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微博上在不斷更新《他到底有幾個女兒》,后來又變成了《他到底是誰》,現在當事人出來說自己是一家八口人,不過仍然還有很多疑問還有被回答。但提出問題的人,已經得到了答案。
即使不去談那個家庭消失的女兒,這個社會消失的女兒也太多了。我們來談談她們吧。
中國社會的男孩偏好一直都很嚴重,事實上那個家庭之所以被網友所關注,正是因為他們看起來是典型的男孩偏好家庭。
男孩偏好就意味著女孩歧視,在云淡風輕的“偏好”背后,其實是女孩的被謀殺、被犧牲、被交換。
男孩偏好從性別選擇上開始,通常有幾種舉措來保障家庭中的男孩偏好。
1.父母一直生育,直到生出男孩為止;
2.懷孕之后,出生之前,進行性別選擇,并將女性胎兒流產;
3.出生后殺女嬰;
4.使用疏忽或不積極救治等機制,增加女童死亡率。
在這四個保障男孩偏好的措施背后,就是無數消失了的女兒。
其實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實行了計劃生育,并且嚴禁性別選擇,仍然有大量的女兒在消失。計劃生育與禁止性別篩選、甚至近年的開放二胎,都難以算是解決性別失衡的好方案,這或許是因為,男孩偏好本身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
社會文化是如何保障男孩偏好的?
大多數的社會都仍然是父系社會,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社會都按照一樣的邏輯在對待女性。父系社會貫徹的邏輯,有一些是靈活的,例如歐洲的農村地區,土地、莊園、財產,女兒是可以繼承的,她的血統和存在是被家族所接受的。因此,男孩固然被他們的社會文化認為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甚至是更好的選擇),但男孩不是必須的選擇。但有一些父系社會的邏輯則是僵硬的,比如中國、印度、南韓。
中國的父系制度在血統的基礎上限定了男性作為傳承線的基礎,這是通過姓氏來實現的,因為社會文化約定孩子跟隨父親的姓氏,女兒和兒子都跟著父親姓,但女兒最終都會結婚,只有同姓的兒子會一直留在家中。如果一個女兒要繼承父親的家業,她要招贅,和一個男人結婚,生下孩子隨她(最重要是隨她父親)的姓氏,她才具有合理正當的身份。而與此同時,她的丈夫卻有很大可能蒙受恥辱,“倒插門”是不好聽的身份,因為他放棄了自己父親的親屬關系,而且離開父母到自己伴侶家庭生活,這通常是女人的行為,像女人的行為通常都是男人的恥辱。
母親從生物學上生育了一個孩子,但社會上的意義,這個孩子屬于父親。他繼承父親的姓氏,父親的親屬是他優先序位的存在,母親的親屬是他次級序位的存在。孩子的父親、爺爺奶奶往往會比孩子的母親、外公外婆分享更多被認可的普遍權力,前者更名正言順,這個名正言順就來自我們的社會文化。一個孩子首先會被認為是父親家的人,其次才是母親的孩子。
宗族觀念,促成了女性被社會邊緣化
我小的時候,我爺爺交了幾百塊錢,加入了一個修譜的活動,就是把可能是中國所有姓這個姓氏的宗族的譜放在同一個更大更系統的譜里,每個宗族有自己的譜,每個家族也有自己的譜,人的名字通過和父親的關系,而呈現在那個譜上。我爺爺恭恭敬敬,放了萬響鞭炮,把族譜迎回家。沒過多久,厚厚的線裝書,就在南方的天氣里發了霉,殘損不堪。爺爺拉著我一起在太陽底下曬譜,指給我,哪個是我的家族,哪個是他的爺爺、他的父親、我爸爸、我弟弟。
上面沒有我。
當然也沒有我媽。
當然我還是有點自知之明的,我覺得女人不能和男人放在一起,女人地位更低嘛。
“爺爺,我是不是在其他譜上?”
“你是女孩子哪里能上譜。”
我也看到有一些人名字后面再也沒有其他名字了,他同輩的人下面卻有好多分叉。
“爺爺,這個人為什么后面沒有人了?”
“這就是絕戶了,沒有生兒子。”
“如果他沒有兒子,但有女兒呢,不能把女兒寫上去嗎?”
“女人不能上譜,這就是老話講絕戶了。”
那是一次很傷心的談話。不知道是陽光曬得我頭發昏,還是難過讓我氣血上涌,我蹲在那些譜前面,鎮定地接受了來自爺爺的宗族文化的洗禮,并意識到,我成績再好,我家人表現得再一視同仁,也許我始終替代不了我弟弟,因為我是一個女兒。
在那次談話之后,我逐漸對宗族文化有所認知,并著力觀察。
在宗族之中,沒有兒子的父親是低一級的,他將無法傳承他的家業、家族的一支將在他這里斷送,族譜上不會記錄女兒的名字,一個男人會因為有兒子完成他對于家族的使命。在宗族文化很有影響的廣大農村,說一戶人家“絕戶”是很深的侮辱,是要斗毆的。
女性是流浪的無名氏。
一個嫁入其他宗族的女性,既不會在自己父親的家譜中留下名字,也不會在丈夫的族譜中留下名字,女性既是流動的,又是消失的。而她一旦出嫁,對整個父親這邊的親屬來說,她都是外人,她從家人的身份中離開了,她屬于她丈夫的那個宗族。
這也是離婚女性在農村將非常困難的原因,她失去了原有的家人,她是一個外人,她將不會再有任何名義得到來自她家人的援助,她父母的土地與她無關,即使她是父母的獨生女,她也不能繼承這一切,因為對其他村民以及宗族中將要繼承她父母土地的男性,她是在侵占他們的利益。父母之處她歸不得,名不正言不順,她是一個結婚之時就永遠地從家族中除名的女兒。離婚意味著她將無家可歸,離婚女性不可能分得她丈夫的任何土地或房屋,運氣好她可以得到一些賠償,多數時候她只是兩手空空的離開而已,得到孩子的撫養是不太可能的,她也極有可能自離婚之日起,再也不能探望她的孩子。
男孩偏好對女性的影響
一旦女性被排除在社會秩序之外,她們變得不重要,或者說更次要了。
男人被認為是家庭中的“人”,在中文是“丁”,他們是一個真實的存在的人,他們承擔壓力,他們繼承資源,而女性對家庭而言,更意味著是一種資源和工具,她們生殖、照顧家人,她們不需要有其他作為人的成長,例如受教育、學習技能、參與社會交往、市場競爭。
女兒通過姓父親的姓氏,而被她父親的家族所接納,但又被認為是家庭中的消耗品,是“賠錢貨”。直到她們可以開始勞動之前,她們是被認為次要的、甚至是累贅的。女兒會在長大后成為資源,因為她可以嫁給其他人,換取金錢或其他利益。對她父母來說,她結婚之后的收益是和自己沒什么關系的,很多女兒固然會贍養父母,但從宗族文化上來說,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女性結婚之后的收入,應該由她丈夫的家庭受益。
我們看到典型宗族文化觀念下的家庭,不受歡迎的主要是女兒,而不是媳婦,這種家庭往往熱衷讓兒子很早就結婚,家族中迎進一個已婚的女性,她地位當然是低的,但她確是一個成熟、可用、工具性的女性,除了生殖之外,她會為這個家庭帶來收益,她不是賠錢貨,她是家庭中的新財富。
在傳統宗族文化中,彩禮對女兒的家庭來說,就是對“賠錢貨”的彌補。對她未來丈夫的家庭來說,就是一種“使用權”的買斷。通過經濟,這種文化觀念得以鞏固。有些家庭會為了高昂的彩禮,而把女兒嫁給并不符合她意愿的丈夫,同樣,也會有些家庭,因為付出了高昂的彩禮,而對待媳婦如同商品,女性從商品到成為工具,這其中她個人的意愿是微弱的、次要的,這是兩個家庭的博弈,她從一個家庭流浪到另一個家庭。
在宗族文化下,成年已婚女性會隨著她對家庭貢獻的增加,而逐漸獲得比未婚女兒更多一點的話語權,但通常來說,不會越過她丈夫的母親頭上去。
女性的權力地位上升,與是否有兒子,是否得到兒子的支持有很大關系。老年男性往往不會在家庭中占有主導地位,盡管他們可能仍然是家族中名義上的決策者,但實際事務往往更多集中在老年女性身上。母親生下了兒子,她獲得了宗族文化中的道德資本,因為她很好的幫助丈夫完成了任務,讓這個家庭有了后人(只有兒子才算后人),她讓這個家庭開枝散葉了。兒子又往往由母親養育長大,母子之間將會分享更親密的聯系,兒子長大之后,他是名正言順的這個家庭未來的主人,他與母親親密的感情聯系又會進一步增加母親本身的權力,當她成了祖母的時候,他的兒子因為完成生育,被父系宗族社會所接納,他取代自己的父親成為了家庭的主人,他的母親將會成為家庭實際的女主人——而他自己的妻子,年輕的已婚女性,在宗族文化中地位往往是低的。
這就是中國古話說“多年媳婦熬成婆”背后的內涵。
中國傳統的文化,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宗族文化,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宗族文化有所退縮,欠發達地區、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多子女家庭,可能依然有濃厚的重男輕女觀念,在中上階層、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化家庭里,男孩偏好就沒有那么濃厚。
但這種進步還不夠快。
二胎性別比沒有降下來,在部分地區,甚至比一胎性別比失衡還要更嚴重,在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仍然有很多人通過性別選擇流產的方式,讓一些女兒消失了。
參考文獻:
Das Gupta, M., Zhenghua, J., Bohua, L., Zhenming, X., Chung, W., & Hwa-Ok, B. (2003). Why is son preference so persistent in East and South Asia? 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hina, Ind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40(2), 15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