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社會誠信缺失:誠信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遺產, 誠者,真誠、真實,信者,誠實、不欺。 誠信者,誠實而守信也。誠信結合在一起就表現為誠懇厚實、有信無欺、坦誠相待。
誠信,作為中國古代的道德規范,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和提倡。社會誠信問題,是關系社會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問題。現代社會誠信的缺失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許多不良影響。重塑社會誠信,既是社會良知的呼喚,也是經濟學研究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儒家以“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范疇,認為“誠者,天地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誠信始終作為一種“善德”為社會各階層所推崇;誠信之光始終普照著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農耕文明走向商業文明。
誠信缺失是指社會中誠信的道德缺失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興”。當前,“ 誠信”問題 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人們迫切需要一個充滿誠信氛圍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可是,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當今中國,社會上出現了不少缺乏誠信的現象。
誠信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崇尚的一個基本美德。誠就是真實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對自己,要真心實意地為善去惡,以誠立德;對他人,要開誠布公,以誠相待。信是指在與他人交往中應當遵守諾言、實踐成約。誠信要求人們守信履約,不弄虛作假,不欺詐為惡。它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和推動社會進步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不講誠信,卻成了目前社會上存在的一個最突出的道德問題。有人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人人都成了商人,因此就是要講賺錢第一。在他們看來,不講誠信、不講規矩,不講道德才能賺錢。講誠信、講規矩、講道德只能賠本。一些人由于上過當、受過騙或者曾經不同程度地做過不講誠信的事,以至于認為誠信的道德信條適用于古,而不適用于今。 在他們那里,人與人之間的誠信關系已蕩然無存,非但認為別人說的話不可信,就是親眼看見的事也認為值得懷疑。由于社會上坑蒙拐騙現象的存在,因而增加了人們的設防心理,有些人常常既不肯對的確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也不肯輕易在真正需要人們幫助的時候接受人們善意的幫助。由于不少地區確有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的惡劣官員,因而許多人對于所有政府官員都抱有一種敵視的態度,寧肯相信小道消息也不肯相信領導干部開會時的講話。 一些人由于看到個別不公正的執法事件和個別貪贓枉的公安干警和執法者,因而寧肯私了人際中的 糾紛和沖突,也不肯訴諸法律。諸如此類的現象在某些地方并不罕見。現實中大量的事實說明,誠信缺失已經給社會經濟發展、 社會秩序的維持和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響。
社會誠信主要包括個人誠信、企業誠信和政府誠信。社會誠信缺失大量地表現為不講真話、不守信用、沒有信譽、弄虛作假等。個人誠信缺失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說假話、假文憑、假證件、假發票、假彩票、考試作弊、偷逃稅款、騙取保險、虛假廣告、假球黑哨、假醫假藥等等,不一而足。我國近年來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屢禁不絕,在人們購買的書刊音像制品當中,盜版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在經濟活動中,企業不講誠信的現象更為突出,主要表現:一是企業不守信用,惡意逃廢銀行債務。二是企業不講信譽,相互之間拖欠貨款。三是企業合同違約嚴重,利用合同進行欺詐。四是企業財務信息嚴重失真。五是假冒偽劣盛行,制假販假猖獗。政府誠信缺失主要表現在一些地區和部門政策多變、不守承諾、隨意性大、暗箱操作。還有一些干部特別是部分領導干部弄虛作假、欺上瞞下。不久前,中紀委、中組部巡視組組長任克禮發表文章,認為“現在的危險是滋生腐敗和不講真話”,提出要把“不講真話”當作一個嚴重問題來解決。誠信的缺失何以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這不能不引起我們認真而嚴肅的思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