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預測定位】
本專題可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區域的概念和內涵,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第二部分是了解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發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和綜合治理措施;第三部分是了解森林、濕地等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第四部分是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第五部分河流的綜合開發利用。
在高考復習中應注意:(1)結合國土整治、資源開發、生態建設與保護以及自然災害監測等社會熱點問題;(2)通過圖文資料分析說明造成某區域環境問題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及人類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3)學會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分析某區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危害,并提出科學合理可行的治理措施。(4)會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考點
高考命題預測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了解區域的含義
2.以兩個不同區域為例,比較自然環境、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3.以某一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
1.掌握區域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區域劃分的依據
3.掌握在指定的地理范圍內選擇兩個區域進行比較的方法和步驟
4.掌握比較某區域自然環境各要素、人類活動方式和種類特征等差異的方法
5.掌握分析某區域地理環境發展的方法
6.掌握不同階段影響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地理因素
荒漠化的防治
1.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主要表現和分布
2.理解荒漠化發生和發展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掌握區域環境問題的分析方法
2.了解區域發展過程中影響區域發展幾種常見的環境問題
3.可通過圖表、資料分析各種環境問題發生過程、成因、危害,提出相關的防治對策和措施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
1.了解森林資源的生態效應和主要分布地區
2.理解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
3.理解熱帶雨林生態脆弱性的表現,并能結合圖表解釋原因
4.理解今后雨林的前途是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
1.了解山西省作為能源基地建設的條件
2.掌握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的措施
3.理解能源綜合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設或德國魯爾區等典型的區域能源綜合開發及循環利用
河流的綜合開發利用
1.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地理背景
2.流域開發的方向及治理的基本措施
1.以大江、大河的工程建設(如京杭運河的治理、紅水河的梯級開發、淮河的治理等)為背景,考查大江、大河的綜合開發和利用
2.以區域洪澇、干旱災害為背景,考查大江、大河的綜合治理
【核心知識精講】
一、區域差異的因素分析
1.自然環境差異因素分析
自然環境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氣候、地貌、水文、土壤等方面,其差異形成的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自然環境要素
差異形成的原因
氣候
緯度位置和地勢高低的差異,造成了溫度的不同;大氣環流和海陸位置的差異,造成了降水的不同;寒暖流的流經也會對氣候產生影響
地貌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內力作用和流水、風力等外力作用
水文
氣候、地形、植被等
土壤
氣候、植被、人類生產活動等的差異
2.人類活動差異因素分析
人類活動差異主要表現在農業、工業、人口、城市、交通等幾個方面,其差異形成的原因具體分析如下:
人類活動方式
差異形成的原因
農業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和市場、交通、勞動力、政策、科技等社會條件
工業
資源、市場、勞動力、科技、交通、政策等
人口
區域耕地、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科技發展水平、開發歷史等社會條件
城市
地形、氣候、河流、資源、交通等
交通
地形、位置、經濟、科技、人口等
3.區域發展階段與人類活動
發展階段
主要特點
人地關系
初期階段
由某一自然資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等個別的或幾個組合的具有積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產業或企業,形成了個別經濟增長點或個別城鎮。資源充足,環境沒有受到明顯破壞。
人地關系基本上協調的
成長階段
初始階段的個別經濟增長點或個別城鎮的周邊不斷擴展,形成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物質、能量的輸入、輸出大幅度地增加,區域內資源不斷消耗,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人地關系呈現不協調
后期階段
隨著本地區資源的耗竭,同時,由于技術、產業結構等與區域外整個市場發展的不和諧,本區域或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減弱,導致區域整體發展呈現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區域
生態問題
成因
措施
東北地區(濕地保護)
①黑土開墾后,引起土壤沖刷,黑土層日漸變薄;②沼澤地的開墾引起生態變化;③森林生態和森林資源嚴重破壞
①黑土被開墾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壞引起土壤沖刷;②林木超采,采育脫節,毀林開荒,森林火災,居民燒柴等
①停止對沼澤地的開墾;②對坡面、溝壑的治理,植樹造林,土壤培肥;③合理采伐,營造人工林,木材的綜合利用,建設自然保護區
華北地區(中低產田治理)
旱澇、鹽堿、風沙是農業發展的三大障礙。沖積低平原、濱海平原是中低產田集中地區
①氣候具有春旱多風沙、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且變率大等特點;②片面擴大灌溉面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開墾土地
①低濕地治理:魚塘—臺田模式;②鹽堿地治理:調節、控制水鹽運動
南方丘陵山區(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嚴重,危害大于黃土高原。導致石質裸露,不能恢復,形成“紅色荒漠”
能源短缺,農村薪柴匱乏,亂砍濫伐所造成
①發展立體農業;②解決生活用能問題、發展沼氣、營造薪炭林、爐灶革新、推廣生活用煤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
①水土流失嚴重,恢復相當困難;②自然災害頻發
①生態脆弱,人地矛盾尖銳;②開墾坡地、毀壞樹木、過度放牧、開礦、無計劃修建窯洞;③土質疏松,夏季多暴雨
①流域綜合治理,保塬、護坡、固溝;②調整農業結構,退耕還林、還草,合理存放表土;③興修水庫、修建水平梯田、打壩淤地等
西北地區(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
①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多大風;②原生沙質荒漠、礫質荒漠;③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利用不當,工礦開發,居民點和道路建設
①消除貧困;②早期預警;③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④調節農、林、牧用地;⑤控制人口增長;⑥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
①全球氣候失調;②生態環境惡化;③自然災害頻發;④生物多樣性銳減
①農場和牧場的開發;②商業性伐木;③焚耕開墾④采礦、筑路和城鎮建設
①建立自然保護區;②采伐與更新相結合;③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④設立國際基金;⑤建立雨林緩沖區;⑥鼓勵保護性開發
三、幾種荒漠化對比分析
3.次生鹽漬化又稱“次生鹽堿化”:指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鹽漬化過程。主要發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地下徑流不暢、地下水中含有較多可溶性鹽的沖積平原,如我國的華北平原、松遼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為不合理措施的影響,使地下水抬升,在當地蒸發量大于降水量的條件下,使土壤表層鹽分增加,引起土壤鹽化。防治的關鍵在于控制地下水位,故應健全灌排系統,采取合理灌溉等農業技術措施,防止地下水位抬升和土壤返鹽。
四、黃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區的水土流失狀況對比
黃土高原和惠方丘陵山區都是我國水土流失發生的典型區域,但兩者在成因。危害及解決措施方面又。不盡相同,具體分析如下:
1.兩地水土流失原因對比
共同點:人為濫墾亂伐;不同點:黃土高原土質疏松,南方丘陵山區降水豐沛。
2.兩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區水土流失造成的損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區人均土地少,每單位土地的生物生長量和產值較高;②南方丘陵山區多為較薄的地表疏松土層覆蓋的石質山地,一旦表土被沖蝕,恢復更加困難;③地處江河下游地區,多為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經濟中心-水土流失會造成更大損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黃土高原側重退耕還林、還牧;南方丘陵山區側重發展多種經營。
五、濕地主要的功能和效益
1.濕地的產出功能:濕地能產出人類所需要的副食品、糧食、藥材、木材及珍稀動植物(“資源的寶庫”)。
2.濕地的調節功能:濕地能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天然空調機”“天然水庫”)。
3.濕地的生態功能:濕地能維持生物的多樣性,保持周圍生態的穩定與平衡(“生命的搖籃”)。
4.濕地的降解功能:濕地中的許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夠在其組織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質,降解環境污染(“地球之腎”)。
5.濕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環境,可作為旅游地,具有航運功能,是各種動物的棲息地(“鳥類的樂園”)
六、流域的綜合開發
1.分析流域開發利用與地理背景關系的思路
某一流域的開發和利用,與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有關,對田納西河來說,弄清其流域內的自然環境特征,是避免盲目開發、引發生態和環境問題產生的首要條件。對流域進行因地制宜地綜合開發,能夠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協調。
流域內的地形、氣候、水文特征以及礦產資源的蘊藏情況,決定了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利用方向。
環境要素
田納西河流域特征
對其他環境要素的影響
流域開發方向
地形
多山的地形,地形起伏大
陸路交通不便,發展航運
修建船閘和水庫
蘊藏著豐富的水能
水能開發,建水電站
氣候
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
流域內光、熱、水較豐富
較早成為發達農業區
河流流量不穩定
給航運帶來困難,需將修水庫和船閘相結合
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
降水季節變化與農作物的季節需水相矛盾
修水庫蓄水,解決降水與灌溉的矛盾
水系
水系發達,支流多,水量豐富
航運發達
大部分可通航,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水量不穩定,流量差異大
航運不便
修水庫,建船閘,促航運
礦產
礦產豐富,有煤、鐵、銅、鋅、磷、云母等
利于能源工業、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工業的發展
影響流域綜合開發的重要因素
2.流域的綜合開發模式
流域開發以河流的利用與治理為核心,尤其是圍繞河流的梯級開發,使流域內的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得到協調,社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其綜合開發治理模式如下所示:
3、長江流域的綜合開發
上游地區
中游地區
下游地區
開發重點
水能資源的開發
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基地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農業發展,形成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形成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主要問題
水土流失嚴重
洪水嚴重
水體和大氣的質量下降
原因
地形復雜,坡度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繁,人類不合理開發破壞植被
自然原因
中游地勢低平,排水不暢,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
工農業發展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人為原因
人們過度砍伐林木、陡坡開荒,水土流失加劇;人們圍湖造田,湖泊調蓄洪峰的功能削弱
對策措施
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實行封山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
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增強湖泊對洪水的調蓄容量;搞好分洪工程,加強荊江分洪工程建設;營造中游地區的防護林;修建水庫(三峽工程將起到巨大的作用)
調整并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加強環境保護,加大執法力度
4、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水系特征和開發治理
長江
黃河
利用
①巨大的水能。分布:集中在上游源頭到宜賓段。原因:位于一、二級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流急。流經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水量大。
②航運便利:黃金水道③灌溉
①灌溉:流經地區降水不足,灌溉作用巨大
②發電:在階梯交界處落差大,水能豐富
存在問題
①洪澇:主要危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荊江段
②泥沙含量增多
①中游:水土流失嚴重
②下游: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洪水威脅;斷流;水污染嚴重
綜合治理
①加固大堤 ②修建水庫 ③營造防護林工程
④建設三峽工程
①建蓄洪調水工程 ②植樹種草,保持水土 ③加固大堤 ④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重要水利樞紐
三峽工程
小浪底
主要有三大效益:防洪、發電、航運,其次灌溉、水產養殖、旅游等
以防洪、防凌、減淤為主,兼顧灌溉、發電
七、山西省與德國魯爾區發展區位條件的比較
中國山西省
德國魯爾區
因素
特點
對工業發展的影響
特點
對工業發展的影響
位置
華北地區,黃土高原東部,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相鄰
距京津唐等發達地區較近
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
地處歐洲腹地,市場廣闊
交通
鐵路交通發達,有大秦鐵路、京原鐵路、神黃鐵路等通往區外
有利于資源的外運
萊茵河流經本區,鐵路、公路密集
水陸交通發達,便于區內和區外聯系
資源
煤炭
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是山西發展重化工業的原料,也是坑口電站發展的燃料保證
儲量大,品種多,煤質好,但埋藏較深
豐富的煤炭資源是魯爾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和電力供應、化學工業發展的基礎
金屬礦
有鐵礦和鋁土礦
有利于能源的綜合利用,構建煤—電—鋁、煤—鐵—鋼等產業鏈
本區貧乏,但離法國洛林鐵礦較近
鋼鐵工業不斷向荷蘭海邊遷移,減少進口鐵礦石的運費
水源
降水少,較貧乏
滿足不了重化工業的用水需求
萊茵河等水量充沛,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充沛的水源與煤炭資源結合,促進了化學工業的發展
勞動力
勞動力豐富
勞動力成本低
勞動力充足,素質較高
為工業發展提供大量熟練工人
市場
經濟落后,本地對資源及重化工業產品的消耗少
以外輸為主
位于歐洲十字路口,經濟發達,人口稠密
市場廣闊,產品需求量大
科技
科技落后
資源、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污染重
科技發達
資源、能源利用率高,工業區環境優美
【2011年高考題】
(2011年高考天津卷)圖3是我國“十二五”中規劃的生態功能區(以保護林草、濕地和多樣性等為主的區域)分布圖,結合圖文材料,回答6-7題)
6.對下列各組生態功能區自然環境共同點的描述,符合實際的是
A. ab—草原廣布、溫差大 B. bf—地表崎嶇、降水少
C. ce—光照充足、風沙大 D. dg—氣候濕潤、林地多
7.下列生態功能中,規劃目的以保護濕地、涵養水源為主的是
A. c B. d C. e D. g
(2011年高考北京卷)36、(36分)讀圖10,回答下列問題。
(1)說明該區域大部分地區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的主要原因。(6分)
(2)簡述本區域河流的主要補給類型及季節特征。(8分)
本區域充分利用油氣資源,積極推進庫爾勒-庫車-阿克蘇石油天然氣化工帶的形成,促進和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3)指出將塔中油田的石油運往庫車和輪臺煉油廠的合理方式及其特點。(7分)
(4)指出圖中綠洲分布特點,說明本區域環境承載力總體特征及其主要制約因素。(8分)
(5)簡述該區域城鎮形成與發展的自然條件,判斷喀什、和田與民豐3個城鎮服務范圍的差異。(7分)
(2011年高考山東卷)32.圖13為我國區域示意圖。A為水庫,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處為山地。讀圖回答問題
圖13
(1)應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B城市的水源?
(2)某企業擬在C處山坡上開辟采石場,指出其可能對該處造成的生態破壞。
(2011年高考廣東卷)41.(28分)石羊河流經甘肅省中部,流域內灌溉農業發達,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根據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4)題。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圖(圖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樣點垂直剖面圖(圖12)
(1)石羊河總體流向為 ,從內、外流河類型看,該河為 。判斷理由是: 。(6分)
(2)圖12所示地層,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處是 沉積,由此可推斷該地的干濕狀況,距今5000年前后比現在 ,理由是 。(10分)
(3)該河流中下游地區氣候類型是 。目前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是 。(4分)
(4)為了防止該流域生態環境惡化,在農業生產中,應該采取哪些措施?(8分)
【2010年高考題】
(2010江蘇卷)圖l6為1990年和2006年我國原油進口來源地結構圖.圖l7為2006年各地區原油生產、 原油加工和乙烯生產產量占全國的比重。讀圖回答問題。
(1)圖l6所列國家中,與1990年相比,2006年新增的石油進口國中比重最大的三個國家依次是 、 和 。
(2)為保障我國石油供應安全,應采取哪些措施?
國外方面: 。 國內方面: 。
(3)讀圖l7,原油生產比重明顯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區有 ,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導因素是 。華東地區原油加工、乙烯生產比重大的主導因素是 。(3分)
(4)石化工業園是由石油化學工業企業集聚而形成的.其主要優點有 和 。(4分)
(2010山東卷)我國西南地區自古就與內陸聯系密切。如今,這一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重要貢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西南地區能源資源豐富,區域內的重慶市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圖12為重慶市1999-2008年主要能源消費變化和單位GDP能耗變化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重慶市能源消費總量變化和單位GDP能耗變化的趨勢,并分析單位GDP能耗變化的主要原因。
(2)指出重慶市能源消費結構特點;結合西南地區能源資源優勢,說明該市今后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的方向。
(2010安徽卷)根據材料和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一個區域地表形態的變化往往受另一個區域物質運動的影響。
(1)描述圖示期間該區域陸地變化特點,并指出其泥沙主要來源區。
(2)泥沙主要來源區哪些氣象災害會加速該區域陸地面積變化?為什么?
(3)簡述該區域或泥沙主要來源區如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009年高考題】
(2009海南卷)4.根據圖中信息及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1)說明灌渠附近農業用地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2)簡述聚落面臨的環境問題及其成因。
(2009江蘇卷)圖11是我國西部某地區略圖,圖中左上方所示為當地鐵路沿線的草方格沙障。讀圖回答6-7題。(雙選)
6.P地與Q地相比,P地
A.年大風日數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數少 D.沙塵暴日數多
7.在鐵路沿線設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態功能是:
A.截留水分 B.改變氣候類型
C.削弱風力 D.改變植被類型
(2009廣東卷)11.長江上游地區地形復雜,自然資源較豐富,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800—1600mm之間。根據所學知識和下列資料,回答(1)~(5)題。
資料一:見圖15。
資料二:見圖16。 資料三:見圖17。
(1)長江上游流域的優勢自然資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重慶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比重最大的土地類型是________;在地形坡度5°~25°范圍內,隨著坡度的增大,水土流失面積比例________。
(3)長江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有________多選題,填選項字母)。
(2009安徽卷)根據材料和圖9,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新疆羅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經超過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經是羅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紀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庫200多座,耕地面積擴大約l倍。
圖9古羅布泊湖岸線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圖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勢的變化,并說明理由。
(2)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說明三角洲位置變化的主要過程。
(3)簡述羅布泊的干涸對干旱區流域開發的啟示。
(2009福建卷)圖12為某流域示意圖。該流域是我國實施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區域,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說出甲、乙地區環境保護的側重點,并說明理由。
(2)針對甲地區近年來水資源供需緊張的形勢,提出水資源合理利用與保護措施。
(2009海南卷)下圖是某海灣圍海造地前后的對比圖。指出圍填海前后的變化,并就其中一項變化,說明其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及對策。
【2011年模擬題】
(東北師大附中、哈師大附中,遼寧實驗中學三校2011年高三第二次聯合模擬)39.(20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薰衣草原產于地中海沿岸,現已遍布世界各地,但最著名的依然為法國普羅旺斯山區(圖中A處)。薰衣草易栽培,喜陽光、耐熱、耐旱、極耐寒、耐瘠薄、抗鹽堿,其產品薰農草精油是療效種類最多的精油,常用于舒緩壓力、頭痛及失眠。
材料二:新疆某詩人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孜然的味道就是新疆的味道。今天,除了孜然,還有紫色的薰衣草。圖12中B處為薰衣草集中分布區——新疆伊犁。
(1)從薰衣草中提取精油的工業,其工業布局屬于( )(2分)
A.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B.原料指向型工業
C.技術指向型工業 D.市場指向型工業
(2)從氣候角度分析兩地成為薰衣草產地的共同條件。(6分)
(3)說明圖示兩地河流開發利用主要方式的差異及其原因。(12分)
40.(2011年溫州市高三第二次適應性測試)(28分)包頭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是國家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圖12為我國某區域地圖,圖13為包頭市1987~2002年土地利用類型變化圖,圖14為包頭市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圖。讀圖并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圖 12
圖13
圖14
(1)讀圖13指出1987~2002年包頭市土地利用的總體變化狀況,并對此變化作出解釋。(12分)
(2)分析包頭市1954~1964年在昆都侖河以西布局工業區的合理性。(8分)
(3)從環境承載力的角度,簡述包頭作為工業城市在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限制性因素。(8分)
【2010年模擬題】
(汕頭市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模擬考試)2010年新年以來,渤海和黃海北部出現30年來最嚴重海冰冰情,下圖為我國海洋局發布的2010年1月22日—26日海冰警報示意圖,回答6-7題。
6.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渤海海冰的分布特點是( )
A.從南向北海冰面積遞增 B.由東向西海冰厚度遞增
C.海冰的厚度隨海水深度而增加 D.海灣處海冰的分布面積大于其他地區
7.下列區域,不易形成海冰的是( )
A.淡水注入的河口 B.風浪較大的岬角
C.風平浪靜的海灣 D.深度不大的淺海
(湖南師大附中2010屆高三第七次月考試卷)候鳥遷徙的一般規律是:越冬時,由溫度較低的地區遷往溫度較高的地區,繁殖時,由溫度高的地區遷回到溫度較低的地區。遷徙時間一般在3月份前后和9月份前后,遷徙路線一般為沿海或沿江、沿湖地帶。讀下圖回答6-8題。
6.圖中5個地區,屬于越冬地的有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7.影響候島遷徙路線具體走向的主導因素是
A.風向 B.氣溫 C.食物 D.人為活動
8.圖中箭頭代表3月份前后遷徙路線的是
A.②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④⑥
(福建省廈門市2010屆高中畢業班質量檢查文綜)下表示意2005~2007年我國主要高耗能產品出口額、能源消耗量、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量。完成4-5題。
年份
出口額(億美元)
能源消耗量(百萬噸標煤)
CO2排放量(百萬噸)
NOx排放量(萬噸)
SO2排放量(萬噸)
2005
167
56.9
135.6
35
80
2007
677
104.7
307.8
69
308
4.與2005年相比,2007年我國主要高耗能出口產品的單位產值
A.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 B.能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均上升
C.能源消耗量上升,污染物排放量減少 D.能源消耗量減少,污物排放量上升
5.碳排放主要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碳排放轉移是指高碳排放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和地區。我國高耗能產品出口額越大,碳排放
A.轉出越多 B.轉入越多 C.轉入越少 D.轉出越少
(2010年浙江省嘉興市高三教學測試(一))圖4是我國沿海某省風能區劃圖,I、Ⅱ、Ⅲ、Ⅳ分別表示風能豐富區、風能較豐富區、風能可利用區和風能貧乏區,圖5是甲地全年各級風頻和風頻能量圖,據此回答6-7題。
6.在風能貧乏區出現風能豐富區、風能較豐富區的“孤島”,其影響的因素是
A.技術 B.植被 C.地形 D.湖泊
7.關于圖5的敘述,正確的是
A.風頻和風頻能量成正相關關系
B.風頻和風速成正相關關系
C.風頻能量和風速成正相關關系
D.風速為10m/s時雖然風頻最大但是風速小,所以風頻能量并沒有達到最大
(2010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一次調研考試)9.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世界某區域圖
材料二:丹麥能源領域相關數據統計 材料三:丹麥GDP增長與能耗比較
表1:丹麥能源領域相關數據統計
1980年
1990年
2005年
消費構成
石油(PJ)
546
355
350
煤炭(PJ)
241
328
165
天然氣(PJ)
0
82
192
可再生能源(PJ)
24
50
130
能源自給率(%)
5
52
156
CO2排放(萬噸)
5310
5270
4940
(1)依據材料一,簡述丹麥自然地理特征。(10分)
(2)材料一圖示區域受 和 影響,冬季平均氣溫高于同緯度其它地區。(4分)
(3)據材料一分析丹麥水能蘊藏量不豐富的原因。(4分)
(4)丹麥是全球將能源問題解決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已走上一條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結合材料二、材料三說明對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啟示。(8分)
(2010年深圳市高三年級第一次調研考試)9.閱讀以下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我國局部地區年降水量分布圖
材料二:材料一中C方框區域放大圖
(1)材料一所示區域年降水量地區分布特點是 ;A地年降水量范圍在 之間。(6分)
(2)材料一虛線圓內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突出,其東部主要是 ,西部主要是 。(6分)
(3)近年來,材料一B處因地制宜種植葡萄、枸杞,簡述其發展該特色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6分)
(4)材料二為所示地區產業轉移示意圖,分析該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特征。(6分)
(5)材料二圖示沿海地區是我國重化工基地,據圖示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有利區位條件。(6分)
36.(汕頭市201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模擬考試)(28分)萍鄉工業以1898年安源煤礦的開辦為標志,屬我國最老的工礦城市之一。讀下圖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資料一:圖10,萍鄉附近地區地圖
28
114
比例尺
0
10
20km
宜春
浙
贛
線
萍鄉
200—500
0—200
1500—2000
500—1000
1000—1500
高度表(m)
A
B
C
D
鐵路
河流
省界
圖例
城市
城區
公園
圖7
甲
乙
資料二:被譽為“江南煤都”的萍鄉,已探明煤炭資源可開采量為4.01億噸,經過100多年大規模機械化開采后,現已累計開采原煤2.8億噸,剩余可開采儲量中近四成為劣質煤,且基本處于地層深部。
資料三:多年來,萍鄉主要工業產品都是利用當地資源發展起來的原煤、焦炭、水泥、陶瓷、玻璃、鋼鐵等。
資料四:資源型城市發展機制和發展軌跡示意圖
圖8
(1)萍鄉市位于 省西部,乙圖中E河的大致流向為 。(4分)
(2)該市早期發展煤炭工業的最主要阻力是 (2分)
(3)近年來,該市煤炭工業的發展呈現下滑的主要阻力是 。(2分)
(4)請列舉該市在發展煤炭工業中會出現哪些環境問題(8分)
(5) 除煤炭資源外,該市還有哪些重要的礦產資源?(6分)
(6) 該市擬在乙圖中A、B、C、D四地中建設高新技術開發區,你認為最合適的地方是 ,簡述你判斷的原因 。(6分)
【原創1】(20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中國某區域圖
材料二:土壤鹽堿化的發生過程
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層,因蒸發旺盛,水中的礦物質(鹽分)在土壤中不斷積累,造 105°
105°
31°
31°
(1)建設成渝經濟區交通基礎設施是關鍵。為了加強成渝經濟區內外的聯系,2010年12月 22日,我國建成了造價是青藏鐵路兩倍的 “宜(昌)萬(州) ”鐵路。其造價最高的地質地貌原因是
(2)重慶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之一,重、化工業產值比重約占70%,是我國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工業地區之一,分析其酸雨形成的原因。
(3)為促進成渝經濟區的可持續發展,請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分析重慶為減輕酸雨污染在能源開發方面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4)簡述成渝經濟區發展的優勢條件,并分析成渝地區如何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優勢進行區域開發。
【原創3】2008年10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強調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依法保障農民對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權利。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這是土地管理和調控政策上的又一次重大調整。據此回答8-9題。
8.下列關于當前我國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說法正確的是:
A.建設用地總量增長過快 B.生態退耕導致耕地減少
C.濫占耕地現象已不存在 D.城市用地緊張,房價難抑
9.專家警示,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必須保持18億畝的耕地底線,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下列措施適宜的是:
①大面積圍墾沿海濕地 ②提倡農村住房公寓化③建立災害預警系統,減少災毀耕地 ④加強土地資源管理,禁止建設用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原創4】下圖為我國東部某地區地形等高線及年等降水量線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簡述圖示地區地形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斷甲、丙兩地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地發展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兩城市形成的共同區位條件是__________________。B比A城市規模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來圖中湖泊L面積在逐漸縮小,其變化對B城附近的水文特征產生的影響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該地某中學地理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擬定了兩個研究性課題,即“農村地區秸稈利用調查研究”和“本地區草原生態問題演變過程研究”。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考察總結出以下信息:該地秸稈利用方式結構示意圖和環境演變過程示意圖。
秸稈利用方式結構示意圖
環境演變過程示意圖
假如你是課題組成員,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面問題。
①從發展生態農業的角度,評價該地區的秸稈利用是否合理________,并闡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運用整體性原理,描述該地區荒漠化的演變過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創5】讀圖,分析回答我國一些地區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1)①地區草地退化嚴重,其自然原因是 ,該地區淹沒在沙漠中的古代文明遺址有 。
(2)①~②地區土壤侵蝕和草地退化比較嚴重的人為原因是 。
(3)③④⑤三個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共同特點是 ,原因是 。
(4)④⑤地區也是我國酸雨影響嚴重的地區,酸雨對土壤的危害是 ,請你為該地區酸雨的防治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原創6】讀我國某區域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試從含沙量、汛期、結冰期三方面比較M河、N河水文特征的差異。
(2)河流含沙量是影響河流綜合開發的重要因素,分析河流含沙量大對河流綜合開發的不利影響。
(3)分析水土流失對M河流域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4)N河上游水庫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調水的重要水源地,請你為保護其水質出謀劃策。
一、選擇題(共11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
根據土地利用結構調整的需要,科研人員對某生態脆弱區的農業土地利用擬定了三種方案(表1、表2),回答1-2題。
表1∶農業用地構成(%)
方案
農耕地
蘋果園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表2∶經濟與環境效益比較
方案
侵蝕量比較*(%)
徑流量比較*(%)
土地利用總收入(萬元/年)
3~8年內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1.關于三種方案的選擇,正確的是( )
A.選擇A方案環境效益最好 B.選擇B方案3~8年內的收入最高
C.選擇C方案經濟效益年年最佳 D.選擇C方案環境效益最好
2.該地最有可能位于( )
A.山西 B.江西 C.廣西 D.四川
讀“我國某生態環境問題分布統計資料”,完成3-4題。
省區
新疆
內蒙古
西藏
青海
甘肅
寧夏
陜西
山西
河北
其他省區
所占比例(%)
40
24
16
8
7
1
1
1
1
1
3.該生態環境問題可能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生物多樣性減少
4.為了避免該生態問題在我國西北地區越演越烈,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
A.大面積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
B.解決當地群眾生活用能,嚴禁亂砍濫伐
C.加快城市化進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引水灌溉,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讀西北地區部分地圖,回答5-7題。
5.結合圖可以看出 ( )
A.該區年降水量自南向北依次遞減 B.該區1月份氣溫自東北向西南遞增
C.圖中甲地的植被主要為草原 D.圖中乙地的植被主要為森林
6.圖中甲地的生態問題主要為( )
A.森林破壞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濕地萎縮
7.乙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可能為 ( )
A.過度放牧 B.過度農墾 C.過度樵采 D.水資源利用不當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植被景觀,荒漠化是由于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以外力為主要依據,可以將荒漠化劃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化等類型。據此完成8-9題。
8.為深入研究沙塵暴發生機制,我國在沙塵暴多發地區和必經之地,建立了一系列沙塵暴觀測研究站,這些站點大多位于( )
A.西北和華北 B.華北和東北 C.華北和華東 D.華北和中南
9.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國塔里木盆地地區,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大面積植樹造林 B.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體系
C.擴大綠洲農業的種植面積 D.退耕還草
結合我國部分防護林分布示意圖,完成10-11題。
10.國家大力推行“退耕還林”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
①增加木材產量 ②改善生態環境 ③增加農民收入 ④調整農業結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關于圖中各防護林主要作用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保護農田 B.②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保護農田
C.③抵御海風、海浪和暴雨的襲擊 D.③進行平原綠化、美化城市環境
二、綜合題(2道題,共56分)
12.讀我國各省區荒漠化分布圖(圖甲)和荒漠化類型動態變化情況圖(圖乙),回答問題。(28分)
(1)從荒漠化成因分析,荒漠類型多樣,則自然過程形成屬于 ,受人類活動影響形成屬于 。荒漠化形成的影響因素有 、 、 等,沙漠化的主要動力因素是 。(10分)
(2)我國荒漠化分布最多的省區是 ,其人為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近年來引起我國荒漠化面積增加的因素是 ,簡析其原因。(12分)
13.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開發和利用煤炭資源直接影響到山西省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讀圖,結合有關知識回答下列問題。(28分)
(1)讀圖,從地理位置、市場和交通三方面簡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8分)
(2)“晉煤外運”和“晉電東送”是山西省兩種主要能源輸出方式。試簡要評價山西省輸煤和輸電兩種能源輸出方式的優缺點。(10分)
(3)簡析煤炭資源的開采可能引發的主要生態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