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按下快門的那一刻開始,一張照片就開始了它的奇幻旅程。從拍攝到后期再到輸出保存,承載一張照片的數據將會經過相機、存儲卡、電腦內存、若干硬盤等多個步驟。
高像素圖片的后期處理,尤其是堆棧/拼接、調色濾鏡等操作,一方面考驗電腦處理器的運算能力,另一方面也對電腦的“心胸”(內存容量)有著很高要求。心胸寬廣,各項操作便能順利完成;小肚雞腸,結果可能就不是慢上幾秒、幾分鐘那樣簡單了——相信不少朋友在使用Photoshop、Lightroom的時候都遇到過“內存不足無法保存”的錯誤提示。
圖片處理到底需要多大的內存?答:越大越好。在ET看來,以圖片處理為主要應用的電腦,8GB內存是底線、16GB是標配、32GB或64GB也并不為過。
目前,市場上的內存主要有DDR4、DDR3兩大類(具體來說還有臺式機、筆記本,標準電壓、低電壓的差別,因為篇幅有限,這里恕不展開說明)。選擇哪種內存,是處理器和主板共同決定的。
這里ET只想說一點:對整機性能來說,DDR4并沒有比DDR3有多明顯的提升;但對圖片處理來說,DDR4的最大好處是將單條16GB內存拉入到主流價位。大多數筆記本只有1-2條內存插槽,臺式機則有2條或4條內存插槽(少數產品上有8條內存插槽,但價格不菲)。在DDR3時代,大多數電腦只能達到8GB或16GB內存;而在DDR4時代,32GB或是64GB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在內存產品中,金士頓、威剛(A-DATA)、海盜船是口碑較好的3個品牌。對于不考慮超頻的朋友來說,購買DDR4-2133、DDR4-2400規格的產品就可以了。
▲金士頓HyperX DDR4-2400內存
(戳這里直達產品購買頁面)
目前,保存數據的方式主要有3種,分別是:
以修圖為主要應用的電腦一定要配備固態硬盤,它能大幅提升開機、軟件啟動和圖片加載速度。容量120-128GB即可滿足操作系統、常用軟件的保存,還可以有余量放置待處理的照片文件。其實固態硬盤對于視頻處理的意義更大,只不過目前500GB以上大容量、高性能固態硬盤的價格還比較昂貴。
提示:固態硬盤通常不需要分區。對于配備固態硬盤的電腦,完全沒必要將常用軟件裝到其他分區里。
對于照片文件的存儲、使用,以及不同類型存儲設備的搭配,ET的經驗和建議是:
上述操作看起來比較繁瑣,但如果養成習慣,就會變得非常自然。最關鍵的,這些操作可以讓你的照片文件更安全。
有一種產品叫混合硬盤,它相當于將1塊機械硬盤和1塊小容量的固態硬盤整合在一起,利用固態硬盤給機械硬盤加速。性能和單位容量成本上介于固態硬盤和機械硬盤之間。混合硬盤在零售市場上并不多見,最愛使用混合硬盤的是以蘋果為代表的電腦生產商。
對于硬盤類產品,目前存在多種接口,具體來說:
OK,說說產品選擇吧。
機械硬盤方面。針對臺式電腦,目前3TB容量產品的價格是比較適中的。如果你聽從ET的建議搭配了固態硬盤,那么機械硬盤基本上就變成了數據存儲盤——這時候就不用太在意硬盤的傳輸速度了,選擇5400-5900轉的低轉速、低功耗產品也是合理的。
目前,生產機械硬盤的廠商就剩下西部數據(WD)、希捷(Seagate)、東芝和HGST(前身是日立,文章最后會有一個存儲廠商合并附表)。別問機械硬盤哪家靠譜,再靠譜的牌子也有不靠譜的單品。真想安全的保存數據,還是要上支持RAID冗余功能的陣列盒、NAS(網絡存儲器)。這個會在修圖電腦之網絡篇展開說明。
在上一次發布時,很多朋友在評論中詢問移動硬盤的選購。首先,ET建議大家盡量購買大品牌的移動硬盤,比如西部數據、希捷、東芝、LaCie(萊斯,希捷的高端品牌);然后就是不要太過相信1塊移動硬盤,盡量將數據多保存幾份。除非你的移動硬盤就是放在家里、辦公室里不移動,否則ET并不認為一塊會被搬來搬去的硬盤能夠很安全的保存數據。
固態硬盤方面。針對全新的臺式電腦,ET建議選擇帶有M.2插槽的主板,并搭配M.2接口固態硬盤。至于是mSATA還是PCI-E 4X規格,這個就看你的預算了。ET只能說,從機械硬盤到固態硬盤,開機、軟件啟動、照片文件加載的速度提升是非常明顯的;但要說從mSATA到PCI-E 4x,可能主觀感受的變化遠沒有測試成績的提升來的明顯。
至于筆記本電腦,情況就比較復雜了。蘋果Macbook系列的大部分產品,不少輕薄型Windows筆記本都無法自行加裝、更換硬盤。對于可以加裝、更換硬盤的產品,拆裝步驟,對硬盤大小、厚度、長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建議大家先去官網上查詢產品資料;然后看看PCPOP、IT168的評測文章,或者到IT168本友會論壇上搜索下用戶的拆機帖子;再不行只能送到售后或者賣電腦、修電腦的地方看看了。
固態硬盤哪家強?Intel、三星、鎂光、浦科特、創見、閃迪、東芝……選擇還挺多的。最近一段時間,ET用的三星產品比較多,特別是SM951、950Pro、960Pro,那個讀寫速度真是假不來的。
呃,我猜有朋友會提到SLC、MLC、TLC……忽略吧忽略吧,消費類產品真的沒什么影響。
▲三星850EVO SATA接口SSD
(戳這里直達產品購買頁面)
▲三星950PRO M.2接口SSD
(戳這里直達產品購買頁面)
▲Intel 750系列PCE-I接口SSD
(戳這里直達產品購買頁面)
以上,還不包括被希捷收購的一些存儲技術公司。
HGST、閃迪仍然保留獨立品牌。
OCZ目前是東芝的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