家長帶著預設去跟孩子交流,會讓孩子倍感壓力。比如一聽到孩子想要休學就反問“是不是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不強?是不是孩子太脆弱?是不是孩子想偷懶?”帶著這樣先入為主的判斷,就更難了解孩子身上發生了什么,離孩子的心越來越遠。
關于不帶評價的理解孩子,大家還可以閱讀這篇文章,里面有更細致的介紹。
(3)安撫情緒,在強調重要性的情況下減少擔心
孩子提出休學,休學當然對其影響是很大的,這時候家長需要強調一下事情的重要性,例如“休學的影響很大,不過沒關系,我們暫時離開學校一段時間,休息一下也沒關系”
休學也是一個重大決定,大家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或許能夠給到您幫助:
(4)伸出援手,幫助其處理當下情況
孩子感到抑郁焦慮或者出現軀體癥狀等,家長可以伸出援手,提出帶孩子去醫院或者進行心理咨詢,提出什么解決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關心自己的。
當然,孩子生病后父母也會不知所措,關于醫院就診和尋找心理咨詢師,以下兩篇文章可以參考:
(5)安撫內疚自責的情緒
孩子提出休學或者真的休學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會有一種自責愧疚,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或者覺得父母為自己付出很多等等。這時候需要安撫孩子內心的不安,告訴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不是孩子的錯,沒關系,都可以慢慢解決。
(6)支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休學再復學,這件事是困難重重的,但是也需要支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家長再著急也沒用。
這時候經常出現兩類情況,一類是孩子悄悄轉移責任,讓家長也覺得自己是孩子復學的主要負責人(也許家長的確需要對孩子休學負責,但最終進行復學行為的主體是孩子本人,所以主要負責人是孩子),家長別被孩子繞進去,孩子是主體。
有時候也不是孩子在“繞家長,而是家長太心急,想要走到孩子前面,想讓孩子快點復學,催促變成壓力,孩子就更難復學了。這時候要給到孩子很多的支持和理解,就像視頻中爸爸問孩子“我們該怎么跟媽媽解釋?”,孩子的表情一下子帶著恐懼害怕和無助一樣,當真的要去解決問題,真的面臨復學時,孩子想要退縮太正常不過了。這時候就像這位爸爸一樣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就很重要。帶著極具情感的表情和語調說:“我懂,我和你的想法一樣”
(7)學會彌補,勇敢面對
事實上,復學就需要做很多額外的彌補,例如很多課程落下需要補充,與同學關系生疏需要重新建立等等,這就是一開始做下休學決定需要面對的。孩子要進行休學,未來復學就需要額外承擔一些責任。這是非常正常的事。同時也需要家長不斷在旁邊鼓勵支持孩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