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仲景方藥古今應用》、《中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肩臂疼痛的事兒。
前幾天,我看到一位讀者的留言。她說,她的一側肩膀和手臂,這么多年來一直不好。天涼的時候,就疼。哪怕是夏天,只要空調一吹,她也會疼。一疼起來,整條胳膊不敢動,就像癱瘓了半個身子一樣。
其實,這樣的患者,文老師從前還碰上過不少。
在這里,我想給你說一張,我早年學習來的一張驗案。這么多年來,它給我的幫助特別大,可以說間接地治好了不少人。我把這里經驗,也說給你聽聽。
話說有這么一個女子,當時是57歲,初診時間是1987年11月。
這個人,右側肩膀疼,曾經被醫院確診為肩周炎。各種西藥,或者說中成藥,此人吃了不少,效果不好。外用的膏藥,貼了無數,也不管事兒。
到最后,她的右側肩關節就劇痛不已,尤其是遇到寒冷天氣,疼痛更加難以忍受。右側上肢活動受限,無法外展,無法上舉,更不可能后伸。肩膀前部壓下去特別疼。
怎么辦?最后,此人決定喝湯藥試試。
刻診,見患者脈沉弱,苔薄白,舌質淡。
就診時,患者自己透露,她從來都不耐寒冷,一到天涼的時候就不舒服,抗寒能力比一般人差。體質似乎天生就差人一大截。
了解到這些以后,醫家給開了一張方。但見——
黃芪50克,當歸15克,白芍30克,桂枝15克,片姜黃15克,羌活12克,伸筋草20克,紅花10克,威靈仙12克,沒藥12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等第三次煎的時候,藥液加食醋500克,然后用紗布蘸藥液來熱敷肩關節。
結果如何?患者應用10劑以后,肩關節疼痛大大減輕,而且有了久違的溫熱感,不像以前那么涼了。右上肢活動范圍大大增加。
這時候,原方繼續投用,桂枝減量到12克,片姜黃和威靈仙都減量到10克。
八劑藥用完以后,患者諸證悉平,右側肩關節活動如常。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于1993年的《山東中醫雜志》。
這里的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
你看,這個患者,就診時脈沉弱,苔薄白,舌質淡,從來身體瘦弱,畏寒,體質不佳。這一看就知道,患者屬于氣血不足。對吧?
氣血不足,意味著患者正氣虛弱。運行于體表的陽衛之氣,就不夠用。于是,面對外頭的寒邪,此人無力抵擋,所以出奇地怕冷,肩部常年受風寒的襲擾,使得氣血阻滯、經絡郁閉,她的疼痛就在所難免了。
這個時候怎么辦?就得補足氣血,溫經祛風散寒,起到扶正氣、行氣血、通經絡的作用。
我們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黃芪50克,當歸15克,白芍30克,桂枝15克,片姜黃15克,羌活12克,伸筋草20克,紅花10克,威靈仙12克,沒藥12克。
這里頭,黃芪重用50克,起到補氣的作用。這對于提振患者體表陽衛之氣,增強抗風寒的能力,至關重要。當歸配黃芪,則重在益氣補血,改善氣血不足的問題。
白芍30克,除了輔助當歸養陰血,更有緩急止痛之意。
桂枝,則溫通經脈,散郁滯在肩部經脈里的寒邪。
羌活、威靈仙、伸筋草,祛風通絡、除濕止痛,以化散盤踞在肩部的風寒之邪。
紅花、片姜黃,活血通經止痛。尤其是姜黃,特別善于走上肢的經脈。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它是在黃芪桂枝五物湯的基礎上,加減而來的。
這個方子,文老師給大家寫一寫,目的是給受此困擾的朋友,提個建議。這就是,我們應該科學理性地看待自己身上疾病,對它有了客觀了解。
你的肩臂,為啥遇寒就疼啊?因為你氣血不足,耐不住外頭的風寒。對此,膏藥貼再久,無濟于事。膏藥能干啥?散外邪,通經脈。但是,它不可能替你補充氣血。
因此,對某些患者來說,通過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棗)來做底子,配合活血通經、祛風散寒之品,就能取得療效。因為這個思路,能幫助人補益氣血。扶正和驅邪兼顧,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思路。
日常生活中,有類似困擾的中年、中老年和老年朋友,是不少的。大家的普遍特點是,身體氣血不足,平時畏寒怕冷,總想多穿點,穿少了涼著了,肩膀就不舒服,甚至疼起來無法忍受,脈弱,舌淡,形體看上去比較虛弱。可以這么講,在一個小區里頭,這樣的老人,總會有那么一些。不信,你可以去觀察。
上文所援引的驗方,有一定代表性。但是,非專業讀者,還是要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辨證,千萬不要錯了。專業的讀者朋友,我們就將其作為優秀經驗加以吸取吧。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