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智能化、鋰電化趨勢的助推下,新國標、碳達峰等政策的影響下,兩輪電動車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行業也迎來了新一輪洗牌。
為迎合市場發展規律、搶占市場份額,兩輪電動車品牌逐漸從打經濟實惠的“價格戰”演變成了打高端智能的“價值戰”。
至此,更高端的兩輪電動車出現在了大眾視野之中。
01
高端兩輪電動車的“智能化”
更高端的兩輪電動車意味著功能逐漸智能化。
以目前市場中高端兩輪電動車產品九號電動摩托車E系列、小牛電動NQi系列以及雅迪子品牌“VLFY”系列等為例,其智能主要體現在車機交互方面。
通過配套的手機APP,用戶可對車輛進行綁定,能實時查看車輛的位置、電量、狀態等信息,也能通過APP對車輛進行上鎖、解鎖等操作。更高級一點的兩輪電動車還具有人臉識別、指紋解鎖、感應解鎖、語音助手、語音導航、ABS防抱死系統等功能。
此外,對于電池、時速、續航等硬性指標方面,高端兩輪電動車也有著極大的提升。以九號電動E200這款產品為例,其時速可達100Km/h、續航可達200Km,電池則是鋰電。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高端兩輪電動車的外觀也更迎合當代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多家兩輪電動車品牌均有著“榮獲過知名設計類獎項或者是由知名設計師操刀設計”的介紹,這也為兩輪電動車的外觀披上了一件更為華麗的外衣。
結合以上來看,高端兩輪電動車的確能大大提升用戶的駕駛體驗。但不能忽略的是,因造車成本的增加,高端兩輪電動車的售價也要比非智能車型高很多,普遍在5K至1W不等。
萬物互聯時代,高端兩輪電動車的確是行業發展必然趨勢,但用戶是否愿意為“高價”的高端兩輪電動車買單呢?
02
“經濟”是激發用戶購買欲的關鍵因素
一直以來,兩輪電動車都是便捷、經濟的代表,是解決大眾出行“最后五公里”的最佳首選,也是龐大外賣行業的配送支撐。所以上至繁華都市,下至鄉間街巷,兩輪電動車的身影隨處可見。
根據艾瑞咨詢此前發布的一則調研數據顯示:用戶購買兩輪電動車的原因除了為避免交通堵塞、短距離輕量化出行外,其他也均與“經濟”有關。比如兩輪電動車使用成本低、價格比較便宜、經濟條件剛好適合買電動車等。
顯而易見,經濟、實用是用戶購買兩輪兩輪電動車的關鍵因素,而高端兩輪電動車的“高價”直接勸退了一大批用戶。
但畢竟高端兩輪電動車的一系列智能操作才是亮點,用戶又是否愿意為智能而接受溢價呢?
根據上文所提到的智能來看,頗有些“智商稅”的意味。
首先,高端兩輪電動車的很多智能操作和智能手機功能都重合了,比如語音導航功能和播放音樂功能,用戶根本沒有理由為其接受如此高的溢價。
此外,實時查看車輛的位置、電量、狀態等信息,通過APP對車輛進行上鎖、解鎖這類智能操作,都是傳統兩輪電動車本身便具有的功能,高端兩輪電動車只是將它們換了一個高端點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已,實用性也談不上。
如果不是忘記帶鑰匙,在很多場景下直接用鑰匙解鎖或許更方便,直接通過車輛顯示屏了解剩余電量或許更直接,過分依賴手機APP體驗感反而會下降。
當然,對于那些不依賴手機APP的智能,比如人臉識別、指紋解鎖、感應解鎖、ABS防抱死系統等功能等,這些技術的運用的確令兩輪電動車更高端了,但價格也更貴了,普遍在1W-2W不等。
對于絕大部分用戶來說,如果買一輛兩輪電動車就需要花費萬元,那為什么不去買一輛價格相差無幾且能夠遮風擋雨的五菱宏光mini或者二手燃油車呢?
顯然從經濟和實用角度來看,高端兩輪電動車對于用戶來說無疑是一個偽命題。
那么,“不吃香”的高端兩輪電動車還有未來嗎?
03
高端兩輪電動車未來何去何從?
根據魯大師用戶電動兩輪車口碑調研報告顯示:從下一輛電動車接受價格來看,5000元以下用戶占比共計超過80%,其中2000-3000元的用戶最多,占比超過30%。
粗略估算來看,愿意購買高端兩輪電動車產品的用戶不過20%,這也意味著高端產品的市場份額不到兩成,前景似乎并不樂觀。
可反觀高端兩輪電動車市場卻并未因此沉寂,反而呈現旺盛生命力。除了本就定位高端的九號公司及小牛外,傳統兩輪電動車品牌雅迪、愛瑪也在用推出子品牌的方式來沖擊高端市場。
雖然,高端這條路大家走的并不順。
據九號公司2022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智能電動兩輪車實現銷量30.7萬輛,按此預計,九號公司2022全年銷量或可達到60萬輛。
單看業績確實不錯,也沒有什么問題,但若將九號公司2022全年預計銷量與2021年中國兩輪電動車累計銷量4100萬輛這則數據對比來看,九號公司所占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再將九號公司2022全年預計銷量與雅迪2021年年銷量1386萬輛,以及2021年雅迪冠能二代中高端系列產品年度累計銷量400萬輛這兩則數據做對比也會發現仍存在很大差距,而這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高端市場才是兩輪電動車廠商實現盈利的主戰場。
既然如此情況,兩輪電動車品牌為何還要持續發力高端市場呢?這是因為在高質量發展及消費升級需求的推動下,兩輪電動車產品向智能化、品質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即便用戶不買單,品牌也要為了發展而發展。
而有意思的是,或許高端品牌自身也知道高端兩輪電動車是一個偽命題,所以原本瞄準高端賽道的小牛電動則推出子品牌下沉市場,試圖挽救慘淡銷量。
其實結合用戶核心需求來看,兩輪電動車實在沒必要高端化,無論外觀設計多好看,解鎖上鎖多智能,都比不過一個長續航來得實在。
那么,高端兩輪電動車還有未來嗎?或許也是有的,畢竟這是大勢所趨。但兩輪電動車品牌要想把高端路走通,則需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重新尋找“智能化”發力點。
舉個簡單的例子,雖然鋰電池兩輪電動車會比鉛酸電池的貴幾百塊,但考慮到安全性和使用壽命用戶也會愿意為其買單,“智能”也是一樣。用戶并不是不愿意接受溢價,而是不愿意接受需求以外的溢價。
如何才能擔得起高端這一頭銜,做到讓用戶愿意為高端買單,兩輪電動車廠商們還需好好思考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