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問我,什么是內驅力?
內驅力就是個體在環境和自我交流的過程中產生的,具有驅動效應的,給個體以積極暗示的生物信號。
其實質是一種無意識力量,源于最原始的,積累了整個歷史經驗的心理體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例如,當攝食需要出現時,內驅力會驅使有機體表現出攝食行為以滿足這種生理需要,隨著攝食需要的滿足,內驅力降低,攝食行為也就停止了。
卓越的創造力,只能來自內驅力。
但,失去內驅力的小孩越來越多。廢掉的時間段不同,有的中學就廢掉了,有的能撐著考上名牌大學,然后畢業后廢掉。
有的甚至能找到好工作,然后在最好的年華跳樓自殺。
一個很有藝術才華的大學畢業生,告訴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考慮怎樣去死,并且研究了死亡的好幾種方法。
一個15歲的小女孩,已經自殺了三次;一個小男生,擼起袖子給我看他疤痕累累的自殘過的雙臂;
一個在讀研究生問我,為什么我總是覺得活著很痛苦?一個小學生告訴我,上學沒意思,就想待在家里玩游戲。
一個母親說,每天早上,最不想聽到的是孩子說,媽媽我肚子疼,我想去看病。
……
一個人若失去了內驅力,就形同僵尸,行尸走肉。自殺,僅僅是因為生命力枯竭了,做任何事情都找不到“存在感”,沒有發自內心的渴求和喜悅。
精神已經死掉太久,肉體也該跟上了。
是誰,偷走了我們的內驅力?假如說,是我們的父母,似乎這句話未免太殘酷。但,事實往往最為殘酷,真相也永遠只有一個。
李雪愛與自由的《被竊取的內驅力》談到:
父母努力雞娃培養孩子,仿佛孩子優秀了父母就幸福了,讓孩子優秀是媽媽全部的人生目標。
這也就意味著,孩子的內驅力,全部要被寄生物媽媽吸走,變成媽媽的人生目標。用孩子生命力的枯萎,換來媽媽自戀的滿足。
內驅力的喪失,原因很多。
假如一個小孩,從小生活在一個完全沒有安全感的家庭里,他對當下的生活都感到惴惴不安,哪里會顧得上有沒有學習的內驅力。
一個有問題的家庭,孩子的內驅力往往會被嚴重壓抑。
我在接診一個12歲的小男孩時,男孩斜靠在椅子上,一幅精疲力竭的神態。孩子的家庭動態圖上,清楚地暴露出這是一個破碎的家庭。
爸爸還是爸爸,但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爸爸;媽媽依舊是媽媽,但即將成為另一個家庭的孩子的母親。
聽說母親,即將再婚,孩子索性放棄了自己。不愛學習,只喜歡玩手機。曾經那么聰明好學的小孩,一下子就成了一個失魂落魄無所事事的孩子。
在做家庭訪談的時候,雖然父母親都許諾會改變過去的撫育模式,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的缺失,會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修補。
還有個孩子更難過,外出補課回家,父母竟然就離了婚。原本一家三口,早上出去補習時,還是一家三口,兩個小時后回來,一個家就散了。
這樣的打擊,放在誰的身上,都無法承受。但,有人做父母,就這么任性。為糊涂的婚姻買單的,常常只能是我們的小孩。
一個小孩患了重度抑郁癥。孩子的父親,問我怎么辦?我說,保命要緊。因為小孩的繪畫里,流露出生命的凋零之感。
半個月之后,孩子再次來到咨詢室。雖然一臉倦容,卻比從前顯得開朗健談。臉上的笑容也多了些。
我知道這不僅是吃藥的作用,還有父母的配合。一對望子成龍的父母,愿意跨出自我改變的第一步,其實很不容易。
我做心理咨詢,很多時候,并不討家長的喜歡。站在孩子的角度,我經常會指出藏在問題孩子背后的家庭原因。
學霸患了考試焦慮,乖巧的小孩突然情緒反常,那個走到哪里都不肯放下書本的小孩,六歲的小姑娘揚言長大要殺了媽媽……
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妨礙家庭發展的最大困擾。一個家庭里,只要孩子的心理出了問題,這個家庭就會雞犬不寧。
還記得,一個工作壓力特別大的基層公務員,訪談時,就發現他的手一直抖個不停。老婆在一邊喋喋不休地抱怨孩子不肯上學的煩惱。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強大的生命力,那種學習的內驅力,從來就沒有缺少過。只是,被壓抑了。
過高的期待,家庭的紛爭,父母的貌合神離,被忽視的母親,被排擠的父親,長期的家庭冷暴力,成長過程中的被否定……
這些,都會嚴重壓抑孩子的內驅力。
最好的良方,只有一個:讓家庭的愛,充分地流動起來。如此,孩子的生命力,才會被喚醒。
【一起看電影】十部諾獎改編的電影,資源難得,獨家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