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出現一些困難和不適應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嚴重或頻繁出現人際關系障礙的人,可能存在人格缺陷、認知錯誤或心理障礙。
所以人際關系失調要具體分析,區分正常和異常。要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治標不治本。改善人際關系,減少人際障礙,不僅對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也是一個人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
1.積極參與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過程中會出現人際交往障礙,但我們不能因為噎著了就害怕人際交往,停止交往。
相反,我們應該積極參與人際交往,因為所有的人際交往障礙都是在與人交往的實踐中調整或消除的。
另外,良好的人際關系具有心理保障的作用。只有積極地與他人進行交流,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從根源上消除人際交往障礙的出現。
2.調整認知結構
認知是刺激和反應的中介。
對人際關系的積極、全面、善意的理解是良好溝通的基礎。把人際關系看成欺騙、演戲、冷漠、不相信等。會成為心理上的刻板印象,先入為主或刻骨銘心的影響會影響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
因此,要加強思想修養,養成集體觀念,學會全面辯證地認識問題。
3.培養良好的人格。
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要有良好的性格特征。人格缺陷是導致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質因素。
所以要培養熱情、開放、真誠、善良、寬容、尊重人、理解人、負責、自立、助人等一系列良好的人格品質。
4.學習溝通技巧
處理人際關系是一種能力和技術,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培養和提高。
比如適度真誠地欣賞對方,善于傾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增加主動性,易于承認和改正錯誤,求同存異等。都是人際交往中有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