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教育部明確將抑郁篩查納入學生體檢,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對評估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特別關注。
這項政策對我們來說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從積極的方面來說,國家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并給予政策支持。不好的一面是,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抑郁癥應該是不容樂觀的,所以才需要國家出手。那么青少年抑郁高發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一:學習壓力大。
學習是學生最重要的任務,學生成績的好壞往往成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最重要標準。成績好的學生想保持領先地位,成績差的學生想進步,成績差的孩子可能會面臨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和不理解,會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長期的壓力可能會導致兒童抑郁。
原因二:孩子自身的特點。
根據心理學中的氣質類型理論,抑郁癥患者往往多愁善感,優柔寡斷。他們可能對同一件事想的更多,不容易想通。有些孩子天生就是盲從的,很容易走進思維的死胡同。不開心的事情或者一些重大事件都有可能引發他們的抑郁情緒。
原因三:生活習慣不好。
學生的不良習慣主要有飲食不健康、睡眠不足、運動時間少等等。睡眠不足使孩子的大腦得不到足夠的休息,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當他們無法承受時,也會產生心理問題。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幫助孩子釋放不良情緒。如果他們鍛煉太少,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原因四:父母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生活空間大多在家里,和家人接觸最多。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嚴格,希望孩子各方面表現好,孩子可能會抑郁;有些家長采取放養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缺乏關心和引導,讓孩子感受不到大人的愛和關注。教育方法不當會拉大大人和孩子的心理距離,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愛和歸屬感,長此以往會導致抑郁。
原因五:孩子的情緒能力差。
在心理學中,情緒能力主要包括對情緒的認知、表達和調節。在6歲之前,孩子需要發展自己的情緒認知和表達能力,大一點以后,要逐漸形成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如果父母在早期不重視孩子情緒能力的培養,孩子可能更不容易感知和表達自己的能力,更不用說調節自己的情緒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不知道說什么,做什么。如果負面情緒在頭腦中長期積累,孩子總是會不知所措,可能會以抑郁的形式表現出來。
以上是一些常見的可能誘發這個階段孩子抑郁的原因。作為孩子的家長,如果能提前學習了解,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或許能給孩子帶來一些幫助。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抑郁癥,一定要引起重視,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和機構的幫助。越早發現,越能及時干預,恢復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