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師要有邊界感,這一點很重要。
但,有時候咨詢師的性格,往往會左右咨詢師的選擇。像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就容易破壞咨詢師應該恪守的邊界感。
我做咨詢,熟人推薦居多。一般是添加微信,然后約時間,具體面詢。其實,對于咨詢師來講,不添加來訪者的微信,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有了微信之后,或者其他聯絡方式,就會容易干擾彼此的生活,尤其是心理咨詢師的日常。
因為,你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你會接到什么樣的電話,你會遇到什么樣的來訪者。
假如,你是一個女性咨詢師,遇到一些成年的異性來訪者,尤其是在兩性關系方面,有些來訪者會無節制地發送一些不堪入目的圖片。
對于成熟的心理師來說,見怪不怪,無傷大礙。但,若是養成習慣,隔三差五惡心你一下,你也會受不了。
遇到這一類來訪者,索性直接刪除或者拉黑。
熟人介紹的來訪者,絕大多數懷著想要解決問題的心理來求教你。最初都很虔誠,表現得也很真誠。
但,成長絕不是通過一兩次咨詢就能做到脫胎換骨。真正的成長,輕則需要幾個月,重則需要三年五年,也不是沒有。
對咨詢師懷著過高的期待,奢望通過一次性就能解決困擾自己多日的問題,基本上不現實。
因為,最終的改變,不是咨詢師的改變,而是來訪者自己在改變。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有些來訪者就會自行脫落。
我做咨詢,主要看緣分。你來了,我在陪你;你走,我也不挽留。畢竟,咨詢,說到底終究不過是服務。
但,令咨詢師最為難的是,不分時間和地點就給咨詢師打電話,或者微信上瘋狂留言,期待解決。
合規的咨詢,應該在咨詢室里。咨詢之外,不做任何個人之間的聯絡。畢竟,真正的咨詢必須有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
而來訪者的療愈,則可以不僅發生在咨詢室,更應該發生在咨詢之外的生活之中。
咨詢師的精力畢竟有限,假如每一個經過心理咨詢的來訪者,想到就可以隨時打個電話或者微信上聊個天,勢必會影響到咨詢師的日常。
所以,在第一次的咨詢時,咨詢師就應該和來訪者約法三章:時間,地點,次數。尤其要重點指出:咨詢之外,不發生任何聯系。
除非,遇到突發事情,比如關系到生命安全。其他,都可以約定在下一次的來訪中咨詢解決。
我做咨詢十多年,常常會感到疲勞。主要是不懂得拒絕。而且會隨意地將自己的微信號給來訪者。
若是做過咨詢的,一旦有什么留言,或者遇到什么問題。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尋找自己的咨詢師幫忙解決問題。
弊端是,容易養成依賴習慣,反而剝奪了來訪者的自我成長機會。
有邊界感的咨詢師,不會輕易將自己的聯系方式透露給來訪者。咨詢師,在日常的在咨詢活動中,一定要恪守咨詢規則。
你的咨詢,只能發生在特定的環境中。不管是咨詢師,還是來訪者,都要守住自己的邊界感。
若有成長需要,可以約定咨詢。畢竟服務的本質,是滿足需要。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都要彼此適合。
邊界感的突破,有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所以,守住彼此的邊界感,是咨詢師和來訪者需要做的很重要的事。
【一起看電影】真人真事改編,顛覆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