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的讀者,包括作家亨利·米勒、保羅·柯艾略,搖滾樂隊Radiohead,還有畫家、學者蔣勛。如果一生只讀一個故事,我為你推薦黑塞的《悉達多》。這個短短的故事,可能蘊含了讓你一生受用的哲理。
——夢元
這是「正在讀」的第18篇原創文章
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生活在德國和瑞士,卻與東方世界頗有淵源。他的父親曾在印度傳教,母親在印度出生,而佛教信仰體系與中國哲學曾對他產生深刻的影響。可以說,這樣一位生活在歐洲的知識分子,擁有的卻是一顆具有東方氣質的心靈。
▲ 赫爾曼·黑塞
黑塞的作品頗具沉思性與內向性,蘊藏了一顆剔透的少年之心。著名畫家、學者蔣勛曾經這樣評價黑塞:「因為黑塞我喜愛上一種獨白式的文體,像日記,也像書信;像孤獨時自己與自己的對話。黑塞的文學可能影響了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尋自然、流浪、孤獨,追尋自我的覺醒。」
在黑塞的小說中大都有這樣的少年,他天性高貴,不愿憑本能和慣性生存,而是想要探尋自我,找到宇宙的終極智慧。
《悉達多》是黑塞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創作于1919年,在歐洲紛亂的戰火中,黑塞越來越深地向內探尋。他曾這樣談到《悉達多》的寫作:「我進行試驗,把我的信仰寫成了一篇小說,這本書就是《悉達多》。」
故事情節非常簡單。悉達多出身于婆羅門家庭,自小家境優渥,頗受家人與朋友的愛護。可是他對自己的人生并不滿足,盡管生活一帆風順,但他總覺得少了什么。疑問慢慢在心底發酵,不安分的心靈在悸動。于是他離開既有的安穩生活,踏上了漫長的追尋之路。
他曾經成為沙門的苦行僧,使肉體受苦來獲得心靈上的短暫麻醉;他也曾聆聽佛陀的教誨,卻自知單憑聞道無法得到拯救;他走上肉欲享樂和世俗功利的道路,獲得肉體的歡愉和商業上的成功,然而心底總是有一個聲音告訴他,這不是終點……
在經歷了一切又失去了一切之后,他已經厭倦,心里充滿了痛苦。他開始渴望死亡與沉睡,但就在此時,頓悟來臨,他體會到了自己久久期待的平靜、安寧和自由。「我不得不經歷如此眾多的蠢事、罪惡、謬誤、丑惡、絕望和不幸,僅僅只是重新變成一個兒童,僅僅只是能夠從頭開始。」
故事的主人公名為「悉達多」,這令人想到佛祖釋迦牟尼的名字「喬達摩·悉達多」。事實上,《悉達多》的故事與佛祖喬達摩·悉達多的故事頗有相似之處,不過在這個故事中,黑塞將「喬達摩·悉達多」這個名字一分為二,變成了兩個人——還在追尋途中的婆羅門之子悉達多,和已成佛陀的喬達摩(張佩芬譯本譯為「加泰瑪」)。
悉達多與喬達摩見面的細節也頗值得玩味。仿佛是兩個階段的自我相見,在悉達多的自我內蘊藏著證悟的種子,他暫時還無法理解已經得道的喬達摩,但他終將走到那一步。
黑塞的《悉達多》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故事中也包含頗多佛教元素,然而它本質上并不是一個佛教故事。它更像是黑塞為表達自己人生哲學的一則寓言,或是一首意味雋永的長詩。它含蓄抽象,充滿了象征意義,因此也更難懂、更難解讀。然而,如果你將這個故事讀下來,你就能夠體會到黑塞「將自己的信仰寫成小說」的那種野心。
性情純良、心思高貴的悉達多,執意要追尋屬于自己的道路。他不愿走上家庭和環境為他安排的人生,不愿渾渾噩噩、順其自然,內心對「超越性力量」的向往推動著他,走了許多所謂的「彎路」。
他不愿苦行,因為那讓他遠離自我;他不愿聆聽現成的道理,而是想要自己去尋找道理;他曾厭棄過去認為高貴的東西,縱情聲色與享樂,但盛宴總會消散,內心依然空虛。以現在某些人的眼光去評判,悉達多純屬「瞎折騰」,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可是,若非經歷這一切,他不會迎來最終的「頓悟」。
故事最后的悉達多,找到了自己的使命,獲得了內心的平靜與安寧。然而悉達多的人生只屬于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都要走過自己的「彎路」,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歸宿。
在《悉達多》的標題下方有這樣一句話,「——一首印度詩」。13歲的黑塞就立志要成為一名詩人,而《悉達多》的奧妙之處就在于,其意在言外,更在每一位讀者的心中。
福利贈書
悉達多的人生走了很多的彎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都是如此。有可能是一不留神錯失良機,也有可能「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人生不可能永遠高歌猛進,有時會遇到停頓、反復甚至倒退。
你曾走過哪些「彎路」?你如何看待人生中的「彎路」?在文末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我們將結合留言質量與點贊數,選出3位讀者,每人獲贈《悉達多》1本!
留言截止時間:2021年7月16日12:00
獲獎公布時間:2021年7月16日24:00前,直接回復獲獎者留言
我們的同名微博@正在讀也在同步進行抽獎,可同時參與,增加中獎幾率哦!
夢元
精神雜食類動物,書店打卡狂魔,咖啡成癮者,貓奴。
推薦圖書
/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