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4句,律詩8句
實際上絕句是截律詩的一半得來的
絕句分為5絕和7絕,律詩也分為5律和7律.就是每一行的字數分別為5個或7個
但是絕句只有4句,也就是4行
律詩有8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律詩是八句七韻
絕句是四句三韻
律詩
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六言、七言句,簡稱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如果僅6句,則稱為小律或三韻律詩;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末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對,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于絕句。
唐代律詩在定型化過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變例,有些律詩不完全按照格式寫作,如崔顥的《黃鶴樓》,即前半首為古體格調,后半首才合律。律詩的這種變化被稱為拗體 。
絕句
中國詩體。又稱截句、斷句、絕詩。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它源于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絕句”這一名稱大約起于南朝。梁 、陳時,已較普遍地用絕句泛指四句短詩,其押韻平仄都較自由,或稱古絕句。唐以后盛行近體絕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詩中的前、后或中間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詩集中把絕句歸于律詩。后來也有學者認為絕句是截于律詩之半而成。絕句靈活輕便,適于表現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廣為詩人所采用,創作之繁榮超過其他各體詩。宋代洪邁曾輯錄唐人絕句萬首,約占現存唐詩總數1/5。除李白、王昌齡、杜牧、李商隱以絕句擅長外,還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絕句大都配樂歌唱,如王維《渭城曲》、李白《清平調》、劉禹錫和白居易的《竹枝詞》、《楊柳枝》等,所以,絕句也被人視作唐人樂府。
律詩分為四聯:首聯,
頷聯,
頸聯和
尾聯。
首聯就是第一句。
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專用于律詩,律詩共八句,每兩句一聯,一聯至四聯就是這個取名,其中律詩的對仗大致在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和散文差不多,按起承轉合起筆和收筆。首聯就是“起”詩的開端。頷聯屬“承”頸聯屬“轉”尾聯屬“合”。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字數上,絕句共四句,律詩共八句。絕句又叫“截句”押韻一般在一、二、四句(特殊者除外)絕句可對仗,也可不對仗。而律詩的頸聯 頷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超過八句的律詩就稱排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