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先睹為快:《歷代名門家訓啟示錄》(創作中)



每一個時代總會需要一大批的時代精英去支撐。于是,無論哪一個時代總會有時代精英應運而生。而有趣的是,這些精英又往往會形成一個家族集團,時代相傳。難道在冥冥當中真的存在“龍生龍,鳳生鳳”的宿命?然而仔細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這種精英集團的衍生是一種精英教化在這個集團文化傳承的最終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家風”使然。家風是一個家庭、家族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作風、傳統習慣和道德面貌。舉凡一時國家精英、名門望族無不看重自己處世思想、應世經務、學習態度對子孫的傳承,而這種傳承則需要一種載體,這種載體就是家訓。教育之施首重童蒙。童蒙養正,圣功也。從童稚時期即施以中華民族通天徹地的中正智慧教育,是一種神圣功業。而家訓,正是實現這種神圣功業的載體。古語說:遺兒千秋富貴,莫若良言一句——這就是家訓在古代教育當中的地位。許多時代精英都要求子弟繼承本家族的清白家風,“富貴茍求終近禍,汝曹切勿墜家風”(陸游:示子孫>)。良好的家庭環境、健康向上的家庭氛圍顯然有利于人們優良品德的形成。而在家風的傳承當中,家訓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綜觀古今,中國的精英人物幾乎每一個人都受到了家訓的浸淫。無論這種家訓是有形的文字還是無形的言傳身教,都對這些叱咤風云、改寫中國歷史的人物起到了極大的教育作用。不管是古代像蘇軾、曾國藩這樣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恢弘軌跡的名宦大臣,還是現代諸如魯迅、宋嘉樹這樣的巨擘名流,他們都曾受到家訓的巨大影響。那么這些大家名門的家訓終究有什么奧妙呢?為什么它足以影響身后的無數代人呢?
其實,教育子女的資源不外乎以下兩種:所處時代的影響和從自身經歷中總結的經驗。遵循第一種方式的人自然是蕓蕓眾生,他們大多沒有自己的見解,時代需要什么,就把自己的子女塑造成什么樣子;而遵循第二種教育方式的人往往是各方面的成功人士或者自身經歷及其豐富的人,他們眼界很寬,交際面很廣,自身的經歷也豐富多樣,教育子女的時候自身就是一個榜樣,所以這種教育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當這種成功教育再延伸,代代相傳,就變成了現在所謂的世家教育。
細品中國傳統家訓,其思想精髓就是儒家精髓的聚集。由于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特別強調修、齊、治、平的統一,把“修身”視作“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這樣教育樣式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是德才兼備的,既具備做人立品的“修身”之德,又具備經天緯地的理干之才——這不是所有父母的期望嗎?反觀現代教育,過于強調對孩子實用技能的教育,而作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修身”卻受到了不應有的冷落。這種舍本求末的作法為我們帶來了什么?喧囂的時代和功利的氛圍給了孩子們太多的時代性格:自私、懶惰、厭學、偏執、好斗……當一個令家長頭疼的孩子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我們所能做的似乎只有無奈的嘆息。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會把目光投向曾經哺育了我們五千年文明綿延不息的國學。于是,在許多處于開放最前沿的城市,雨后春筍一樣出現了眾多教授國學的私塾。當背誦傳統經典的朗朗讀書聲再次響徹華夏大地乃至整個華人圈時,人們才不得不驚嘆傳統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影響力。
放眼歷史,這些曾經哺育無數歷史精英的家訓曾經是中國歷代名門望族童蒙時期的必修課,它不但可以勵志、勸勤、勉學、誨戒、明德,而且可以啟迪童蒙,矯正孩子們一生的人生方向。漸漸地,這些家訓以成文的名言、名篇和不成文的口頭民諺存在于傳統歷史文化之中。不可否認,在家訓當中存在著過分強調封建意識,忽視人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潛能的糟粕。但如果剔除這些糟粕,我們就會發現,傳統家訓的絕大部分內容已經積淀為整個民族的人生智慧,透射出永恒的理性之光。

當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出現我們的面前時,我們需要一個德才兼輩,擁有精英氣質的孩子,只有成為時代精英的勇氣才足以在未來的無情競爭當中脫穎而出,成為時代的引領者、構建者。那么從現在開始,就讓我們接受先祖豐沛的文化甘霖,讓國學的宏大與寬博去哺育、強壯孩子的未來吧!
倒序瀏覽 5回復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治學與修身的有機統一
我們在浩瀚的中華歷史當中可以尋找到許許多多父母勸子好學的經典。而被千古膜拜的圣人孔子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孫后代的呢?
在記載不多的文獻當中,我們見到了這樣一場父子間的簡短對話,而就在這場對話當中,我們窺見了圣人高明的教育思想——
據《論語》記載:有一天,孔子獨立庭院中靜默沉思,其子孔鯉快步從他身邊走過,孔子突然叫住孔鯉問:“學<詩>乎?”鯉回答:“未也”。孔子教導他:“不學<詩>,無以言”,孔鯉退而學<詩>。又有一天,孔子又“獨立”庭院中,孔鯉快步走過其側,孔子又叫住他,問:“學<禮>乎?”孔鯉對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學<禮>,無以立”,于是,孔鯉退而學<禮>。
孔子要求兒子孔鯉,在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學習社會的典章制度和倫理道德規范,使之在學業和道德上都能夠有所建樹。這樣的教育方式實質上強調的是讀書與做人的結合,治學與修身的統一,這是自孔子開始形成的中國家訓的突出特色。這幾句簡短的記載就是在中國教育史上赫赫有名的庭訓,以至于在今后的兩千年歲月當中,人們一直把父教子稱作“庭訓”,由此可見這場對話的深遠意義。那么,究竟這場對話背后有著怎樣的深意呢?
也許是智者的心意都是相通的。在西方,另一位被奉為圣人的智者——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風云人物但丁說了這樣一段話:“人不能像禽獸那樣活著,應追求知識和美德。”仔細分析,這段話何嘗不是對孔子訓子思想最有力的解釋?如果說知識是寶石,美德便是陽光,價值連城的寶石只有在陽光的照射下才會光彩奪目;豐富的科學知識只有被具有美德的人掌握才能給人類創造財富,帶來幸福。追求知識更追求美德,正所謂治學必先修德。
在這一教育觀點上,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我們都能很容易地找到契合點:關于知識和美德的關系問題,古人早就有“立言”首要的是“立德”、“德為言之本”的說法。而在西方,藝術家羅丹說:“在做藝術家之前首先要做一個人。”我國明代的劉熙載曾有言:“詩品出于人品。”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干脆說:“美德即知識”可見知識與美德是統一的,要做好學問讀好書,首先要做好人。
名門家訓析要:孔子“治學與修身并重”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弟子的發揚光大。他的高徒子夏說:“為人品高者即使沒有讀過什么書,我也一定要說他是有學問的人”。在此后的歲月當中,“修身勝于治學,治學是為了修身”,這一教育思想逐漸容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當中,在今天看來,這樣的家教仍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孩子呱呱墜地時,給父母帶來歡樂、期望,許多年輕的父母一定會想到給他充足的營養,給他豐富的知識。但對如何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卻考慮不多。其實,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是極為重要的。少兒時期是一個人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錯過這個時期,許多良好的品性就很難形成。可以說,一個人,無論他的才華有多高,如果沒有良好的個人品格,那他也就難以在社會上立足,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這就是品格對于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是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初形成的“第一課堂”。父母親含辛茹苦所養育的孩子不僅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人,而且還要是一個能夠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對社會負有責任和義務的人。如果說學校教育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話,那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則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家庭是孩子人生的港灣,而決定孩子人生航程方向的就是孩子的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是作為一個家長最為明智的選擇。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國古代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就是要修養自己,修養自己要“正心誠意。”正心就是要把良心放正,誠意就是要誠心誠意,表里如一。這是做人的根本,是道德教育的底線。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道德的根基,父母的一切期望都將是空中樓閣。
成長鏈接:品德教育必須從幼兒抓起
許多父母十分注重對孩子智育的培養,而往往會忽視對孩子品德的培養。在他們看來,孩子是沒有道德感的。其實這是一種十分錯誤的觀點,這個時期父母的教育影響對孩子品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在生活中到底應該怎樣輕松地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呢?
●游戲法:孩子的生活是以游戲為主的,他們甚至把洗澡、吃飯、睡覺等都歸入游戲,他們通過游戲認識世界,認識生活,形成道德規范。所以,家長可以抓住和孩子一起玩的機會影響他,利用游戲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游戲內容要健康、有趣、富有吸引力。游戲中的主人翁應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為樂的人。如果游戲中有壞人,最后一定要讓這些壞人受到處罰。例如, “警察抓壞蛋”游戲,一定要讓“民警叔叔”獲勝;
●榜樣示范: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并在生活中無意識地仿效。所以,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楷模。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隨便議論他人;
●行為約束:當孩子懂事的時候父母就要讓他開始學習約束自己的行為。如父母在家學習或休息時,要求孩子不要吵鬧,在公共場合不要隨地大小便或亂扔東西,如果孩子隨便扔廢紙,要丟進垃圾箱。這樣可以慢慢地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自我管理:從孩子能獨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要鼓勵他自己去做,并且讓孩子覺得做這些事是光榮的、有趣的。要以“力所能及”為原則,“養成習慣”為目標。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責怪孩子,要告訴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故事創作的引導:孩子愛聽故事,如果針對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自編故事講給他們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譬如,有的孩子經常剩飯,浪費糧食,經過多次批評仍然改不了,我們可以編一個故事給他聽。如《簸箕里的哭泣》,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垃圾筒里的剩飯菜,饅頭、油條哭訴自己出生是多么的艱難過程;先由農民伯伯把麥種種在地里,然后施肥除草。麥粒成熟后,經過割麥揚場、去皮,再經電磨磨成粉。最后將面粉加工,制作成饅頭、油條等。它們多么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現在卻只能在垃圾堆里哭泣。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孩子懂得愛惜糧食,并改掉浪費的壞習慣。
用興趣引導孩子的成長歷程   
                ——孔子母親的教子之道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孔子能被中國人奉為至圣先人不是上天的情有獨鐘,而是后天教育的結果。讓我們循著歷史的蛛絲馬跡,在為數不多的記載當中去尋找孔子的成長歷程吧。孔子本是成湯后裔,經過武王伐紂,為避華氏禍亂,孔子的先人從宋國逃到魯國,就此世居曲阜。他的父親叔梁紇娶妻無子;復又娶妾,生一愚魯跛足之子,名孟皮,字伯尼;后又娶顏征在,生下孔子。
    這就引出了我們要談論的一位偉大的的女性,一位不凡的母親——顏征在。
    無論傳說中孔子的出生是多么不平凡,但是從他的成長史來看,他的母親顏征在的的確確是個不凡的女性。傳說孔子天資聰穎,父母教以稱呼說話,一遍即會,永遠不忘。父親叔梁紇在孔子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這的確給顏征在母子帶來了巨大的不幸。孤兒寡母被迫離開孔家搬回曲阜故里居住。這時候,孔子的教育重任就完全落在了母親顏征在的身上。然而,孔子就是在這樣一位母親的手中造就的。
   顏征在深諳學習的最好導師在于興趣。于是,她就用興趣來誘導空子的學習熱情。由于孔子住的地方與宗府相離不遠,所次遇到祭禮,顏征在都會想辦法讓孔子前往參觀。所以,孔子自小就對祭禮看得爛熟,并學會了自己尋找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來模仿祭禮過家家。孔子一個人的獨角戲玩得津津有味,始終不厭倦。顏征在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知道自己在這個時候應該助他一臂之力。顏征在先是從語言上有意想明確引導兒子的某種發展方向,于是笑著說:“你天天戲弄俎豆來消遣,難道想學會了禮制,去做禮官不成?”這句話打開了孔子幼小的心靈之窗,使他萌發了想要學習的強烈欲望。
    細究起來,顏征在的教學理念簡直是先進了兩千年。顏征在很害怕孔子在學習之前很渴望,學習后又失去學習興趣。所以,她“欲擒故縱”,故意放出話來:真正作了學生就不可以再貪玩了。這既讓孔子沒有了偷懶的退路,又更加激起了孔子對學習的向往。在這個基礎上,顏征在又在教學工具的使用和教學模式的研究上狠下功夫,利用一些手頭可用的工具,從感性上加深認識。并且,顏征在一次性交給孔子的內容并不求多,孔子總是在輕輕松松中就感覺自己把母親教給的東西全掌握了,而且還有一種“吃不飽”的感覺。這就完成了一種由“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在母親的循循善誘下,孔子的求知欲望非常強烈,顏征在已經感到自己的知識遠遠不夠兒子的需求。于是,顏征在向父親顏襄求救。這又引出孔子家教中又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孔子的外祖父顏襄。顏襄是當時一位博古通今的學者,素來喜歡這個天資聰穎,好學不倦的外孫,于是收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位弟子,傾盡自己的才學教授,并從大處引導:“人活在出世上:如果將來能出仕,居高位,掌國政,應當遠宗堯舜的道理,近守文武的法則,順著天時,察看地理,小則可以教民安樂。大則可以平治天下,自可是頂天立地的大圣人。”由此,孔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完全確立起來。可以說,是良好的家教使得一個大圣人的思想的雛形在少年時已經具備了。
名門家訓析要:每一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順利地完成學業,取得優秀的學業成績,可是又有多少孩子能象他們期望的那樣呢?特別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對學習提不起一點激情的時候,看到孩子面對作業抓耳撈腮的時候,父母們都有怎么樣的想法呢?無論父母多么苦口婆心、威逼利誘,孩子就是激不起學習的熱情,毛病出在哪兒呢?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自己的孩子表現出如此的舉動呢?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呢?孔子的母親顏征在用自己的教育實踐為我們提供了答案:興趣對孩子的個性形成起著重要作用,直接影響著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影響著孩子對今后學習方向和職業的選擇。孩子的興趣越廣泛,他的眼界就越開闊,對某些學科就越能理解得全面和透徹。
顏征在的做法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孩子能否形成積極的、穩定的興趣是與父母的影響分不開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應該為孩子創造能夠培養興趣的良好環境和條件,并給予正確的引導——為了激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就必須首先給孩子朗讀作品,并且給孩子介紹適合他們的讀物。為了激發孩子對物理的興趣,就要向孩子介紹各種有趣的現象,比如:摩擦生電,鞋底為什么不是光的?蘋果為什么往地下落?引發孩子思考的興趣。如果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各方面的觀察和關注,忽視了孩子個性發展方面的缺陷。必然會被孩子暫時的成績所蒙蔽,看不到孩子現階段真正的學習狀況,也就談不上及時培養孩子的興趣。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也在增強,自我評價能力同時也在提高,以前那種外在刺激和外在學習動機會漸漸失去它本身的魅力。這時如果沒有及時培養起孩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孩子就會喪失學習的動力。因此,父母要記住:孩子的興趣越廣泛,他的精神世界就越豐富。家長應該成為孩子興趣的引路人。
成長鏈接:用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和才智,使孩子在學習上有好成績,就必須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嘗到甜頭。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先要使孩子嘗到成功的滋味。如果孩子一旦灰心失望就永不會有進步。比如,孩子的語文好而數學差,在做功課時,就要先讓他做語文作業,然后再做數學作業,如果程序相反,不僅數學作業做不好,而且連語文也不會有所進步。在做數學作業時,也要讓孩子先做一些簡易的題目,以增強信心,然后再讓他做一些較難的題目。在考試時,也要告誡孩子先易后難,這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信心,而且還可以克服考試恐懼癥;
●欲速則不達。要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父母要避免急躁情緒,不能操之過急,不能強迫孩子學習。如果逼得太緊的話,孩子就會變得焦躁,不耐煩,潛意識地產生反抗情緒,因而會變得善忘,會一下了把剛學的東西全部遺忘掉;
    ●要多鼓勵。對于孩子的好表現和好成績,父母不要吝嗇使用贊美之詞。因為稱贊對孩子會起很大的鼓勵作用。對于孩子的錯處,不要過于批評,因為過多的批評,會令他情緒低落,而犯更多的錯誤。表揚為主的方式,對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有一定的作用;
    ●防止反抗。防止孩子產生反抗心理,尤其是防止產生逆反心理,是父母教導孩子學習必須嚴加注意的問題。如果孩子產生了反抗心理,連進取心都沒有了,哪里還談得上有學習興趣。一般來說,將孩子與別人相比較,往往會使孩子產生反抗心理,容易促使孩子自行放棄進取;
    ●控制時間。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如七歲的孩子在家一次連續做功課的時間不要超過半小時,八到十一歲的孩子不要超過五十分鐘。如果做功課的時間較長,中間一定要有十分鐘左右的休息,讓孩子舒展筋骨。如果孩子功課做得了的話,應該給他小小的獎勵。有些年輕父母不了解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短,不根據孩子對事情能高度集中的時間來安排孩子做功課的時間,有的強迫孩子長時間做功課,中間不讓休息、活動。結果不僅對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還使孩子對功課產生厭煩情緒,更談不上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了。
    ●做好榜樣。要使孩子對學習發生興趣,父母必須做孩子的榜樣,先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很喜歡看書,求知欲很強,并且不斷地學習。
“孟母三遷”的啟示
——塑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孟母仉氏(或傳為李氏),是魯國大夫黨氏的女兒,非常賢德,是一位頗有見地、善于教子的女性,被人們譽為我國歷史上三位偉大母親(孟母、徐母、岳母)之首。孟子能夠成為中興儒學的“亞圣”,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這樣一位偉大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為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孟子的父親孟激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為了光耀門楣,他拋妻別子,遠赴宋國游學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頭地的孟母聽到的是晴天霹靂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沒有氣餒,她從悲傷中昂起頭來,下定決心依靠自己的雙手把兒子培養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業。孟母的偉大之處在于她能夠在兒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按照階段給予兒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列女傳》中記載,孟家最初的住處靠近一片墓地。游戲、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經常看到出殯送葬的人群從附近經過,因此,孟軻與其他孩子就“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他們模仿送葬的人群,興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戲。孟母認為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孩子讀書,妨礙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會讓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于是孟母決定搬家,毅然帶孟軻遷居到遠離墓地的廟戶營村。廟戶營村位于現在的鄒城市西北部,當時,這里是一處繁華的集鎮。孟軻置身于這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逐漸又同集鎮上的孩子一起玩起了做生意的游戲,與同伴們學習商販叫買吆喝,討價還價,還模仿鄰居屠夫殺豬宰羊。孟母覺得這里仍然不是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這樣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販的影響而不認真讀書。在這個集鎮上剛剛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決定再一次搬遷自己的住處。他們搬到了學宮的旁邊。這所學宮位于現在鄒城南門崇教門外路東,是孔子之孫即子思設宮講學的地方,后人稱它為“子思書院”。后來子思的學生在此授徒講學。孟母想,孩子在學宮的附近居住,必然會受到學宮氣氛的影響,長大以后讀書也方便。母子搬遷到這兒后,天資聰穎的孟軻果然被書院里的瑯瑯讀書聲所吸引,常到書院里跟著學習詩書,演習禮儀。孟母很高興自己終于找到了培養孩子的理想場所,從此就在這里定居了下來。后來孟母把孟軻送入學宮,隨子思的弟子學習,使孟子從此走上學業之路。
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成為中國家教史上的一段佳話,一直流傳不息,它生動而深刻地說明了環境育人的道理:要塑造一個美好的心靈,就需要有一個美好的育人環境。不是嗎?只要放眼大千世界,你就會無時無刻地感受到環境對人的影響。
名門家訓析要:人們常說北方人粗獷豪放,南方人細膩含蓄,這無疑是環境使之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所謂的“將軍院”、“狀元村”,也是這些地方參軍、讀書形成風氣使然。“橘生淮北則為枳,齊人入楚才為盜”,晏子這一蘊涵豐富的話語,更是生動傳神地道出了環境可能給人施加的影響。
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一所學堂,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環境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和改變一個人。當一個小生命呱呱墜地,他就一腳踏在了生命旅程上。存在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當他睜開雙眼,看到眼前的這個陌生世界時,教育其實就已經開始了。對于孩子來說,良好的教育環境就如同水質和土質對于種子的影響一樣至關重要。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質和學習習慣的重要保證。兒童正處在一個對外界事物充滿興趣的年齡,如果身處一個復雜的環境當中,就不易使孩子的思維意志、能力等得到和諧發展,形成樂于接受教育的自覺性。所以,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醞釀一種快樂健康的家庭氣氛是所有父母的第一要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環境對人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因此,致力于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來塑造孩子們的美好心靈,使他們成為積極向上的,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是我們施教者,還有家長所應該做的。兩千多年前的平凡婦女孟母超乎尋常地對孟子施以三遷之教,使孟子成為“圣人”,實屬難得,難怪劉向將其編入了“列女”行列。用今天的說法,孟母也該算是教育行家了。今天的我們也該認真地學習孟母的做法,當然,要較之更為積極地來做,將“遷”改為“創造”,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美好的環境。使孩子們在美好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受到潤物細無聲的影響,這樣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成長鏈接:為孩子塑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成功的早期教育一定要給孩子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和條件,這是孩子快樂進取的物質基礎。環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它給孩子耳濡目梁、潛稱默化的力量,環境是立體化的、從頭到尾的“三維教材”。就像青蛙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改變不同的體色,孩子在不同的環境中會長成不同的個性。孩子成長需要哪些環境,父母又該如何給孩子建設一個有利成長的環境呢?
人際環境——民主、平等、親愛、和睦、歡快、恬靜;智慧環境——豐富、整潔、優美、愛閱讀、提問、愛操作;意志環境——按時起居、規律生活、自我控制。
養成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各種作息時間,如早起、早鍛煉,制定作息時間表有利于孩子養成有動、有靜的活動習慣。培養孩子按時吃飯、洗漱、排便、睡眠、勞動、看電視的習慣,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堅持力。3歲以后的孩子看什么電視,父母要事先與孩子商量好,以兒童節目為主,在規定的時間內不多看也不少看。3歲以前的孩子每天以10分鐘為宜,3歲以后每天20~30分鐘為宜。當孩子逐漸長大,還要教給他怎樣用錢,怎樣節約,怎樣存放,鼓勵他買書和智力玩具,援助他人等。父母要給孩子準備好小書桌、小書柜、玩具柜、科技百寶箱、大地圖、地球儀、科學實驗器具,再給孩子一個植物園、動物園就更完美了。生活環境要整潔優美,特別是孩子的生活環境要有色彩鮮艷的圖案,美麗的風景畫,優美的書法作品,“好寶寶表揚欄”更對孩子有積極的鼓勵作用。當然別忘記給孩子設立一個鍛煉身體的環境,如沙包等。一家人要經常讀書、討論,一起動手做玩具小實驗,并不斷鼓勵孩子。對于2歲半以后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設立20分鐘的“靜悄悄”時段,各人在自己固定的位置專心做事情,不說一句話,事后評定孩子的表現情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若森查教授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有一次,若森查教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班里隨便了解了一下情況,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的智力比一般同學要高出許多。過了一段時間,若森查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了解情況。奇跡真的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同學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若森查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感到很意外。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來是“自信”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若森查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老師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那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準,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孟母“斷機教子”的啟示
                ——激勵,孩子成長的“營養劑”
相傳,孟母把兒子送進學宮里讀書后,開始小孟軻學習還很努力。可他當時畢竟還是個小孩子,日子一長就感到有些厭煩,不但學習不再那么用功了,還時常和幾個同學偷偷逃學跑出去玩。這件事情被孟母知道后,孟母并沒有立刻對其進行訓問,而是耐心地等待著教育的最佳時機和方法。不久后的一天,孟母正在織布,見孟軻還不到放學的時間就跑回家來,便問兒子:“你最近的學習情況怎樣?”孟軻有些洋洋自得地回答說:“還不是和從前一樣,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壞。”孟母聽了,非常生氣,當著孟軻的面,二話沒說拿起刀子便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嚓”的一聲全部割斷了,并且把刀子扔到了地上。小孟軻見此情景,心里非常害怕。孟母指著織布機語重心長地告誡兒子說:“布匹是一根根的線織起來的,線斷了就無法織成布了。讀書求學也和織布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習不用功,剛一知半解就驕傲自滿,不再求上進,那么學業就會荒廢,就永遠也學不到真本領。孩子,你要牢牢記住,中斷學習也就像割斷織布機上的經線一樣,會前功盡棄呀。”一席話說的小孟軻低下了頭,眼淚汪汪地向母親認了錯。在母親的激勵下,孟軻從此勤奮讀書,朝夕用功,認真鉆研,終于學業有成,成為我國古代繼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同時,孟子不但繼承、捍衛和發展了儒家學派,并使儒家學派得以發揚光大做出了巨大貢獻,孟子本人也因此成為了一代大儒。
      由此可見,孟母不愧是啟蒙教育的楷模。后人稱贊孟母:“三遷辛勞傍書堂,始信慈親有義方。一斷機絲延圣緒,丈夫空自說剛腸。”孟母斷機教子的故事,也被人們傳為教子有方的歷史佳話。因為孟母教子有方,歷代的帝王也都對孟母極力尊崇,明朝便尊奉她為“大明邾國宣獻夫人”,清朝更是尊奉她為“啟圣邾國公端范宣獻夫人”。為紀念孟母,后人在其故居建起了“斷機堂”,并立了“孟母斷機處”碑刻,以示褒揚。   
名門家訓析要: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則故事——陶行知任育才小學校長時,一天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制止了王友,并讓他放學后到校長辦公室去。放學后,陶先生回到辦公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能按時來到校長辦公室而我卻遲到了,在此向你道歉。”見王友猶豫地接過糖果,陶先生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的手里:“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很尊重我。”王友臉上的驚諤表情來不及消退,陶先生接著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給他:“我調查過了,你打他們,是因為他們罵你學習成績差,這說明你很有上進心。”本以為會受到嚴厲批評的王友這時感動得哭了:“先生,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陶先生滿意地笑了,隨即又掏出第四塊糖果遞了過去:“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的糖果沒有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
“四塊糖果”的教育效果告訴我們:有時候,激勵比批評更管用。面對孩子的短處,家長如果能少一點挑剔,多一點寬容,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那孩子就會克服自卑,以一種昂揚的姿態面對生活和學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若森查教授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有一次,若森查教授來到了一所普通中學,在班里隨便了解了一下情況,然后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幾個學生的智力比一般同學要高出許多。過了一段時間,若森查教授又來到這所中學了解情況。奇跡真的發生了!那幾個被他選出的同學現在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若森查教授這時才對他們的老師說,自己對這幾個學生一點也不了解,這讓老師們感到很意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來是激勵這一神奇的魔力在發揮作用。若森查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人們心中有很高的威望,老師對他的話都深信不疑,因此對他指出的那幾個學生產生了積極的期望,像對待聰明孩子那樣對待他們;而那幾個學生也感受到了這種期望,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從而提高了自信心,也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標準,最終他們真的成為了優秀的學生。
成長鏈接:用肯定激勵孩子的成長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高標準、嚴要求”是我們培養孩子時時常采用的準則。因此,在教育孩子時,有些家長習慣于將眼光盯在孩子的缺點與短處上。在家長那喋喋不休的訓斥與指責中,孩子會慢慢地學會自我否定、撒謊與反抗。如果父母以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亮麗的角度去審視孩子,結果又會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肯定、表揚與激勵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
●不要吝嗇你的肯定和表揚。通常父母容易從成人的眼光出發來看待孩子的所作所為,所以孩子要想從父母那里得到贊揚聲是難而又難的。然而,值得大受贊揚的良好行為習慣與驚天動地的成績是由許多細小的行為與環節組成的,要求孩子一下子獲得是不現實的。只要有助于孩子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增長自信心,就需要父母慷慨地賦予孩子肯定與表揚;
●肯定與表揚要具體。肯定與表揚是對孩子良好行為的強化。家長應特別肯定、表揚孩子令人滿意的具體行為,即所謂“對事不對人”。在父母的肯定與表揚的過程中,其實也含有兩個部分:一是家長說的話語,二是孩子據此作出的推斷。表揚越具體,孩子越能夠根據家長的話對自己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有的家長,喜歡當著客人和孩子的面,夸獎孩子如何聽話,怎樣聰明、機靈等等。其結果是,孩子一直在一片贊揚聲中長大,聽不得半句批評的話;在戴慣了高帽子后,很容易就養成了做了一點好事就期待別人贊揚的習慣;
●肯定與表揚宜及時。對應該予以表揚的行為,父母要及時表揚與獎勵。因為在孩子的心目中,事情的因果關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年齡越小,越是如此。
所以,對孩子而言,不能時過境遷才表揚他。否則,孩子會弄不清楚為什么受到了表揚,因而對這個表揚不會留下什么印象,更無從說起強化好的行為模式;
  ●尋求適合的表揚方式與強化物。不同年齡的孩子對表揚與獎勵的反應是不同的,即使是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也要因人因時采用不同的表揚和獎勵方式。像糖果、水果、飲料等消費性的強化物;看電影電視、講故事、過生日等活動性的強化物;繪畫、做游戲、唱歌跳舞等操作性的強化物;衣服、玩具、“小天地”等擁有性的強化物;點頭、微笑、撫拍、擁抱等社會性的強化物,父母都可以有選擇地加以運用。年齡小的孩子,父母的摟抱、親吻、撫慰、贊許,以及漂亮的玩具、好吃的東西等物質獎勵,都會起到良好的效果。對于年齡稍大的孩子,應采用以精神鼓勵為主的方法,如畫上五角星、豎大拇指、拍拍他的肩膀、答應孩子一個要求等……
                   孟母“殺豚不欺子”的啟示
——讓誠實引領孩子成長的道路
孟子的母親仉氏,歷來被人們稱為啟蒙教育的楷模。孟母也確實是一位教子有方的賢母。兩千多年來,在民間流傳下來不少膾炙人口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殺豚不欺子”,便是其中一個:有一天,孟子的鄰居家磨刀霍霍,正準備殺一頭大肥豬。小孟軻見了非常好奇地跑回家去問母親:“鄰居磨刀干什么?”孟母告訴他說:“那是鄰居家準備殺豬用的。”孟軻接著又問:“他們殺豬干什么呀?”孟母笑了笑隨口說道:“他們殺豬給你吃呀。”孟母說完這句話立刻就后悔了。心想人家鄰居本來并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殺的豬,我為什么要欺騙孩子呢?我這樣說不是在教他撒謊嗎。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孟母真的去鄰居家買了一些豬肉回來給兒子吃了。
在歷史典籍當中還記載著一個與孟母教子故事相若的故事,它的主人公是另外一位大思想家曾子:曾子的妻子要到市鎮上去,小兒子哭著也要去。妻子哄著他說:“孩子,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把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妻子從市鎮上回來,曾子拿起刀要去殺豬,妻子攔住說:“我只是哄騙孩子不哭罷了,你怎么真的要去殺豬?”曾子嚴肅地說:“不能騙謊孩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你今天騙謊他,明天他會騙謊你,后天還會騙謊別人,這是惡性循環,后果不堪設想。”說完就去把豬宰了。
其實,無論是孟母還是曾子,殺豬取信,遵守諾言,看重的是培養孩子的良好美德。因為他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話一定要算數,千萬不可失言。失言不僅失掉了父母的人格,更嚴重的是在孩子心靈深處播下了不守信譽的“霉種”。
名門家訓析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這種美德的核心是真誠。誠則實,不會弄虛作假、吹牛奉承;誠則信,不會出爾反爾、撒謊騙人;誠則順,為人真誠而辦事則順利。中國從古代便流傳下來一個“狼來了”的寓言故事,它告誡人們:一個不誠實愛騙人的孩子,最后會失去援救而被狼所吃。失去誠信,在交際上會失去朋友,在商業場上會失去顧客,做學問弄虛作假會一無所獲。只有誠信,才是人生的通行證。中華民族素有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自古以來,我們的先人就把誠實守信作為人最起碼應有的品德。父母長輩們從來都把誠實、不說謊話看成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質,并作為對子女上的人生第一課。
如何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呢?這一問題值得我們家長們共同去探討。“因為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一個人不誠實,人家就不相信你,失信于人,就不會有威信,也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這是我國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從小對孩子的諄諄教導。今天,誠實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誠實”的含義是什么呢?誠實就是不撒謊,不虛偽,講信用,守諾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實事求是,說到做到。
誠實是一個人不可或缺的品德——這不但是東方人的傳統,也是西方人的看法。曾在科學上有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富蘭克林曾說過:“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歐洲還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諺語:“誠實是人生之樹的土壤。”在美國,還有這樣一個盡人皆知的故事:美國總統華盛頓少年時相當頑皮,有一次竟揮動斧子砍倒了父親一棵心愛的櫻桃樹,父親發現后大發雷霆。華盛頓主動承認了錯誤,父親不但沒有責打他,反而高興地說:“我寧愿損失一百棵櫻桃樹,也不愿意你說一句假話!”看來,錯誤可以原諒,撒謊不能寬恕,這是天下所有父親的原則。
在我們周圍,誠實者無疑占絕大多數,即使有人謊話連篇,他也絕不敢公然宣稱自己的行為準則就是不說實話。人類有自己的價值取向,誠實是做人的底線,如果連這樣的最低要求都做不到,人們只好生活在爾虞我詐中,歷史也只有開足馬力,退回到茹毛飲血時代去了。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誠實往往令人驚訝,因為孩子很少有大人們的復雜和狡詐,心靈依然保持著一片純潔。需要提醒家長的是,你們或積極或消極的言行必將對孩子產生影響,切不可把自己的靈魂浸在毒汁里,更不要把孩子的心靈按在污水中。請記住這句話: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謊言可能一時得逞,但謊言累積起來就足以壓垮你的品格與聲譽。一個誠實的人總會贏得別人的信任與欽佩,所以,一定要孩子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幸運永遠會站在誠實的人一邊。
成長鏈接:怎樣培養孩子誠實的品德?
誠實是培養健康人生的基礎,大而言之,不誠實的品格會直接或間接地有害于國家民族。小而言之,說謊也足使孩子的人格破產。林肯曾有句名言:“你能欺騙少數的人,你不能欺騙大多數的人;你能欺騙人于一時,你不能欺騙人于永恒。” 因此,家長應很重視孩子誠實習慣的培養:
    ●要了解孩子,幫助孩子。了解孩子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孩子擔心什么,最需要什么等。當了解到孩子心理狀況和做事的特點后,我們盡可能主動滿足他的合理要求。因為,如果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能很好地得到滿足,就不會通過欺騙家長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于確實不能滿足的要求,父母要主要對他耐心說服,而不能簡單地說不行。在她做事的過程中,父母要幫她消除想成功怕失敗的心理,教育他們誠實地對待生活,鼓勵他們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不足和失敗;
●多用正面暗示,少用負面暗示。平時,家長要積極對待生活中遇到和電視里看到的誠實孩子,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用一些正面的語言大加贊揚,從而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父母不要用負面的語言如“真的嗎?可不要騙我!”之類的話,因為經常這么說,可能會在孩子的心理上種下一顆說謊的種子。
●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父母要求孩子誠實,首先父母在平時與孩子接觸中注意不要對孩子說謊,當孩子已經意識你可能說謊時,父母敢于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孩子;
●及時糾正。孩子完全不撒謊是不可能的。遇到這種狀況,父母首先要分析孩子說謊的原因,多從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問題,并要及時加以調整和改進。要有信心幫助孩子建立起誠實的習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孟母:懿范千秋
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由紅包想到“孟母三遷”
秋水:易經對孩子的教育啟示
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和孟子的母親仉氏的家教故事
菜根譚——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东县| 柏乡县| 清新县| 遵义县| 中西区| 许昌县| 宿迁市| 淮南市| 浮梁县| 延边| 潍坊市| 区。| 南安市| 台中市| 巴中市| 五莲县| 六盘水市| 乐安县| 贵州省| 浙江省| 永修县| 太康县| 四川省| 昭苏县| 额尔古纳市| 延寿县| 浦北县| 达日县| 杨浦区| 竹山县| 沂水县| 静安区| 阿克| 时尚| 永和县| 绥滨县| 图木舒克市| 襄垣县| 汉沽区| 衡阳市|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