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借你而來,卻不屬于你
分類: 未分類 | 修改 | 刪除 | 轉自 快樂老媽推過的 | 2010-01-09 15:49:06
最近“鴨梨”好大,進來輕松輕松吧~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必經的人生階段,這一時期孩子除了知識高速積累外,身體和心理也在快速成長,自身價值觀逐步建立,在這個生機勃勃的人生階段,孩子會出現多愁善感、情緒不穩定,頂撞老師、家長等行為,這不是孩子學壞了、難管了,在這個特殊時期,爸爸媽媽要學會用理智的心態去寬容、接納孩子,不能對孩子橫加指責,更不能請上親戚朋友對他們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說教,而要多元化思維,遇到事情讓孩子自己進行選擇,我們只要盡可能多的告訴孩子有哪些人在怎么做,而不是要求孩子應該怎么做,讓TA自己來權衡利弊,讓孩子在不斷的做錯中實現走向正確的量的積累。要對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充分尊重和信任,走進TA們的心靈。
日常生活中到底該怎樣減少與孩子的摩擦呢?我有幾點心得愿與朋友分享。
一 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減少無謂的摩擦對親情的傷害。
很多朋友都在抱怨孩子早上三遍五遍叫不起來、起床后不疊被子、書桌凌亂、穿衣服不分季節、下雨不愿打傘等等,常常為這些生活瑣事對孩子嘮叨不休,引起孩子反感,傷害親情,那么在屢教無效的情況下,我們不妨換一種思維來看,就以孩子起床不疊被子為例,給TA換成不需要疊起、拉平即可的被子,矛盾不就解決了嗎?早上起床困難,一次叫醒,告訴TA不再叫了,遲到就讓TA遲到,遲幾次就不遲了,否則孩子心里總依賴著媽媽會不斷叫TA的,多賴一分鐘是一分鐘,一旦遲了還會埋怨媽媽為啥不早叫,這些現象總的來說是孩子依賴心太重的同時家長患了關懷強迫癥。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固然重要,也很好,但是要分輕重緩急,減少無謂的摩擦對親子關系的傷害,從而更有利于糾正這一時期孩子身上存在的其他重要問題,也有利于孩子良好情商的培養。
二 認真耐心聽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曲解孩子的一番心意
女兒的同學中不乏富家子,常常豪車接送,我們沒有私家車,孩子一直搭公交,孩子住校后,我曾提出來周六下午騎電動車去接她,她不讓,堅持要自己坐公交車回家,我心里很難受,后來有一天下著雨,孩子上輔導班走的時候,要求晚上爸爸去接她,說媽媽手上沒勁,電動車太沉,每次媽媽騎電動車帶她時,她都很操心。我在廚房里聽到這番話,感動的都流淚了。慶幸自己沒有把錯怪孩子的話說出口。
試想如果我在女兒不讓接她時,“直言不諱”的責問孩子的話,她心里該有多委屈?我們不能讓孩子與生俱來的善良,在這樣的誤會里慢慢流逝,而最終卻要發出孩子自私的感嘆。
三 分清是非,學會以平等心及時向孩子道歉
王金戰老師的故事:早操時一個學生遲到了,王老師把這個學生批了一頓,學生很不服氣,王老師便反思自己,并找那個學生詢問遲到原因,在了解情況以后,誠懇地向學生道了歉。
我在家長課堂上問過很多家長,能及時、誠懇的給孩子道歉的不多,大多數是明知道自己錯了,但礙于面子和尊嚴,寧可給孩子進行物質補償,也不愿說一句道歉的話,其實道歉不但不會降低威信,反而更能贏得愛戴;而物質的補償卻會在潛意識里制造一種親子間的脅迫關系。
四 抓住有利時機,感化孩子
有個初二的孩子出現早戀情況,父母和老師經過百般努力,仍然沒有什么收效,只好苦等時機,在初二即將放暑假時,兩個孩子中的一個隨父母到外省讀書去了,另一個孩子就非常難過,晚上放學回到家除了吃飯、寫作業一言不發,TA爸媽問也問不出半句話,非常著急,思索再三,決定忍一忍,觀察觀察,過了幾天后,孩子主動跟父母說了這事,父母親雖然心里松了一口氣,但是看孩子那么難過,這心結必須得解開才行啊,為了讓孩子的感情平穩著陸,TA爸爸媽媽提議等放暑假帶TA去那個孩子讀書的省份旅游,好讓他們見見面,聊一聊,爸爸媽媽的這個決定徹底感化了孩子的心,孩子謝絕了父母的好意,并表示會慢慢調整好自己的一切,在后來的時間里,這孩子慢慢從感情里走了出來,學習成績也逐步提高,走向良好的發展軌道。
五 引導、激發孩子的孝心
女兒上中學后第一次拿到獎學金,恰逢爺爺過生日,我建議孩子把獎學金作為心意孝敬給爺爺,這份特殊的壽禮被爺爺珍藏,此后只要她領回獎學金,必定給家里長輩買東買西,卻從沒有給自己亂花過。還有一次,孩子周六放學路上買了一包雞蛋卷回家,打開門的一瞬間,我看見她提了一袋雞蛋卷,饞蟲在一瞬間被勾了出來,我笑嘻嘻的接過她手中的袋子,當時腦子里冒出的第一句話是:“喲,你買雞蛋卷了?”但是,在N分之一秒后,我覺得那樣說太平淡了,得說一句讓她感到有點意外、又體現娘倆貼心的話才對,而且我確實很喜歡吃雞蛋卷,于是就心滿意足地說:“哎喲,太好了,媽媽正饞雞蛋卷呢。”孩子見我表揚她了,也非常興奮,邊脫鞋子邊點頭說:“心有靈犀嘛,咱倆都愛吃。”
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的、“別有用心”的夸贊孩子的行為。慢慢讓TA有“一家人需要互相關心”的概念,天長日久習慣就會成為自然,也就不會有孩子自私只顧自己的情況發生。
六 家庭事務甚至夫妻矛盾、個人內心迷茫時,和孩子聊聊,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LG有一個交往頗深的發小,前些年我們常為此人鬧得很不愉快,后來我與女兒聊起此事,孩子的一番分析,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豁然開朗。
現在的孩子知識面寬、見識廣,又都是獨生子女,再有十年,中學生們都將成人,要接過父母肩膀上的擔子頂門立戶承當家庭責任,因此在這時就開始有意識的、有選擇的讓孩子參與家事,一方面培養孩子的處事能力,另一方面給孩子一種主人翁責任感,讓孩子覺得自己在家里的重要性,覺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需要,他成年后,就會自然而然的接過家的擔子。
與青春期的孩子很好相處的根本是處理好親子關系,作為爸爸媽媽,要學會多元化思維,能夠做到民主、客觀的以同理心處理問題,紀伯倫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雖然是借你而來,但卻不屬于你;你可以給他愛,卻不可給他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

返回頂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