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寶爸寶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能說會道,心里會很歡喜,認為這孩子情商很高,將來走上社會不會那么容易吃虧,或許會占更多的優勢。
在家長們看來,孩子會來事兒的一個標志可能就是嘴甜。大多數人都喜歡嘴甜的人,如果一個孩子嘴甜,不管見到什么人,即使是初次見面也會熱情打招呼:“叔叔阿姨好、爺爺奶奶好”,這樣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就能討得大人的歡心。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孩子會來事兒這件事兒。?
人很早洞察人事、諳于世故預示著本性平庸
前兩天翻叔本華的《要么孤獨,要么庸俗》,我看到其中一段:
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諳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與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會,那么不論從理智還是道德的角度來考慮,這都是一個不好的跡象。這預示著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個年輕人對世人的行為方式感到詫異和驚訝,并且與他們的交往中表現得笨拙、乖僻,則顯示出他有著高貴的品質。
當然,這是西方哲學家的觀點,并且此人還是個悲觀主義者,并不一定適用于每一個人,但如果深入分析,發現其觀點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為什么他認為人越早洞察人事,深諳世故就越容易淪為平庸呢?
因為那些很早就會來事兒的,被冠以情商開竅很早的人都有個共性:這些人很會察言觀色,他們對人性拿捏得很到位,他們能很快分析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并且知道該怎么樣能讓這個人高興。遇人說人話,遇鬼說鬼話!
發現了沒有,這些人大概率會混得很開,但他們將絕大多數精力花在研究別人的性格特征和喜好上面了!乍看起來在社會上混的游刃有余,其實已經喪失了洞悉更高智慧的可能性。
這些會來事的人只是一種社交智慧,并不能給人提供更高的價值,也并不能給社會創造更高的價值!只是善于經營人際關系罷了。?
這種人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會不擇手段利用一切手段和規則,漸漸的就會淪為欲望的奴隸,最終就會顯得平庸。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兩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一個是民族企業家,一個是資本家,前者為了民族的利益、為了社會的利益而努力,后者說“對不起,我是個商人,別把我想得太高尚,商人的目的就是MONEY!”各位現在評比一下,這兩者誰更符合你心目中的商人形象。
情商開竅太早的孩子大概率是被外界環境強行灌輸,而不是靠自己悟出來的
許多家長都喜歡讓自己的孩子嘴甜一點,明明孩子不認識那位陌生的叔叔,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顯得有禮貌,常常會逼迫自己的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如果孩子愿意配合家長高興,另一個人為了迎合也會夸“你家的孩子真懂事,真乖!”但如果孩子不肯配合,家長往往會很生氣,并且會指責孩子“你怎么這么不懂禮貌!連叫叔叔阿姨好都不會了么?”
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長的“教導下”學會了見到人要打招呼、見到人要主動問好、要主動和別人分享、千萬不要不合群,那樣以后會吃虧的……類似這些家長以為的“為人處世哲學”!
學問從來都是自己感悟得來的,靠別人灌輸的都是外來品,只能算是“理解的不是很深的知識”而已。?
然而很不幸的是:絕大多數被拐走的孩子都是那些會來事的,因為他們特別好騙!
為什么會這么容易被騙?原因就是騙子會先和孩子打招呼,獲取孩子的信任,這些會來事的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主動和別人打招呼,要懂禮貌!這樣正中騙子的下懷,你想想只要和騙子搭上話,成年人上當受騙的都一大把,更何況一個孩子?
歸根結底,社會化就是同化,讓你的思維變得和大眾一樣,不然你就會顯得另類,然而人本身就是個群居動物,本性害怕孤單,必然會選擇將自己的行為變得更符合大眾審美標準一些。
然而有少數一些人,卻很難理解:為何這群人的行為模式、思維模式如此相似?他們難道沒有自己獨有的思考方式么?難道對方今天穿的衣服都很好看?
“真奇怪,這些人為何會說一些違背自己本心的話呢?難道不覺得尷尬么?”?
當然這些少數人通常會被那群大多數人稱之為“另類”!
就好像我們大多數人不理解北大韋東奕一樣,同理韋神也同樣不理解我們!
只要人類社會沒有發展到普遍自由的高度,一切現有的社會秩序都一定是一套壓迫秩序。社會化就是對這套秩序的迎合,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越深,他就越是認同這套社會秩序,也就越是喪失他的自由本性。
讓孩子情商開竅得稍微遲一點吧,請留給孩子們一些自己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為真正的知識是靠自己感悟出來的,而那些強行灌輸進去的,終究會成為阻礙孩子們發現自我價值道路上的絆腳石。