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在過去的千百年間,這里主要是客家人的生活家園,客家文化不僅融進每一座古建筑的肌理中,還浸潤在傳承至今的美食文化里。無論是人流密集的美食街,還是清新雅致的古巷餐廳,體現的都是客家人對過去生活狀態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 陽臺疊翠,美食薈萃 ''
如果你喜歡在旅途中品嘗各地美食,無須各地跑,在深圳八景之一的陽臺山,就能讓你左擁美景右抱美食。
陽臺山處于寶安區、南山區和龍華區三地交界處,三區皆設有登山口,離龍華區的大浪入口處不遠的大浪商業中心,正是羊臺山美食文化街的所在。
美食街一層有環境舒適的餐館,也有方便隨吃隨走的各種特色小吃攤位,鱗次櫛比,天南海北及中外美食風味讓你一次嘗遍。
長沙口味蝦、四川缽缽雞、紫金八刀湯、上海灌湯包、襄陽牛肉面、印度飛餅、韓國烤肉、日本壽司……清淡的、香辣的、湯粉面食、烤肉海鮮,一應俱全。
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美食文化街上方兩側成排的大紅燈籠紛紛亮起,人流也逐漸密集起來。在古韻里聞香尋食,對吃貨們來說就如尋寶。酒足飯飽之后,還能到美食街東出口的紛享城購物中心繼續逛逛吃吃。
在這里,你的減肥計劃可能會落空。但上山看風光,下山尋美食,美景加美食,會讓你的旅途更加充實。如果時間尚早,倒不妨再回去登一次陽臺山消消食。
'' 龍華的客家文化 ''
一提到客家菜,最廣為人知的便是釀豆腐了。關于這道美食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客家先民剛來到南方的時候,十分想念北方故土,特別是餃子的味道,但南方不產小麥。于是,客家人將就著用當地常見的水豆腐作為外皮,在中間塞一塊肉餡,蒸熟后,菜品味道竟無比嫩滑鮮美。
但客家美食何止釀豆腐一道。客家菜,是廣東三大菜系之一,繼承了中原的烹飪方式,喜濃油赤醬,講求“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鴨不香,無鵝不濃”。在客家人聚居的龍華,就有不少特色客家菜館。
#大牌檔里的家鄉味
走進位于松元廈的順記大排檔時,廚師們正在忙碌著準備一場婚宴。老板曾勝章是客家人,幾十年來堅守客家烹飪傳統,他正在門外架上一口大鐵鍋,用柴火燒熱,做客家燜豬肉。
客家燜豬肉也是一道經典客家菜,但要做得好,有許多細節要講究。肥瘦相間的五花肉、恰當的腌制和調味、還有泡開的生蠔干是靈魂。這樣做出來的豬肉,一口咬下去,肉質緊致,肥肉香而不膩,瘦肉筋道有嚼勁。蠔干恰到好處的鮮甜,實在讓人叫絕。
#最愛這一抹翠綠
清明前后,觀瀾市場里的黃記客家糕點檔顧客盈門。擺好白的格仔糕、黃的喜粄等糕點后,彭老板捧出一抹可人的翠綠,上新啦!
艾粄
春天的味道
艾粄是客家菜中的一種傳統小吃,是清明粄的一種。“要做原汁原味的艾粄,首先是選材要好。”糕點檔的彭老板介紹道。這位地道的客家妹子,已經經營這個攤檔數年了,對于如何制作色澤鮮美、口感筋道的艾粄,她胸有成竹。
艾草是艾粄的重要原料之一,3、4月是艾草正嫩的時候,勤勞的客家人奔走于鄉郊野外采摘野生的艾草,取其最嫩的牙尖部分。因艾草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等作用,因而客家人也有“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一說。
輕咬一口剛出鍋的艾粄,糯米香混著淡淡的艾草香,舌尖回味,意猶未盡;屬于故鄉的這抹味道,終究讓人滿足了。
'' 當美食遇上藝術 ''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享受美食時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味道”,追求的“色香味”俱全也漸漸演化成對“色、香、味、意、形、養”一體的追求。舒適的就餐環境和精致的菜品,令人心馳神往。
#藝術村里的“舊餐廳”
鰲湖藝術村的“我家是你家”便是這樣一家餐廳,食物的色香味不在話下,環境裝飾上更是富有視覺藝術體驗感。
菜品未上,食客便可在餐廳的裝潢中感受到藝術家想要傳遞的視覺藝術。這里到處都是“舊”的模樣,但又舊得恰到好處。
餐廳由舊民居改造而成,外墻刷成淡淡的土黃色,內部是斑駁的白灰墻,餐臺是清一色的原木。就連墻上的裝飾畫,都是殘缺的。斷柄的剪刀、按鍵機的鍵盤......處處流露出文藝范兒。
在國人的印象中,極少的分量,精致的擺盤,似乎是西餐的標志。所以也會有人調侃,把沙縣小吃放在大盤子里,就是高端西餐。但在我家是你家餐廳中可以發現,許多中餐的擺盤同樣驚艷。
其中,擺盤最有特色的莫過于鵝肝,白瓷碟子里,幾塊鵝肝在輔菜的點綴下,珍饈的精致感立馬凸顯出來。此外,各式菜色都有豐富的擺盤,每一盤菜仿佛都是一位造型藝術家新的杰作。
#藏在古宅里的藝術餐廳
招引,是一對藝術家夫婦開的小餐廳,在鰲湖藝術村絕對排得上號。它既沒有大張旗鼓的廣告,也沒有顯赫的門臉,就深藏在縱橫交錯的古巷子里,頗有些“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霸氣。
店長介紹,2018年老板從房東手中租下這座100多平方米、二進四室外加一小院子的客家民居。條石門框、“吱呀”作響的厚木門、斑駁的老墻、小窗上的彩色雕飾、小天井……精致如初。
中國人注重餐桌文化,在吃的方面講究儀式感。當下,大排場正在隱退,吃出穿越感才是時髦。所以,城市人喜歡吃農家樂,體驗重回鄉下的感覺;去高樓里的私家菜館,找回在家待客的氛圍;在百年老宅里吃,體驗時光穿越,更是一種時尚。
'' 轉角遇到臺北味 ''
輕咬一口兒時的零食,
總有許多記憶涌現,
那些記憶牽動的不僅是味蕾,
更是被歲月埋沒在記憶中最深切的感動。
在 “松餅爺爺”的松餅店,
總能勾起許多當地人兒時珍貴的回憶。
比利時列日松餅起源于比利時東面的列日市,是比利時及歐洲人士非常偏愛的風行美食。夏松民的比利時列日松餅店位于龍華區民治街道梅龍大道586號。
走進店里,一陣清脆的風鈴聲在耳邊響起。背著書包的孩子坐在桌邊,等待著期盼已久的那一口松餅,融化的巧克力涂抹在松餅與棉花糖上,甜而不膩,慢慢咬一口,讓人一陣滿足。
這家松餅店的主人夏松民,來自臺北,如今已是花甲之年。起初他并沒有打算以孩子為主要顧客群體,但在實際經營中發現,孩子們是他最忠實的粉絲。有一次,一位每天來此光顧的孩子不知為何親切地管他叫“松餅爺爺”,從此這一名聲便傳開了。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美食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族群的共同記憶。去龍華走走吧,感受龍華人對于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承...
發現城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