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傷害,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那種疼痛,是長在肉里面的。
像一根刺,陷在肉里面,只要不拔出來,那根刺就會永遠存在。比如,家長說的一些非常不得體的話,又比如老師無意間給貼的一個小標簽。
甚至一個無意的舉措。
一個孩子讀初二的時候,因為某學科沒有按時完成作業,被老師喊了站在其他班級的教室后面。
孩子從此之后,就覺得太丟面子了。沒有人發現孩子因此失眠。天長日久,孩子就出現了心理問題,甚至精神障礙,最后不得不輟學。
很多時候,我們成年人確實是出于好心好意,或者極其友善的提醒。但是,假如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尤其在青春期的,最容易影響到孩子成長。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抗挫折能力就強一點,但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敏感。尤其智商稍微高的孩子,更容易敏感。
學生的問題,表面上看是人際關系的問題,實際上更多的是親子關系出了問題。而親子關系問題又集中在學業的壓力上。
因為焦慮,因為學業的壓力,親子關系普遍很緊張。家長習慣將自己的小孩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而老師迫于教學的實績考核,也會將學生比來比去。
每個人都知道孩子的壓力很大,但卻無計可施。因為心里放不下。總是擔心一旦抓得松了,孩子的未來就會毀掉了。
做父母的一害怕,孩子就得跟在后面努力學習。我見過更夸張的補課。初三學生,總共放一天假,有個孩子從下午到晚上,竟然連補四門課。
據說,上午半天還要完成學校布置的作業。家長很無奈,說孩子自己心甘情愿地選擇。
小孩愿意犧牲自己的業余時間,要到校外機構去補習。而且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如此之滿,我覺得不可思議。
匪夷所思,絕對的匪夷所思!不會休息的孩子,就不會學習。假如一個孩子,將自己活成學習的機器,一旦考不好,最容易失望。
付出那么多,卻收獲甚微。
好不容易放個假,總算可以吸一口氣,但有的孩子卻不敢松勁。就其原因只有一個,非常介意自己的學習成績。
其背后,一定有一個或兩個特別在乎自己考試分數的家長。我們做父母的,總會在不經意間將自己對人生的焦慮傳染給了自己的娃。
達微讀小學的時候,玩得很開心。讀初中的時候,初一初二是我親自抓的。能夠從當初進校的963名,一躍為482名,我們都付出了努力。
之前,我一直都很憤怒大象對孩子學習疏于管理。現在想來,當初應該是我沒有養成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尤其,像我這個人容易沒有邊界感。在養育達微的過程中,雖然制定了家規,但常常會被他越界。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應該是溫和而堅定。我溫和有余,堅定不夠。尤其在達微玩游戲不愛做習題上,我經常會妥協。
妥協到最后,等到發現失控的時候,達微的成績已經讓我非常抓狂了。
學得專注,玩得開心,這才是一個孩子最好的狀態。該休息的時候,卻惦記著學習;該學習的時候,卻又覺得自己過于辛苦。
記得一個小小女孩,只有十歲。她說,玩游戲的時候,玩得不盡性。既怕媽媽罵,但又控制不了游戲的誘惑。
所以,一邊玩一邊忐忑不安。玩得也不舒服,學習也只能流于形式。家長對孩子有約束,無可厚非。
一個孩子,從小就要有規則教育。家庭規則,制定起來很容易,真正實施起來就會覺得很難。
比如,家人之間的溝通要注意方式,在家里,不要隨意地批判孩子的對與錯。家是講愛的地方,而不是恣意發泄惡劣情緒的地方。
尤其是家長,說話要算數,在實施家庭規則上,要做到以身作則,帶頭做好榜樣。孩子一旦違規了,就要采取相應的措施。
遇到孩子玩手機上癮,或者沉湎于各種網絡游戲,其實對孩子的教育已經失控了。親子關系一定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父母對于孩子來講,已經失去了信任。
一旦信任有危機,孩子就會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搭理父母。青春期的孩子,已經能夠抓住父母的心理需求。
最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想要被尊重被理解,遺憾的是孩子已經成長,而我們的家長卻還停留在過去。
對處于正渴望獨立尊重與自由階段的孩子來說,你只要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和美好的期待,以及必要的幫助即可。
其他,若是說了給孩子帶來不適感的話,就不要說了。我經常對家長說的一句話是:要學會閉嘴。
閉嘴,不是不說,也不是不管,而是要懂得在合適的時候,說合適的話。而不是隨時隨地想說就說,想罵就罵。
懂得尊重孩子,你就能真正做到去理解自己的小孩。當孩子不愿意與你說話,而情愿低頭玩手機,只能說明一點:
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你的小孩已經不再相信你了。
【一起看電影】六部讓人大呼“過癮”的電影,一部比一部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