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班主任遞給我一張紙條,紙條上赫然寫著:我恨史銀芳+它的十八代!旁邊還有幾行字,有些不堪入目。
我被罵得莫名其妙,幸好最后還有一句話:你也去銀芳辦公室去默寫?
原來如此!
復習期間,文科復習中,默寫是常事。批改過后,讓一些錯得比較多的學生來訂正,或者重默,好像也沒有做錯什么吧。
當我看到學生的憤怒時,第一時間立即自我反省,最近有沒有對學生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來:作業有沒有布置得多了,有沒有說出傷害學生自尊心的話來。
好像都沒有。唯一做得,也就是幾個名句訂正。我喊他們來辦公室,也是為了做到及時糾錯。
教學25年,我其實屬于比較懶惰的老師。經常忘記布置作業,也很少邀請學生到我辦公室來輔導。
在我這里,始終覺得課間的時間,不僅屬于學生的,也屬于老師的。忙里偷閑的讓學生來糾個錯,也沒有經常這么去做,然后我的學生就不滿意了。
學生的語言比較稚嫩,我也沒有當成多大的事。同事看我心平氣和,還很奇怪,被罵得如此難聽,還能夠做到不動聲色,問我是怎么做到的。
我覺得,迎考期間,大家都很累。寫幾句發泄的話,也是人之常情。5月25日,心理日,我還特意允許學生利用習作的機會寫出自己的憤怒。
適當的宣泄情緒,也沒錯。錯就錯在,利用其他課堂,而且被班主任活捉,并且是罵老師的話語,如此一來,損壞了師道尊嚴。
事實上,被學生罵罵,根本就不是多大的事。借機教育幾句,也就罷了。但,這樣的事情還是要通報一下家長。
讓家長明白一點:小孩的教育,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為父母,完全可以利用這樣的機會,來好好教育一下自己的小孩。
今天可以隨便罵老師,日后就能謾罵其他的人。遇到一點的困難,就叫苦。長期以往,終究會養成壞習慣。
我們其實都喜歡聽好話。聽到罵人的話,就會覺得格外刺耳。尤其,現在的社會,每個人活得似乎都不容易,一言不合就能吵起來。
校園霸陵事件中,發生的那些慘劇,通常都是源于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兒。但是,防患于未然,假如平時能夠注意到自己的言行舉止,至少能保護好自己。
早上來的時候,學生將反思報告給我看了一下。看上去,寫得很深刻,其實反省并不到位。學生并不知道她錯在哪里。
在背后罵人,只要不是無中生有,并不違法。反應的也不過是家庭教養的問題。我在憤怒的時候,也有過口不擇言的時候,大象便會批評我缺少家教。
甚至會遷怒到我的父母身上。每每這個時候,我更是暴跳如雷。事后想一想,我有罵人的自由,大象也自然會有反擊我的自由。
我們都不完美,都想要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一個人,在最憤怒的時候,你希望她能夠控制情緒,保持理性,其實很難。
遇到課堂上,有些學生總是不斷地挑戰我的底線時,我通常都會在心底默數幾秒鐘”冷靜、冷靜、冷靜”,其實,內心里早就恨得牙癢癢。
成年人,已經懂得掩藏自己的真實情緒,喜怒哀樂漸漸學會了不露聲色。學生,還很稚嫩,他們并不懂得現實的殘酷。
遇到喜歡糾結的老師,這可憐的家伙,極有可能不被待見。
我在做心理咨詢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因為師生關系處理得不好,學生害怕走進課堂。老師的一個漫不經心的眼神,就有可能給孩子引起聯想。
也因此,我在處理學生問題時,總會提醒自己,不要給學生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事情過去就過去了,沒什么大不了的事。
況且,誰人不在背后挨罵,誰又不喜歡背后罵人?我們都很普通,很難做到慎獨。更可況一個十多歲的小孩,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我想要的反思,其實很簡單:為什么偏偏是我被老師喊到辦公室去默寫?遇到任何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學會先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這個要求,其實也高了。我們早就習慣了找借口。不僅為自己,而且為他人。即使是身為成年人的我們,也很難在遇到困難時,不找借口。
昨晚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現在的教師用兩個字來形容,活得很“卑微”!聽到這句話時,感觸很深。
一個班級,五六十個學生。每個學生的背后,都會有六個以上的成年人。他們對教師的評價不一。
比如,孩子的成績好壞,起決定性因素的是學習力和堅持力。而這兩種能力,其實跟家風的傳承以及基因的遺傳息息相關。
但絕大多數家長根本看不到。沒有一對做父母的,會心甘情愿地承認自己的小孩,不過是極其普通的一個孩子而已。
當他們,傾其所有,背上沉重的房貸壓力,給小孩購買了超出他們能力的學區房之后,他們都渴望有所回報。
似乎,只要我竭盡全力地供養,就應該收獲想要的結果。懷著這樣期待的家長,真是不少。我們做教師的,也因此成了替罪羊。
學生成績不好,第一抱怨的對象就是任課老師。他們會指責你教學水平不行,會揚言要到教育局去控訴你,認為你不能做教師。
若是,你稍微對小孩要求高了一點,他們就會怪罪你體罰學生,正反都是你的不是。這么多年來,我跟家長之間的距離,一直保持得不遠不近。
太近了,容易超出邊界;太遠了,又不利于共同教育小孩。
所幸,今天遇到的小孩家長,不管是父母,還是祖母,都能表現出真誠的歉意。我覺得這就很好。
每個孩子,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長大。身為成年人,我們更應該做好孩子的榜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什么時候,都要知道,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