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ING
古建筑之美
///
祠堂供奉先祖的學問
祠堂,又稱宗祠、祠室、家廟,是古代儒家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它記錄著家族的傳統與輝煌,是家族的圣殿,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之象征與標志。
但原來在祠堂內懸掛的祖先畫像和擺放神主也是有一定的講究和有著其悠久的歷史。
01
尸祭
兩千多年來,中國人祭祀祖先的方式不斷發生改變。先秦時期,祭祀祖先的普遍方式是“尸祭”。
甲骨文中的“尸”字
這里的“尸”字,并非今天所說“尸體”的意思。甲骨文的“尸”字,其實就是“人”字的變體,但與甲骨文“人”字不同的是,其下肢是彎曲的,像一個人屈膝蹲踞的樣子。而今天“尸體”這個意思,當時用字為“屍”,與“尸”是不同的兩個字。古代經典中,常借用“尸”來指代“屍”。
祭祀用的“尸”,是代替死者受祭的活人,被陳放在祭祀的地方,接受祭拜。《魏書·高允傳》說:“古者祭必立尸,序其昭穆,使亡者有憑,致食饗之禮。”講的就是“尸祭”。尸祭的禮俗,直到戰國末秦國初,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在廣西廣西桂北全州仍有“尸祭”活動流傳至今
02
畫像和祠版
在尸祭于戰國末期秦初消亡之際,新的祭祀方式開始出現,那就是設“像”。
深圳市南山區墩頭村葉氏宗祠。
祠堂內除了擺放先祖神位,還會懸掛祖先畫像拜祭
戰國時楚人宋玉所作《楚辭·招魂》篇里就寫道:“像設君室,靜閑安些。”南宋大儒朱熹這樣解釋這句話:“像,蓋楚俗人死,則設其形貌于室而祠之也。”
前文講過,宋代民間祭祖的主要場所就是影堂,影堂內普遍都會懸掛祖先的畫像。所以,生活在南宋的朱熹之所以這樣解釋《招魂》一文中的“像”字,應該與當時的這一習俗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我們認為,朱熹所謂“設其形貌”,所指應當是畫像。
民間祠堂內除了擺放先祖神位,還會懸掛祖先畫像拜祭
但也有人認為,宋玉所說的“像”,當是后人為先人所立的塑像。畫像也好,塑像也罷,此時祭祀的方式顯然已經有了新的變化,尸祭已不再是唯一的祭祀形式。
這種懸掛祖先畫像祭祖的方式,一直影響至今,可謂源遠流長。比如,深圳市南山區南頭涌下鄭氏宗祠、南山墩頭村葉氏宗祠寢堂內,都供奉有祖先的畫像。
深圳市南山區南光社區鳳孫吳公祠。
魏晉時期已出現用祠版代替畫像祭祖
有意思的是,從北宋的史學大家司馬光到理學大家程頤,再到南宋大儒朱熹,都旗幟鮮明地反對“影祭”,也就是不主張用祖先的畫像來祭祖。原因是畫像一則不真實,二是與畫像相比,祖先遺留下來的文章手澤,對子孫而言更有價值。他們主張一般百姓用祠版即可。
祠版是一種神主的低階替代品,早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主要供層級較低的沒有資格使用神主的士大夫階層使用。到了宋代,祠版已經成為普通百姓祭祖時常用的物件之一了。據北宋司馬光《溫公書儀》卷七記載,一般家用的祠版,用桑木制作即可。
03
神主
最晚到漢代,就已經出現了神主。
深圳市南山區南園社區吳氏宗祠寢堂神龕,
神龕用來擺放祖先神主牌位
《漢舊儀·補遺》中記載,漢高祖劉邦死后,用粟木制作神主,“長八寸,前方后圓,圍一尺”,連尺寸形制都寫得十分明確。待葬禮完成后,神主用木匣子裝好,“藏廟太室中西墻壁坎中”。
《后漢書·光武帝紀》的注解里也引用了這段文字,但有意思的是,引文在“藏廟太室中西墻壁坎中”一句后,還多出十三個字:“去地六尺一寸,祭則立主于坎下。”這里的“坎”字,就是今天用來放神主牌位的“龕”字。
這十三個字清楚地告訴我們:平時不祭祀的時候,漢高祖劉邦的神主就放在宗廟太室西墻的壁坎里。等到祭祀的時候,就將神主請出來立于壁坎之下。后世用神主牌位祭祀祖先的方式,相信也是由那時沿用至今。
本期話題
你家鄉的祠堂是用什么形式祭祀先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