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寶寶過了兩歲還不會說話,可能就有人懷疑,他是不是“孤獨癥”;對于那些很少在戶外活動,整天都被關在家里的寶寶,好心人也會提醒父母,這樣養出來的孩子當心會得“自閉癥”。
“孤獨”、“自閉”,這兩個形容詞居然也是“病”?
詞條:孤獨癥
孤獨癥是一個醫學名詞,又稱自閉癥,是一種發生在嬰兒時期的特殊的精神障礙,被歸類為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興趣和行為模式。
孤獨癥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征的精神疾病。
“孤獨癥”,是1943年美國小兒科醫生肯納在他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首次應用,這是醫學史上第一次正式出現“孤獨癥”這個詞,迄今為止,還沒能真正找到孤獨癥的病因。過去曾經認為,其病因可能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經過數十年的廣泛研究,現在已經證實孤獨癥與父母教養方式無關,而是遺傳基因、腦部疾病或創傷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目前國內外專家多傾向于與先天因素和妊娠與分娩合并癥有關。
常見癥狀
* 在出生兩歲半前發病;
* 人際關系上存在障礙,如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等;語言方面障礙,不少患者都是在快2歲時,還不會說話;
* 與人避免視線接觸,即他們的眼光總是飄忽不定,即使是面對著他時,眼光也不會定在你的臉上;對外界的刺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永遠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 大多有固定的行為,如玩具有固定的玩法,也常有轉圈、拍手等固定的身體刺激行為等。
說明:在以上列舉的孤獨癥的主要癥狀中,因自閉癥兒童之間個體差異較大,所以并不是每一個孤獨癥兒童都同時具有所有的癥狀。
居家自測
1 與其他兒童一起游戲和交往感到困難。
2 對聲音和語言感到遲鈍。
3 厭惡學習。
4 對各種危險,如玩火、登高、在街上亂跑缺乏應有的認識。
5 已經養成的習慣就堅決不改變。
6 不愛說話,有時寧愿用手勢表示意愿也不用語言表達。
7 常常無緣無故地微笑。
8 不是像一般的幼兒那樣弓著身子睡覺,而是僵硬地伸直腿腳睡。
9 精力異常充沛,有時要半夜醒來,一直玩到早晨,次日仍不疲倦。
10 不愿和任何人有目光接觸。
11 對某件事物可能產生特殊的愛好和依戀,抓住不放。
12 喜歡旋轉圓形物體,而且可以長時間做同樣的動作。
13 重復、持續地玩一些單調的游戲。如撕紙、搖鐵筒中的石塊等。
14 怪僻孤獨,不愛合群。
方法:每題用“是”或“否”回答。
結果:答“是”,計1分;答“否”為0分。累計分數達8分以上,說明孩子有孤獨癥傾向。
說明:這只是對兒童孤獨癥傾向的一種簡易居家自測,假若結果表明孩子有孤獨癥傾向,應立即去??崎T診進行全面檢查,以便及時治療。
早期干預
因為孤獨癥發病在幼兒早期(3歲之前),這個階段正是大腦發育的高峰時期。所以有針對性的心智行為訓練有可能幫助很多孤獨癥兒童發掘出潛在的智能。這是目前中外醫學界普遍認同的治療方式。早期確診對患兒的治療意義重大。一旦父母發現寶寶有孤獨癥傾向一定要盡早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通過早期干預使孤獨癥兒童恢復正?;蚪咏#蛊渲橇?、社交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兒童可在學前期進入學校學習。
對孤獨癥兒童的治療和早期干預,離不開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
干預措施1:與教育“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