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我都想寫一篇關于這些小花的日記,但是一直遲遲未動筆。這些野花們充斥著我童年記憶的角角落落。寫這篇純粹是為了記憶那些美好,當然是懷著開心的心情寫作的。趁著假期,好好總結一下它們。(一)鼠曲草這種草在我國分布比較廣,我只是按照記憶寫它而已。花朵不大,沒圖片中的那么黃,作為花,不怎么顯眼。鼠曲草在湖南湘西一帶叫做蒿菜,其中與糯米和粘米,外面用桔樹葉包裹,制作成蒿菜粑,又叫粉粑、清明粑、綿菜粑、軟雀粑,也是瀘州、黔東和湖南湘西自治州百姓喜愛的一種食品。在浙江臺州等地是在清明時節用來制作清明團子的一種輔料。青團子是我一直想吃的,翠綠翠綠的,粘粘的一小團,應該很好吃,但是我們那邊的人沒這么做過,甚至連它是否能吃都不知道。我們都統一叫它們蒿子的,淪為雜草一類。
有一種意大利蠟菊跟它長得很像,又名永久花。意大利蠟菊用來制作精油,很貴,哈哈,外來的植物就是香。沒準我們的植物也能做個精油什么的呢?
(二)東北百合/卷丹/輪葉百合這種百合以前家家都有,野山地里也有,皮實好養,記憶中每家每戶的后院都種這個,現在也能隨處可見。東北天寒地凍,百合不多,這個是很適合寒冷氣候的。輪葉百合跟下圖有點不像,不確定是不是一個。
(三)野刺玫花/果有白的有粉的,小時候叫它野薔薇,有強烈的月季香味,它結出的果子叫刺玫果,你看到的網上的那種冰天雪地一枝紅果的典型東北照片好像都是它。冬天大雪覆蓋,萬物枯寂,只有它還留在枝頭,小時候嘗過,酸酸甜甜很好吃。里面的籽有毛刺,我都是挑出去的。曾想過把它做成果醬,無奈肉太少,即使好吃,也不劃算啊。各地均有跟它很像的植物。植物這東西,門類太多,相似的太多,我只是粗淺了解。引自百科:正名:傘花薔薇(學名:Rosa maximowicziana Regel),又名:牙門太、牙門杠等,屬薔薇目,薔薇科小灌木,是中國高等植物之一。被歐洲各國視為“治療壞血病特效藥”;有“維生素記錄保持者”之稱。生食需要注意不能吃內部的毛刺,容易引起腸炎。食用前應該煮熟了再食用。
(四)龍牙草——小河溝、小路邊,常常見到它的身影,你一定見到過它,但是就是叫不出它的名字。一小串黃色小花。
(五)委陵菜——經常在春天能見到它,黃色的小花花。很小,但是很多個聚在一起,就非常好看。
(六)點地梅——有一段時間特別懷念它,總想找種子在家里種。這個在淘寶上有賣的,但是我沒買,野生的還是不要挖吧,能碰的見它結種子就采一點,沒有也不強求。
(七) 蓬子菜 ——這個我千辛萬苦才能找到它的名字,有點像平常經常見到的鮮切花加拿大一枝黃。味道有點微妙,但是我非常喜歡它的顏色。
(八) 山螞蚱草 ——很小很小的花,不起眼,單看挺好看的。放在一堆插花里,點綴著挺好看。
(十) 草木樨 ——也是很細碎細碎的小花。
(十一)狗舌草——這個也非常不常見,找了N久,我甚至在百度里搜索帶毛的、黃色菊花,哈哈,最后也不知道在哪里把它翻到了。春天開放,比較顯眼的花,中等大小。
大吳風草跟狗舌草很像,如果光從圖片上還分辨不出來,實際看的話,一眼就能看出來了。
(十二)酸漿/ 東北紅燈籠果 ——這個如果成熟了變軟了,還是很好吃噠。酸酸甜甜的,我經常把它用線繩穿起來,掛在脖子上,哈哈。
(十三)筋骨草——這個草不常見到,記憶中它矮矮的,也不怎么顯眼,紫色的花瓣大多被灰色的絨毛所掩蓋,一眼望去,灰突突的。但是每次找到它,我都很驚喜。
(十四)盤龍參/綬草——小時候常見,沒覺得怎么樣。長大了再次找到它的時候,驚著了,怎么模樣這么怪。粉粉的,還是很好看的。
(十五)大丁草——絕對的小花花,葉片毛茸茸的,整株都毛茸茸的,不起眼的小花,插花的話要都放在一起才好看。
(十六)白頭翁花——早春里最艷麗的野花之一。天生模樣討喜,黃色的毛茸茸的花蕊,或紫或紫粉的花瓣,和毛茸茸的葉子莖子,一小撮開在還沒有變綠的土地上,看到它太驚喜了。國外有園藝品種,也有種的。
(十七)野西瓜苗——是南方大秋葵花的縮小版,有沒有關系我不知道。花摘下來,里面有粘液,小伙伴們經常做耳環戴。
(十八)金絲桃——算是野花里的中型的較艷麗的花,花如其名,花蕊千絲萬縷,我喜歡摸它的花蕊,全是花粉,順便幫它傳粉了。有園藝品種。
(十九) 珍珠菜 / 狼尾花 / 高腳酸味草 ——這種像尾巴形狀一樣的白色珍珠般的小花,我是費了好大勁才找到的。小時候經常吃它,酸酸的,碰見一個酸掉牙齒,酸得直皺眉頭,再碰見一個呢,又微微的酸,在野地里找它是我的一大樂事之一。
看看珍珠菜的美。
(二十) 又名馬藺。別名:蠡實、紫藍草、蘭花草、箭稈風、馬帚子、馬蓮 。這個無論野生還是家養的,都有。野生的稍微矮一些,家養的可以長很大一堆,葉子又細又長。
(二十一)一年蓬——這種小白花隨處可見吧,不管南方還是北方,到處都有它的身影。據說是入侵植物來的。但是我覺得它淡淡的,有一種清麗淡雅的感覺。
國外的一年蓬有園藝品種,可以非常好看。
(二十二)貓兒菊——話說以前我一直以為它是藏紅花來的,哈哈哈
(二十三)野生桔梗—— 別名包袱花、鈴鐺花、僧帽花 。沒錯,它就是朝鮮咸菜辣桔梗中的桔梗~~ 花很好看的,是個五角星。每次爬山最開心的就是遇見它了。
(二十三)紫花地丁——這個最常見啦,到處都有,據說有一種花跟它很相似,名字完全不一樣,我沒記住。
(二十四)黃花敗醬/墓頭回——聽說它有臭腳丫味兒,我小時候經常接觸它,怎么沒聞見?可能是太遲鈍了,哈哈。
(二十五)紫斑風鈴草——像一個白白的大袋子一樣,永遠低垂著頭。由于很少能看見,每找著一次,我都要高興半天。
網上找的還有紫色版本,但是我以前沒見到過。
(二十六)藍盆花—— 藍盆花又名輪鋒菊,松蟲草。川續斷科山蘿卜(藍盆花)屬。原產南歐地區。多年生草本,高30 ~50厘米,葉片披針形,邊緣齒狀。花序頭狀,花玫紅色。花期4~5月 。目前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從黑龍江到臺灣。現在有園藝品種的種子,某寶有賣。
(二十七)旋復花——現在我家小區還能看到。全國各地都有分布。小時候我叫它野菊花。
(二十八)地黃
(二十七)野生月見草——只在晚上開放的香飄十里的花,北方的夜來香。野生的要比家養的要小很多。以前上學的時候,那條路兩邊都是這種月見草,晚自習放學歸來,全是它的花香。很美好的記憶。長大以后逛屈臣氏,發現屈臣氏有一款洗發液是月見草的,當時還不知道這個名,心想說什么高端的植物,還月見草,一看,這不是我小時候那小黃花嗎?好多護膚品里添加了月見草成分,這名字真洋氣。
還有粉色的變種哦,是個園藝品種,某寶上有賣種子的,據說超級好養,我今年要敗這個。
(二十八)鴉蔥——這東西經常被錯認作蒲公英。把它揪下來,跟蒲公英一樣,有白白的汁液滲透出來。我們那里叫楊姑奶子,扒下黃色的花瓣,花托部分是可以吃的,有一點甜絲絲的味道,長大后再遇見,跟同行的人說這個可以吃,可他們一個都不知道。
(二十九)少花米口袋——名字很怪異,只在最早春的時候開放,跟連翹一個季節。
全株長這樣。
(三十)棉團鐵線蓮—— 是毛茛科,鐵線蓮屬多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100多厘米。 它的花瓣在半開未開的時候是白白的,毛茸茸的,有點像棉花團,估計是這樣得名的吧。
(三十一)苦荬菜——到處都是啦,城市里也有,可以做雞鴨飼料,不知道人能不能吃。
(三十二)抱莖小苦荬——跟苦荬菜很像,經常會混到一塊去。抱莖小苦荬的花比苦荬菜花小一圈,遠遠的,而且比較高。當然也是一種野菜。
(三十三)苣荬菜(qu mai cai)——這個我非常愛吃,跟蒲公英一樣,是一種野菜。在它比較小的時候,還未開花之前,還沒有變苦,可以涼拌,我們那邊直接做蘸醬菜。
就是在這么小的時候,或者更小。
好想吃啊~~~
(三十四)獨活花——很怪異的名字,是一味中藥。經常在野地里能看到,它與胡蘿卜花、大阿米芹花、當歸花,甚至小茴香花、香菜花都很像。潔白的,星星點點的,用作插花,就像蕾絲一樣,很夢幻。
(三十五)細葉婆婆納——淡紫色的長尾型的小花,小時候經常見到。
(三十六)山野豌豆——這家伙就更常見了。經常看到山野的草地里深紫紅色的星星點點的一片,很好看。
(三十七)石龍芮——被我歸納到最日常的路邊小黃花一類,下面幾個都是跟它差不多。
(三十八)路邊青——同上,路邊小黃花一枚,哈哈。
剩下還有很多,篇幅太長,下次再說。圖片來源于網絡。
第二篇在這里...
https://www.douban.com/note/60517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