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重要的思想來源于哪里?我想一定是那些經典的書本了,所以本篇雖然討論的是閱讀,但是閱讀往往達不到閱讀的真正目的,所以我的標題忽略掉了“閱讀”二字,直接關注閱讀的目的。
其次,我要說一個事實,對于90%的人來說,90%的閱讀都在完成“看完一本書”這個任務:你會經常看下這本書一共多少頁,你已經看了多少頁,還剩多少頁,然后想下自己計劃多久看完,有時甚至想一下要不要換一本書,兩本交替著看。這是一種幾乎無效的閱讀。
但是,這還不是我今天要說的重點,今天要說的是,即便把所有“很認真的看完一本書”的人都挑出來,其中90%的人,90%的閱讀仍然是無效的。
即,90%的認真閱讀,仍然是無效的。
即,90%的認真閱讀,仍然是無效的。
即,90%的認真閱讀,仍然是無效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你為什么要閱讀?拋開娛樂性的閱讀不說,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簡單粗暴點說就是:提升自己,賺更多的錢。對,我所說的“仍然是無效的”,就是很功利的指不能實現“賺更多的錢”這個目的,為什么呢?
我在公眾號另外一篇文章內已經說過,只要你認真思考一下,自己如果今后賺錢了,錢來自哪里,你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金錢來源離不開兩個字:做事。即便是像炒股之類大量靠腦力的事情,你還要動動手買進賣出。所以,金錢來自做事。
只要你認可金錢來自做事,那么如果你想賺越來越多的錢,就有兩條路:
第一,更高效地做事,提升“把事情做成功”的能力。
第二,不斷脫離低效的事情,讓自己升級做更高效的事情。
譬如,你開了一個服裝門店,因為你學到了門店運營的精髓,你的門店比同行都賺錢,這屬于“第一”;三年后,你一邊開一家服裝公司,一邊做投資,這屬于“第二”,你已經從前者相對的低效,升級到了現在相對的高效:單位時間賺錢可能翻了好幾倍。注意,低效高效是相對的,開門店也可能是高效,如果你以前是在一家服裝店打工的話。
就是這個邏輯,通過運用知識,第一,對于眼前的事情,有能力更高效地完成;第二,有能力不斷升級自己,去做更高效的事情。這是我認為大部分人可以走得通的“知識變現之路”。與之相反的狀態你想想就知道了,無非就是眼前的事情老搞不定,更沒有能力去做更高效的事情。具體一點就是,一份工打了N年,工資還不怎么漲。
那么,現在思路就很清晰了,所有能夠幫助你達成“第一”和“第二”的閱讀,就是有效的閱讀。反之,若不能,則無效。
什么樣的閱讀能幫助我們實現“第一”和“第二”呢?
我認為目前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直接把那些牛人的思想、理論、方法等復制進自己大腦,不是簡單的知道,或者聽說過,而是要讓這些思想真正的像在自己大腦里扎根了一樣,你隨時可以調用它,用來指導自己做事。
你對它的熟悉程度,就像你可以隨手寫出的成語一樣,但凡稍微陌生一點的成語,你在寫文章的時候都不能得心應手的去使用,所以,如果一些思想你只是看一下,了解一下,甚至一兩個月后幾乎忘記了它的存在,那么你就不可能靈活的使用它。
做事就像醫生抓藥,你不可能憑借一個兩個月前好像看過的藥方給別人抓藥,對于知識來說,不達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很難對你產生作用。要不斷思考,不斷強化記憶,重復重復再重復,最后達到的境界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你可以隨便從書架上抽出一本一個月前讀看過的書,問問自己,這本書內作者最重要的思想是什么?我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它可以讓我更高效地做事,我使用了嗎?如果沒有,那么你上次的閱讀就是無效的。
最后,我想舉一個例子,把這個問題說得更透徹一點:一個剛生過孩子的媽媽,可以買一本非常權威的育兒百科之類的書,書里邊的內容,就是我說的“思想、方法”的代表,因為它可以讓一個母親在嬰兒遇到問題時,不再憑自己感覺去低效地處理,而是一步到位更高效的處理好問題。
即使這個媽媽把這本書全部看了一遍,這本書仍然不屬于她的,她最多遇到問題的時候翻開目錄去找解決的辦法,不過這對一個母親來說已經足夠了,但是,要知道我們生活中不是扮演一個母親的角色,因為我們不可能遇到各種問題的時候再去翻書找答案,生活中我們更像一個醫生的角色,只有提前把各種問題和應對的辦法牢牢地刻在腦子里,看病時才能隨時調用。
切記,我們每天不是背著書包去做事的,是要靠腦子給人抓藥看病的,看好了病才能賺錢,別指望似懂非懂,似曾相識的知識去幫助你做事,藥方要牢牢地刻在你腦子里,才能靈活地使用。
所以,即便是認真閱讀的人,往往也是把一本書從頭讀到尾,這些內容從來沒有經過他的思考加工,甚至讀完這一章,上一章的內容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那些重要的思想更不會牢牢地刻在他的腦子里,所以,對于指導他做事來說,幾乎沒有多大意義。
首先說一下,我認為,一件事情搞得步驟越復雜,越難讓別人照做,我提倡簡單,直接抓核心,閱讀也是如此,即便是超級高效的閱讀,做法一定也要簡單,只要你愿意做,很容易照做。否則,即便寫一篇很專業的《高效閱讀的18個步驟》,又有幾個人使用呢?
在你想做一個超高效閱讀的少數派時,第一個應該放棄的觀念就是:快速讀完一本書。因為,越是經典的書籍,快速讀完的收效越小。
我的做法是:
第一步,兩個“跳出來”,讓你讀透一本書
如何比較高效的搞透一本書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經常跳出書外,思考、分析這本書。
越是吸引人的書,越容易讓你很過癮的一路閱讀下去,直到讀完之后,合上書本,閱讀告終。這樣做很低效,因為你在閱讀時全部的注意力都被書本吸引,你的注意力越是被強烈的吸引,你就越難進行主動思考,而對于高效閱讀來說,思考至少占80%的工作量。
參考很多閱讀方法的書籍之后,我自己總結了一個最簡單高效的方法,就是兩個跳出來:
一、當你對一本書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就開始從第一章閱讀,當你讀完第一章的時候,一定要停下來,從閱讀中跳出來,重新翻到本章開頭,快速的把整個章節過一下,搞清楚這一章作者到底在說什么?試著用自己的話寫下來,如果寫不下來,說明你還不懂,繼續研究直到明確懂了。每一章都這樣做。
二、當每一章都讀完之后,從整本書里跳出來,看看自己寫的大綱,結合書本,思考一下不同的章節是什么關系,再思考一下這本書作者最重要的結論或者主張是什么?也寫下來。
閱讀中隨時把作者下結論的部分劃出來,把自己不太懂的地方也劃出來,打上一個問號,把頁碼標記在大綱上,等到閱讀完整本書之后,有些不懂的內容自然就清楚了,如果仍然不懂,可以查閱其它資料。
就這么簡單的兩步,先從每一章里邊跳出來,回頭分析這一章;讀完后再從整本書里跳出來,分析整本書。只要這兩步做好,相信你已經對這本書理解的比較透徹了。
如果你覺得我說的過于簡單,你還有很多具體細節需要問,可以參考《如何閱讀一本書》,但是我還是想讓你牢牢記住這兩個“跳出來”,因為它夠簡單,簡單才有用,我相信90%讀過《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人,并沒有改變自己的閱讀,因為它寫得非常詳細,詳細到很多人覺得沒法去照做。
這兩個“跳出來”就是我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等書時,提取的精華,變換成我自己的方法,把復雜轉換成簡單,然后馬上去執行,然后做事效率馬上提升N倍,這不正是我們閱讀的目的嗎?
建議你閱讀其它書籍時,也要有這樣一個思路:提取作者思想精華,變成自己的,改變自己做事方式,提升效率或成功概率。否則,閱讀有什么意義呢?
第二步,把思想精華刻在腦子里
不斷重復,是把思想刻入大腦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佛教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地方就是,它的學習方法,一本佛經,不斷的誦讀,看似低效,實際上是真正能改變人的最高效的方式。
你要相信自己的大腦和身體,如果你每天給自己的大腦輸入100遍“我要做個善良的人”,100天后你的大腦和身體一定會有所變化,這個由不得你自己決定。
所以,要像讀佛經一樣,不斷的重讀,不斷的重讀,那些重要的思想會在自己大腦內形成某種“回路”,最后以至于你想丟棄掉這些思想都難。你能忘記自己的名字嗎?
“爛熟于心”是“靈活運用”的前提,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熟”才是最關鍵。“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為什么不是讀書萬卷,非要加個破呢?讀透讀爛讀得完完全全變成自己的,才是關鍵。
我的一些方法:
1、你可以用手機錄音機,將每一章劃出來的“作者下的結論”,錄下來,非常的簡單,從第一章開始,錄完一個后點暫停,然后翻書找到下一個,接著錄……,錄音以書本的名字命名,然后保存,一般一本書5-10分鐘左右,這可以說是一本書最精華的部分。等你走路的時候,等人等車的時候,所有碎片化的時間里都可以重復聽。我認為大多數碎片化閱讀都是無效的,讀完就丟了,但是這種做法可以讓碎片化時間也超高效利用起來。
尤其是剛認真讀完一本書之后,最好馬上開始錄音并重聽,這個時候你連作者論證的過程,甚至舉的例子都記得,每聽一遍,等于在大腦內“重讀”了一遍,效率非常高。
2、最好給自己制造一個便于重讀的小環境,比如在身邊的書架上騰出一塊地方,專門放置新讀過的書。在家里小碎片的時間里,隨手拿起一本最近讀過的書,幾分鐘從頭翻到了尾,也是效率非常高的重讀。
3、我還習慣把自己剛讀過的書寫到一個小筆記本上,放在書架上“最新閱讀”的旁邊,隔一段時間翻開看看最近幾個月讀過的書,以便隨時找出一本快速重讀一遍。
4、如果你讀完某一本書,發現作者的思想既深奧又非常有用,隔一段時間重新完完整整的認真閱讀一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好書每讀一遍,就有新的收獲。
最后,我認為閱讀跟學英語,是非常相似的。
如果我說90%的人的閱讀,都是無效的,你可能以為我夸張,但是如果我說90%學英語的人,最終都失敗了,你可能會相信。
學英語的人,大部分都在求速成,大部分書也是為了討好這些人而寫的,你看看書名就知道了,但是很遺憾,大部分人仍然是學不會。
很早的時候,了解到一位叫鐘道隆的先生,好像45歲學會英語,不僅是學會,應該是精通,并且是科技方面的。他提出了“逆向法學英語”,簡單說就是戒快速,具體到方法上就是:“不可一詞無來歷,不可一詞不講究”。不管是聽寫或者閱讀,一個詞沒有搞透徹,就不叫學會,你可以想象一下這種方法速度有多慢,但是很多學生按照這種方法學習,英語水平居然突飛猛進,有些甚至一兩個月的“逆向法”學習超過以前一年的學習效果。
我覺得在讀書上,很有必要參考逆向法,沒完全搞懂,絕不放過,這一章你徹底明白了嗎?作者為什么這樣說?作者的論據可靠嗎?有沒有更原始,更深層次的原因?如果不這樣不行嗎?每一章節或每一本書不深度的分析和思考,都不叫真正的閱讀,因為它很難真正變成你的知識,如果它不是你的,那一定不能為你所用。
重點總結:
1、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然后放回書架,一般效果是非常非常小的,甚至幾乎為零。
2、單純的閱讀是無效的,跳出來思考,總結,在閱讀中才是最關鍵的。
3、兩個“跳出來”,可以讓你完成超高效閱讀的第一步:真正的讀透一本書。
4、重復重復再重復,把你讀透的內容精華刻進腦子里,并不斷的將其跟工作生活中的具體事情結合起來思考。
5、即使100個人看完本篇后覺得超級有用,我敢保證最多不會超過10個人去執行,但這樣也挺好,因為這給了你“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迅速超越大多數人”的機會。
《如何閱讀一本書》 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