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得一次狂嬉笑怒罵皆文章
作者 / 薺麥青青
主編 / 小九
十點視頻原創(chuàng)
作為一個文學熱愛者,這么多年,我一直試圖為莫言畫一張“像”。
通過這張“畫像”,我想努力呈現(xiàn)我對他的認知:沉默寡言、克制冷靜;但另一面,是他不為人知的特質(zhì):懷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柔軟得像一泓秋天的湖水的悲憫之心.....
但這次采訪,讓我們打開了走進他內(nèi)心世界的一扇門。這扇門外的他,曾經(jīng)讓我們高山仰止;而這扇門里的他,更為真實、篤厚、通透與生動。
豐富蘊藉、意趣無窮,于人于作品而言,往往是一脈相承。
持守
2012年,對于莫言和中國作家來說,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無論那年以什么方式書寫,都將被濃墨重彩鐫刻進中國文學史。
作為第一位獲得諾獎的中國籍作家,在授予他的頒獎詞里,最后一句點睛之筆是:“在莫言的作品中,世界文學的春潮淹沒了很多同代人的聲音。”
在此之后整整8年的時間,莫言被外界質(zhì)疑陷入了諾獎“魔咒”,再未推出任何一部新作。
作家蘇童說,諾獎之于莫言是“桂冠”,也是“枷鎖”,伴隨獲獎而來的是無形的壓力和更高的期待,一度使他無法持續(xù)創(chuàng)作。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前主席埃斯普馬克卻對莫言深信不疑:“我相信莫言得獎后依然會寫出偉大的作品,他真的有一種力量,沒有人會阻止他。”
因此這八年,是莫言深陷“俗務(wù)”,又一次次努力掙脫,蓄勢而發(fā)的八年:“獲獎八年來我一直在創(chuàng)作,或者在為創(chuàng)作做準備。”
今年7月底,莫言如約出版了新書《晚熟的人》。
在書的封面上,赫然入目,印著這樣的兩行字:
“十年蓄積,人事全新一言擲地,壁立千仞。”
對于莫言而言,這是一場盛大回歸,更是一次重新出發(fā)。
而書名中的“晚熟”,并非“早慧”的反義詞,莫言對此有他獨特的認知:
“‘晚熟’我想是有很豐富含義的詞、一個短語。首先從藝術(shù)角度來講,我想任何一個從事藝術(shù)工作的人,都不愿意過早的把自己的風格固定住,而這個藝術(shù)的求新求變,這恐怕是所有創(chuàng)作者的一個最根本的一種內(nèi)在的追求。”
除了在藝術(shù)上不作繭自縛,在莫言看來,“晚熟”還代表著一種“厚積薄發(fā),大器晚成”以及“韜光養(yǎng)晦,伺機而動”的大智慧。
1985年,莫言的《透明的紅蘿卜》橫空出世,那年,他還不到30歲。
次年,他便創(chuàng)作出了震驚文壇的《紅高粱》。因此,從成名的年齡來看,莫言絕不是大器晚成的作家。
因積習所致,一個詩人和作家常年形成的風格很難改變,囿于固定的窠臼之中,往往故步自封,但莫言希望自己的風格不斷求新求變,包括題材和寫法,也能不斷超越以往的局限。
而這本《晚熟的人》,讓作家的名字第一次真實地出現(xiàn)在文章中,這顯然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但此“莫言”非彼“莫言”,盡管他們有靈魂上的相通之處,但也有作為“使者”的身份。
對于這一別具匠心的安排,莫言解釋說:“小說中的莫言,實際上是我的分身,就像孫猴子拔下的一根毫毛。他執(zhí)行著我的指令,但他并不能自己做出什么決定,我在觀察著、記錄著這個莫言與人物交往的過程。”
在新作中,“莫言延續(xù)了以往的創(chuàng)作風格,又注入了新的元素——汪洋恣肆中多了冷靜直白,夢幻傳奇里多了具象寫實。”
在他筆下,曾經(jīng)的宏大敘事,在這12篇獨立的故事中,演變成普通軼事,化為小人物的軟肋。
在《紅唇綠嘴》中,“高參”覃桂英熟悉互聯(lián)網(wǎng)運作規(guī)律,為了賺錢,興風作浪,無所不用其極。
在她手下有上百個鐵桿水軍,捧殺與棒殺全憑她的一句話,翻云覆雨之間,就能在網(wǎng)絡(luò)上掀起滔天巨浪。
在文中,她說了一句入木三分的話,“網(wǎng)絡(luò)能把人變成鬼,也能把鬼變成人,當然也可以把人變成神......”
個中深意,耐人尋味。
讀完這12個故事,我發(fā)現(xiàn),這部小說頗得散文的真味——“形散而神不散”,每個人物與故事之間縱橫交錯,串聯(lián)起的,是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和社會的世態(tài)百相。
在他的很多小說中,故鄉(xiāng)高密是恒常的背景,在這塊他無比熱愛和敬畏的土地上,紅高粱映紅了天邊,人們在這里生老病死,艱辛勞作,掙扎求活,上演了一出出時代和命運的悲喜劇。
《晚熟的人》仍以他熟悉的故鄉(xiāng)為背景,但令他無限悵然,又倍感荒唐的是:獲獎后回到高密東北鄉(xiāng),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一夜之間成了赫赫有名、熱鬧非凡的旅游勝地,各種新造的景觀——“土匪窩”、“縣衙門”紛紛涌現(xiàn),“還有我家那五間搖搖欲墜的破房子,竟然也堂而皇之地掛上了牌子,成為景點。”
對于故鄉(xiāng)“今非昔比”的變化,莫言倒是很坦然:“將逝去的留不住,要到來的也攔不住。”
書的最后,忠實地記錄著12個故事成于初稿和定稿的時間,其實從獲得諾獎之后,他就已經(jīng)啟動這部書的創(chuàng)作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謂“十年磨一劍”。
多年來,莫言對文字,有一種近乎“潔癖”式的苛刻與珍惜。
這種苛刻與珍惜,是讓他寫出卷帙浩繁的巨著的原因,更是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歷經(jīng)漫長的數(shù)年,才遲遲創(chuàng)作出首部作品的最好解釋。
珍惜自己“羽毛”的人,才能讓那些“羽毛”永遠閃耀著動人的光澤。
誰的青春不迷茫?誰的人生輕而易舉?
但有時我們恰恰忘了,在一個浮躁和喧囂的時代,保持緩慢的能力,擁有持守的能力。“速成”的成功學只能販賣焦慮,唯有腳踏實地,靜水流深,才能真正獲得生命的成長。
正如莫言曾在一次演講中所說,一個作家一輩子其實只能干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血肉,連同自己的靈魂,轉(zhuǎn)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去。
責任
“母親”這個形象,在莫言的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新書中,莫言再次用細膩的筆觸去寫母親,寫“自己”為不能對母親盡孝而羞愧難當。
“像我母親這種生了病多半是拖著熬著靠自身的免疫力而痊愈的人,偶爾用一次抗生素,那效果就格外地顯著,只輸了兩瓶藥,她就說好多了,并說肚子有點兒餓了。我回到棉花加工廠,拿著我那個破瓷碗,想去食堂給我母親打點兒飯。
我翻了一口袋,只有兩斤粗糧票和一毛五分錢菜票。
無奈何,我只好打了三個窩窩頭,一毛錢的炒豆角。
我往醫(yī)院走,心中羞愧無比,為我每月一次花兩毛錢去理發(fā),為我與工友湊錢喝酒,為我花兩塊多錢買一雙尼龍襪子,總之,我痛恨自己無能而奢侈, 讓重病的母親跟我一起啃窩頭......”
在他的心中,母親是一個偉大的存在,她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如野草一般堅韌頑強。
“戰(zhàn)爭、饑餓、疾病,在那樣的苦難中,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她活下來,是什么樣的力量使她在饑腸轆轆、疾病纏身時還能歌唱?我在母親生前,一直想跟她談?wù)勥@個問題,但每次我都感到?jīng)]有資格向母親提問。”
后來,他從母親的口中終于知道了答案:對于長輩,母親要盡贍養(yǎng)之責;對晚輩,她要給兒女們樹立一個榜樣:不能動輒絕望,不能于人生的戰(zhàn)場“臨陣脫逃”。
所以,盡管母親大字不識,盡管她可以在人間的一切苦難面前死去上百次,但她承擔的角色,肩負的重任,讓她不敢死,不能死:
“無論她忍受多么大的痛苦,身體上病痛,還是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她都必須堅持下去。”
多年后,當已經(jīng)成為父親的莫言,在漫長的陪伴與見證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也一次次體會到了“你不止是你,你還是兒女的父母,你還是至親的靠山”這句話的千鈞之重。
他寫當年陪女兒參加高考的情形,字里行間的焦慮與擔心,和中國千千萬萬個與孩子一起經(jīng)受大考的父母是一樣的心情。
文中,他寫女兒在考完化學后,由于理解錯誤而擅自改動了題干中的一個字,為此擔心當做作弊處理而大哭。
他百般勸說與安慰,又四處打電話,為哪怕根本不可能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做著提前的“善后”,然后在精疲力竭后守護著女兒的夢境:
“凌晨一點鐘女兒心事重重地睡著了……
我躺在床上暗暗地禱告佛祖保佑,讓孩子一覺睡到八點,但愿她把化學的事忘記,全身心投入到明天的考試中去。明天上午考數(shù)學,下午物理,這都是她的弱項……”
小兒女難解人間事,只有當他(她)自己成了父親和母親。
愛與希望
當年,諾貝爾文學獎對他的授獎詞里有這樣一句:“莫言的想象,飛越于整個人類的存在狀態(tài)之上。”
盡管他的想象精騖八極,神游天外,但他的骨子始終脫離不了一個最樸素的愿望。
當我們問他,如果您將忘記所有,您希望最后一個忘記的是什么?
他誠懇地回答:那就是對人類的愛的渴望。
我絲毫沒有覺得這個回答巧言令色或者冠冕堂皇,這讓我想起了英國哲學家羅素的那句名言: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縱觀莫言的很多作品,都可以看到他的這種對人類苦難的強烈同情和悲憫。
不管是《蛙》還是《火把與口哨》,無論寫什么樣的故事,將人物置于什么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中,我們都能在莫言的作品中看到對人性深刻的詮釋跟刻畫。
因此,他說“幾十年來,真正對我造成傷害的還是人,真正讓我感到恐懼的也是人。”
但他沒有將這種傷害化為復(fù)仇的力量,而是升華為悲天憫人的情懷。
最終,能塑造和改變自己的,不是外界的裹挾和影響,而是一個人內(nèi)心強大的底色。
“回顧往昔,我確實是一個在饑餓、孤獨和恐懼中長大的孩子,我經(jīng)歷和忍受了許多苦難,但最終我沒有瘋狂,也沒有墮落,而且還成為一個被人尊敬的作家,到底是什么支撐著我度過了那么漫長的黑暗歲月?那就是希望。”
人都說星火燎原,其實,在我們每一個步履維艱的階段,在每一個生命至暗的時刻,能夠“燎原”的,唯有愛與希望。
每代人的青春與人生主題各有不同,不過,相同的一點是,都要遭逢外部困境和內(nèi)在困境的博弈。
但真正的英雄,“永遠都不是外化的降妖除魔,而是內(nèi)在的艱難跋涉。”
走遍千山萬水,即便歸來已不是少年,但愿你永遠心懷朝陽,永遠熱淚盈眶:
正所謂“人生難得一次狂,嬉笑怒罵皆文章”!
作者:薺麥青青,來自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知名撰稿人。書世間萬象,品人生百態(tài)。個人公號“遇見薺麥青青”(yujianjmqq)。2019年出版新書《你若在對岸,我必定勇敢》,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